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 中枢神经损伤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发生最早最快,脑损 伤后3个月达高峰,言语能力在伤后6个月 达至最佳状态,感知运动技巧的恢复比较 晚,常在12月达到高峰
小结
重点:1、脑可塑性
2、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 能恢复的因素及其机制
难点: 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
能恢复的因素及其机制
脑损伤后病人的典型运动模式
屈曲 模式
伸展 模式
上肢 肩胛带:回缩、上提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 肩胛带:前伸 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 肘关节:伸
前臂:旋前
下肢 髋关节:前屈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踝关节:背伸、外展
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跖屈、外翻
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分期
上肢
I. 软瘫无自主运动 II. 痉挛和共同运动,屈曲 模式在先,伸展模式在后
对老年脑可塑性的最新研究也证明,即使 在老年虽有N元退化或死亡,但树突等仍有 可能增多
(三)生理学依据
部分N元损伤可以通过邻近完好N元功能 重组或通过较低级的CSN部分来代偿
(四)生物化学依据
失N过敏:这是失N后,经过一定时间后, 局部兴奋性反而增高的现象
(五)理论在人和动物上的证明
1、CNS一边被破坏,一边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康复基础教研室
主讲人:王 艳
第二章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的几种假说
二、现代理论(脑可塑性学说) 三、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能恢复
的因素及其机制 四、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1、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
(1)神经解剖方面: a、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 b、血管的自发沟通 c、侧肢循环的形成
(2)神经生理方面: a、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消失 b、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c、潜伏通路的启用
2、外界影响
(1)药物: a、谷氨酸对抗剂 b、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c、神经节苷脂
(2)环境的影响
➢由脑古旧部分所代偿 ➢由对侧半球所代偿 ➢由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所代偿
其他外因素
➢从外界投入NGF等物质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 ➢N移植和基因治疗 ➢恒定电场的影响 ➢功能恢复训练 ➢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
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一)恢复形式:自发性与治疗性
1、自发性恢复:病后没有任何治疗因素 (药物手术康复训练)干预下,病情自 然缓解,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的过程
自发性恢复的机制: a 局部因素:水肿消退,病灶局部和周 围的血管反射性痉挛,甚至闭锁后的重 新沟通;
b 脑的可塑性作用 2、治疗性恢复
(二)恢复时间与过程 与损伤性质(缺血、出血、外伤)、损伤 程度、部位和年龄有关
新观点: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 恢复的速度逐渐减慢,对那些仍留有终生 躯体和认知残疾的颅脑损伤病人来说,仍 有可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去掌握某种 新的功能或去适应新的环境。
广义:将所有的学习都认为是脑有可塑性 的表现,因通过学习和训练,脑可以完成 原先不能完成的功能。
狭义:脑必须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形态学基 础(如轴突长芽),才是可塑性表现。
(二)形态学依据
轴突、树突及突触连结上可以再生
动物皮层中证明脑N细胞体只占皮层容积 3%,而树突、轴突和N胶质却占97%。
(3)神经移植 时间:伤后8-10日
(4)功能恢复锻炼
(三)后期(3个月-2年) 及晚期(2年以上)
1、内部因素
2、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神经解剖方面: a、轴突长芽和突触更新 b、亚细胞水平的改变-离子通道的改变
(2)神经生理方面: a、古、旧部分的代偿 b、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c、一侧半球的代偿 d、潜伏通路及其启用 e、行为代偿
在后遗症期,此期病变区稳定,功能恢复 主依靠健侧脑代偿及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
外部因素如N营养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复发, 功能恢复的训练也从注意训练患侧躯体的功能 转向健侧躯体的代偿或辅助支具或器具的应用。
脑可塑性
功能重组
系统内功能重组
轴突侧枝长芽和突触更新 轴突上离子通道的改变 突触的调制
系统间功能重组
一、早期的几种假说
(一)功能在神经系统不同等级上再现说: 这是功能代偿学说的基础。
(二)功能替代说: 这是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三)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二、现代理论(脑可塑性学说)
(一)脑可塑性的概念(brain plasticity): 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 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
下肢
I. 软瘫无自主运动 II. 痉挛和共同运动,伸展 模式在先,屈曲模式在后
III. 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 挛加重)手钩状抓握,无 随意伸展或放松
IV. 脱离共同运动(痉挛减 轻)、肘与肩关节出现
1)手触摸尾骶部 2)上肢前屈90°,伸肘 3)屈肘90°前臂旋前、旋后 4)拇指与示指的侧面夹物
2、CNS残留部分有巨大的代偿能力: 大脑半球切除
3、通过训练可学会生来不具备的运动方式: 眼球作矢状轴的转动运动
4、通过训练可使一个系统承担与本身功 能无关的功能:感觉取代
5、通过训练不仅功能恢复,形态学也发 生了相应的改变:
三、CNS损伤后各阶段影响功能恢复 的因素及其机制
超早期:指损伤后48小时内 早期:3天至3个月 后期恢复阶段:3个月至2年 晚期:2年以上
(一)急性损伤阶段(超早期)
1、类吗啡物质对抗剂:纳洛酮 2、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3、神经节苷脂(G) 4、钙离子连锁反应:
尼莫地平、尼群地平 5、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VE、VC 6、花生四烯酸释放和分解抑制剂及其代
谢产物对抗剂:阿司匹林、泼尼龙
(二)伤后早期 (3日-3个月)
1、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 2、外界影响
2、外部因素
(1)药物: a 神经生长因子(NGF) b 神经节苷脂(G)
(2)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 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观点
(3)神经移植和基因治疗:
(4)功能锻炼: a 提高过去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突触效率 需要反复的训练 b 要求原先不承担某种功能的结构去承担 新的任务需要学习和训练 c 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在促进CNS功能和 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