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物质结构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与结构)
《物质结构基础》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第一节原子的结构1、能层(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3)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4)能层的表示方法: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离核远近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2、能级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
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提示】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
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3、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2)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4、构造原理与基态原子的核外排布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如图的排布顺序,我们将这个顺序成为构造原理。
(1)它表示随着原子叙述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箭头的方向在各能级上依此排布:1s,2s,2p,3s,3p,4s,3d,4p,5s,4d,5p,6s……这是从实验得到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物质结构教案范文
物质结构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内容:一、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物质的构成和分类2.原子的构成和特点3.分子的结构和特征4.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二、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1.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2.非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3.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4.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三、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应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物质分析3.通过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步骤:第一节: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和分类。
2.讲解物质的构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3.介绍原子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和电子的不同。
4.分子的结构和特征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或电子受原子间静电力相互结合而成。
5.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晶体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有序固体。
第二节: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1.导入:通过板书常见物质的名字,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物质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2.讲解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是由金属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3.讲解非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了解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非金属通常不具有导电性。
4.讲解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按一定比例排列而成的,通常具有高熔点和溶解度小的特点。
5.讲解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晶体由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相互排列而成的,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溶解度。
第三节: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的思考。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晶体等;2. 掌握物质结构的分类和特点;3. 能够运用物质结构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 物质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和晶体的特点;2. 运用物质结构理论解释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选修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样品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有何联系?第二步:讲解1. 引入物质结构的概念,讲解原子、分子、晶体的定义;2. 介绍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3. 讲解分子和晶体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物质结构中的应用。
第三步:实验1. 展示实验样品,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2.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结构差异。
第四步: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探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 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考。
第五步:总结1. 总结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结构?六、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2. 思考并撰写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
同时,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版)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化学周期表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 正电 ,电子带 负电 ,中子中立 不带电 。
2、质量数(1)概念:将核内所有 质子 和 中子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 )= 质子数(Z ) + 中子数(N ) ②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表示方法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2 6C 表示质子数为 6 ,质量数为 12 的碳原子。
4、粒子符号(A Z X ±bn ±m )中各数字的含义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 原子核 及 核内质子数 ,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以钠原子为例:(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 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 F :→F-:。
Na+与稀有气体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l-与稀有气体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二、元素在周期表1、周期的分类与包含元素216个族分为7 个主族、7 个副族、1个第Ⅷ 族和1个0 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方格中各符号的意义注:元素周期表记忆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四分长短,四长副族现;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列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族;镧锕各十五,均属ⅧB族。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相互推断(1)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有H、Be、Al 。
②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有C、S 。
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教案
课题:物质与结构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组成及结构;
2.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组成;
2. 物质的结构特点;
3.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4. 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难点: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有何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
3. 实验探究(30分钟)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 概念讲解(10分钟)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是依据什么来确定的。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如果改变物质的结构,会对其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2. 讲义:课件、教材等。
六、教学评价
1.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2. 通过实验,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七、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深化对物质与结构的理解。
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复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复习为例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年第5期Popular Science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真实、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需要在真实问题情境下才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真实情境问题时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项目式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者的学习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基于已有的知识鉴别新知识,最后重新建构个人化知识。
传统的学习从学科概念出发,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概念,知识往往是碎片化和割裂的;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强调从宏观的视角辨析化学反应,从微观的尺度进行探析,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形成认知模型,在问题解决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设计思想“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三)考点内容零碎,没有如原子结构的发现化学史推理的逻辑线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开发教学情境开展项目式复习,打破教材知识模块界限,构建零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以磷酸铁锂电池为真实情境背景的试题在高考中多次出现。
考查的内容涉及化学工业流程、电化学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是项目式复习的好素材[1]。
本文以多维度探析磷酸铁锂电池结构开展“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复习为例,以磷酸铁锂电池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式复习。
让学生从多维度认识和探究磷酸铁锂电池,为学生后续复习提供可迁移的方法形成以点带面的联想式复习。
教学中注重情境线、任务线(学生活动线)、知识线、核心素养线的有机整合,凸显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化学教学特色。
表一“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复习设计思路二、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及真实情境创设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将这项荣誉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电池发展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高中化学微课物质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微课物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理解物质的晶体结构;
4. 能够分辨物质的三态结构。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晶体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晶体结构。
教学准备:PPT课件、示例化合物结构模型、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物质结构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组成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讲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15分钟)
1. 解释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2. 介绍物质的三态结构:固体、液体、气体;
3. 展示不同类型的物质结构示例。
三、讲解物质的晶体结构(15分钟)
1. 介绍晶体结构的概念;
2. 分析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分类;
3. 展示晶体结构的示例。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示范制备一种化合物,观察其结构;
2. 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合物的结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结构的重要性;
2.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物质结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亲自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结构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教案教材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年级:初中授课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能够描述常见物质的结构,并结合实例解释其性质和用途。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掌握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及其分类2. 离子结构、共价结构和金属结构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如何组成的,并引用相关实例进行说明。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物质的结构及其分类,重点介绍离子结构、共价结构和金属结构的特点,并结合图例展示不同结构的示意图。
3. 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例如观察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实验,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反应过程。
4. 实验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对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1. 思考并总结三种不同的物质结构,并结合实例说明其性质及用途。
2. 针对某个具体物质的结构,进行了解并写出其化学式。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结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写出个人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物质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加强实验操作的引导和数据分析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讲解教案主题:物质结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结构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结构类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分析。
一、引入:(5分钟)讲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结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组成的,让其明白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物质结构的概念:物质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常见的物质结构类型包括晶体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等。
2.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晶体结构和复杂晶体结构,如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等。
3.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分子结构的示范以水分子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构成和排列方式。
4.离子结构:离子是由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通过氯化钠晶体的结构示范让学生认识离子结构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物质的结构模型或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分析,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练习及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结构分析练习,如识别晶体、分子和离子结构在实际物质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结构类型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和性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研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拓展相关知识,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内容,如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或找寻更多关于物质结构的资料,以便下节课进一步深入学习。
七、课堂反馈:(5分钟)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下次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探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教学探讨 ——以"认识水分子构建分子
“探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教学探讨—以“认识水分子,构建分子模型”为例“探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项目 中,活动以化学发展史为背景线索,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托在科学史的背景下,体现阅读的思维活动,并注 重从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重视模型建构,通过搭建和绘画等方式外显学生模型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本文以本项目任务一为例,介 绍“认识水分子,构建分子模型”项 目的实施策略。
一、任务一的地位及活动项目“构建微观模型—物质 的组成与结构”旨在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物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①从认识水分子到构建分子模型:从分子角度认识物质分类(纯净 物、混合物)及变化。
②打开原子结构内部,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组成物质的规律:由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到关注核外电子排布,进而理解原子构成分子的核心规律—化合价。
(2)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
从原子的角度连接对元素的认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联。
进而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组成,认识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一)任务一在本项目中的地位任务一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安排上,任务一选择了常见物质水的组成研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从熟悉的物质切人,学生比较容易进人状态。
在科学方法方面,从宏观物质水到微观水分子,在实验探究中根据宏观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再利用模型模拟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认识并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而更深人地理解宏观物质的性质,◎郭晓丽王丽魏锐搭建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桥梁,形成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角度。
在学习过程中首次融人大量化学史阅读活动,希望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的基础上,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通过阅读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
在学生的认知体系方面,任务一将学生的认知引人到了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了分子及分子的变化、原子的重组等学科核心知识,与后续的原子结构及元素的学习形成逐渐深人、连贯一体的认知体系。
任务一中的核心活动实验探究、模型模拟、阅读等是本项目后续学习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因此,任务一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方面为后续学习作了比较细致的铺垫。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教案主题:物质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结构特点与性质的关系。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
3. 能够利用物质的结构来解释其性质和反应。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 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利用物质的结构解释其性质和反应。
2. 实际情况下物质结构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材料。
3. 习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的结构的兴趣和认识。
2. 回顾学生在前一课时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核心教学:1. 物质的结构:a.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与区分。
b. 分子、离子和原子的结构。
2. 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a. 分子的大小、形状及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沸点等性质的影响。
b. 分子内键和分子间力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3. 常见物质结构及其性质:a. 水分子的结构及其性质。
b. 氧气、氨气、盐酸等分子结构及其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a. 物质的性质如何影响其参与的化学反应。
b. 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1. 选择一个与物质结构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以加深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解。
四、拓展:1. 与学生讨论物质的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的设计、材料的性质改良等。
2. 提供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1. 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物质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 课后练习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对物质结构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需要加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模块教学案例——以“多维度探析磷酸铁锂电池结构”高三复习课为
教学·现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模块教学案例———以“多维度探析磷酸铁锂电池结构”高三复习课为例文|陈思明一、项目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对知识的整合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认识模型至关重要。
在新能源的社会背景之下,磷酸铁锂电池因不含贵金属元素,且具有耐高温、循环次数高、安全性高、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势而备受关注。
本文以“磷酸铁锂电池的材料”为载体,从不同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和优良性能,突出认识物质结构角度在解决前沿问题中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磷酸铁锂电池的宏观性质,探析各组成部分的微观结构,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2)通过探析磷酸铁锂电池微观结构,复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分子的性质、晶体相关基础知识,建立结构化认知模型。
(3)通过探析磷酸铁锂电池微观结构,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项目的实施创设情境:认识磷酸铁锂电池。
教师展示材料和图片:工信部发布的第10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其中近八成车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
这种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
磷酸铁锂电池由正极材料(LiFePO 4)、负极材料(石墨)、电解质(LiPF 5、溶剂)以及隔膜等部分构成。
学生阅读材料,从宏观上了解磷酸铁锂电池的组成。
学生疑惑:磷酸铁锂电池为什么具有良好的性能?它是如何工作的呢?教师过渡: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我们下面从结构入手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以磷酸铁锂电池为切入口,感受电池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复习任务。
)任务1:认识正极材料———锂离子供体师:磷酸铁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有一部分Fe 2+被氧化为Fe 3+,正极材料LiFePO 4发生如下电极反应:LiFePO 4-x e -=Li 1-x FePO 4+x Li +。
Fe 2+转化为Fe 3+时失去了哪个电子?请用价电子排布图加以说明。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四)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属性质子(符号:,带电荷,相对质量约为)原子中子(符号:,带电荷,相对质量约为)核外电子(符号:,带电荷,相对质量约为)2、原子中各微粒的数量关系1)原子序数= = =2)质量数=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子总是从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容纳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容纳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电子层由内到外分别对应的符号是。
2)原子结构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N ,Na ,S ,Cl ,H-,F-,Al3+,S2-,K+。
在原子或分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a X m+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a X n-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 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殊性①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②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元素:③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元素:④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⑥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⑦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⑧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⑨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⑩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4、常见的等电子体写出核外有10电子微粒:1、分子2、阳离子3、阴离子写出核外有18电子微粒::1、分子2、阳离子3、阴离子5、元素、核素和同位素1)元素: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素:具有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3)同位素:概念:实例:;;“原子结构”练习题1、A+、B+、C-、D、E五种微粒(分子或离子),它们都分别含有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①A++C-D+E↑②B++C-→2D(1)写出①的离子方程式;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
《物质结构研究的意义》 学习任务单
《物质结构研究的意义》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结构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理解物质结构研究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掌握物质结构研究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1、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原子、分子、晶体等。
2、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3、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量子力学原理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分析复杂物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3、探讨物质结构研究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创新和挑战。
四、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和学术论文,系统掌握物质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物质结构研究案例,深入理解研究方法和应用成果。
3、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见解和疑问,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4、实验探究:参与相关的实验课程或虚拟实验,亲身体验物质结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五、学习内容(一)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组成和分布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对称性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3、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胞晶体的缺陷和性质(二)物质结构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原理和应用分子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的解析和结构推断2、 X 射线衍射X 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 X 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3、电子显微镜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4、计算机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物理性质物质的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与结构的关联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性能的结构基础2、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物质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结构因素3、材料性能材料的强度、韧性、延展性等与晶体结构的关系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四)物质结构研究的应用领域1、化学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合成新的化合物和材料2、材料科学开发高性能的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材料的表面处理和改性3、生物医药药物分子的设计和筛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与功能研究4、能源领域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储氢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结构研究(五)物质结构研究的前沿进展1、纳米尺度物质结构的研究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和应用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技术2、生物大分子的动态结构研究蛋白质折叠和构象变化的机制核酸的相互作用和基因调控的结构基础3、强关联体系和拓扑材料的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结构和机理拓扑绝缘体和拓扑半金属的新奇性质六、学习评估1、课堂测验: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检测对物质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计划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其结构特点;2.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进行分类;3. 熟悉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物质变化过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结构-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与组成-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特点2. 物质的基本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硬度、颜色等- 化学性质:稳定性、反应性等- 物质性质的分类3.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物质变化过程- 固液气三态的转化条件和特点-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差异及相应应用-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4. 新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区别- 新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及意义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技巧。
2. 学生讨论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针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 综合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项目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符合的教材,包括相关章节及练习题。
2. 实验材料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时间安排,将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一周:- 物质的基本结构概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与组成-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的介绍第二周:-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氧、氢、碳等元素的结构特点第三周:-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的介绍和分类- 物质性质的分类及应用案例分析第四周:- 化学性质的介绍和分类-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物质变化过程第五周:- 固液气三态的转化条件和特点-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差异及相应应用第六周:-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新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介绍第七周:- 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区别和特点- 新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第八周:- 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复习与总结以上为教学计划的大致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高中化学选修一优质课件课件(共两套)(带目录)
高中化学选修一优质课件课件(共两套)(带目录)高中化学选修一优质课件(共两套)一、引言二、课件一:物质结构与性质1.内容概述本课件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主题,深入讲解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以及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2)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课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思考;(2)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阐述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巩固知识点;(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三、课件二:化学与生活1.内容概述本课件以化学与生活为主题,围绕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展开,讲解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教学方法本课件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2)讲解:详细讲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阐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物质结构
2.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 222 Rn,从而对人体产 86 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136 B.50 C.86 D.222 选 B
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2C 和13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1H 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
氦
铍
硼
碳
CH4
氮
NH3
氧
H2O
氟
HF
氖
钠
镁
铝
镓
硅
SiH4
磷
PH3
硫
H2S
氯
HCl
氩
氪
钾
钙
锗
砷
AsH3
硒
H2Se
溴
HBr
5 6
铷 铯
锶 钡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铊
铅
铋
钋
砹
氡
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变化规律都可联系1~18号元素 原子结构示意图掌握记忆。
记忆
碱 性 增 强 , 酸 性 减 弱 , 氢 化 物 稳 定 性 减 弱
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自然界中包括人造原子(核素)有上千种。 按质子数相同归类,有一百多类,同一类原 子总称一种元素,也就是说有一百多种元素。 同一类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一样的就是 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则互 为同位素。
1.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选 D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单质与H2越容易反应,生成的氢化 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高中物理物质基本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物质基本结构教案课程名称:高中物理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物质的基本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及结构;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组成;3. 理解分子和晶体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2. 理解分子和晶体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 实验用具:示范原子模型、分子模型、晶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2. 讲解元素的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不同;3. 讲解分子和晶体的结构特点: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晶体由晶胞组成。
三、示范实验(15分钟)1. 示范原子模型、分子模型、晶体模型等;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行制作原子模型、分子模型、晶体模型。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交流讨论;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1.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六、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习题;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结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物质结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可以增加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案结束】。
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医用化学课件)
9
故每一电子层中可多的轨道总数为n2。
自旋量子数ms 取值:+1/2 、- 1/2 意义:表示同一轨道中电子的两种自旋状态、两个方向,
顺(逆)时针常用↓或↑表示。
故每一电子层中可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
小结
➢主量子数 n 决定原子轨道半径(电子层)大小和电子能量。 ➢角量子数 l 决定电子运动区域或电子云形状,也影响能量。 ➢磁量子数 m 决定电子运动区域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自旋量子数 ms 决定电子的自旋状态(或自旋方向)。
E2p
E3s、E3p、 E4s、E4p、E4d、
E3d
E4f
磁量子数(m) m取值: 0、±1、±2….±l,
意义:表示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每一个m值代表一个 伸展方向或原子轨道。m与能量无关;取值受l的制约。
n =1 l=0 n =2 l=0
l=1
m =0
m =0 m = -1
m =1 m =0
·具有不确定性,不遵循牛顿力学 ·电子主要在离氢原子核较近的球形空间里运动,就像
一团带负电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称为电子云。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一 【原子轨道和波函数】 二 【四个量子数】
原子轨道和波函数
1926年薛定谔(奥地利)从微观粒子的二
象性出发,建立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用来描
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练习
写出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其排布有何规律?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电子层结构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电子层结构
1
H
1s1
2
He
1s2
3
Li
1s22s1
11
V
[Ne]3s1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电子从一个定态轨道跳到另一个定态轨道,在 这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其频率与两个定态轨
道之间的能量差有关。
1.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提出 假设: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 依波或物质波。
图1-2 s,p,d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平面图)
1.1.5量子数
1.1.5.1 主量子数n 1.1.5.2 角量子数 1.1.5.3 磁量子数m 1.1.5.4 自旋量子数
1.1.5.1主量子数n
主量子数是描述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电子离 核由近到远分别用数值n=1,2,3,…有限的整 数来表示,已知的最大值为7,主量子数决定了原 子轨道能级的高低,n越大,电子的能级越大,能 量越高。
薛定谔方程把作为粒子物质特征的电子质量 (m)、位能(V)和系统的总能量(E)与其运动状态的 波函数(ψ)列在一个数学方程式中,即体现了波动 性和粒子性的结合。解薛定谔方程的目的就是求 出波函数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能量E,这样就可了 解电子运动的状态和能量的高低。
图1-1 s,p,d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平面图)
1.1.4电子云
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大小,称为概率 密度。
为了形象地表示电子在原子中的概率密度分布 情况,常用密度不同的小黑点来表示,这种图像 称为电子云。
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和波函数的 平方成正比,表示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点附 近微体积出现的概率。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带有正、负号,而电子 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形 比较“瘦”些。
能量
7p
7s 6p
6s 5p
5s 4p
4s 3p
3s 2p
2s 1s
6d 5f
5d 4f
4d
组内能级间能量差小,能级组间能量
3d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1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 1.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1.3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1.4 电子云 1.1.5 量子数
1.1.1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
(1)原子中的电子只能沿着某些特定的、以原子 核为中心、半径和能量都确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 轨道的能量状态不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稳定轨道 (或定态轨道)。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逊 (C.J.Davisson)和革末(L.H.Ge rmer) 进行了 电子衍射实验,得到了和光衍射现象相似 的一系列明暗交替的衍射环纹,这种现象 称为电子衍射。
1.1.3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ödinger) 把电子运动和光的波动性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描 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方程,称为薛定谔方 程。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4 化学键 1.5 分子空间结构 1.6 分子间力 1.7 晶体类型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能够完全掌握四个量子数表示 意义及其取值规律。 【知识目标】掌握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和表示的意义。
n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量子数。n相同,原 子轨道能级相同。
n 层
符号
1
2
3
4
5
6
7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层层层层层层层
KL
MN
O
P
Q
1.1.5.2角量子数l
在同一电子层内,电子的能量也有所差别,角 量子数l就是用来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态。
l的数值不同,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就不同, l的取值受n的限制。
项目一 物质结构
学习指南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掌握核外电子排 布原则及方法。
2. 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 σ键和Π键的特征及他 们的区别。
3.掌握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以及配位共价 键的特点。
4.了解杂化轨道的概念;理解杂化轨道和分子几何 构型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
项目一 物质结构
1.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力目标】能够写出某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 【知识目标】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掌握 常见元素的原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1.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2.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1.2.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2.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1.2.1.1泡利不相容原理 1.2.1.2能量最低原理 1.2.1.3 洪特规则
表1-4 n、l和m的关系
1.1.5.4自旋量子数m
描述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还称为自旋
量子数ms,由于电子有两个相反的自旋运动,
因此自旋量子数取值为 “↑”和“↓”表示。
1 和, 1用符号
22
在四个量子数中,n、l、m三个量子数 可确定电子的原子轨道;n、l两个量子数可
确定电子的能级;n这一个量子数只能确定 电子的电子层。
n snp nd nf
②同一原子中的不同电子层内,相同类型 亚层之间的能量次序为
1 s 2 s 3 s ;2 p 3 P 4 p
③同一原子中第三层以上的电子层中,不同类 型的亚层之间,在能级组中常出现能级交错现象, 如
4 s 3 d 4 p ;5 s 4 d 5 p ;6 s 4 f 5 d 6 p
n
1
23Biblioteka 4l00,1
0,1,2 0,1,2,3
表1-3角量子数、亚层符号及原子轨道形状的对应关系
Ι
0
1
2
3
亚层符号
原子轨道 或
电子云形 状
s 圆球形
p 哑铃形
d 花瓣形
f 花瓣形
Ens<Enp<End<Enf
1.1.5.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m是用来描述原子轨道在空间 的伸展方向。
磁量子数的取值受角量子数的制约,它 可取从+l到-l,包括0在内的整数值,l确定 后,m可有2l+1个值。
1.2.1.1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9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w.Pauli)提出:在 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2 个电子,即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 向相反的电子。
每一电子层上电子的最大容量为2n2。
1.2.1.2能量最低原理
(1)能级图
①同一原子中的同一电子层内,各亚层之间
的能量次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