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 中枢神经损伤理论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与神经康复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与神经康复  ppt课件

制 定 治 疗 计 划
发 现 问 题
功 能 影 响 因 素 评 定
功 能 评 定




分 析



ppt课件
7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评定
ppt课件
8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残疾和功能进行科学评 估和分类,是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减轻患 者残疾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
ppt课件
9
B. 标准评价工具的应用
建议
修饰、上厕所、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大 小便控制)。用Barthel(BI)和MBI(1987)来 评定,信度、效度好。
工具性ADL(IADL)指操作一些小工具的能力, 评定病人在家庭和社区中的独立ADL,可用功能 活动问卷(FAQ)来进行。
独立功能评定表(FIM,1984)包括了运动和认
to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lan.
●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functional goals. ● Every patient should have access to an experienced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team to ensure optimal outcome.
利于患者持续得到康复治疗。
•多学科的小组应当利用社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持续治疗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对保证生存率十分重要。 ppt课件
2
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ppt课件
3
专业人员组成
康复医师、康复护士、治疗士(包括理学治疗 士、作业治疗士、言语治疗士、心理治疗士、 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

中枢系统对运动的控制

中枢系统对运动的控制

(五)多系统控制模式: 多系统控制模式:
该模型体现出运动控制是一个动态、多系统分 配控制的模式,而不是一个单项等级控制模式 的观点,强调个体与其所在环境(背景)之间 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多系统控制模型的理论表明运动行为是个体多 个系统与特定任务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1、系统理Biblioteka : 系统理论:2、动态系统理论
1)多个无序的部分如何形成为有组织的模式: “自我组织” 自我组织” 2)系统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 动控制障碍
异常肌张力 异常肢体运动模式 不对称性姿势 躯干控制障碍 平衡功能下降 运动的协调下降 功能性活动能力丧失如独立的翻身、坐起等
联带运动: 联带运动:
Brunnstrom的观点 的观点: (一)Brunnstrom的观点:
在脑卒中后恢复的初级阶段可利用各种原始 反射和运动模式诱发出联带运动,进而促进随 意运动恢复。
Bobath的观点 的观点: (二)Bobath的观点:
1、导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四种因素: 1)肌张力异常 2)姿势控制能力丧失 3)运动协调性异常 4)功能活动异常 2、观点:偏瘫的治疗技术并非以发育顺序为基 础,而是在分析各种运动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成 分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选则设计。
为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abnormal 为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abnormal synergitic patterns)是不同的肌群以错误的时空关系被组织 patterns)是不同的肌群以错误的时空关系被组织 在一起的结果并因此导致分离运动消失即不能随 意、独立地进行单关节运动,代之以肢体刻板的 整体运动。
俄罗斯科学家Bernstein提出:环境与个人特性在 俄罗斯科学家Bernstein提出:环境与个人特性在 运动行为中的重要性;一特定肌肉在运动中的作 用取决于运用该肌肉动作发生时的状态或环境。 1)运动学角度分析:肌肉的作用与当时肢体的 位置和肢体运动的速度密切相关。 2)力学角度分析:有许多肌肉以外的力量如重 力或惯性决定肌肉收缩的程度。 3)生理学角度分析:当较高级中枢下传某一肌 肉收缩的命令时,低、中级中枢通过接受外周感 觉反馈来修正该命令。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康复:在损伤初期,主要目标是保护受损部位,并预防并发症。

物理治疗师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运动,以保持肌肉灵活性,并采取适当的体位以避免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

康复团队还会教授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如何正确转移和照看病人。

2. 后期康复:一旦病情稳定,在损伤区域恢复之后,康复重点将转移到恢复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上。

这个阶段的治疗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旨在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协调能力、平衡和日常生活技能。

康复师还可能使用辅助设备和技术,如行走辅助器具或轮椅,以帮助病人行走和移动。

3. 持续的康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康复治疗和支持。

周期性的评估、定期的康复练习和日常生活操作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支持和鼓励病人和家庭的参与也能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治疗流程的具体内容和时长会根据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康复计划时,必须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化的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

这个过程需要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

运动康复专业《神经康复学》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专业《神经康复学》教学大纲

《神经康复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选用教材《神经康复学》倪朝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二)参考书目1.《临床神经解剖学》芮德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0月2.《神经康亚优化运动技能》王华宁、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8月(三)在线资源慕课(四)学术期刊三、课程简介《神经康复学》是运动康复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神经康复的基本理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疾患是临床上导致残疾的主要基本,主要由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等,涉及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同样也是康复的主要对象。

神经康复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疾患所导致的残疾进行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本课程为从事运动康复工作提供基础课。

课程目标1:能将多种专业知识融汇贯通,具备较强的运动康复分析能力【毕业要求3知识运用能力3.2]在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制定运动康复方案的能力。

【毕业要求3知识运用能力3.3】课程目标2:学会尊重团队成员,同时尊重服务对象,在团队成员中充分发挥运动康复师的核心地位与优势,使服务对象产生更好的依从性【毕业要求5社会实践能力5.2]课程目标3: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动态。

【毕业要求6社会实践能力6.3]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六、教学安排第一章神经康复学概述【教学目标】掌握神经康®学的定义;神经康复目标;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

神经康复中影像学检查,了解常用的影像学检查;CT、MRI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TCD检查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矮;脑血管痉挛;脑动脉血流微栓子的监测:颅内压增高和脑死亡。

临床康复学 Brunnstrom技术

临床康复学 Brunnstrom技术
• 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 对侧上下肢屈曲。
7.紧张性腰反射
• 紧张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 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 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 肢肌肉的紧张性有相应的影响。
• 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 右下肢伸展;
• 腰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 右下肢屈曲 。
8.正支持反射
临床康复学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的简介
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 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 作,一直到70年代。1970年他 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 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 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中枢性 促进治疗技术。
原始反射
6.紧张性迷路反射 (静态和动态) 7.紧张性腰反射 8.正支持反射 (又称磁反射) 9.负支持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
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刺激
同侧上肢
同侧下肢
近端伸 /屈肌肉
2.交叉伸屈反射
• 当肢体近端伸/屈肌受刺激,会产生 该肢体伸肌/屈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屈 肌同时收缩。
刺激
髋/膝屈肌
•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 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 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 现相应的动作
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
• 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
• 共同运动(synergy)
–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 动表现
•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 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 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 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 从神经生理学上讲,肘屈曲肌和前臂 旋后肌关系密切,一般易同时出现。
(2)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 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和康复进展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和康复进展
在评估与治疗时,需考虑外力及肢体间相互作用力的 影响。例如:中风病人的垂足可能会使走路时过伸。
动作训练应以功能性动作为目的。如:在步行训练时 ,则应在分析步态后,依其问题逐一解决,而非自反 射或其他低级动作训练开始。
CNS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
实验研究事实:
把外周神经节段移植进脊髓,观察到损伤的 脊髓神经纤维能够长距离地延伸
传统的物理治疗技术源于此理论
相关临床应用技术
Brunnstrom疗法 Bobath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 Rood疗法
(三)系统控制理论
1932年由Nicoli Bernstein 提出,动作控制是 由生物内外不同系统,根据动作目标所达成的。 即除神经系统外,身体的其他系统以及体外之环 境都对动作控制有影响
桥接 胚胎神经元及干细胞移植 促进神经轴突的修复
以上研究均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
(四)神经康复技术
神经康复目的(根据WHO-ICF标准): 身体-活动-参与的全面康复
预防残疾的发生和改善运动、言语交流、认知
以及其它受损的功能(身体水平上) 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活动水平上)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参与水
对比 系统
指令 系统
感觉运 动系统
环境 系统
作业目标
骨骼肌 系统
调节 系统
特点
动作控制是以动作功能为目标的 强调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强调动作控制需考虑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肢体动作本身也是遵循力学定律,故会相互
影响
临床应用
除神经系统外,在评估时也需确认其他系统对动作可 能造成的问题。例如:中风病人肩膀抬不高,除因神 经问题外,疼痛及关节僵硬也可能是其原因。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020/5/29
细胞移植
❖ 胚胎干细胞移植和嗅鞘细胞移植等的相关研 究不断地开展,嗅鞘细胞移植主要用于脊髓 损伤的患者,干细胞移植用于大脑损伤的患 者。
2020/5/29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 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在突触水平、轴突水平和 细胞水平,乃至神经系统附属结构水平上调 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免疫因子作用而产 生的免疫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修复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
2020/5/29
神经轴突发芽
❖ 当神经元的轴突损伤后,受损轴突的残端向 靶组织或神经元延伸,或损伤区邻近的正常 神经元轴突侧支芽,向靶组织或其他神经元 延伸,形成新的突触。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可 塑性的重要形态学基础,一般在2-6个月完成, 出现较理想的功能恢复需数月或一年以上时 间。
2020/5/29
2020/5/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3)大脑皮层 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是
双侧性的,它们不仅参与运动的准备、始动、而且 编码复杂运动。前运动皮层主要接受后顶叶皮层的 传入投射,发出纤维除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外, 也参与控制躯体中轴肌肉和肢体近端肌肉的活动。 后顶叶皮层主要接受感觉信息,与机体运动时身体 空间位置、头部空间位置有关,参与运动的准备。 大脑皮层还通过直接控制安置反射、单腿平衡反应、 视觉翻正反射和皮层抓握,实现对功能活动所需要 的快速、精确的运动调节。
2020/5/29
2、模式运动
❖ 当由反射引起的运动常常以某种固有的运动 模式出现,去掉刺激或传入冲动,此时仍有 模式化的运动反应。这种运动称为中枢性模 式运动。
2020/5/29
3、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是在意识、思想支配下的随意、高 度协调、精细技巧、需要快速反应的运动控 制,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反射运动、模式 运动是其基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 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反射运动、模式运动过 程,最后到随意运动。是大脑皮层控制下的 各种运动形式的整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康复训练主要是促进随意运动控制,协调反 射运动,引导模式运动。

(仅供参考)Brunnstrom六阶段

(仅供参考)Brunnstrom六阶段
• 因偏瘫的程度不同,某些动作组成可能不典型或不会出现。然而在 上肢的屈肌协同中,肘屈曲(Elbow flexion)为最强势的动作成 分,临床上一定会观察到,甚至是由它来诱发其他动作成分的出现。 在伸肌协同(Extensor Synergy)中,扮演强势动作的则是肩的 內旋与內收(shoulder internal rotation, adduction)。
肩胛骨
上抬、后缩elevation 下沉、前凸depression and /
and / or retraction
or protraction
肩膀
外旋、外展(或过 度伸直)external
rotation, abduction (or hyperextersion)
內旋、內收internal
rotation, adduction

• 瑞密现象(Raimiste’s phenomena )
• 指健侧在抗阻力的情况下,做内收或外展 (adduction or abduction)时,会诱发患侧做 出相同的动作。
健侧下肢外展,患侧下肢也外展 健侧下肢內收,患侧下肢也內收
手部反应
(Hand Reactions)
刺激伸 趾肌

四、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1
联合反应
2
共同运动
3
原始反射(见前述)

1. 联合反应概念
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 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 表现。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 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 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 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2、共同运动
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 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 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形成特有的活动 模式。

_Brunnstrom技术

_Brunnstrom技术

联带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 的、随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 同时运动,形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 种运动模式称为联带运动、共同运动或 协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联带运动分为屈曲模式 和伸展模式。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上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上抬,后撤
日本东京大学上田 教授提出 • 评价上肢运动速度 的方法:患者肘关 节屈曲,手与耳同 高,以最快速度伸 展肘关节,上举上 肢,反复10次。然 后与健侧对比,所 需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先 做健侧)
• 评价下肢运动的 方法:患者取坐 位,完成髋关节 内旋10次(内旋 20度以上),与 健侧对比,所需 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 (先做健侧)
下肢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Ⅴ阶段)
• 1,坐位,膝伸展,踝 关节背屈(髋关节屈 曲60-90度,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 2,坐位,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60-90度, 膝关节屈曲90±10度, 髋关节内旋>20度)
• 3立位,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下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下肢运动功能 改善的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 的其中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 分离运动阶段。训练方案也应该强化并诱 发多种运动组合(选择运动)。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 特点是:
• 1,仰卧位时,髋关节 外展(外展>20度,足 跟部不得离床,膝关 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度)
正常阶段特点(第Ⅵ阶段)

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神经功能恢复的

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神经功能恢复的

对疾病恢复不利 失健必须复健,即依赖早期康复。
制动的利弊
制动(immobilization) 临床和康复医疗最常用措施: 卧床休息 局部固定(石膏、夹板) 神经麻痹
三种制动方式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
制动的意义
降低组织和器官能量消耗,保护受损 或功能障碍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避免 功能失代偿。 减轻损伤局部的疼痛和肿胀,保证损 伤组织的自然修复过程。 减少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进一 步损伤或新损伤的危险。
逆向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 临床制动措施是否有弊端? 这些弊端对康复治疗的影响? 是否会导致继发性功能障碍/并发症?
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中枢神经系统 皮肤 肌肉系统
泌尿系统
长期制动
骨骼系统
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
代谢与内分泌
血流淤滞 血粘度↑ 血管壁损害
冠状动脉?
心率加快
血浆容量? 心率? 血粘度?
外环境
功能恢复训练
为提高过去相对无效的或新形成的通路和突触的 效率 要求原先不承担某种功能的结构去承担新的、不 熟悉的任务 外周刺激的感觉反馈,在促进功能恢复和帮助个 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中,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 运动康复的力学理论基础
掌握杠杆的分类及每类杠杆的特点,并能在人体上 举例说明。 掌握关节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掌握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的 概念。 掌握影响肌力的3个因素。 熟悉作用于人体的力的种类。 熟悉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了解应力对骨结构的影响。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两关节面积差 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关节韧带的强弱和多少 关节周围的肌肉
骨与关节的运动

康复评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康复评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严重精神及躯体残疾, 但神志清楚
植物状态 (vegetable state)
长期昏迷,可以有睁眼及周期性睁眼、清醒,但大脑 皮层无任何功能,呈去皮层状态或去脑强直
死亡(dead)
运动障碍的康复评定
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肌张力、痉挛、步态 分析、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ADLs等

Twitchell-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恢复阶段
阶段
上肢

下肢
1级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2级 仅出现协同运动的模式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仅出现协同运动的模式
3级 痉挛加剧,可随意发起 仅有极细微的屈曲, 在坐位和立位时,有髋、
协同运动
可勾状抓握,但不能 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伸展
4 自己睁眼
捏痛时患者撤回被捏的手
言语错乱,定向障碍
3
大声向患者提 问时患者睁眼
捏痛时患者身体呈去皮质强直(上肢屈曲、 内收内旋;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踝跖屈)
不规则说出一些词语, 可理解但无意义
2 捏患者时能睁 眼
捏痛时患者身体呈去大脑强直(上肢伸直、 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同去皮质强直)
咕哝或哼哼,言语无 法让人理解
痉挛模式
肩胛带下沉、后撤,肩关 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 尺偏,手指屈曲
骨盆后撤,髋关节内收、 内旋,髋膝关节伸展,踝 关节跖屈内翻,足趾屈曲
改良Ashworth量表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呈现最小
的阻力,或出现突然的卡住或释放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的范围内出现突
患侧下肢屈曲(非对称性)

运动康复理论

运动康复理论

运动康复理论运动康复理论是指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方法,帮助人们恢复和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它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康复的定义、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动康复的定义运动康复是指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方法,针对特定的身体功能障碍或慢性疾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康复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运动能力提高和健康水平提升的一种综合性康复方式。

二、运动康复的原理1. 运动刺激原理:通过运动刺激,可以激活机体的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促进细胞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2. 应激适应原理:适度的运动可以引起机体对应激的适应性改变,包括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力等,从而促进康复过程。

3. 神经可塑性原理:运动对大脑神经系统具有塑造和修复作用,通过运动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连接重建,改善运动协调性和感觉功能。

三、运动康复的应用1. 运动创伤康复:对于骨折、韧带损伤等创伤性运动损伤,运动康复可以帮助康复者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加速骨骼和肌肉组织的修复。

2. 运动慢性病康复: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3. 运动老年康复:对于老年人而言,运动康复可以延缓衰老速度,增强身体机能,预防跌倒和骨质疏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 运动精神康复:通过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调节心情,释放压力,改善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运动康复的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每个康复者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不同,因此康复计划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定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 渐进式增加:运动康复应从低强度、低频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以避免过度训练引起的损伤。

3. 专业指导:在进行运动康复过程中,应寻求专业的康复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确保康复方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4. 积极合作:康复者需要积极配合康复医生的治疗,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执行,同时遵守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运动控制理论简介-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运动控制理论简介-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富和完善运动控制理论 ∀ 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争
论 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已达成共识
∞ 脑损伤只是解剖学上的损伤 并不意味着功能
的丧失 ∀ 现代的 ⁄× 已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损伤的
部位和所丧失的功能上 而是首先明确残存的功能 然
后确定能够通过训练而重新获得的功能 同时强调要
完成某种功能 必须由系统技巧性 !协调性 !平衡性等
神经可塑性理论改变了我们对神经功能恢复的认
识 ∀ 根据该理论 在某些神经细胞受损伤以后 其他的
神经细胞能够通过神经环路的再生重组加强突触间的
联系来代偿受损伤神经细胞的功能 ∀ 功能的可塑性并
不需要神经元的重组 通过实践就可迅速获得 ∀ 而结
构上的可塑性则要求神经元在联结的数量和结构上发
生变化 ∀ 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 原先静止状态的神经
修正即将执行的动作 这就是前瞻性或预期性的动作
修正 有些动作一旦执行后 就没有修正的机会了 ∀
1 2 阶梯运动控制学说
年由
∏ 提出 ∀ 他指出脑损伤会破坏
皮层的控制系统 同时出现异常反射 造成不正常姿势
和动作困难 ∀ 同年
提出 正常动作发展
源自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皮层化
∀皮
层化使高级控制中心具有控制低级反射的能力 这就
是有关动作发展的神经成熟理论 ∀ 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的就是肌张力和平衡的控制 ∀ 年
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神经发育理论 ∏ √
⁄× ≈ 它是目前人们最为熟悉的理论 ∀ 她指出 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会使正常情况下受控制的下位中枢开
始活 动 从 而 引 发 不 正 常 的 姿 势 和 异 常 的 动 作
方式 ∀
神经易化技术就是通过控制不正常的

中枢受到损伤会导致什么后果?

中枢受到损伤会导致什么后果?

中枢受到损伤会导致什么后果?引言: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控制中心,一旦受到损伤,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枢受损引发的潜在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中枢受损的可能性。

一、运动控制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在人体的运动控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中枢受损时,会对人体的运动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度损伤可能导致肌肉协调性下降,而重度损伤则可能导致瘫痪。

例如,中风是一种导致中枢受损的常见疾病,它可以使患者失去部分或全部的运动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 运动协调性下降:中枢受损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导致肌肉协调性下降。

患者可能会失去对肢体的精确控制,例如手指的灵活程度下降,步态不稳等。

这种情况对于一些极为精细的活动,如书写和绘画,会带来较大的困扰。

2. 运动障碍:对于严重中枢受损的患者,他们可能失去运动能力,甚至会出现瘫痪。

这对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

因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二、认知能力下降除了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还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当中枢受损时,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影响患者的思维、记忆、学习能力等。

1. 注意力集中困难:中枢受损会使得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

这会给他们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带来极大的困扰。

例如,学生可能因为注意力无法持久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员工可能因为工作中的马虎导致失误增加。

2. 记忆力减退:中枢受损还会对记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患者可能无法记住已经学习过的事物,难以保持自己的日常安排和记录。

这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

三、感觉异常中枢神经系统还负责感觉信号的传递和解读,一旦受损,将会造成感觉异常。

1. 平衡感受减退:中枢受损可能导致患者的平衡感受减退,容易造成摔倒的情况。

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危险,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2. 触觉异常:中枢受损还可能导致触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异常的疼痛、麻木或刺痛等感觉。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缪鸿石【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1998(013)003【摘要】@@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损伤后是不能恢复的.但有些患者的家人由于不知道这种结论而仍然积极地给患者进行训练,有时却得到出人意料的恢复.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和研究,并逐步证明中枢神经损伤后是有可能恢复的,1917年Ogden R, Franz SZ在实验性偏瘫猴中证明功能恢复训练可使猴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后越来越多的作者相继证明CNS损伤后是有可能恢复的.为了解释这种现象,1930年Bethe A首先提出了CNS可塑性的理论,并认为CNS损伤后的恢复不是由于再生,而是由于残留部分的功能重组的结果.1969年Luria AR重新强调并完善了功能重组(functional organization)的理论,认为CNS损伤后,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了的功能,并指出:在此过程中,功能恢复训练是必需的.因此后人又将其理论称为再训练理论(retraining theory),其后这些理论即发展为现今的脑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的理论.【总页数】2页(P97-98)【作者】缪鸿石【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10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续) [J], 缪鸿石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六) [J], 缪鸿石3.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七) [J], 缪鸿石4.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八) [J], 缪鸿石5.中医药促进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芹芹;刘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

(4)下肢屈/伸共同运动
仰卧,健侧下肢伸展做抗阻屈伸动作
引导患侧下肢的屈曲。
(5)下肢外展/内收的共同运动
患下肢外展位,健下肢抗阻内收 患下肢内收。
双下肢中间位,健下肢抗阻外展
患下肢外展。
4 引导分离运动
(1)肘关节屈/伸的分离运动
坐位,肘放在OT桌上,进行肘屈伸活动。治疗师 托住患肘使上肢水平前伸,要求患者用患手触摸对 侧肩关节再伸展。 (2)手指的屈曲/伸展 (3)下肢的屈曲/伸展
Brunnstrom技术的机制是通过中枢兴奋扩散,其方法 为利用异常粗大运动模式诱发收缩,使患者自最初的粗大 联合反应阶段进入由共同运动支配的半随意运动阶段,然 后使患者打破共同运动达到精确的功能性的半随意控制阶 段,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第1~3阶段的治疗
第1-3阶段是从发病后的弛缓阶段过渡到出现痉挛的时期


周围性瘫痪
❖ (量变)
弛缓

0
I


1

2


3

4


5
VI


IV
V
部分分离运动
分离运动
原始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大部 分在脑发育未成熟时才有的原 始反射重新出现,成为病理性 反射,如能适当地利用这些反 射的特点,则可以促进损伤后 的康复。
1.紧张性颈反射 2.同侧屈伸反射 3.交叉屈伸反射 4.阳性支撑反射 5.紧张性腰反射
(二)操作方法
1.卧位和床上训练 (1)床上卧位
排除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 利用紧张性腰反射的作用
(2)床上训练
床上翻身(紧张性腰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从健侧翻身起床(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髋、膝关节屈曲时利用下肢屈曲共同运动来刺激踝关节背

(仅供参考)Brunnstrom六阶段

(仅供参考)Brunnstrom六阶段


下肢的协同运动模式
(synergy patterns of lower limb)
• 和上肢相反,下肢的协同运动以伸肌协同运动较常见,同 样也有其强势动作,屈肌协同运动为髋屈曲,伸肌协同为 髋外展、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的跖屈与內翻。
• 要特別注意的是,下肢不论屈肌或伸肌协同,踝均呈现內 翻的动作(ankle inversion)。因此在临床上,中风病人 没有观察踝外翻(ankle eversion)的必要。
躯干向左旋转时,右上 肢伸展,右下肢屈曲。

⑤正负支持反射
1. 正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射。 表现为刺激足底前部可引 起下肢伸肌(屈肌)收缩, 以稳定各关节便于负重。 婴儿站立行走的条件。
2. 负支持反射为屈曲下肢的 反应。牵拉伸趾肌能有效 引起伸趾、伸踝、屈膝及 髋的屈曲、外展和外旋。
√ Stage I-3常用指导语为“请用患(左、
Stage I
右)手摸嘴巴”,若病人觉得太困难可
改为肚子、膝盖等,目的在于观察是否
有动作
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上肢屈曲先出现),出 Stage II 现痉挛(肌张力↑)
Stage III 开始有主动运动,但只能依循协同运动模式, 痉挛显著增强(肌张力↑)
出现打破协同运动的主动性动作,痉挛减弱(肌张力 ↓)此时观察病人能否做到三个动作:

屈肌协同模式
伸肌协同模式
Flexor Synergy
Extensor Synergy
臀部Hip 內收、外旋、屈曲 外展、內旋、伸展
Adduction & external abduction & internal
rotation, flexion
rotation, extension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Bobath技术理论基础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Bobath技术理论基础

Bobath技术理论基础Bobath技术以现代神经科学和康复科学为理论基础,它是通过对每一位中枢神经疾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学习、评价、治疗及演示来验证假设的过程。

Bobath方法对中枢神经损伤的各年龄段的患者均适用,是对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姿势紧张、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运动学习理论作为实践性的概念,对运动的感觉的再学习过程。

治疗目标是通过促进姿势控制和改善选择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出功能。

2021年英国Bobath讲师协会(BBTA)对Bobath理论基础做了如下解释:"Bobath理论是以运动控制为核心的系统性疗法为基础,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

Bobath技术密切关注神经生理学、骨骼肌与运动学等领域里的最新研究,发展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评价治疗法”。

这种整体性治疗技术在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后,今天已经以新的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理论模型为指导,Bobath技术的理论框架将随着运动科学知识的更新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国际Bobath治疗指导协会(IBITA)指出“Bobath理论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引起的功能、运动和姿势控制障碍的患者进行逐案评价与治疗的一种问题解决方法。

治疗目标为通过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以促进技术改善姿势控制与选择运动,最大限度引导出功能。

”2021年IBITA的第三代领导人格丽特·梅斯对Bobath理论的核心总结为以下五点:疗法主要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脑瘫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法发展至今。

2虽然应修正异常且不规则的协调运动模式,控制不必要的动作与运动,但是决不能因此而牺牲患者参与个人日常生活的权利。

3通过促进技术来获得日常活动中所需的正常且最适宜的肌肉活动,只有正常的选择性运动,才能减少因异常的不规律状态所导致的影响;为了控制痉挛产生的过度肌紧张状态,患者应配合治疗师积极地参与治疗。

4治疗不仅需要考虑运动方面的问题,也要考虑到患者的感觉、知觉,以及适应环境的动作;治疗涉及多个知识领域,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治疗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发生最早最快,脑损 伤后3个月达高峰,言语能力在伤后6个月 达至最佳状态,感知运动技巧的恢复比较 晚,常在12月达到高峰
小结
重点:1、脑可塑性
2、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 能恢复的因素及其机制
难点: 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
能恢复的因素及其机制
脑损伤后病人的典型运动模式
屈曲 模式
伸展 模式
上肢 肩胛带:回缩、上提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 肩胛带:前伸 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 肘关节:伸
前臂:旋前
下肢 髋关节:前屈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踝关节:背伸、外展
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跖屈、外翻
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分期
上肢
I. 软瘫无自主运动 II. 痉挛和共同运动,屈曲 模式在先,伸展模式在后
对老年脑可塑性的最新研究也证明,即使 在老年虽有N元退化或死亡,但树突等仍有 可能增多
(三)生理学依据
部分N元损伤可以通过邻近完好N元功能 重组或通过较低级的CSN部分来代偿
(四)生物化学依据
失N过敏:这是失N后,经过一定时间后, 局部兴奋性反而增高的现象
(五)理论在人和动物上的证明
1、CNS一边被破坏,一边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康复基础教研室
主讲人:王 艳
第二章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的几种假说
二、现代理论(脑可塑性学说) 三、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能恢复
的因素及其机制 四、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1、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
(1)神经解剖方面: a、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 b、血管的自发沟通 c、侧肢循环的形成
(2)神经生理方面: a、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消失 b、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c、潜伏通路的启用
2、外界影响
(1)药物: a、谷氨酸对抗剂 b、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c、神经节苷脂
(2)环境的影响
➢由脑古旧部分所代偿 ➢由对侧半球所代偿 ➢由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所代偿
其他外因素
➢从外界投入NGF等物质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 ➢N移植和基因治疗 ➢恒定电场的影响 ➢功能恢复训练 ➢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
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一)恢复形式:自发性与治疗性
1、自发性恢复:病后没有任何治疗因素 (药物手术康复训练)干预下,病情自 然缓解,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的过程
自发性恢复的机制: a 局部因素:水肿消退,病灶局部和周 围的血管反射性痉挛,甚至闭锁后的重 新沟通;
b 脑的可塑性作用 2、治疗性恢复
(二)恢复时间与过程 与损伤性质(缺血、出血、外伤)、损伤 程度、部位和年龄有关
新观点: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 恢复的速度逐渐减慢,对那些仍留有终生 躯体和认知残疾的颅脑损伤病人来说,仍 有可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去掌握某种 新的功能或去适应新的环境。
广义:将所有的学习都认为是脑有可塑性 的表现,因通过学习和训练,脑可以完成 原先不能完成的功能。
狭义:脑必须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形态学基 础(如轴突长芽),才是可塑性表现。
(二)形态学依据
轴突、树突及突触连结上可以再生
动物皮层中证明脑N细胞体只占皮层容积 3%,而树突、轴突和N胶质却占97%。
(3)神经移植 时间:伤后8-10日
(4)功能恢复锻炼
(三)后期(3个月-2年) 及晚期(2年以上)
1、内部因素
2、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神经解剖方面: a、轴突长芽和突触更新 b、亚细胞水平的改变-离子通道的改变
(2)神经生理方面: a、古、旧部分的代偿 b、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c、一侧半球的代偿 d、潜伏通路及其启用 e、行为代偿
在后遗症期,此期病变区稳定,功能恢复 主依靠健侧脑代偿及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
外部因素如N营养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复发, 功能恢复的训练也从注意训练患侧躯体的功能 转向健侧躯体的代偿或辅助支具或器具的应用。
脑可塑性
功能重组
系统内功能重组
轴突侧枝长芽和突触更新 轴突上离子通道的改变 突触的调制
系统间功能重组
一、早期的几种假说
(一)功能在神经系统不同等级上再现说: 这是功能代偿学说的基础。
(二)功能替代说: 这是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三)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二、现代理论(脑可塑性学说)
(一)脑可塑性的概念(brain plasticity): 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 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
下肢
I. 软瘫无自主运动 II. 痉挛和共同运动,伸展 模式在先,屈曲模式在后
III. 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 挛加重)手钩状抓握,无 随意伸展或放松
IV. 脱离共同运动(痉挛减 轻)、肘与肩关节出现
1)手触摸尾骶部 2)上肢前屈90°,伸肘 3)屈肘90°前臂旋前、旋后 4)拇指与示指的侧面夹物
2、CNS残留部分有巨大的代偿能力: 大脑半球切除
3、通过训练可学会生来不具备的运动方式: 眼球作矢状轴的转动运动
4、通过训练可使一个系统承担与本身功 能无关的功能:感觉取代
5、通过训练不仅功能恢复,形态学也发 生了相应的改变:
三、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能恢复 的因素及其机制
超早期:指损伤后48小时内 早期:3天至3个月 后期恢复阶段:3个月至2年 晚期:2年以上
(一)急性损伤阶段(超早期)
1、类吗啡物质对抗剂:纳洛酮 2、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3、神经节苷脂(G) 4、钙离子连锁反应:
尼莫地平、尼群地平 5、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VE、VC 6、花生四烯酸释放和分解抑制剂及其代
谢产物对抗剂:阿司匹林、泼尼龙
(二)伤后早期 (3日-3个月)
1、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 2、外界影响
2、外部因素
(1)药物: a 神经生长因子(NGF) b 神经节苷脂(G)
(2)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 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观点
(3)神经移植和基因治疗:
(4)功能锻炼: a 提高过去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突触效率 需要反复的训练 b 要求原先不承担某种功能的结构去承担 新的任务需要学习和训练 c 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在促进CNS功能和 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中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