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一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一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一些研究摘要:中国虽然已经是汽车产销大国,但是虽大却不强。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颇多,其中市场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自主创新。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5~1957年的三年间只有一汽;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接触,中国的汽车业缓缓对外开启大门,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两微”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突破。

1992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以完美的成绩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汽车业三大集团掀起了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

在2009的上半年,中国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已经超过以往,一跃而上,超越美国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同时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相比较,总体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几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比较低,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比较低[1]。

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多、小、散、乱等现象有所改观,中美两国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差异仍然非常巨大。

二、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度贝恩(J.Bain)在1959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关键词]轿车工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轿车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轿车产业面临重大转折,而当前国内关于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厂商行为方面的文章大都是从某一具体方面加以阐述的,缺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角度的全面分析。

本文对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试图得出较为全面的产业组织评判。

一、市场结构我国轿车工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占型的,集中度和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产业内绝大部分厂商没有实现规模经济,行政性限制构成了主要的进入壁垒。

1、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反映某一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本文选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和HHI指数来衡量卖方市场集中度。

表1显示,2000年前三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3为69.15%,前四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4为77.64%。

贝恩曾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贝恩:《产业组织论》,丸善,1981年版,根据此标准,2000年轿车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2001年1月—11月CR3为61.29%,CR4为68.78%,属于高中寡占型。

总体来看,我国的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很高的。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轿车工业也都是寡占型的,但是我国的此种市场结构与一般模式还有如下不同:其一,这种高度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政策性的进入壁垒是造成轿车产业市场集中度颇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轿车工业起步于1957年,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靠行政性的进入壁垒来维系。

行政性进入壁垒不但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也限制了现有企业产品的门类,使得轿车产业的集中度高于整个汽车行业总体水平。

其二,我国的轿车产业是处于一种较封闭市场逐渐向开放市场过渡下的寡头结构。

我国轿车的进口量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为19953辆和21036辆,只占全年轿车销量的3.5%和3.45%,可见进口对国内轿车工业的影响比较小。

FDI与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FDI与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跨 国公 司在东道 国市 场上 的行为不 能纯粹 地界定为垄 度, 也是影 响某一行 业经济绩 效的重要 因素 。F D I的进入 为 , 势 必会影 响汽车产业的市场集 中度 , 进而影 响汽车产 业的 断性或 竞争 性 , 以汽车 产业为 例 , 跨 国公 司对 汽车 产业市
市场结 构和经济绩效 。2 l 世 纪以来 , 我 国汽 车产业与世界 场结构的影响 以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期 为分水 岭 , 由垄 断性 经 济的联系 更加 紧 密 , 外 商直 接 投资 的影 响力 度逐 步 加 走 向竞争性 j 。吴定 玉采用多项式 回归分 析的方 法 , 对外
第l 4 卷 第1 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 0 1 4年 2月 V o 1 . 1 4 N o . I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F e b . 2 0 1 4
F D I 与 我 国汽 车产 业 市 场 集 中度相 关 性 的 实证 分 析
郑永备
(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1 1 7 ) 摘 要 : 采用 V A R模型的动态分析方 法, 对F D I 与我 国汽车产业市场集 中度 的相关性进 行 实证分析。 实证结 果表 明, F D I 对我 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正 向促进 作 用, 两者之 间存在协 整 关 系。脉 冲响应 函数和 方差 分解分析的结果表 明, F D I 对我 国汽车产业 市场 集中度 的影 响存 在滞后 效应 , 这种正 向影 响的力度较 弱。并 就我 国汽车产 业如何有 效利 用 F D I 提 出了政策 建议 。

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分析

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分析

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分析汽车行业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它对于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对于决策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分析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或品牌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占比。

根据汽车类型(乘用车、商用车)、市场细分(豪华车、紧凑型车等)以及地理区域(中国、美国、欧洲等),市场份额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整体市场份额的分析。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汽车销量约为80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据30%左右的份额,美国市场占20%左右,欧洲市场占15%左右。

这三个市场可以说是全球汽车行业的核心,它们对整体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在乘用车市场中,豪华车和紧凑型车是市场份额最大的细分市场。

以中国乘用车市场为例,根据统计数据,豪华车市场份额约为30%,紧凑型车市场份额约为25%。

这意味着豪华车和紧凑型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

最后,地理区域的市场份额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

以电动车市场为例,中国市场在全球电动车销量中占据了近50%的份额,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

这一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车技术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

二、汽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数量和其所占份额的程度。

它反映了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以全球市场为例,少数几家跨国汽车制造商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如大众、丰田和通用等汽车巨头。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全球化销售网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某些地区或细分市场上,市场集中度可能相对较低。

以中国市场为例,中国汽车市场涌现出了大量的本土品牌,如吉利、长城等。

汽车产业集中度

汽车产业集中度

三、低进入和高退出璧垒
汽车工业长期低产量的生产,生产要素供应相对 充足,资源性壁垒低;汽车大企业未实现规模经 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对潜在进入者威胁小; 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普边较低,故进 入者的资金和技术壁垒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汽 车产品知之甚少,故该产业的产品差别壁垒不明 显;政策性进入壁垒低高昂的沉淀成本和资产专 用性导致退出壁垒极高。
中国汽车年产量和销售量
•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数字双双超过1360万 辆,贡献这一数字的是国内多达168家的整 车生产企业。而在美国市场,完成1300多 万辆的产销数字实际上只需要通用汽车、 福特汽车等5家企业。若据此计算,中国汽 车行业集中度仅为美国市场的2.9%。
• 问:何种原因导致我国汽车工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呢 ?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低的建议
要鼓励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把企业规模做大,提高市 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政府应集中力量发展国 家重点扶持的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要使有限的 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使它们的规模有 所提高。 完善市场机制,要消除地区割据,降低汽车产业的 退出壁垒,使得汽车业企业能够达到充分竞争。
影响我国未来汽车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规模经济
当汽车由0.1万辆增至40万辆时,单车生产成本下降56.25% 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生产设备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要落 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
政府政策:由于多数地方政府把汽车产业当做当 地的支柱产业,因此在政策上导致汽车企业的分 散。 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自主研发而不是一味 的效仿国外的技术,对我国未来自主汽车的开发 与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相关行业报告提出车行业市场集 中度不及美国3%截止2009年,中国共有168家整车生产 厂商,其中被纳入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口径的车 企有79家。而在这79家企业当中,产能达到1万辆以上 级别的却只有57家。

中国汽车行业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经济分析报告中国汽车行业经济分析报告一、概述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提供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二、总体经济情况中国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总产值在过去十年里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远超过其他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橡胶和石油化工等。

同时,汽车行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国内劳动力的闲置。

三、市场竞争情况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厂商纷纷涌入。

国际知名汽车企业通过合资和独资的方式在中国设立工厂,加大了市场竞争的强度。

与此同时,一些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然而,由于市场的竞争,导致了市场份额的分散,许多中小型汽车制造商难以与国际巨头竞争,市场集中度较低。

四、政策支持与限制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政府也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补贴和优惠政策。

然而,政府也针对高污染车辆实施了限制措施,如排放标准的提高和购车限制等,这对一些传统汽车制造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五、技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汽车制造商有望实现技术的突破,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六、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汽车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首先,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其次,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对高品质、安全、环保的汽车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七、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 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汽车技术的升级。

我国汽车产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计 ,给予了前几位较大的权重 ,如 果产业前几位特别是第一位省区聚
集性 较 强 ( C ,则 N指数 将 即 R)
较低 。但由于两者又有区别 ,N指 数与基尼系数指标在衡量汽车产业 或行业时得出的集聚水平大小排序 稍 有不 同 ,如 果 N指 数 排 序 比 基 尼系数 排 序靠前 ,说 明 C R 值较
我国汽车产业 空问集聚的实证
名的十大汽车城 。我国正在借鉴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功 经验 ,利用产业集聚的积极效 应来促进 汽车产业的发展 。因 此 ,汽车产业的集聚现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 研究侧重 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 但无论作什么样的研究 , 弄清汽车产业集 聚水平 和集 聚 区域 特 点是首 要 的 。本 文将应 用一 系列反 映集 聚 程度的指标 ,根据相关数据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 主 要集 聚地 区进行 实证 分析 。
二 、实 证 分 析
1 关 于集聚 地 区和集 中度 的分 .

得了与世界汽车生产巨头合资合作 的机会 , 这更增强了它们的综合实 力。重庆市 很早就 发展 了汽 车产 业 ,尤其是摩托车生产一直位于全 国首位 ,拥有庆铃 、长安 、长安福 特 、嘉陵 、建 设等 国内较 为知名 的 汽车摩托车企业 ,其中长安汽车集 团是我 国最大 的微型 汽车生 产企 业 ;广东 、江 苏 、山东 的经济发 展
大 。由于这 3 个指标 各有优缺点 , 因此为 了能 更准 确地 说明 问题 ,本
文 同时 使用 了这 3个指 标 。
大 汽 车生产 企业 ,成为 这些 地区 经
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由于这三大汽 车 企业 本 身 拥 有 较 好 的发 展 条 件 ,
因此 比 国内其他 汽车 企业 先一步 取

我国汽车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国汽车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维普资讯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 8 0 年第1 0 期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 i csE i n N . 20 orl fC ogi n e i Si c n eho g(oi e e dS ) n n v syf e o aS n c o o1 O8
使 得 市 场 结 构 问题 成 为研 究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的切 入 点 。产 业 的 竞 争 和垄 断 问题 是 市 场 结 构研 究 的 核 心 ,而 考 察 一 种 市 场 结 构 状 况 必 须 要 有 一 定 的量 化 指 标 进 行 衡 量 。这 是 S C P分 析 ——
有 : 对 集 中 度 指 标 、 对 集 中度 指 标 ③ H I 数④ 本 文 运 用 绝 相 和 .指 。 绝 对 集 中度 指 标 来 对 我 国 汽 车 业 的 市场 集 中度 进 行 分 析 。 绝 对 集 中度 是 最 基 本 的市 场 集 中度 指 标 。通 常 用 在 规 模 上 处 于 前 几 位 企 业 的生 产 、 售 、 产 或 职 工 的 累 积 数 量 ( . 销 资 或
产量 有 了很 大 的提 高 ,但 是 汽 车业 的市 场 集 中度 还 是 不 高 , 与 发 达 国家 相 比还 是 有 着很 大 的 差 距 。
二、 计算 市场 集 中度 的绝 对集 中度 指标
S C P范 式 — — 2 0世 纪 4 0年 代 由美 国 哈 佛 学 派 创 建 的 ,
框 架 常 用 的分 析 一 个 行 业 结 构 状 况 的 方 法 .而 市 场 集 中度 又 资料 来 源 : 恩 : 产 业组 织论 》 丸 善 1 8 年 版 贝 《 , 91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原因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原因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原因一.产业集中度概念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在计量产业集中度的各指标中,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是一个简便且使用广泛的常用指标。

它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产业的份额。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CR m为集中率,X i为一个市场或一个行业中第i个企业的有关数值,S i为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为全部企业数,m为所考察的最大企业家数(m≤n)。

二.中国汽车行业2010~2013年产业集中度状况及国外汽车产业现状汽车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工业结构、运输结构和外贸结构等多个关键环节,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国家税收、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等方面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

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正式起步。

从1953年到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期间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起有落。

概括来讲,中国汽车工业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缓慢发展时期(1953年- 1978年)、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下的稳步发展时期(1978年- 20世纪末)和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期。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排名上升到第4位,再到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产销量分别是1379.10 万辆和1364.48 万辆。

此后四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是2211.68 万辆和2198.41 万辆,汽车产销连续5年世界第一。

虽然我国的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产业内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其中阻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就是其产业组织结构问题。

浅谈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浅谈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浅谈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作者:邓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邓泉1,2(1.安徽财经大学国贸学院;2.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安徽蚌埠 233030)摘要:我国从2009年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产业已名副其实的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由低到高级别的升级,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才能实现.论文从市场集中度的角度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兼并重组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5-0029-03汽车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汽车业的产业延伸度广,产业辐射作用大,其发展的速度高低和发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是我国离汽车生产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汽车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造成了规模效益不显著,下面就从市场集中度视角来分析我国的汽车产业.1 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判定标准,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方法,经常使用三个指数分别是CR3,CR4和CR8.CR3 是行业最大的企业前三名的市场份额和;CR4、CR8以此类推.本文用市场结构分类法,分析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2 我国汽车大企业集团的市场集中度分析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去年,我国汽车企业销量排名前十名分别是:上海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春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北京汽车集团、广州汽车集团、华晨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江淮汽车集团,占全部市场份额的88.3%.2013年我国汽车生产量为2211.68万辆,销售量为2198.41万辆,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14.76%和13.87%;生产和销售的增长速度分别上涨近10.2和9.6个百分点.表3-2是2011年各大汽车集团的产销量,从中可以看出经过09和10年的爆发式增长,11年的产销量增幅不大,逐渐回归理性.表2是2011年产量前10名企业市场集中度.其中销量最大的四家汽车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之和为63.05%,CR8也即是前八家的市场集中度为81.5%.“寡占III”是2011年我国汽车产业相符合的市场结构.然而,在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汽车市场,如美国市场CR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达到了90%,日本市场上世纪末的CR4和CR8就已经分别达到77%和100%,韩国的CR3也达到了90%.可见与汽车制造工业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市场集中度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怎样才能提高汽车市场集中度,鼓励大型汽车生产厂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上海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长安汽车等特大型汽车生产厂商更应该首当其冲;支持比亚迪、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商实施战略性区域重组,做大做强民族品牌;零部件厂商也要紧跟整车生产厂商的调整作出改变,与其相配套且尽可能的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摆脱过度依赖国外厂商的不利局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集中度偏低的现状.这些举措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汽车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我国汽车市场集中度.3 轿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乘用车仍然是我国汽车产销的主要组成部分,2013其占据了整个汽车市场销售份额的近七成,决定了我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还是以轿车为主.2013年的乘用车生产量为1808.52万辆销售量为1792.89万辆,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6.5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有率比2012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已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占整个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3%,一共售出722.20万辆,比上年增长11.4%,占有率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外国汽车品牌中,各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特别是德国品牌增速明显,市场份额达到了18.8%一举超过日系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美系、韩系和法系品牌乘用车则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2.4%、8.8%和3.1%,市场份额与上年比较,日系由于中日两国双边关系的不断恶化导致国内消费者的抵制,使其在我国的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增加还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1年的轿车集中度变化不大,还处在寡占Ⅴ型的市场结构,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但2012年轿车市场集中度有较明显的下降,这背后折射出了我国轿车市场这两年发展速度极快的特点.大厂商的绝对产量连年增加但市场占有率却出现了下滑,可以判定,2012年的轿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厂商都清楚得轿车者得天下因此纷纷加大投入找准市场切入点不断推出新车型,获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对行业里的大厂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致使它们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其后果是市场结构更接近于竞争性的格局.从轿车细分市场来看,微型车市场一改前几年的局面,奇瑞汽车在经过连续的强劲增长后12年和13年的产销都经历了下滑这在自主品牌里也是唯一的,在比亚迪F0、长安奔奔、通用五菱系列的强力冲击下,奇瑞在微型车市场的一家独大局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家庭经济型、商务型和奢侈型轿车由于市场品牌众多,不同厂商竞争异常激烈,其中,上海大众的朗逸品牌已连续三年占据了家庭A级轿车销量的首位,成为市场中的一大亮点.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大众品牌的良好口碑.另外,由于中日两国双边关系的恶化,日系轿车在我国市场的销售遭遇了寒冬,也推动了其他品牌的销量.高档车市场也呈现出多品牌互相竞争的局面,特别是国内市场对多功能运动型轿车及SUV的偏好成爆发式的增长,是高端汽车市场的一大新特点.4 零部件市场集中度偏低,呈典型的竞争型结构特征我国零部件企业只能为指定的汽车生产厂商进行配套生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整车厂商的牵制,因而企业自身的生产自由度比较僵化,利润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低下,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则更弱.我国零部件行业的结构是多个零部件企业围绕在整车生产厂商周围、以整车企业为核心多层环状结构.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10331家,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根据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生产规模最大的前四名企业也就是CR4为15.1%,CR8则为20.9%,都不到整个市场的30%.造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这种竞争型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国零部件企业严重依赖整车企业.这种依附关系严重制约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当整车市场拥有较高利润时,尚能掩盖零部件产业的市场结构缺陷,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水平就取决于与之配套的整车生产厂商,当整车厂商获得高利润时,零部件企业利润就增加,反之则下降,且成本压力就会被整车企业转嫁给零部件企业,使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也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落后、自主研发能力弱这些硬伤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业不能深度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使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不强.虽然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近两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是据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市场集中度低往往伴随着企业规模不经济更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重组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尽可能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参考文献:〔1〕王婷婷.基于产业集中度视角的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王婷婷[D].中囯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2〕李婧.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D].中囯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3〕何元元.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囯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4〕何聪蕾.中国汽车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囯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也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吸引了全球各大汽车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技术实力、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集中度逐渐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的上游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汽车研发设计,下游主要包括整车制造和销售。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但整体上游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能规模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如宇通客车、比亚迪等。

下游整车制造企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汽、上汽、长城等品牌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技术实力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汽车产业在动力总成、车身设计、智能网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些品牌如特斯拉、蔚来汽车逐渐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在智能网联领域,中国企业也在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

三、市场规模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企业的眼球。

据统计,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2577万辆和2579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规模为国际汽车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四、品牌影响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整车销售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次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一些国际汽车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保护主义行为,对中国汽车产业构成一定的冲击;再者是环保标准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业创新水平有待提高;最后是品牌塑造和国际营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珠三角(广东)、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沪苏浙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主要核心区域。

首先,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城市也拥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

其次,珠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广东佛山、东莞、深圳等城市拥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汽车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北京拥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天津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一汽、二汽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沪苏浙皖地区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集群区域。

上海和江苏常州、无锡等城市拥有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浙江和安徽等地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在快速发展。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主要基地之一,但近年来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汽车制造业逐渐萎缩。

然而,东北地区依然拥有一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以上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集群分析。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制造业呈现出区域分布广泛但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沪苏浙皖和东北地区为主要核心集群区域。

这些区域的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相互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了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和汽车消费升级,这些产业集群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在未来会形成垄断的产业集群。

经实证分析,汽车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利润率,研发密度和产品差异化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证明了我国汽车行业满足德姆塞茨的“有效结构”假说,支持芝加哥学派关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的理论。

关键词:汽车产业、集中度、实证分析、德姆塞茨“有效结构”一、研究背景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中国在轿车生产方面走上以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

1985年,上海大众引进的第一款车桑塔纳大获成功,带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对外合资合作。

1994年,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跨国汽车公司纷纷与国有汽车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掀起了合资热潮,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还有意大利菲亚特集团、韩国现代集团等通过合资先后进入了中国。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对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4年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取消了外汇平衡、国产化比例和出口实绩要求等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悖的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特征最显著的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性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

但是汽车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十分落后,企业规模还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

所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面对。

本文将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发展趋势1.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状况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企业一直在小规模层次上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

尽管1994年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曾提出治理散乱,形成2至3个大集团,但10年过去了,三大集团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有所提高,但“散乱”的局面并无大改观,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集中度相比,我国汽车业的产业集中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整车)发展现状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

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汽车产业(整车)布局1、区域产业布局: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呈现以华东地区为重心,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多区域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其中,华东约占36%、东北约占14%、华北约占14%、华中约占13%、华南约占13%、西南约占8%。

可以看出,东北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而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占比显著提高,产业转移趋势较为明显。

2、区域产业投资吸引力:华东区域由于产业基础、区位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条件,其整车投资吸引力最强,其次是华北、华中和华南。

3、产业集群发展及未来趋势: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已形成了以大集团为核心的集群分布,分别是环渤海、中部、长三角、两广、吉辽、川渝六大产业集群,产量共约占全国的89%,分别约占全国的21%、16%、15%、15%、13%和9%。

其中,以上汽集团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东风集团为重心的中部产业集群未来还将领先发展。

除此之外,还形成了福建福州、厦门,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和江西南昌、景德镇等一定规模的汽车整车产业集聚地。

4、六大产业集群的优劣势:①环渤海产业集群:新能源、高端产品的产业聚集地。

优势: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资金、技术、产业政策支撑集群提升。

大型车企——北汽控股、中国重汽、长城汽车、一汽丰田市场地位稳步上升、集群优势明显。

劣势:北京受限购政策影响,市场吸引力下降。

天津、河北汽车产业发展不均衡,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

②中部产业集群: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地。

优势:中部区域经济增长强劲,市场支撑力度逐渐加强。

湖北产业基础好,龙头企业(东风集团)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劣势:湖南、安徽的国有企业产权机制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潜力未充分释放。

③中部产业集群:最具活力的产业集聚地优势:区域内资金密集、技术密集。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史高位的同时 ,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却有所下降。

∑s
i l =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计算
产业集 中度 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行业的市场结
构 和市 场实 力状 况 , 而且 对市 场行 为 、 营绩 效 和 经
其中:i 8 是第 i 个企业所 占市场份额, n是这 个行业中企业 总数 。在 已知该行业企业的产值 、 产量 、 销售额、 销售量 、 职工人数、 资产总额等的情 况下 , 其计算公式为:
汽车产业集 中度的建议 。
关键 词 : 汽车产 业; 产业集 中; 业集群 产
中图分类 号 :4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号 :0 824 (0 1 0 -0 1 5 10 -4 1 2 1 )30 2 - 0
汽车产业是集群特征 明显的产业 , 市场集 中
程度对于汽车产业发展 的效率具有显著 的影响。
低集 中寡 占型 (O ≤ C 8 <7 % )竞 争 型 又 4% R 0 ; 细 分为低 集 中竞 争 型 (0 ≤ C 8<4 % ) 分 2% R 0 和 散竞 争型 ( R < 2 % ) C8 0 。但是 , 行业 集 中度 的缺 点是 它没 有指 出这个 行业 相关 市场 中正 在运 营和
后, 由于各 省陆续 开始 发展 汽车工业 , 而使 过 于 从 分散 的布 局更 加深 化 , 别是 近 年 来 汽 车产 业 集 特 中度 有所 下降 。 ( ) 二 赫芬 达 尔一 赫希 曼指数 ( H 指数 ) H I
竞争 的企业 总数 。例如 , 具有 同样高达 7 % 的 5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sa r l nvri o ra Anh nNoma i sy o U e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任编辑 % 亦 民)
三、 结论和建议 )’,-!"#.。 这 表 明 湖 北 进 口 每 增 长 &/ , 湖 北 012 会 增 长 )’,-!/ 。 进 口 也 会 对 对外贸易对湖北的经济增长有明显 湖北 012 的增长 具 有 拉 动 作 用 , 这似乎 的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 加 入 567 以 后 , 与传统的理论有悖。 传统的理论认为, 对 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依靠 出口或净出口。实际上, 对生产设备、 原 材料和相关的技术进口,又大量用于生 产, 必然会增加产出, 因而进口最终能够 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口与国民经济 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一 点已被众多的实证研究成果所证实, 该 用在不断加强。 发展对外贸易, 有利于湖 北利用海外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也有 利于湖北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 源,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出口对湖北经济增长具有更大 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出口比进口具有更 增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该
表&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 (KE3) 单位: /
中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 汽车产业集中度最高的车 型是载货汽车中的重型和 中型车。 其中重型车是典型
,!’<
年份 &443 &44, &44* &44! &44- &44< &444 ())) ())& ())(
KE3 3-’3
3,’3
,)’3
,)’4
国大型汽车集团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 , 《 管理世 界》 ())(种的生产集中度明显高于 它们分别是一汽、 东风和 整 个 汽 车 工 业 生 产 集 中 度 的 独 特 局 面 。 场份额的 4)/, 中型车更是两大寡头型市场结构, 这也造成了企业数目过多,规模经济水 川汽; 平较低。 表 3 为 ())) 年 我 国 各 车 型 市 场 集 模型的结果也明显支持这一观点。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论表明,在考虑 对外贸易对经济连续影响的情况下, 湖 北 012 的 出 口 弹 性 和 进 口 弹 性 分 别 为 &’,(, 和 )’!!3 。仅考虑对外贸易对当 年 经济影响的情 况 下 , 湖 北 012 的 出 口 弹 它们是一汽和东风;微型车也是五菱和 长安两家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客车
高的产出弹性, 加大出口工作力度, 从而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4(
统计与决策
!"#"$
经济纵横 678967:389;<89
中中型客车具有绝对寡头型市场结构, 既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进入管制体制, 全部配额限制, +**" 年 $ 月 整 车 进 口 关 又没有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直以 税降至 +&%,各种针对外资的市场管制 来,中国政府通过高关税和一系列非关 税壁垒措施对汽车产业实施高度的保 护。尽管从一开始政府便已经认识到了 促进汽车产业生产集中的必要性和紧迫 各部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 投资和经济管理权利,中央政府经济管 理职能也远未完成转换,因此一旦高度 集中的管理体制被打破后,由简单的趋 利行为所导致的汽车产业进入过多问题 自然就不可避免。 此外, 当实践证明政府 对汽车产业市场进入的政策约束失效 后,政府又未能及时通过清理各级政府 针对汽车产业的各种干预措施,加快汽 车产业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市场竞争调 节市场结构和进入水平。 第二,市场竞争的缺乏致使中国汽 车产业远未形成基本的优胜劣汰和生产 集中的机制。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竞争的 国家对汽 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 车价格的长期控制,从而导致规模悬殊 进而成本高低差别较大的企业,实际上 几乎都能够在市场上保持较长时期的生 存。 (+ ) 受国有企业体制、 地方保护的影 响, 中国汽车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 一方 面, 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驱动下, 纷纷 从财政、 金融、 以及市场等方面对本地汽 车生产企业予以扶持, 另一方面, 国有企 业退出市场、国有资产重组以及国有企 业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措施还不很完 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那些在市场中居 于劣势企业退出的可能性。 措施也将逐步取消) , 中国汽车产业将面 临进口与外资的巨大冲击。 因此, 无论是 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还 是从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国际竞争压力 促进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都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 年我国各车型市场集中度 单位: / KE& KE( KE3 KE, KE* 重型 !3 44, 4) <, 中型 ,*’-3 43’4 = = = 载货汽车 轻型 (,’*< 3* ,,’!4 *3’<3 !(’!& 微型 ,&’, -&’< <)’! <4’3 4!’* 大型 ()’3 3- *,’3 !<’& -<’, 中型 3!’- *3’* -)’4 <, <<’< 客车 轻型 (* !, *,4 3< 微型 (!’< *(’, !*’- <*’- 4(’( 轿车 <4 <& -( *! 3* 资料来 源 : 转引自钱平凡、 赵耀 《加 入 567 后 我
$" 消 除 阻 碍 国 内 市 场 竞 争 的 各 种 制
度障碍, 增强市场竞争性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一系列亟待解决 的突出问题,在根本上都与市场竞争的 缺乏有关,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 充分竞争的市场,才能保障中国汽车产 业生产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目 前,阻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制度性障 碍主要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职能过于 宽泛, 政策原则多变, 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仍然过多;有关地方政府对本地汽车工 业的保护政策, 如许多地方在政府采购、 牌照、税费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对非本地 产汽车设置各种障碍等。要消除这些障 碍则必须做到,首先就国家汽车工业产 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国家汽车工业 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做出明确、 详细、 合理的规定, 以最大限度避免政策 局限和漏洞; 其次, 通过立法途径, 严格 管制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权限,并结合财 税和国有企业改革,在利益分配和管理 体制上避免各地方政府对本地汽车企业 的过度干预和保护。
%" 充 分 发 挥 宏 观 调 控 的 干 预 作 用 ,
加速生产集中 促 进 生 产 的 相 对 集 中 一 直 是 +* 世 纪 )* 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期望所在, 也 是政府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干预重点。 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生产集中的进程仍趋缓慢的事实却表 明,政策实践和市场竞争过程在促进我 国汽车产业集中方面存在不小的缺陷。 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显然已不可能 指望依赖市场竞争在短期内迅速促进产 业集中程度的根本提高,而必须在政府 干预方面形成更为有效的创新。中央政 府应当制定明确的汽车产业国有资产改 组及产业合理化计划,有效发挥政府在 国有资产配置和运作等方面的重要作 用, 加速汽车产业的资本集中。首先, 明 确汽车工业中国有企业集团化建设方 向。 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多个大型企业 集团的格局,应当尽快确定国家重点扶 持的汽车工业集团名单和长期发展目 标,并通过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扶 持和协调,在根本上加强其规模扩张和
: ;:8: 2=>8"?@ 截距 8( &’()* )’&(& 4’4(( )’))) )’,-! )’)!4 !’<!! )’))) 9( ABC?D:@B E ;F?8G@%)’!,4 H%,-’&34 DIJ’H%)’))) 1’5’%&’),&
所以,采用表 ! 的结果作为估计结 果, 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
的寡头型市场结构, 3 家企业集团占市
*)/ , 但 与 世 界 汽 车 强 国 相 比 差 距 仍 然
十分明显。
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对经济增长具有 长期的促进作用。
表& 模型 (’ ) 的回归结果表 系数 标准误差
成为湖北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政策选 择。因此, 大力开发国外市场, 千方百计 增加出口, 提 高 湖 北 012 的 出 口 弹 性 , 对促进湖北经济增长来说,既是紧迫任 务, 也是长期战略选择。 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 进口也能促
( 总 第 %&# 期 ) !""# 年 第 $ 期
一 汽 占 有 !"#$% 的 市 场 份 额 , 其 余 客 车 市场均属于较为分散型的市场结构。轿 车市场同样也显示出绝对寡头型市场结
构,其中上海大众保持着 !&% 的较高市 场占有率,一汽和天汽两者合计为 !$% 的市场份额。
性, 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 于 各 地 方 、 来说,加快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化进程以
!"#"$
经济纵横 LMN0LMO7N0PQN0
( 总 第 %&# 期 ) !""# 年 第 $ 期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
!罗

一、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逐步 () 世 纪 末 以 来 , 走出了一度低迷状态,进入一个新的快 速增长阶段。 汽车工业从 ())& 年开始加 速增长, ())( 、 ())3 年 更 是 呈 现 出 “ 井 喷” 状态, 产 量 增 长 率 分 别 达 到 3<’,4/ 和 3*’(/, ()), 年仍达到 &,’&/。然而在 总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长期困扰中国 汽车产业的集中度较低、过度进入等问 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 中国汽 车产业集中度呈现出以下特点: 但与世界汽车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 & 为中国汽车产业近年的生产集 中 度 KE3 变 化 情 况 和 中 国 与 世 界 汽 车 强国集中度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 汽车产业集中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集 中程度不断加强,已从 () 世纪 4) 年代 初 的 3)/ 多 上 升 到 (& 世 纪 初 的 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