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网络心理案例分析
网络成瘾个案分析
网络成瘾青少年个案分析一、基本资料Y,男,1990年12月21日生,高一学生。
小学时期成绩优异,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开始接触网络,后来慢慢沉迷其中。
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Y 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
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切掉网线,监视他读书等,但还是成效不大,Y 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
二、背景资料Y的父亲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母亲是没有工作,做全职主妇,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都是小学还没毕业。
父亲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发火,在家最有说话权,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
Y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
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而比较忽视Y。
其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平时住学校,所以大多时间,在家里的小孩只有Y一个人。
Y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逆来顺受,所以把气都发到Y身上,对Y要求很苛刻。
从他懂事后,Y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
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
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三、主要问题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
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案主的家庭其实是给他造成很大压力,父母关系不和,父亲经常当着他的面骂他母亲,而母亲又把压抑着的怒气转移到Y身上。
并且,因为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对Y的学习报以很大的希望。
所以Y的身上就承载着期望与怨气这么不协调的东西。
Y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小学时期,他成绩优异,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
也就是说,在懂事之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不理解父母亲的关系,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
网络心理学现象分析
网络心理学现象分析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获取资讯,交流心情。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现象。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网络心理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网络暴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随之出现。
匿名性和跨地域的特点使得网络暴力更具威胁性。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和论坛等渠道,以发表侮辱性言论、散布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还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社交平台应该强化内容管理,尽快对违规用户进行处理。
二、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对互联网使用的过度依赖,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受到损害的现象。
人们沉迷于社交媒体、网络游戏和在线购物等活动,花费大量时间并丧失对其他事务的关注。
此外,像虚拟世界中扮演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等斗、社交媒体上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虚假呈现等特点都加剧了网络成瘾的危害。
互联网公司应该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以减少网络成瘾的风险。
三、网络虚假表达现象在网络世界中,很容易通过美颜滤镜、修图工具和谎言来展示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
人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忽略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困扰。
这种不真实的虚假表达现象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自卑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网络世界中的表达并非全部真实,其次要培养内在的自信和正面的社交实践。
四、网络“审美疲劳”现象人们在浏览微博、朋友圈时,经常会遭遇到大量的广告、图片和信息。
这些信息过载导致人们感到疲惫,对所浏览的内容产生免疫力。
此时,人们可能会产生对创新内容的缺乏兴趣,造成审美疲劳现象。
为了避免审美疲劳,用户应该有意识地减少浏览时间、关注具有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
五、网络隐私泄露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网络隐私泄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未经授权地发布、收集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权,还可能导致个人受到钓鱼、骚扰和身份盗用等风险。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虽然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便捷的交流方式,但同时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网络成瘾在网络上迅速蔓延的信息和各种社交平台,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寄托感。
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游、微博、抖音等平台,长时间使用网络导致身体机能受损,影响到学业和人际交往。
孤独感尽管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他人联系的便捷渠道,但许多人却感觉到了更加深刻的孤独感。
面对屏幕的冷冰冰与真实世界的缺失,大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与他人难以真正沟通,孤独感进而逐渐滋生。
自我评价和焦虑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而这种过度强调个人形象的行为容易引发自我评价压力和焦虑情绪。
当个人形象与虚拟世界中所设定的标准相差较远时,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
社交焦虑和身份认同在社交网络上,大学生可能会感到社交焦虑和身份认同困惑。
网络上充斥着各类成功案例和闪光点,形成一种强加于个体的社会评价标准。
因此,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培养健康上网习惯: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少参与不良信息以及适度开展线下活动。
加强社交互动: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建立真实面对面的社交关系。
增强心理素质:适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认清虚拟与现实:明确区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差异,并对自己进行更现实客观评估。
建立积极身份认同: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寻找自我进行积极性认同。
结论随着网络环境在我们生活中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在享受便利之余,我们也需要正视其中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只有承认存在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大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在网络环境中获取积极有益于个人发展和成长的信息和资源。
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个案分析基本资料王某,男,1993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
(一)背景资料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局级干部。
案主的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长期跟姐姐一起玩耍,因此姐姐对他影响比较大。
案主姐姐从小比较喜欢上网,每次上网的时候都喜欢带着案主一起去网吧,久而久之案主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并形成了网瘾。
个人情况:案主从小学到高中因为父母在自己身边,因此对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案主的网瘾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
后案主进入安徽省一所高等学校就读,从此父母对其管教变得越来越少。
由于案主性格比较内向,进入陌生环境后平常与同学交流比较少,因而更加比较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主要问题案主进入大学学习后迷上了一款某著名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因此沉迷于网游,经常出入网吧,彻夜不归。
由于案主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于案主在大学的生活费并没有做出严格限制,所以案主的上网成本不成问题。
案主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欲望基本消失,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当被问及大学学业完成以后案主有什么规划或者目标时,他却无法给出什么具体答案,表现十分茫然。
(四)问题分析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不肯面对现实引起的。
首先案主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案主有着卓越的成就,案主从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赞许与认可。
其次,案主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如友情、成就等),网络对他的回报在他看来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案主沉溺于网络世界,并与现实世界脱离得越来越远,甚至对大学及其以后的人生连一个简单的规划都没有,这也是案主不肯面对现实的一种表现。
(五)服务模式:交流治疗法基本步骤:与案主加强感情联络,巩固朋友关系,引导案主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使案主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对案主进行心理干预,使案主明白自身目前的状况,并了解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积极劝导案主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个案分析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个案分析高一3班班主任:___一、案例概述___,男,16岁高一学生,与父母居住,有一个年龄较小的妹妹。
初一、初二时研究劲头足,成绩良好,但初三开始迷恋上网打游戏,研究状态和成绩明显下滑。
家长多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___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与父亲关系恶化,基本不说话。
升入高中后,开学一个月里,多次迟到,严重时一上午未到,直到中午才到校,理由是睡过头了;上课精神不集中,经常发呆、打瞌睡,坐着也能睡觉;作业多次欠交或随便抄袭应付。
家长反映经常在家通宵玩游戏,尤其是周末通宵达旦玩游戏,周一上午就旷课在家睡觉。
该生上网成瘾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和研究状态,并且由于经常迟到和欠交作业,在班级内造成很不良影响。
二、上网成瘾的原因分析1.精神空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或者照顾二胎,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忽略对孩子的关心。
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关心,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2.性格不良: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
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理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
3.环境影响: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
几乎家家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4.研究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考高中和考大学还是以分数为主,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中国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沉迷网络。
三、辅导过程对于___的辅导,___班主任首先与他进行了心理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和成瘾情况。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1. 案例背景1.1 基本信息- 姓名:张三(化名)- 年龄:28岁- 性别:男- 职业:程序员1.2 家庭情况张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为公务员,家庭关系融洽。
独居,无兄弟姐妹。
1.3 工作状况张三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程序员,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加班。
近年来,随着项目任务的增加,他的工作压力愈发明显。
2. 心理问题表现2.1 情绪症状-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有时出现抑郁情绪,自觉生活无望,对前途担忧。
2.2 行为症状- 睡眠质量下降,经常熬夜,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 饮食不规律,出现体重减轻现象。
- 社交减少,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不足,人际关系疏远。
2.3 心理症状- 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 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害怕犯错,导致工作紧张。
- 易怒,对同事和家人的小错误无法包容。
3. 心理评估3.1 心理诊断根据张三的表现,初步判断为:焦虑症、抑郁症。
3.2 原因分析- 工作压力:长期加班、项目任务重,导致心理负担增大。
- 个性特点:过于敏感、完美主义,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过高期望。
- 家庭因素:缺乏家人关爱和支持,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4. 干预措施4.1 心理治疗- 建议张三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等。
4.2 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 建议张三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
- 鼓励他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心理压力。
4.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议张三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
- 参加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4.4 自我调适- 鼓励张三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听音乐等,以丰富业余生活。
- 学会自我放松,采用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
5. 后续关注与评估- 对张三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干预效果。
-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干预措施,以确保他的心理健康。
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案例分析
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案例分析一、一般资料罗某,男,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
两年前父母外出工作,很少回来,他由爷爷和奶奶照顾。
他由于长期上网玩游戏精神状态不佳,身体健康状况也欠佳,学习成绩落后,与周围同学较为疏远,很少和老师同学、爷爷奶奶交流。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进入初中以后跟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是很主动,成绩又处于中间水平,经常被人忽视,父母那时候也没有怎么说明白就离开了,对他们有些不理解,与爷爷奶奶没有什么话说,经常觉得自己一个人很孤独。
偶然有一次上网开始尝试着玩游戏,觉得还很有意思的。
后来经常不去上学,玩游戏玩得很过瘾,完全忘记了时间。
不上网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精神不好,特别困,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到网上就会忘记时间,跟网上的朋友玩得很开心,不用面对那么多。
现在爸爸妈妈都知道了,奶奶也生病了,心里还是很愧疚的,想开始正常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不知不觉就回到网络中去了。
每去一次也会自责一次,还是禁不住诱惑。
心中很是痛苦,前来求助。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的情况求助者精神状态不佳,眼睛盯着一个地方,较少游离,有些焦虑,性格较为内向。
他较少受到他人的关注,又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敏感、自身矛盾很多时期,加上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在身边,没有人加以引导和管束。
他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他能够获得玩游戏后的成就感并且能够与网友进行交流。
爷爷奶奶和老师反映他一向都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孩子。
迷恋上网络游戏之后更少说话了,对老师的话很少能听得进去,过不了几天又会重新去玩游戏。
四、评估与诊断1、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1)精神状态:无精打采;没有玩游戏的时候容易困乏;对除网络游戏以外的人和事物没有兴趣;一天没有上网玩游戏就会感到难以忍受。
(2)身体状态:无躯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状态:很少与现实生活中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仅仅与网上的网友交流;学习成绩落后,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控能力。
网络成瘾的个案分析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
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骆某,男,小学一年级学生。
身体健康,发育良好。
父母工作忙,照顾孩子比较少,爸爸管教孩子比较严,家中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孙子。
性格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二、主要行为痴迷于电脑游戏,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该生自己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记不住。
而且觉得老师和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不想上学,想离家出走。
对玩电脑游戏,他感到很过瘾,玩得很开心。
如果不让他玩,会很难过,所以每天不由自主地要玩,拦也拦不住。
三、诊断分析判断他是因学习不适应导致了电脑游戏痴迷。
可他并不是单纯电脑痴迷症,我这样设想,只要将成功的满足感转移到非电脑游戏上,他是能改变电脑痴迷的行为的。
在行为方面:针对他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少的现状,运用正面奖励办法来减少对骆某玩电脑游戏的次数。
四、辅导第一次辅导:辅导目标: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问题聚焦),以及他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辅导做准备。
第二次辅导:辅导目的:从玩电脑游戏这个话题入手,逐渐迁移到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第三次辅导:辅导目的:助人自助,启发骆某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
确定目标,并让骆某将目标具体化,还要考虑自己为此需要付出些什么?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第四次辅导:辅导目的:认知改变以后,准备进行行为轿治的辅导,首先要与骆某共同确定辅导的具体目标和奖励的办法。
根据他的愿望,我们一起商量了奖励的具体办法:1、第一阶段:由每天去一次减少到每两天去一次(一次2-3小时)。
上课认真听老师讲,并坚持半个月。
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
2、第二阶段:每周去1-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
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心理咨询方法一个案例报告
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心理咨询方法一个案例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沉迷网络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我们应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这些青少年摆脱网络沉迷的困境。
本篇文章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一种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的心理咨询方法。
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初中生,由于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家人交流减少,并出现情绪波动等问题。
他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方法步骤:1. 接触与建立关系:初次见面时,为了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心理咨询师应以亲和力和耐心引导小明敞开心扉。
在沟通过程中,咨询师应展现出真诚和关注,并表达对小明困境的理解和同情。
同时,咨询师还需明确告知小明心理咨询的目的和原则,以便小明理解并配合咨询过程。
2. 问题定义与意识提醒:在与小明的深入交谈中,咨询师应耐心倾听,了解小明沉迷网络的原因、问题表现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等。
通过具体的问题定义,咨询师可以帮助小明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和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他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意愿。
3. 探索背后原因:沉迷网络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咨询师需要与小明合作,深入探索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
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应当采用非判断性的、关注个体需求的态度,帮助小明找到背后驱动他沉迷网络的内心需求,如逃避现实、追求成就感等。
4. 制定个性化计划和目标:结合小明个人情况和背后原因的探索结果,咨询师和小明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计划中应包括明确的目标,如逐渐减少网络使用时间、增加其他有益活动的参与等。
同时还应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明确具体的步骤和时间表,并鼓励小明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估。
5. 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担当心理支持者的角色,理解并接纳小明的负面情绪和内心挣扎。
咨询师可以通过情绪导向的方法,让小明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调节情绪。
网络依赖心理辅导案例
网络依赖心理辅导案例案例背景网络依赖是指个体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导致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和社交隔离的行为。
这种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案例介绍了一位年轻人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克服了网络依赖的问题。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25岁的年轻人,花费大部分时间沉浸在互联网世界中。
无论是社交媒体、游戏还是在线视频,他都无法自拔。
这导致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日渐减少,他的研究和工作成绩也开始下降。
小明的家人决定为他寻求心理辅导帮助。
经过初步评估,心理辅导师发现小明对互联网使用的渴求是出于寻求刺激和逃避现实的动机驱使。
在与小明进行深入访谈后,心理辅导师确定了下列治疗目标:1. 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网络依赖问题对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2. 探索小明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3. 帮助小明培养健康的应对机制,以应对情绪和需求。
在随后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师与小明一起开展了以下几个主要活动:1.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意识到自己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是一种不健康的惯。
她与小明一起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如每天限制上网时间和设定优先完成研究和工作任务。
通过逐渐减少上网时间和增加正面活动的参与,小明逐渐减少了对互联网的依赖。
2. 情绪表达和探索心理辅导师鼓励小明表达自己在网络世界中隐藏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与心理辅导师的交流,小明逐渐明白自己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逃避社交压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心理辅导师帮助小明探索这些情绪和需求,并提供方法来更好地面对和满足它们。
3. 社交技巧培训心理辅导师为小明提供了社交技巧培训,帮助他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小明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建立联系、维护朋友关系和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
这些新的社交技巧增强了小明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并减少了对互联网的依赖。
案例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心理辅导,小明明显减少了对互联网的依赖。
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了恢复,研究和工作成绩也有所改善。
沉迷网络案例分析
沉迷网络案例分析第一点: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现象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无法自控地过度使用网络,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6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36亿。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网络成瘾的现象愈发严重。
网络成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社交媒体成瘾、网络视频成瘾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往往会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交媒体成瘾者则过分关注他人的生活动态,以获得点赞和评论为生活目标;网络视频成瘾者则长时间观看各类视频,导致视力、睡眠等方面受到影响。
网络成瘾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压力过大,从而寻求网络环境中的慰藉;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缺失,导致个体更愿意投身于网络世界;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为了缓解压力,往往通过网络寻求放松。
第二点:网络成瘾的危害与干预措施网络成瘾对个体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身心健康、学业和工作、人际关系等。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失眠等生理问题;同时,网络成瘾者容易受到网络诈骗、暴力等危害,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在学业和工作方面,网络成瘾者无法集中精力,导致成绩下滑、工作效率降低。
此外,网络成瘾者往往忽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针对网络成瘾,我国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严格审查游戏内容,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同时,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学校方面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网络成瘾现象。
家庭方面,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精选 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个案分析高一3班班主任:王艳羽一、案例概述杨纪雨,男,16岁高一,与父母居住,有一个年龄较小的妹妹。
初一、初二时学习劲头足,成绩良好,初三开始迷恋上网打游戏,学习状态和成绩明显下滑。
文化不高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小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与父亲关系恶化,基本不说话。
升入高中后,开学一个月里,多次迟到,严重时一上午未到,直到中午才到校,理由是睡过头了;上课精神不集中,经常发呆、打瞌睡,坐着也能睡觉;作业多次欠交或随便抄袭应付。
家长反映经常在家通宵玩游戏,尤其是周末通宵达旦玩游戏,周一上午就旷课在家睡觉。
该生上网成瘾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并且由于经常迟到和欠交作业,在班级内造成很不良影响。
二、上网成瘾的原因分析1.精神空虚: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
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或者照顾二胎,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忽略对老大的关心。
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2.性格不良: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
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理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随心所欲,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3.环境影响: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
几乎家家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沉迷网络案例分析
沉迷网络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网络却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深入分析沉迷网络的原因、表现以及危害。
案例一:_____,一位中学生,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天放学后,他不是先完成作业,而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
周末更是整天坐在电脑前,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渐渐地,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
老师和家长多次劝说,但他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
案例二:_____,一位上班族,工作之余迷上了网络社交和短视频。
每天下班后,她就躺在床上刷手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渐渐地,她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失去了兴趣,不愿意与朋友和家人交流。
工作上也变得越来越敷衍,经常出错,最终被公司辞退。
失去工作后,她依然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案例三:_____,一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购物。
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各种购物网站上,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忍不住下单,哪怕自己并不需要。
为了满足购物欲望,她甚至借了高额的网贷,导致负债累累。
最终,她的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得不休学一年来处理债务问题。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沉迷网络的人有着不同的年龄、身份和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沉迷网络的人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他们无法抵御网络的诱惑,一旦开始上网就很难停下来。
其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或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紧张等,而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此外,他们对网络的认知也存在偏差,认为网络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对于学生来说,沉迷网络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导致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对于上班族来说,沉迷网络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甚至可能失去工作。
网络心理及行为
网络强迫行为: 指以一种难以抵 抗的冲动,着迷 于在线赌博,网 上贸易或者拍卖 、购物。例如过 分使用当当、卓 越等网上购物场 所 。
• 网络性成瘾: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 和网络色情文学。例如沉迷于浏览黄色网 站。
网络成瘾的分类
• • • • • • 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交往成瘾 网络恋情成瘾 网络信息收集成瘾 网络制作成瘾 网络色情成瘾
• 游戏成瘾: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 编写程序。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
• 网络关系成瘾: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结 识朋友。例如沉溺于QQ、MSN等聊天工具
• 信息收集成瘾——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 查找和收集信息。例如无法控制地想打开 网页想获取更多消息。
网络心理及行为
网络的依赖心理
• 网络依赖在医学上称为“病态性使用互联 网”,它是指在冲动性失控下沉迷于网络 世界难以自拔,导致个体明显身心功能损 害。也叫:网络性心理障碍(IAD),网络 综合症,网络成瘾症。 • 从心里上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它主要表现对网络有依赖性 和耐受性,这就是平常人说的上网成瘾。
案例
•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 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个多个小时。他和一个17 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了半年后,两个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 某网站进行了“结婚”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 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 片堆砌的家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 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描述!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 婚”不到三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小朋大喜, 每天报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六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 拥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兴奋得睡不着,15个星期后,网站又 通知他,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天愁眉苦脸, 无精打采。知道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治病无效,他的妻子双双 “去世”他的婚姻宣布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 入,他竟然收了不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 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 随头丧气,喃喃自语。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
Vol.40/No.20/Westleather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刘凌莉(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01177)摘要:互联网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随着一些网络暴力行为出现,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
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网络时代”优化自我意识,找回自信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2在虚拟、即时、自由、隐匿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缺乏判断,如不能及时优化自我意识,找回自信,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文章在一例案例的背景下,阐明如何帮助大学生优化自我意识,提升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
1个案信息田某,女,大三学生,班级综合排名前三。
该生有一段时间,厌恶上网不敢看手机,厌学情绪严重。
询问得知,其两名舍友在微博、朋友圈中转发文章,称其为“绿茶嬢”。
田某上网查看了大量类似文章后,产生自卑情绪,心情压抑。
她想和两名舍友谈心,被舍友拒绝,并当面数落她装清高;认为她每天打扫宿舍卫生,是装清纯。
并且提到大二学期末,田某帮老师登期末成绩一事,身为舍友都不帮她们改一下成绩,导致她们成绩较差。
据田某描述,宿舍六人,大一时关系融洽,从家里带来的特产都会相互分享。
可大二学期开始,舍友回到宿舍就是上网,玩游戏,也很少交流,宿舍公共卫生环境差。
舍友间偶尔沟通的话题除了网络游戏,就是网络转载视频和文章。
直到那天看见舍友转发的“绿茶嫌”文章并直接点名她之后,情绪非常低落,上课疲倦,不敢看网络文章,甚至不敢翻手机,害怕看见类似的话,总觉得是在说自己。
2案例跟踪2.1建立心理咨询方案针对此情况,第一时间关心询问,尊重其保密意愿原则下,制订了详细的咨询方案。
2. 2利用专业量表测试根据学生讲述的情况,考虑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人际关系处理上比较紧张,让学生分别做了《自尊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网络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网络心理案例分析[主述内容]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
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
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
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
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案例分析]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
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
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
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
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
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
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
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专家提示]如何预防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心理障碍的多发、高发人群为学生,玩游戏上瘾的问题多发生在白领,30~45岁以下的夫妻由电脑引起各类家庭问题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陈医师说:“网络聊天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
但如果过多的上网聊天,把网络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就有心理障碍了。
”要应对网络心理障碍。
首先要寻找原因,进行认知治疗;其次是帮助改变,进行行为治疗,最好让医生为你讨论选择一个行为计划;最后才是药物治疗。
对于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他遇到烦恼和困惑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可以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编程、学打字,不是一味打游戏。
在玩电脑的同时,家长还可给孩子定时间、计划。
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避免孩子产生孤独感。
网络心理咨询案例精选
网络心理咨询案例精选凉音1“我从来没有刻骨铭心的去爱过一个人,也不曾体会过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梦的解析她是家里的老大,下边有四个妹妹,一个最小的弟弟。
高考那年,她失去了父亲,因此留在了家里,之后嫁给一个曾经追过她的男人。
那个男人不懂事,做了很多令她的母亲和家人伤心的事。
大家都不喜欢那个男人,甚至讨厌他。
可是,他们有了孩子,而且她还要挣钱来帮助那个已经不属于她的家。
这次谈话,能感觉出来她的生活压力很大。
她告诉我她经常做到的一个梦,我成功的帮她做了解析。
当然,是在充分了解她的情况和她积极配合的条件下完成的。
之后,我冒昧的与她讨论了她的婚姻,讨论了她的丈夫,希望对她有些帮助。
2008年3月23日冰玉:最近工作很忙,心里挺郁闷的。
今天又被罚了50块钱,心里很不爽。
凉音:哦,经常被罚?冰玉:也不是,以前没有被罚过。
凉音:那你说“又被罚了”。
冰玉:第二次了吧!不过第一次罚的给我补回来了,这一次恐怕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因为我跟经理吵了一架。
凉音:为什么吵架?冰玉:中午去吃饭了,值班的人也走了。
老总查岗,没人值班。
所以罚款了,三个人都被罚了。
凉音:丢东西了?冰玉:没有,跟他们吵,是觉得他们也太霸道了,不问原因就罚。
凉音:就是,怎么不说说为什么罚啊!真是的。
冰玉:想想觉得自己挺可怜的,都快30岁的人了,还要给别人打工,受这份气。
凉音:很多人也是这样啊!冰玉: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了,觉得自己太可怜了,伤心了一下午。
凉音:嗯,是不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你月薪多少?冰玉:现在能拿1500。
凉音:还行吧?冰玉:消费太高了,根本存不了钱。
凉音:平时累吗?冰玉:累。
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吧,总感觉压力很大。
每晚都睡不好,老做梦。
凉音:天天都是这样吗?冰玉:是的。
一整天都要脑力劳动,感觉很累,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
凉音:多长时间了?冰玉:几年了吧。
一年365天没有一天不做梦的。
3凉音:做梦是很正常的。
一天睡几个小时?冰玉:6到7个小时。
8第八章 中学生的网络心理
• 国内诸多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网络成瘾中学生的比例为 6.96%~10.83%,其中网瘾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LOGO 第三节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与预防
【想一想】1.这个男孩怎么了?他的成绩为什么下降? 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问题? 3.他怎样才能走出网瘾的泥潭?
Page 1
本章主要内容
1 中学生上网的现状与利弊 2 中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与调试 3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与预防
Page 2
第一节 中学生上网的现状与利弊
一、中学生上网的现状 (一)中学生网络使用普遍化
Page 10
第三节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与预防
• 一、网络成瘾概述
• (一) 概念界定
•
网络成瘾可以界定为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它影
响了正常的作息,表现为对再次上网有强烈愿望,并且停止上网时会
出现戒断反应,同时伴随精神或躯体症状。
Page 11
LOGO 第三节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与预防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在京发布第5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 10-19岁网民占13.5%,规模为1.58亿。中学生网络整体普 及率为98%以上。家中学生主要上网场所为家庭,88.5% 的中学生的上网地点为家里。
Page 13
LOGO 第三节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与预防
心理测试8-1
• 11.我只要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就会情绪低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网络心
理案例分析
[主述内容]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
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
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
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
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案例分析]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
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
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
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
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
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
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
网络是虚拟的,它
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专家提示]
如何预防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的多发、高发人群为学生,玩游戏上瘾的问题多发生在白领,30~45岁以下的夫妻由电脑引起各类家庭问题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陈医师说:“网络聊天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
但如果过多的上网聊天,把网络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就有心理障碍了。
”
要应对网络心理障碍。
首先要寻找原因,进行认知治疗;其次是帮助改变,进行行为治疗,最好让医生为你讨论选择一个行为计划;最后才是药物治疗。
对于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他遇到烦恼和困惑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可以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编程、学打字,不是一味打游戏。
在玩电脑的同时,家长还可给孩子定时间、计划。
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避免孩子产生孤独感。
年轻人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将网上那些想象中的东西当成是现实,并且寄予厚望。
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很容易会导致心理障碍。
因此年轻人要多交朋友,多方面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
要树立正确的理想,有奋斗目标才能进步。
成年人遇到困惑时,应该寻求社会支持,多和亲人沟通,从正确的道路出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