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_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22
• 分析第11~20段(上语法课)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
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是什么描写?
• 语言描写
(1).宣布“最后一课”;
(2).温和的教育“我”,指出阿尔萨斯
人的不幸;
9(/134/2)01.9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3
1、韩麦尔先生连用两个“最后”体 现了他什么心情?
课)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16
分析第一阅部读分第: 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 出小弗郎士最初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 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9/14/2019
17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2)、画眉在 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9/14/2019
8
9/14/2019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9
可是那一 天,一切 偏安安静 静的,跟 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
9/14/2019
5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
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 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 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 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 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 语课的情景。
七下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上页 返回 下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 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总”和“偏”各起什么作用? • “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 • “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
上页
返回
下页
“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 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 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上页
返回
下页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起什么作 用?
• 巧妙地交代背景。
上页
返回
下页
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小弗朗士 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这反映了小弗朗士什么特点? • 这显示出他还幼稚和不懂事,还 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
上页
返回
下页
从这一段看, 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1. 幼稚; 2. 贪玩; 3. 还能管住自己。
上页 返回 下页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 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 了我挨的戒尺。” 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小弗朗士什么思想感情?
• 1. 2. 3. 4. 属心理描写。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 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 对过去逃学的懊悔; 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
上页 返回 下页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 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 狱大门的钥匙。” 在这个句子中 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和统治 “监狱”比喻: “打开监狱大门”比喻: 赶走侵略者 求得民族解放 法语 “钥匙”比喻: 全句意思是: •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忘祖国 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 而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 放。
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 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这场车祸,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脸色惨白, 活像个死人。 C.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 里来。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拉帮结派: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
2.“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 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 帽”这句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什么描写?他为什 么要这样穿戴? 这句话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韩 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 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帖像国旗一样 飘扬在我们心中,烘托出了教室里的爱国 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 由幼稚变成熟,具有了爱国主义情感。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学 习 导 航
课 前 自 学 达 标 自 测
课 内 精 读
课 外 拓 展
学习目 标
考点链 接
1.了解小说的常识和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学习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描 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 义情感。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点明时令、地点;渲染气氛;衬 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点明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 围等。 3. 人物描写及作用 :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其作用是:对人物 的 ×× 描 写 , 突 出 表 现 了 人 物 的 ×× 特 点 , 深化 了 ××的主题。
3.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 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之一)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 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这样” 一词指代不明,把“这样”改为“否则”)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 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去掉“使”,并将“游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 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将“依赖”改为“依靠”) .D(应将“依赖”改为“信赖”。)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阅读理解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阅读 、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
写作训练
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写作训练 ,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 文等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规范。
口语表达
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思维逻辑性。
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学 作品,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和 情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
情能力。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揣摩人 物心理和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增强课堂的 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05 课后作业
阅读理解
阅读《红楼梦》前五 章,理解故事背景和 人物关系。
400字。
拓展阅读
《三国演义》
阅读前五回,了解故事背景和主 要人物。
《骆驼祥子》
阅读前两章,了解小说主题和人 物性格。
《海底两万里》
阅读前三章,了解科幻元素和故 事情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理 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
体系。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实践教学法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 流心得,提高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写作、朗诵、演讲等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 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疆伊犁市新源县别斯托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作家及作品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小说文体简介:⑴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⑵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⑶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7、最后一课都德
七年级语文 7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延伸:1.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2.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19世纪后半期的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和。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闹(chà) 异(ào)悔哽住()(qídǎo)( gěng) 住钥匙()气氛()柏林()惩罚()字帖()好叟()踱来踱去()旷课()扩大()粗犷()轮回()人伦()伧俗()课内探究(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二)、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7 最后一课课件1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 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 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 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 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 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一方面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必胜 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 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之中。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描写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人物描写
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
止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
sù
yàoshi 膝头 xī
小 弗 郎 士 fúláng
多音多义字:宁
(nìng)宁可 (níng)安宁
(tiè)字帖 (qiăng)强迫 帖(tiě)请帖 强(qiáng)强劲
(tiē)妥帖 (jiàng)倔强
小说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
刻画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1、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的思想感情?
转、拿 、使 、写 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2、找出表现韩麦尔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分析它 的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 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
1.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7 最后一课
七.最后一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4.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5.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思想感情;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文中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
很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爱国主义的颂歌——《最后一课》。
1.走进都德: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简介课文背景:走进普法战争1870年7月,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后一课》课件长春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吧 •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 • ——然后我死了, •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开端 发展
贪玩 幼稚 怕老师
感到诧异 爱国情感萌发展 理解学习的重要 懂得怎样爱国 爱国情感升华 理解老师、敬爱老师
高潮和结局
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 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 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 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 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 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 弗
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对祖国语言的热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郎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 对敌人的憎恨 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 热爱祖国 忘不了!
士
问题五: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 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 受到老师的影响, •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 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 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 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 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思考为什么)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 法 语 课 情 景 。
7、《最后一课》的教案第一课时
7、《最后一课》的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
二、识记生字、生词。
三、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学生可能会借助课下注释回答,也可能在文中勾划出表明故事发生背景的语句,鼓励学生多找。
)二、扫除生字词:教师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老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请学生正音;老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三、理清脉络,把握结构(15分钟)(一)、请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2、文中故事可能引发了你强烈的共鸣,请记录下你初读后的感受以及困惑。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检查自学效果学生可举手回答,也可由老师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归纳如下:第一题、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 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题、学生自由谈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惑,其他学生解惑。
四、课堂练习,知识迁移。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踱来踱去(du① 郝叟(h co) 挟着(xi e)B.懊悔(hu i) 惩罚(ch en g) 赚钱(zhu cn)C.钥匙(sh i) 祈祷(d co) 哽咽(g egD.督学(d u) 膝头(x i 捂住(w⑪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帖: ________________ 强: __________________结: _________________ 宁: 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下列语句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_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A .请求;B.恳求;C.希望)你们多用心学习。
7 最后一课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
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 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 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 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1、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2、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3、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 特点。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可是那一 天,一切 偏安安静 静的,跟 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
最使我 吃惊的, 后边几 排玫向 空着的 板凳上 坐着发 些镇上 的人。
如果我 能把那 条出名 难学的 分词用 法从头 到尾说 出来 ……
然后他呆 在那儿, 头靠着墙 壁,话也 不说,只 向我们做 了一个手 势 … …
语言、神态、动作。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 胜的信念。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被 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 的痛苦之中。
因为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 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 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弗 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现了韩麦尔先 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出与“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相照应的句子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为什么小弗朗士感到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了?
与“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 兵正在操练”相呼应。 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 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告 别祖国语言,所以韩麦尔先生 “脸色惨白”。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 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 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漂亮礼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及答案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 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 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 谈谈你的看法。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 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 们。而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 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 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 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 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 家”。便匆匆地跑下台。 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 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 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 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 长突然语塞了。 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
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
──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
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
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
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
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
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
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
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
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
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
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
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
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
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
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