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一)下--题库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下(高起专)题库及答案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
①孟德②孟起③子桓④子建
2.《咏怀诗》的作者是:
①阮籍②嵇康③何晏④山涛
3.建安诗风的特点是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4.《洛神赋》的作者是
①曹操②曹丕③曹植④曹彰
5.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
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③《咏怀诗》④《游仙诗》
6.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
①曹操的《短歌行》②曹操的《蒿里行》③曹丕的《燕歌行》④曹植的《升天行》
二、多选题(每题2分)
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
论文》的作者是——————。
2.《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3.“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4.建安“三曹”是指———、————、——。
5.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6.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建安风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建安辞赋繁荣的原因
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
五、论述题(每题25分)
1、“三曹”是指何人?他们有何文学成就?
2、阮籍的《咏怀诗》内容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3.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两晋诗坛
一、单选题(每题1分)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2.左思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
3 .郭璞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
4.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
①左思②刘琨③陆机④潘岳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游仙诗
2.玄言诗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晋代诗歌风貌
2、左思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陶渊明
一、多选题(每题2分)
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
①《五柳先生传》②《桃花源记》③《归园田居》④《饮酒》
二、填空题(每题1分)
1.采菊东篱下,——————。
2.奇文共欣赏,————————。
3.平畴交远风,————————。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为什么被称为名篇?它们表现了什么思想?
五、论述题(每题25分)
1、钟嵘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确吗?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多选题(每题2分)
1.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
①郊庙歌辞②清商杂曲③杂曲歌辞④杂歌谣辞⑤梁鼓角横吹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西曲
2.吴歌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木兰诗》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它在艺术上由于什么特色?
四、论述题(每题25分)
1.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
2.自古圣贤皆贫贱,——————。
3.池塘生春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山水诗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2、元嘉体诗歌有何特点?
3、晋宋之际为什么山水文学发达起来?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云日相辉映,————————。
2.大江流日夜,————————。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永明体
第七章庾信和南朝文风的北渐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
3.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骈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水经注》是怎样一部作品?它的文学价值何在?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下列作品作者为刘义庆的是
①《世说新语》②《搜神记》③《笑林》④《郭子》
2.干宝的志怪小说是
①《世说新语》②《搜神记》③《笑林》④《郭子》
二、多选题(每题2分):
1.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
①《拾遗记》②《搜神记》③《西京杂记》④《郭子》⑤《笑林》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2、什么是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下参考答案 (高起专)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
一、单选题
1.①
2.①
3.①
4.①
5.③
6.①
二、填空题
1.曹丕
2.阮籍
3.嵇康
4.曹操曹丕曹植
5.嵇康
6.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三、名词解释
所谓“建安风骨”,即是在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
“风”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末社会动乱,生计多艰,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使他们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叹,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
四、简答题
1.简述建安辞赋兴盛的原因
建安辞赋家面对东汉末年的动乱,亲身体验战争离乱和生死无常的艰辛,加之当时的儒家经学已经被打破,客观形式上又有建功立业的机遇,而且还有当权者的提倡鼓励,曹氏父子均擅长辞赋,于是他们继承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在赋的创作上驰骋才华,形成建安辞赋情文并茂的特点。
2、“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被后人尊为文学的典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首先是指建安时代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内容充实、感情丰沛的特点。
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本来就很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又由于他们久经战乱,思想感情表现的就更加慷慨激昂。
其次,“建安风骨”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不像后来文人诗那样过分地追求富丽的辞藻,因此明朗刚健的风格就更加突出。
第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和藻饰恰当的结合。
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曹植。
此外,“建安风骨”还可以从志深笔长和梗概多气来理解,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对人生短暂的哀叹是“建安风骨”的具体体现。
五、论述题
1、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重要作家,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局面,并且形成了以“建安风骨”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审美风范,这种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对于矫正浮华的文风有重要意义。
它和两晋文学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
当时,它们不仅是政治的领袖,而且是文学的中枢,在他们的周围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出身卑微,但有侠义之气,不拘小节。
当时被人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
武帝本纪》中有其详细地记载。
后来他统一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本人对艺术很精通,在处理军事之余,还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和他本人一样,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在当时很有个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几手,在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和两汉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曹操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表现了人民的悲苦生活,有的诗歌则表达了他宏伟的政治志向。
《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和《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前者以看作是“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卷七):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歌对当时兴义兵讨伐董卓一事进行了议论,对军阀的各怀私心进行了批判,末尾对人民的悲惨遭遇无比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要统一国家的雄伟胸襟。
《短歌行》集中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幽幽我心。
但为均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歌引用《诗经》的典故,表达了求贤若渴之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诗,反映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他的《龟虽寿》则更能表现“慷慨悲凉”、“跌宕悲凉”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说他“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此诗中可见一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而且,这首诗采用四言的形式,为这种诗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很多诗都是模仿乐府诗旧题而加入新的内容。
曹丕的诗歌现存约四十首,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宴游诗,如《芙蓉池作诗》,模山范水,文辞富丽,在山水诗方面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是写征人思妇相思离别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的,最能放映曹丕的诗歌水平,最著名的如《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歌写一个不眠的女子在秋夜思念自己在外的丈夫的情景,写的委曲婉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七言诗,对后世诗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丕的主要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
他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在论文中,他对各种文体进行了划分,并且提出了它们的各自特征,还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这既是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总结,又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曹”之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创作作品最多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经历前后变化很大,他的文学创作也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他的人生悲剧完全是政治的悲剧,由于和曹丕争夺太子之位,险些丢掉性命。
这些在曹植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伤痕,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他前期的诗歌,主要抒发他的政治抱负,感情显得乐观而浪漫,信心洋溢。
如《白马篇》借助写游侠来表现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之情。
其内容可分四类:第一是对朋友和自己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
第二类用弃妇和思妇来寄托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和《七哀诗》等。
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第四类是游仙诗,这和他的人生遭遇有关,他描写仙人的境界,是他理想象征。
这一类诗如《仙人篇》等。
他本人并不相信神仙之事,游仙诗只不过是他的忧生和忧患之辞。
曹植诗歌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评价很高,可以说他的诗达到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
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把以乐府旧题写新诗的做法进一步扩大化,再加他的诗文采富艳,而且他的不幸遭遇引起无数文人的同情,所以在后世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是杜甫之前诗界的楷模。
另外,他的《洛神赋》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总之,“三曹”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
2、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个时期写的,是他政治感慨的记录。
在这
一些诗中,阮籍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寄托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诗歌中,集中反映了他的苦闷和旷达。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禹的儿子。
阮籍出身卑微,司马氏专权之后,利用礼教来实施阴谋,并且标榜高门世族,封杀宗室,排除异己。
在这种情况下,阮籍在诗歌中揭露并抨击了种种阴谋变节、追名逐利的卑鄙行径,把那些政客佞臣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出来,阮籍把他们称为“当路子”、“工言子”、“佞邪子”等,如第五十三首。
而对于曹魏政权,阮籍一方面为它大唱挽歌,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荒淫腐败进行无情的揭露,如第十一首。
生当昏乱之世,阮籍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抑郁,他的酣饮放达和蔑视礼法,都是内心苦闷的反映。
因而,“忧生”是《咏怀诗》的又一重要主题。
他反复写这种孤寂忧伤、歧路徘徊、欲诉无门的苦衷,“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等诗句,几乎随处可见。
他的惊恐不安和难以自保的心理也时有流露。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阮籍不得不到老庄思想中去寻求解脱,并因此产生了消极隐遁的思想,诗中对归隐和游仙的描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这一类诗中,飞鸟意象是非常突出的,飞鸟更多的是诗人的自况和理想的境界,如第七十九首写凤凰:“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是,在阮籍的咏怀诗中,更多的还是他的苦闷与忧伤!
总之,《咏怀诗》中既有积极的批判锋芒,又有消极的颓废遁世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正直之士所受的压迫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由于诗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而且多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的滋味渊永,但理解起来又隐约曲折,就像一组朦胧的抒情诗。
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还是可以窥知诗的意旨的。
《咏怀诗》继承了《诗经》“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尤其受“楚辞”影响最大。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对求仙和远游的描写,都和“楚辞”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
它开创了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晦涩难懂的缺陷。
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自由,为后世受压迫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言志的方式,陶渊明、陈子昂和李白受其影响很大,尤其是陈子昂的《感遇诗》和李白的《古风》最著名。
3.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窗创作的影响
(1).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魏明帝曹蓉去世,即位的期王曹芳只有八岁,明帝托孤宗室曹爽和重臣司马懿辅政,曹氏、司马氏的明争暗斗从此开始了。
曹爽重用少年名士何、邓、毕轨、丁谧等人,清谈玄理,变更旧章;但司马懿是河内温县大族,最有谋略而且功各显赫,终于在正始十年(249)发动政变,一网打尽曹爽及其集团,其中名士如何、丁谧、李胜、毕轨皆夷三族,史称天下名士去其半,并改元嘉平。
自此之后,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除在军事上诛灭毋丘俭、著葛诞等敌对势力外,在政治上则大杀名士。
正元元年(245),杀掉政治上对立的名士夏侯玄、李丰和许等。
直到景元四年(263)杀康,名士被杀掉过半。
“鸿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失网罗,忧祸一旦并。
岂若集五湖,顺流浮萍。
逍遥放意志,何为惕惊。
”其中的“网罗”、“忧祸”、“惕惊”,已暴露出当时名士心惊肉跳的恐怖心理。
(2).另外,司马氏政权一方面用残酷的血腥手段夺取政权,大肆杀戮士人,一方面却又标榜“名教”,维护自己所掠夺到手的权利,更显现起虚伪卑劣。
因此,正始士人心中更加鄙弃名教,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表现的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代之以沉痛委屈.
第二章两晋诗坛
一、单选题
1.③2、①3.③4.①
二、填空题
1.鲍照
三、名词解释
1.游仙诗
.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也就是指作者自己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2.玄言诗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四、简答题
1.简述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有以左思和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
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
晋末的陶渊明则又恢复了魏晋古诗古直的风貌。
2、左思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左思的诗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在他的《咏史诗》中有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抒情写志,气概豪迈;抨击士族,情辞激切。
他揭露门阀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的现实:“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之七)“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之一)另外,他还批判这一制度所造成的污浊势力的炎凉世态。
同时,他还揭示了这一制度的腐朽性。
在这中情况下,他励志自守,不求闻达;壮怀激烈,慨然与权豪决裂:“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其次,题材广泛,独具匠心。
左思的诗歌不仅有伤悼、咏史、招隐等时人常见的诗歌题材,而且有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如《娇女诗》。
最后,诗多独创,不避俚俗。
他在咏史诗方面有独创性,不再在历史的叙述上花太多的笔墨,而是更多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在他的诗中还用了一些俗字俚句,可以看出他勇于突破世俗偏见的创作锐气。
第三章陶渊明
一、多选题
1.①②③
二、填空题
1.悠然见南山
2.疑义相与析
3.良苗亦怀新
四、简答题
1、就诗歌语言来说,陶诗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
钟嵘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不用刻意的雕琢的对仗和深辟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的自然流露,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
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
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的粗糟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试看他的《闲情赋》:写的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的绘声绘色;但他的审美趋向并不在于此,所以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2、《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序言,是陶渊明晚年所作,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面:人们种田养蚕,从事农业生产,过着一种怡然自得、和平安乐的生活,这里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空想,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委婉批判,是作者的理想体现。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
《桃花源记》的思想吸引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反映了文人失落的情怀。
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也因为它构思奇巧,技法高超,很有小说的意味。
它平易质朴,但引人入胜,至今还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3、《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传,写作年代不详。
《归去来兮辞》写于作者任彭泽令时期。
在两部作品中,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品格。
《归去来兮辞》还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也就是老庄思想的顺其自然的生死观。
《五柳先生传》最后说自己“无怀氏之民与?葛天氏之民与?”和《桃花源记》一样,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无可奈何,并因此而向往上古社会。
这两篇作品是千年传诵的名作,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代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再加上两篇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声韵的和谐以及既整齐又富有变化的句式,读起来声情并茂,摇曳生姿,意境淡远,韵味无穷。
所以至今仍百读不厌。
五、论述题
1、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就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方面而眼,应该说是正确的。
古代有很多隐士,但大多是有意为之,并不是真正的归隐,其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也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
但陶渊明却是一为真正的隐士,他活了63岁,其中有五十多年是在乡村度过的,而且从他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隐居躬耕生活的题材,这些优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风格浑融,没有厚实的生活基础,是写不出来的。
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由衷热爱,而且也表现了他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
在陶渊明以前,没有人像他一样把隐逸生活写得如此的生动多样,正如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中说的:“田园诗才是陶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价没有错。
”
不过,陶渊明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悠然自得,他的内心还是有一定的冲突的。
他的隐居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早期受的教育是纯粹的儒家教育,因此希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是他的追求。
但是,时局的混乱以及政治的黑暗,使他的仕宦之心冷却了下来,归隐田园便成为他的必然选择,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归隐也就弄假成真了,而且他觉得他最适合的生存方式应该是田园的生活。
而且,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还有对贫苦的悲叹,对死亡的忧惧,他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
所以,他没有脱离他所属于的社会和时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正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题未定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多选题
1.②③④
二、名词解释
1.西曲
南朝民歌的一种,西曲则采取自长江中游以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同,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
2.吴歌
南朝民歌的一种,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子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建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
”(《晋书·乐志》)
三、简答题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它的创作时代,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关于它的创作年代,有以下几种说法:
(1)曹植作。
见于宋魏太《临汉隐居诗话》,最不可信。
(2)产生于隋代。
宋程大昌《演繁露》持此说。
(3)产生于唐朝,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持此说。
(4)北朝说。
这种说法最有说服力,也有史料依据。
但最近又有隋代说流行,因此,还没有资料证明它的确切年代。
它叙述的是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的故事,作者用引人入胜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杰出女性的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结合的一个范例。
它的叙事很有特色。
它紧紧围绕木兰是个女英雄的特点逐层展开,而对木兰的歌颂,完全依靠情节发展自然流露。
诗作首尾呼应,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木兰诗》的民歌风格非常浓郁,质朴俚俗的语调,生动活泼的描写,使人朗朗上口,百读不厌。
民歌常用的比兴、顶真、复叠、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都运用的妥帖恰当。
另外,作品运用大量排比进行铺陈,尤其是本篇的特色。
全诗62句,四句以上的排比有22句之多,这些铺陈,浸透的感情在里面,同其他修辞手法交错运用,很有姿致。
这些贯穿全诗的排比句,由于组织巧妙,不仅不呆板,反而给人一种活泼明快之感,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论述题
1.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a. 从题材看,吴声西曲专写男女爱情,北歌则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视野广阔得多,战争惨景、贫富对立、
民风土俗、英雄人物等都有涉及,老女、孤儿、寡妇、穷汉、战俘,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b.从风格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
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
慷慨悲壮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
它的语言也不象南歌那样清丽,而在质朴中带有俚俗粗野的气息。
c.南北民歌内容、风格的不同,同它们的声调是大有关系的。
“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
”,吴声西
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内容风格自然婉曲;而鼓角横吹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