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拥有的资源和关系,包括信任、互助、合作等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网络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社会网络又构成了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理论源于经济学,但其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学家所认识和探索。
社会资本理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科学在研究社会关系上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社会学研究在向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有所拓展。
社会资本理论探索的是社会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社会网络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领域,社会网络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在政治领域,社会网络可以推动政策制定和施行,提高政治参与度和公民意识;在社会领域,社会网络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互助意识,缓解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背景下,社会网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社会网络的概念包括了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流和互动方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
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征对于社会资本的产生、维持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强关系通常是指关系密切、交流频繁、信任度较高的关系,比如朋友、家人、同事等,这些关系通常较为稳定,可以提供较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而弱关系则指关系不太密切、交流不太频繁、信任度较低的关系,比如熟人、邻居、远房亲戚等,这些关系通常比较松散,但是可以拓展个体的社会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
社会网络的结构也包括了核心节点、边缘节点、密度和距离等一系列概念。
核心节点通常是指在社会网络中拥有大量强关系和与其他核心节点相连的个体,这些核心节点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和影响力;边缘节点则相反,通常是指在社会网络中拥有较少的强关系和相对孤立的个体。
密度是指社会网络中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联系频率和信任度。
距离则是指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等因素,对于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

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和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贡献和比较。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布尔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通过比较这三位学者的理论,揭示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期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分别概述布尔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包括他们的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这三位学者的理论差异和相似之处,探讨他们在社会资本理论上的贡献和局限性。
本文将总结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布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资本理论在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行动者在社会中获得优势地位。
他强调了社会资本的两个关键要素:网络和关系。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资本是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相互关联的概念。
经济资本指的是物质财富和金钱,而文化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和知识。
社会资本则是这两种资本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形式。
通过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和与关键人物建立紧密的关系,个体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成功。
布迪厄还特别强调了社会资本的不平等性。
他指出,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富裕和有权势的群体通常拥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和更强大的关系,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取资源和机会。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之比较研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异同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之比较研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异同作者:左世翔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34期内容摘要: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社会网络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也随之兴起。
在基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经济现象、管理科学的过程中,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成为了跨学科分析的主要理论工具。
本文通过梳理和对比新经济社会学中这两大理论的核心观点,总结了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异同,并认为二者是和谐统一的一对概念。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 ; 社会网络 ; 社会资本引言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
新经济社会学(New Economic 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
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
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
他们认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
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
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
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目录[隐藏]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
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新经济社会学

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开始,就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主要任务;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以格兰诺维特、伯特、乌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家从波兰尼(Polanyi,1968)提出的“经济嵌入于社会”的概念中提出了一个一般化的“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的假设,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经济行动。
从以上两个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来看,一是经济学,二是社会学,都殊途同归于采用嵌入的观点研究经济社会系统及其绩效的决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仅以价格和市场决定经济生活,以个体赢利的理性来界定经济生活的纯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交易活动所嵌入的社会义务、亲缘义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它把人与人之间以经济为媒介物所相互缔结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社会的经济部分的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
在新经济社会学家看来,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网络。
社会结构牵涉到个人之间、角色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等多种层次的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新经济社会学概述“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同样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必须获得对经济社会学这门特定学科的新发展;二是所建构的理论必须是一种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
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
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阶段。
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已为该学科确立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至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在古典经济社会学确立的研究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抽象力和形式化俱强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即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完整版)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编辑]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
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
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
这两类要素都对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空洞是社会网络理论三大核心理论.1。
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进展

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进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网络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崭露头角。
网络社会学研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探讨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进展,以期更深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象和规律。
一、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是网络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社会关系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连接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关系连接在一起,形成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理论通常包括节点、连边、度数、中心性等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社会网络结构和特点。
例如:节点指网络中的个体,连边指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度数指每个节点连接的数目,中心性指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度。
2. 数字社会理论数字社会理论是网络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理论,它认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数字社会理论通常关注人类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包括个体与社会、政治、商业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行动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等。
3. 社会构建理论社会构建理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人们自己构建的,是由人们交往行为和交流产生的。
它强调人们是在社会中相互影响和塑造的,网络社会也是如此。
社会构建理论尤其适用于互联网社交平台、虚拟社群、社交工具等互联网应用,它对揭示互联网上的社交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网络社会学的研究进展1. 社交网络研究社交网络研究是网络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社会网络结构和特点的分析来研究社交关系和社交行为。
社交网络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互联网社交平台、虚拟社群等社交工具的调查和分析,来了解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交行为和互动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对社交关系的影响比传统媒体更显著,人们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
2. 数字经济研究数字经济研究涉及互联网商业、信息技术、经济政策、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是网络社会学微观研究领域之一。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
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
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
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
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
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
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
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
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
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
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
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
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socialties)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及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的概念组合在了一起。
LI前,在社会网络理论体系中,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及结构洞理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弱关系理论(TheTheoryofWeakTies)o Granovetter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和深化了嵌入的概念;提出了弱关系及其“桥”作用的理论。
联结是社会网络的节点,按照联结的强度可以将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从概念上讲,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非经济关系(刘少杰,2009)。
Granovetter(1973)定义了四个判定维度来衡量关系强度即互动频率(CombinationoftheAmountofTime)、感情深度(Emotionallntensity) 亲密程度(Intimacy) 和互惠程度(Reciprocalservices)o互动频率越高、感情深度越深、关系越密切及互惠程度越高的社会关系属于强关系,反之则属于弱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强关系中的个体往往在性别、年龄、教育、身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弱关系中的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侏晓霞,2011) o由于社会群体当中具有相似性的个体成员通常拥有类似的信息和资源,因而强关系网络具有大量的冗余信息;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弱关系网络中,个体成员的差异带来了异质性的信息和资源,具有更大的潜在效用。
事实上,社会网络中的不同团体,往往就是通过一两个团体成员之间的个人联系而形成联结。
既然是两个不同团体,那么这种关系必然是弱关系。
对于这一发现,Granovetter提出了“桥M(Bridge)的概念,认为弱关系在不同社会团体之间充当了传递信息的桥的作用。
后来,一些学者继续对弱关系的信息桥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与理论的出入迫使Granovetter进一步修正了他对弱关系理论的表述,即并非所有弱关系都能发挥信息桥的作用,但信息桥一般都是弱关系(Granovetter,1985)o另外,Granovetter还认为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与宏观结构的中介(刘少杰,2009)。
在他看来,由于小规模网络正是通过弱关系而彼此联系,而宏观网络则是大量小规模网络的集合。
因此,通过分析小规模互动网络中的个体关系,有助于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运行规律。
简言之,弱关系理论的提出是新经济社会学兴起的前兆。
Granovetter等学者论证了社会网络对于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实际价值,也提出了创造价值的网络结构原则(李校生,吴波,2009)。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桥的概念为后来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奠定了基础。
强关系理论(TheTheoryofStrongTies) □按照Granovetter的界定,强关系是维系社会团体内部关系的纽带。
强关系带来了信息和资源在社会团体内部的重复传递,导致了团体成员间信息和资源的重复兀余(罗家德,2010)。
因而在他看来,强关系的价值是低于弱关系的。
然而,后来的学者(Bian,1997;Burt,1992)通过不断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ian(1997)在承认弱关系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同时,提出建立在信任与义务基础之上的强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更具优势。
Burt(1992)的研究也发现,具有兀余信息和资源的不相联结的网络成员间的结构洞才是建立信息桥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弱关系和强关系并无本质区别。
与此同时,在对于中国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强关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Bian,199刀。
强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人情”为媒介,让不同成员在社会网络之中结成了稳定的小圈子,从而使行动者更好地获取了信息和资源(朱晓霞,2011)o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Holelh eory)□ Burt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结构洞》一文, 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
所谓结构洞,即是两个行动者之间关系缺失所形成的一种网络状态 (刘少杰,2009)。
在社会网络结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缝隙,即某个行动者和有些行动者之间彼此联系,但乂与其他行动者不发生直接联系,这就在网络中形成了不直接联系的“洞” 的形状。
这种缝隙的消除必须依赖于第三方行动者的中介作用,因而在结构洞中,第三方行动者占据着核心位置。
弱关系理论和强关系理论都只是讨论了关系双方的好处,而没有探讨笫三方的优势,而结构洞理论则看到了第三方从网络结构位置中获取的“洞效应”(HoleEffects)。
当然,一旦不直接联结的双方在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取得了联系,那么结构洞也就会随之消失(Burt,1992)o Burt(1992)认为,社会关系的缺失形成了结构洞, 而结构洞正好“桥接”了两个原本没有关系的社会团体,这正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具体来讲,首先,行动者拥有结构洞可以获得信息上的优势。
结构洞将不同社会团体中的冗余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带来了信息量的增加和扩散。
第二,行动者通过结构洞取得了控制优势。
面对不同种类的信息需求与供给,掌握结构洞的行动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控制信息的传递过程,其至成为专门经营关系网络的网络企业家。
第三,结构洞上的行动者更具创新优势。
这类行动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也获得了更高的创新能力(刘少杰,2009)。
总之,掌握结构洞越多的网络成员,更能为自己和相应团体带来好处,这种特殊的位置优势蕴含着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完全可以转化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综上,结构洞理论是对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的发展。
与Coleman的封闭网络理论不同,Burt的结构洞理论是一种开放网络理论。
他看到了重复信息对于封闭网络之外成员的价值,并将这一价值上升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这一理论更加确切地描述了社会关系对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的作用,这也为丰富传统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条思路。
二、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ry)社会资本的理论涵盖面很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在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网络中的个人因占据特殊位置而能够获取利益的能力,即社会关系的价值创造力。
纵观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Coleman从社会规范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Bourdieu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Portes等从能力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
第一,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历程。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看,最早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学者是Bourdieu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关系的“场域”和“资本”的概念。
场域是有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场合或领域,即一张社会网络;资本一般包含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三类。
Bourdieu认为三种资本在场域中实现相互转换,并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而获取的实际资源或潜在资源的总量(Bourdieu,1986)o Bourdieu的资本三分法和场域转换观点,实质上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了工具性的社会网络,即社会网络就是社会资本.随后,Coleman(1994)对社会资本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展开了研究,认为社会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基于自身利益的各种交换形成了持续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即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本。
Portes(1998)也提出社会资本是依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特殊联系,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Burt(2000)认为结构洞就是社会资本,是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的最终竞争优势。
最终LinNan(2001)对于社会资本的论述代表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一般共识。
在他看来,社会资本就是嵌入社会网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
山此,这一定义也解释了社会资本的三项基本特征(刘少杰,2009)。
一为,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二为,社会资本具有一般经济资本的增值功能,能够为拥有者带来更大的回报;三为,社会资本本身是一项投资活动。
第二,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阐释了社会资本的三项重要价值。
其一,社会资本包含了一条因果链条(李校生、吴波,2009), 即因为特殊的社会结构优势,便利了行动者对稀缺资源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