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7、 最后一课

7、 最后一课

七最后一课教案A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七下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七下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学课件)
其他 有镇上的人
上页 返回 下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 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总”和“偏”各起什么作用? • “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 • “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
上页
返回
下页
“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 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 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上页
返回
下页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起什么作 用?
• 巧妙地交代背景。
上页
返回
下页
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小弗朗士 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这反映了小弗朗士什么特点? • 这显示出他还幼稚和不懂事,还 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
上页
返回
下页
从这一段看, 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1. 幼稚; 2. 贪玩; 3. 还能管住自己。
上页 返回 下页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 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 了我挨的戒尺。” 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小弗朗士什么思想感情?
• 1. 2. 3. 4. 属心理描写。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 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 对过去逃学的懊悔; 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
上页 返回 下页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 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 狱大门的钥匙。” 在这个句子中 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和统治 “监狱”比喻: “打开监狱大门”比喻: 赶走侵略者 求得民族解放 法语 “钥匙”比喻: 全句意思是: •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忘祖国 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 而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 放。

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 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这场车祸,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脸色惨白, 活像个死人。 C.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 里来。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拉帮结派: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
2.“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 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 帽”这句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什么描写?他为什 么要这样穿戴? 这句话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韩 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 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帖像国旗一样 飘扬在我们心中,烘托出了教室里的爱国 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 由幼稚变成熟,具有了爱国主义情感。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学 习 导 航
课 前 自 学 达 标 自 测
课 内 精 读
课 外 拓 展
学习目 标
考点链 接
1.了解小说的常识和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学习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描 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 义情感。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点明时令、地点;渲染气氛;衬 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点明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 围等。 3. 人物描写及作用 :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其作用是:对人物 的 ×× 描 写 , 突 出 表 现 了 人 物 的 ×× 特 点 , 深化 了 ××的主题。
3.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 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之一)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 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这样” 一词指代不明,把“这样”改为“否则”)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 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去掉“使”,并将“游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 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将“依赖”改为“依靠”) .D(应将“依赖”改为“信赖”。)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习题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习题含答案

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一、基础巩固1.都德是闻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哽咽.()惩.罚()祈dǎo()chà异()3.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强:()()()称:()()()差:()()()4.“最后一课”与平常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什么缘故?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述?有什么作用?7.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情感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超级费力,因此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以为教师累得如此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以下各句的描述方式和作用。

(3分)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若是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至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情愿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可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

二、阅读体味老太婆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箱里尽是妇女和小孩,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箱里,坐着一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躯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太婆。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

旅客们听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独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箱里安静了。

“一、二、三——”那个神志不清的老太婆,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7、最后一课都德

7、最后一课都德

七年级语文 7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延伸:1.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2.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19世纪后半期的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和。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闹(chà) 异(ào)悔哽住()(qídǎo)( gěng) 住钥匙()气氛()柏林()惩罚()字帖()好叟()踱来踱去()旷课()扩大()粗犷()轮回()人伦()伧俗()课内探究(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二)、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7最后一课学案

7最后一课学案

7.最后一课设计者兼馨施教者七年级班姓名等级一、学习目标:(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六、预习指导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老师导学: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你要做个有心人: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7课一课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一课》,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法国作家都德及其作品《一课》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吗?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曾属于哪个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课文分析小弗朗士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在课文中的言行举止,讨论其性格特点。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韩麦尔先生在课文中的言行举止,讨论其性格特点。

分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探讨作品的主题。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变化对你们有什么启示?6.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深入阅读《一课》,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一课》,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领悟了作品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1.部分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

2.个别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不够积极,影响了课堂氛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2.教学难点补充:情境模拟:教师:“现在,假设你们就是小弗朗士,当你得知今天是一节法语课,你会有什么感受?请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最后一课》说课稿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今天的这节课我准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一课》是初一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外国作品,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结尾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结尾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最后一课》的结尾都德的烩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结束于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

正确理解这篇小说结尾部分的描写,对于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习字课和历史课,教堂报十二时的钟声响了,报告着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提醒着法兰西祖国正在遭受着侵略蹂躏。

于是,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多么感人肺腑的结尾啊!可是,一些连环画作品、书籍插图,却把这一画面画成:一位老人,站在讲台后面,摊开双手、表情痛苦,热泪盈眶;在他背后的黑板上,写着“法兰西万岁”的字样。

我认为这样的图景是与作品原意不符的。

请看:“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另有柳鸣九译文作“用最大的字母写出”,赵少侯译文作“尽可能大地写出”),由于字写得很大,已经占满了整块黑板;写完这几个大字时,韩麦尔先生已到了黑板的右尽头,到了墙壁那儿了。

这时,他并没有回过身来,而是“呆在那儿”(柳文作“他仍站在那里”,赵文作“他仍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赵文作“头倚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赵、柳译文均作“用手向我们表示”):“散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痛苦地把额头倚在墙上,他简直不敢回过脸来再看一眼村上的老人和他可爱的孩子,简直不敢说出“散学了”这几个字。

他只能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背影!这个背影和无声的手势,比正面描绘哭丧的脸和夺眶的泪,比用号哭的语言表达感情,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这个背影上,我们看到了老人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篇章结构素材 人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篇章结构素材 人教

篇章结构课文紧扣“一课”,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写。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个性和内心活动。

紧接着进行环境描写,渲染了课堂内外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介绍。

在写上最后一课的情形时,从教师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开始,叙述转入正题。

先写小弗朗士的心情,再写老师的言论和讲课的情形。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阿尔萨斯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不愿学德语的爱国主义思想。

写下课情形,先写钟声和号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接着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痛苦,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充分表达了包括小弗朗士等同学在内的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全文结构来看,共2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下面作些细致的分析。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文章开头,就写了小弗朗士的幼稚和不爱学习。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很怕”表现了小弗朗士的幼稚,同时从侧面写了韩麦尔先生平时的严厉。

“去得很晚”和“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说明其不爱学习。

正因为如此,“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进一步写了小弗朗士不爱学习且有畏学、逃学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所见的景物和感受是这样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

”这既有自然景象描写,又有社会景象描写。

写自然景象,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对社会景象的描写,说明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向读者揭示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比分词有趣多了”则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小弗朗士的不懂事,领土的割让,敌军的占领,对他来说,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及答案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 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 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 谈谈你的看法。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 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 们。而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 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 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 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 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 家”。便匆匆地跑下台。 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 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 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 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 长突然语塞了。 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

7最后一课教案

7最后一课教案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
学生熟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整体锻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分课时
环节与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小结
2分
学生总结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2分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板书
最后一课都德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课前准备
预习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有关知识。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
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诧异懊悔钥匙惩罚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7~23)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