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什么使记忆出错——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第36卷第3期2021年3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3Vol.36Mar.,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L03.017什么使记忆出错?——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谭成慧1,幸琪琪2,宋欢织必(1, 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3.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4.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根据提取准确性,记忆可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中错误地把未曾发生过的事件当作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年龄、人格和情绪等内部因素,以及呈现方式、预警提示、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等外部因素。
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并注意信息的多元特征,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意识的认知监控,同时尽量避免在高唤醒状态下记忆和回忆重要信息等应对策略能够预防错误记忆的产生。
关键词:错误记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3-0122-07记忆通常是可靠的,但有时候人们也会对自己并未经历过的事件产生错误的回忆,认为以前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这就是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也是记忆的主要内容之—[1]o Roediger和McDermott在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 FTT)和来源监控理论(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的基础上,提出错误记忆的产生是编码和提取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1]O目前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广泛采用的范式为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内部自发产生的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猛撞组:40.8 碰撞组:34 看录像回答问题。 第一组:“猛撞” 一 速度 周 第二组:“碰撞” 速度 后 控制组:不提问 两动词暗示了不同程度的损
坏,进而影响被试记忆 ---误导信息对人的干扰作用
猛撞组:32% 碰撞组:14% 控制组:12% 询问所有被试:
你是否在上次录 像中的事故现场 看到了被撞的碎 玻璃?
人们有时会回忆出从未发生过的 事件,或者所回忆出的事件与真 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记忆扭曲现象。
DRM范式
1959 Deese 呈现一系列与关键诱饵( 如睡觉)相联系的 词汇(如床铺、 瞌睡、 疲劳) , 来考察被 试对关键诱饵的记忆情况。
学习-自由回忆范 式
1995 Roediger 和 Mcdermott 学习-回忆-再认 (DRM 范式) 用于关联性错误记忆 的研究
指导语
罪犯是否在列
自律道德
。。。。
宽松的判断 标准 自信心、情绪稳定性、受暗示性等个体 差异。。
错误记忆影响行为
一周后,为检查哪些被试已经 把错误记忆植入自己的记忆, 问卷发现实验组有一半产生错 误记忆,剩余的不相信 结果发现:控制 组和不相信组平 均吃0.4个,错误 记忆组仅0.1个, 显著性差异。
儿童 抽一张卡片 成人读卡 如: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 器上过医院吗? 儿童回忆 10周反复询问 另一成人问同样问题 结果:58%编造虚假故事 生动细节,专家都无法区分
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 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 结果他把我推进了 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 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 是妈妈、 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 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 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胡娟Ξ1刘成刚2(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摘要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
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错误记忆应用研究被压抑记忆目击者记忆1 引言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
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
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
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
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
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
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
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错误记忆研究
错误记忆研究作者:李桐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回顾了错误记忆研究的开端与发展,以及研究者对于区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所作出的努力。
结果发现,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范式难以解决区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问题,后续的研究应该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来探索这一有广阔理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错误记忆;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进展记忆的实验室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非常容易受到事件后信息(post-event information)的影响而出错。
这些事件后信息包括引导性提问(leading question),看他人的报告,与他人接触,自我或他人的期望,暗示,甚至是微小的语言表述差异。
在典型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misinformation paradigm)的研究中(研究错误记忆的一种经典范式),研究者通常让被试观看一段犯罪或者车祸记录(幻灯片或者视频),然后实验组被试会被植入关于上述记录的错误描述信息。
之后的记忆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相关的题目上比对照组的成绩差,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受到了被植入的错误信息的误导而产生了错误。
由此可见,人类的记忆并不像是录像机一样能够真实记录并且完整回放事件。
事实上,人类记忆是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的。
本文将简单回顾错误记忆(主要是关于自己经历的错误的记忆)研究的历史,并且梳理如何区分真假记忆相关的研究。
一、研究历史Loftus(1995)使用了―在购物商场走失‖技术(―lost in the mall‖technique)研究错误记忆,这被认为是第一个明确的以引发错误记忆为目的的实验室研究。
随后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这种效应。
在这些研究中,通常告知被试,研究者通过与被试的父母进行交谈而了解了许多被试童年的事件。
然后把这些事件呈现给被试,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被试亲人确认的真实事件,只有一件是研究者捏造的并且经过被试亲人确认为没发生过的假事件(例如,购物中心走失,在婚礼上出丑,出严重的车祸)。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摘要文章重点讨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包括基于实验室情境的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章全面总结了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DRM范式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一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记忆的这种特征使得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Bartlett(1932)。
他在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记忆的建构性,并指出重构记忆过程将会发生替代性错误,致使记忆扭曲,开辟了错误记忆研究的先河。
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记忆中的错误产生了兴趣,并认为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分析则有助于人们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于是,和研究真实记忆一样,人们开始试图通过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和探讨人类记忆中的另一个侧面—错误记忆。
E.F.Loftus等(1974)的研究标志了错误记忆研究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同Bartlett一样,E.F.Loftus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地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己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遗漏,而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随着E.F.Loftus 等一批心理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心理学界对错误记忆展开了全面的探索。
司法询问中错误记忆研究综述[论文]
司法询问中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学领域中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本文将从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式、理论基础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司法询问证词错误记忆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司法审判过程中,目击证人的证词往往对裁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今有关人类记忆的大量研究发现,人类记忆并不是对过往经历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一种伴随着错误和歪曲的重构性过程。
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司法审判中的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激起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
1 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错误记忆是指人们对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的回忆和再认,以及对经历过的事件的错误回忆。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情况:①对从未发生的事件的错误回忆和再认;②将不同客体或事件的特征或元素错误地结合;③歪曲记忆信息。
2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目前,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存在许多研究范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误导信息干扰范式,kassin-kiechel范式,想象膨胀范式,质询暗示性范式等。
2.1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loftus 和palmer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证人记忆研究中的经典范式之一。
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实验程序中,具体的操作如下:先让被试观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随后要被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当两车_____时,它们的时速是多少?”有些被试的问卷中划线部分添加的动词为“碰撞”词,而第二组被试的问卷中为“撞毁”,第三组被试不接受提问。
结果,提问时看到“碰撞”一词的被试的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34.0 英里,提问时看到“撞毁”一词的被试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40.8 英里。
一周以后,再对这三组被试进行提问,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上次录像中,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结果,“碰撞”组中14%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撞毁”组中32%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控制组中只有12%作了肯定的回答。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_王红椿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王红椿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摘 要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
关键词:暗示 错误记忆 记忆歪曲 记忆移植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 的开创性研究后,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记忆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原本复制,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歪曲,此后的一系列系统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情境或测验项目在概念上或知觉上与先前的相似,那么就容易出现错误记忆,但这种错误记忆也可能是人在回忆时对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受暗示性、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以及心理治疗中记忆恢复的准确性等争议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对它的研究比以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更接近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因而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记忆的暗示性是指把那些由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如误导性提问整合到回忆中去的现象。
暗示对记忆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缘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经历了如一次犯罪或一场事故等事件后又接触到与事件不一致的或错误的信息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表明,人们在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后,新信息会被整合到回忆中干扰对原始记忆痕迹的提取,从而产生记忆歪曲。
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内在的,目击者通常无法觉察到它的影响。
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暗示对记忆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
1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歪曲 对暗示性的记忆歪曲的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由Loftus 及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他们通过采用误导提问和提供事后信息的方法,对语词和视觉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般的程序是,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带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文章或进行误导性提问,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问题,最后对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分析。
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1 引言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 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
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 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
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 他描述了错误记忆,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
直到1995年,Rodiger 和McDermott 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2 错误记忆研究范型2.1 集中联想程序范型Roediger 和McDermott 复制并扩展了Deese的成果, 形成了Deese-Rodiger-McDermott(简称DRM) 研究范型, 这是一种集中联想程序范型,学习阶段呈现的词表具有集中在未曾呈现的关键诱饵(critical lures)上的语义联想。
例如, 由“线、别针、缝纫、锋利、尖、刺、顶针、干草堆、痛、伤和注射”组成的词表,“针”就是关键诱饵。
随后被试接受由学习词、关键诱饵、无关的未学习词组成的再认测验。
对于学习词, 研究者能观察到较高的正确再认率;对于未学的关键诱饵,也能观察到较高的错误再认率。
2.2类别联想程序范型还有一种类别联想程序的范型, 学习阶段的词表是分属不同类别的名词范例。
例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期刊、杂志”。
正确再认和错误再认都随着在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有时候错误再认率甚至超过了正确再认率。
3 该领域的研究情况错误记忆现象被研究者们复制了无数次, 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附加研究。
包括被试变量、方法学变量、意识过程或自动化过程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的研究;图片刺激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对错误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分析;对错误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等等。
3.1 被试变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Schacter等人(1996)观察到,与正常的控制组相比, 健忘症者只有极少量的词表项目再认,以及很少的错误再认。
错误记忆研究——进展与应用
件 后 信 息包 括 引导 性 提 问 ( 1 e a d i n g q u e s t i o n ) ,看他 人 的报 告 ,与他 人接触 , 自我或他人 的期望 ,暗示 ,甚 至是微 小的 语 言表述差异 。在 典型 的误导信 息干扰范式 ( m i s i fo n r m a t i o n p a r a d i g m)的研 究 中 ( 研 究错 误记 忆 的一种 经典 范式 ) ,研 究者 通常让被试观看一段犯罪或者车祸记 录 ( 幻灯 片或者视 频) ,然 后实验组 被试会被植 入关 于上 述记 录的错 误描 述信 息。之后 的记忆测试结果表 明实验组在相关 的题 目上比对照 组的成绩差,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受到了被植入的错误信息 的误 导而产生 了错误 。由此可见 ,人类 的记忆并不像是 录像 机一样 能够真实记录并且完整 回放事件 。事实 上 ,人类 记忆 是具有很 高的可塑性 的。 本文将简单 回顾错误记忆 ( 主要是关 于 自己经历的错误 的记 忆 )研究 的历史 ,并且梳理如何 区分真假记忆相关 的研
究。
一
要求特征 , 也 即被试猜测到 了主试 的意图 ,于是通过 自己的
表现 ( 主动表现 出错误 的 “ 记忆 ” )来配合主试 。 于是 研究 者通 过一 系列 的研究 回应 了关 于错 误记 忆研 究 的这些 质疑。针对第一点 ,研究者使用 了不 可能记忆成功 的规避 了相关质 疑。例如 ,B r a u n等人 ( 2 0 0 2) 使 用 了错误 海报 范式来 给被试成功植入 了一个不 可能真实发生 的童年记 忆——在 童年 游玩迪斯尼乐 园的时候见 到了兔 八哥人偶 ,这 是 不可 能 出现 的,因为兔 八哥 是华 纳兄 弟公 司 的动漫 人物 所 以不 可能 出现 在迪斯 尼公 司 的主题 乐 园中 。针 对要 求特 征 的质疑 ,L a n e y等人 ( 2 0 0 8 )使 用 了 “ 红鲱鱼技 术”( R e d He r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来 回应 了这 种质 疑 。研 究 中,被 试 可 以 通过一些微小 的线索推测 出研究 目的并不 是他们被告知 的那
错误记忆应用概述及展望
她 来 越 多 的 研究 者 也 开 始 关 注人 类 记 忆 伤 性经 历 的妇 女 . 们在 遭受 侵 犯时 均
的 另 一 种 类 型 — — 错 误 记 忆 错 误 记 忆 不 超过 1 2岁 结 果 显 示 , 3 %的 人 已 有 8
是 指对 未 经历 过 的事件 的 “ 回忆 ” 或 者 ,
式 、误 导 信 息 干扰 范 式 、K 研 究 范 式 K
等 。 因 此 . 验 室 中 对 错 误 记 忆 的 实 验 实 结 果 不 宜 广 泛 地 推 广 到 真 实 或声 称 习得 了从 未学 习过 的新 词 . 看见 了从 未 接触 过 或
同时 所伴 随 的生 理 的变化 应 该 是 完 全 能够 通 过仪 器测 量 、 断 出来 的 。这 样 判
在 生 理方 面做 过研 究 . 如人们 在发 生错
误 记忆 时其 脑 电 、 液 、 动 、 血 眼 激素 等方 面是 否发生 变 化 以及变 化程 度 如何 . 都
应 该 作 为 判 断 错 误 记 忆 是 否 发 生 的 依 据 正 如 测 谎 仪 一 样 . 生 错 误 记 忆 的 发
中图分 类号 :62 G 4 文 献标识 码 : A
1 引 言
记 忆作 为认 知研 究 的重 要成 分 , 一 直 深 受 心 理 学 家 们 的 关 注 。在 记 忆 的研
正常情 景 下从 未 被 回忆 出的早 期 经历 .
效 防 止 错 误 记 忆 提 供 了 理 论 基 础 。 对 但 错 误 记 忆 的 本 质 问 题 和 实 际 应 用 还 有 待进一 步 的探讨 。 31 错 误 记 忆 研 究 的 客 观 有 效 性 .
错 误记忆应 用概 述及展 望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摘要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绪论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
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
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
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
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
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
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
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
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重复地对该故事进行回忆。
错误记忆实验报告
错误记忆实验报告标题:错误记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错误记忆的产生及其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使用错觉记忆范式,让参与者学习和回忆一系列单词,并在回忆时引入误导信息。
结果表明,参与者在受到误导信息影响后,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
这一研究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机制,对理解记忆的构成以及记忆失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引言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失真情况,即在事实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信息被错误地插入到记忆中。
错误记忆现象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错误记忆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本实验设计了记忆测试任务并引入了误导信息。
2. 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验参与者。
共有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80个单词,其中40个单词属于学习列表,另外40个单词属于干扰词,用于引入误导信息。
2.3 实验步骤2.3.1 学习阶段:参与者被要求通过监视器学习一个单词列表,每个单词呈现500毫秒。
学习完成后,参与者进行一个简单任务,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3.2 回忆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回忆学习过的单词。
这次回忆的关键是在被要求回忆学习过的单词之前,他们被引入了一个与学习过程无关的干扰信息,即20个干扰词。
参与者回忆的单词被记录下来。
3. 结果根据参与者在回忆阶段中回忆的单词,分析发现在受到干扰词的引导后,许多参与者出现了错误的记忆。
这些错误的记忆涉及到一些干扰词的相关概念,如将“草坪”错误地记忆成“花园”。
实验结果表明,错误记忆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引入干扰词的方式,成功地制造了错误记忆现象。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了错误记忆的普遍性。
错误记忆的产生可能与记忆的构成机制有关,即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对于加深对记忆失真的理解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记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综述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综述作者:罗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7期摘要错误记忆是记忆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许多解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如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来源监测理论等。
它主要的研究范式包括DRM范式、范畴联想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和KK范式等。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理论解释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1错误记忆的概念错误记忆指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严重偏离的现象。
最早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是Baartltt,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具有重构的特点,人们会自动填充记忆中缺失的部分。
但错误记忆在当时尚未得到重视。
后来有研究者发现错误记忆也能够体现记忆的本质信息,因此错误记忆的研究才得到重视。
广义上的错误记忆指的是一切记忆的错误或扭曲现象,也叫做记忆的不准确。
而狭义的错误记忆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现的。
如在实验室情境下,研究者通过运用一定程序诱导被试将一些并未呈现的词或发生的事报告为见过或是经历过。
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指被试将没有真实发生的事情报告为发生或是亲身经历过。
另一类是基于词语的错误记忆,指在实验中被试将那些并未呈现过的词语判断为出现过或者学习过。
2错误记忆的理论解释2.1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不同理论来解释它产生的机制。
最早的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由Underwood于1965年提出,它指在学习具有语义关联的项目时,对学习项目的联想会无意识的激活对具有较高关联性的未学习项目(关键词)的表征,从而产生对关键词的错误回忆和再认。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能对DRM范式中,在测试阶段对关键词的错误再认现象进行解释,但缺陷是没有对激活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记忆的激活过程主要有两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
无意识激活指在学习项目时未对关键词进行明确思考,在测验阶段无意识的将关键词归为学习过的项目。
什么使记忆出错——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2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忆ꎮ 日常生活中琐碎事件的错误记忆可能无足轻
重ꎬ 但在高风险情况下错误记忆则会导致严重的
( 二) 人格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具有某些特征的个体会表现出对错误记忆更
后果ꎬ 如法庭上的证词ꎬ 心理咨询中对过往经历
忆ꎮ 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多个词表 ( 如做梦、 熟
睡、 美梦、 被子等) ꎬ 测验阶段包含了与学习词
表存在联想ꎬ 但实际并未呈现过的词作为关键诱
饵 ( 如瞌睡) ꎬ 以此来考察被试是否会对关键诱
饵产生错误记忆ꎮ
在有效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ꎬ 研究者们对错
误记忆进行了系列研究ꎬ 旨在探讨究竟什么会使
人们的记忆出错ꎬ 哪些因素会增加人们的错误记
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对消极材料表现出错误记忆增
进行了梳理ꎬ 总结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和外部
强效应ꎬ 而低特质焦虑和抑郁组被试则出现错误
因素ꎬ 其 中 内 部 因 素 主 要 有 年 龄、 人 格 以 及 情
记忆减弱效应 [8] ꎮ 高人际灵活性的个体也对人际
绪ꎬ 外部因素主要包含了呈现方式、 预警提示、
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ꎮ 最后根据错误记忆的各种
积极词表现出更高的错误回忆率 [9] ꎮ 这说明具备
某种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 对 相 关 信 息 的 加 工 偏
影响因素ꎬ 提出了如何有效预防错误记忆的应对
向ꎬ 但某些人格特质似乎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会更
策略ꎮ
显著一些ꎬ 且这种影响可能会受到信息类型和唤
一、 影 响 错 误 记 忆 的 内 部
共得到 294 篇相关文献ꎬ 通过阅读文献筛查出了
与本文主题相联系的文献 136 篇ꎮ 有侧重地阅读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作者:李盼盼邹慧婷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12期【摘要】文章概括评价了当前错误记忆的几种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基于实验室情境的对单词和事件研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和基于日常生活错误记忆研究的想象膨胀范式。
【关键词】集中联想无意识知觉误导信息想象对错误记忆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但近期,众多研究者将研究的关注于一个新的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想象膨胀。
与DRM范式相比,想象膨胀有更高的生态学效度。
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一)联想研究范式集中联想范式也称DRM范式,该范式的经典实验过程包括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某些具有关联性的词,这些词称为学习词,它们与一个关联词(也称关键诱饵)相关联。
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不出现,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被试表现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
此项研究将学习—自由回忆扩展为学习—回忆—再认,并最终形成DRM研究范式。
在DRM范式中存在的一個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记忆是有关联的,如果两个事件有语义相关,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
Hintzman(1988)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个、3个或5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
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对未学过的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Seamon等(2000)在其研究中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低频排列,同时考察了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高于低频范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类别范例。
(二)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Jacoby和 Whitehouse (1989)使用特定的实验程序观察到了在无意识知觉影响下发生的错误再认现象。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很多人都知道,记忆不只是一种原子级的储存实体,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
正是在记忆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记忆。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记忆错误的心理过程,研究它们的机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从而探究它们对人类记忆和思考的总体作用。
关于错误记忆的理论,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记忆编码不当,加上记忆追溯和再加工过程存在问题而导致的。
另一种理论则是说,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容易被现有信息偏差影响,这种偏差可能是负性的,比如情绪色彩的影响,也可能是正性的,比如自己的偏见。
综上所述,人们不只是会有良性或者有害的记忆,而且会存在错误的记忆,而这种错误的记忆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研究错误记忆,最典型的实验就是采用极性反转词语加工法。
主要是由于言语特点,人们把正面向外表达的内容与负面内容联系起来,容易产生记忆错误。
比如极性反转词语实验,实验者需要记忆一组词语,但其中会有一些词语是极性反转的(比如“好”变为“不好”),经测试发现,实验者记忆极性反转词语的正确率要远低于普通词语的正确率,表明人们的记忆过程中,会受到负面的情绪限制而形成错误记忆。
此外,采用虚构事件记忆(MEM)实验也可以检测记忆错误的机制。
这种实验由研究人员先利用计算机向受试者随机提供一系列虚构故事,并在曝光后要求实验者根据记忆情况重构记忆,研究过程中实验者不会遭受任何外部影响,实验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受试者自控记忆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的发现并分析导致记忆错误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记忆错误也给人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它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确判断和行为,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有害的影响。
其次,它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他们工作和生活水平。
最后,记忆错误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结构和规律的理解,使他们缺乏理性思维,无法准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记忆错误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记忆和思维,而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外在因素,所以,人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切实做好自我保护,以避免记忆出现错误。
浅谈“错误记忆”
浅谈“错误记忆”作者:李宗营来源:《教育界·中旬》2015年第12期【摘要】记忆不仅容易逝去,还会轻易地出现错误。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信任自己的记忆,相反,我们还得正视,错误记忆是人类适应现实的体现。
伴随着对这些“美丽错误”的不断了解,我们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记忆过程的本质。
【关键词】记忆错误研究现实意义人们会无故的“捏造”本没有发生的事情吗?是的,这是事实!人们会错误的回忆起一些根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回想起来的事情与自己的真实经历并不相符。
这就是记忆心理学中的一个极为有趣的领域——错误记忆。
人们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记忆?出现的错误记忆是不是都是不好的呢?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误记忆?我将针对这些内容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错误记忆概述1932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进行了著名的“幽灵的战争”实验,这是错误记忆研究史上最早的研究。
实验步骤是:先向几个被试者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者经过不同时间间隔来对故事进行回忆。
随着时间的延长,被试者的记忆均出现了偏差,有的丢三落四,有的添油加醋,有的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自我创造……由此得出试验结论:随着时间的推迟,人的记忆会发生系统性失真,形成错误记忆。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罗福士等人的研究成为错误记忆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罗福士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是一种对现实发生事件的重构,而不是完全准确的再现,人们会用以前的经历或经验来填补对新信息的遗漏,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实验中,向实验组被试者提供会有误导信息的描述和问题,而对控制组被试者不提供误导信息,结果就是实验组的记忆成绩不如控制组。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有时,老师反复强调某个知识点或者易错点,担心学生出错,而结果就是有学生出错。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失误分析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失误分析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个体获取和储存信息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思考、决策和行动的基础。
然而,记忆并非完美无缺,人们常常会出现记忆失误的情况。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记忆失误的原因和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的特点和局限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1. 记忆的构造性特点:记忆并非简单地记录和储存外界的信息,而是由个体的经验、知识和目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构建的。
人们在记忆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记忆表征。
这种构造性特点使得记忆容易受到个体主观解释、情绪状态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从而产生记忆失误。
2. 灯光效应:灯光效应是指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受到事件发生时的注意力分配不均匀的影响。
在一个事件中,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引人注意的细节,而忽略其他相对无关紧要的信息。
这种注意力偏向性导致了记忆的偏差,使得人们可能会遗漏或曲解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产生记忆失误。
3. 信息加工的深度:人们对信息的加工深度会影响记忆的质量和准确性。
浅层加工主要关注信息的表面特征,而深层加工则更注重信息的意义和内涵。
研究发现,深层加工可以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而浅层加工容易导致记忆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个体在记忆过程中应注重对信息的深层加工,以减少记忆失误的可能性。
4. 重复效应:重复是记忆过程中常用的提高记忆效果的策略之一。
研究表明,反复暴露于某个信息可以增加其在记忆中的印象强度,从而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然而,重复也可能导致记忆的歪曲和混淆。
当人们多次接触同一信息时,他们可能会将不同的经历和情境混淆在一起,产生虚假的记忆。
因此,在利用重复提高记忆效果时,需要注意避免记忆失误的可能性。
5. 健忘与虚假记忆:健忘是记忆失误的一种常见形式。
人们可能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无法准确地回忆起某个事件的细节。
健忘的原因可以是信息编码或存储过程中的错误,也可能是记忆检索过程中的困难。
虚假记忆是指人们错误地记住或编造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王红椿Ξ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摘 要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
关键词:暗示 错误记忆 记忆歪曲 记忆移植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 的开创性研究后,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记忆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原本复制,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歪曲,此后的一系列系统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情境或测验项目在概念上或知觉上与先前的相似,那么就容易出现错误记忆,但这种错误记忆也可能是人在回忆时对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受暗示性、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以及心理治疗中记忆恢复的准确性等争议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对它的研究比以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更接近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因而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记忆的暗示性是指把那些由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如误导性提问整合到回忆中去的现象。
暗示对记忆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缘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经历了如一次犯罪或一场事故等事件后又接触到与事件不一致的或错误的信息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表明,人们在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后,新信息会被整合到回忆中干扰对原始记忆痕迹的提取,从而产生记忆歪曲。
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内在的,目击者通常无法觉察到它的影响。
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暗示对记忆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
1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歪曲 对暗示性的记忆歪曲的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由Loftus 及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他们通过采用误导提问和提供事后信息的方法,对语词和视觉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般的程序是,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带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文章或进行误导性提问,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问题,最后对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分析。
如Loftus 等(1978)考察了词语的误导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影响,被试观看一个交通事故录像,事件中关键的细节是停车信号,随后的车祸描述中被试阅读到的却是让车信号,结果在再认测验中,误导信息组被试更多的错误声称所看到的录像中出现的是让车信号,事后误导信息影响了被试的正确再认。
此后,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都发现在暗示这种特殊的外部干扰条件下记忆发生了预期性改变,如Loftus 等(1974)研究中被试回忆出了不存在的碎玻璃,McCloskey 和Zaragoza(1985)[1]的研究中被试把铁锤回忆成了螺丝刀等。
但目击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看过那些暗示细节呢?Lindsay (1990)[2]发现即使告诉被试某些信息是虚假,被试仍然报告了事后误导信息。
Zaragoza 和Lane (1994)[3]在来源监控测验中,要求判断所考察的项目是来自于原始事件还是事后的描述,结果许多被试判断为来自于原始事件。
Zaragoza 等(1996)[4]采用“知道/记得”判断方法发现,被试通常对那些暗示过的项目判断为“记得”而不是“知道”,被试似乎难以区分原始事件中的真实项目与事后暗示过的项目。
对事后误导效应解释,一种是Loftus (1980)提出的记忆损伤说,该解释认为误导信息通过阻止或抑制对原始信息的提取而损伤了对该事件的记忆。
但原始事件与事后事件究竟是如何储存的?Loftus 和Hoffman (1989)[5]认为相关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存储,一些单个事件通常会建构一个代表了该情节的要旨或总意义的综合的记忆痕迹。
这个建构的记忆必定包含干扰,这使原始事件无法与潜在的记忆表征中的错误干扰相区分。
而Estes (1997)[6]认为,原始和干预事件的记忆痕迹是平行的、独立的储存在记忆中,所以存在把原始事件与不正确的暗示相区分的可能。
目前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另一种观点是McCloskey 等(1985)[1]的反应偏向说。
他们认为被试的错误记忆是由于使用的再认测验的具体形式导致的。
如Loftus (1978)研究中的再认测验中只有两个选项,事件的项目和暗示的项目,在误导组中,不记得事件的被试有50%的可能会选择暗示过的项目,而控制组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故错误记忆可能是基于偏向(接受暗示的信息,这是唯一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干扰(不能提取原始事件)。
他们通过在再认测验中排除暗示过的项目,并且包含两个没有暗示过的错误项目来阻止反应偏向。
如果暗示项目会阻止对原来事件记忆的提取,那么误导组的成绩要差于控制组的成绩,结果两组没有差异,支持了反应偏向说。
第三种是Zaragoza 等(1994)[3]来源的错误归因说。
根据来源监控的假设,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记忆在特征上是不同的,如对知觉加工结果的记忆有更多的知觉细节,而其它心理活动的产物(如心理表象)则包含更多的认知操作的信息。
对不同的特征的评估能够被用来判断记忆来源,还可以区分不同来源的记忆。
由误导信息程序产生的错误记忆是由于原始事件中所看到的项目与随后会谈或故事阅读中的项目产生了混Ξ通讯作者:王红椿。
E 2mail :wanda200309@1631com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4):905-908905淆,导致了信息来源的缺失。
2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移植 心理治疗中的记忆恢复是个热点问题,这些恢复的记忆是正确记忆还是治疗中由于想象或催眠等暗示所导致的记忆错觉?近二十年出现了大量的遗忘记忆的恢复研究案例,一些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宣称恢复了对童年的创伤记忆。
如Ramona成功的控告了治疗师的治疗中的暗示使他女儿错误地“恢复”了曾受他虐待的记忆。
Paul Ingram在承认了多次强奸自己的女儿后入狱,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审讯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记忆。
一些研究者试图采用临床治疗中的程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虚假的自传性事件植入记忆中是可能的。
211 催眠通过催眠产生的假记忆是事后误导信息范式的一种变式。
它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催眠指导被试回到从前并重新体验童年时期的事件或使被试接受一些虚假事件曾经发生过的暗示,然后在清醒状态下询问该事件是否发生过。
Lau2 rence(1983)在实验中通过催眠,暗示他们在一星期前晚上睡觉时被一声巨响惊醒,结果大约一半的高度催眠了的被试报告了这个记忆。
研究还表明不仅高度受暗示性的个体会接受暗示过的虚假事件,而且还回忆出发生在一岁甚至是出生后的记忆。
Spanos(1996)[7]的研究中,引导被试相信他们特殊的视觉能力是在出生后的几天获得的,他们出生于一个环境特殊的医院,在那里婴儿的头顶上挂着一种彩色风动饰物来促进视觉的协调对一半被试进行催眠,另一半通过非催眠性的“引导记忆重构”程序,结果催眠组中46%的人报告了对风动饰物的具体记忆,70%的人报告了对这个经历的记忆。
但“引导记忆重构”组的大部分被试对这个经历和风动饰物的错误记忆分别是95%和56%,比催眠组的都要高,故Spanos认为是暗示而不是催眠本身制造了错误记忆。
Barnier(1992)[8]扩展了研究并认为催眠的感受性能更好预测对错误记忆的报告,他们通过催眠感受性量表选出高低催眠感受性的被试,先观看一段抢钱包的幻灯片,然后通过催眠或在清醒状况下想象这个事件,结果高催眠感受性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错误记忆。
但Dywan(1983)认为是另一种非催眠的成分影响了对虚假信息的记忆,他们发现催眠能增加对回忆信息是正确的自信,而不是准确性。
信息的产生越多,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少,这表明产量的增加是以牺牲严格的反应标准为代价的。
一方面,最好的回忆通常不是第一个,重复回忆实验能产生更多准确信息,这意味着至少一些准确的信息不是立即能通过意识回忆而得到。
另一方面,要求被试回忆更多信息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回忆的准确性降低。
212 想象指导Loftus和Pickrell(1995)[9]是最早通过指导人们去想象未发生过的事件而产生错误记忆的研究者。
她要被试阅读四篇在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其中三件是真实的,另一件“迷失在大超市”的是假的。
随后几个星期的不同时间被试要写下对这些事件的回忆。
最后一次实验发现25%的被试对虚假事件产生了回忆。
她认为人们在无法回忆事件的时候会以想象作为回忆的策略,所以对虚假事件产生了回忆。
Hyman(1996)[10]使用相同程序,比较了在“思考这个事件”与“想象该事件”这两种不同的指导语下被试的记忆成绩,结果25%的想象指导组对婚礼上的淘气行为如打翻了玻璃酒杯等虚假童年事件产生了清晰的记忆。
然而,9%的思考事件指导组的被试也产生了错误回忆,说明该组被试也可能用想象作为他们的回忆策略。
但研究结果也可能依赖于社会压力的影响,如被试得知这些事件是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的。
G arry(1996)[11]等使用另一种程序考察想象对错误记忆的作用,先进行前测,要求被试判断一些童年事件可能发生过的自信度,在对这些事件进行简短的想象后再对事件发生的自信度判断。
结果被试对想象过的未发生过的事件的自信度比没有想象过的高,这种自信度增加效应称为想象膨胀。
此后,很多研究都一致表明想象能使人对一个非真实事件的最简要细节产生想象膨胀。
对想象膨胀有三种解释,一是来源混淆使得内容和来源(如所学信息的环境)之间的加工产生了分离,被试混淆了从最近的想象事件来的信息和真实发生过的信息。
另一种解释是熟悉性,这种解释认为对事件的想象使得这些事件变得更熟悉,被试错误地把对想象事件的熟悉性的增加归因为它们的确发生过。
而G off(1998)[12]认为想象膨胀是来源混淆和熟悉性机制重叠性产物,他试图分离这两个因素,让被试想象某些发生在他们童年的事件或想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相同的童年事件,两组都表现出同量的想象膨胀,并且被试对不同的想象质量和特征的评定并不能预测想象膨胀的数量,表明想象膨胀更多的是由熟悉性而不是来源混淆所导致的。
213 梦的解释梦被认为是一条通向潜意识的路,是挖掘过去的创伤经历的一种工具。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对梦的解释可以导致错误记忆的植入。
Mazzoni和Loftus(1998)[13]给被试30分钟的简短治疗模拟,一个专家分析了被试提供的梦后告诉被试这个梦意味着童年经历了迷路或危险的情景,解释的主题随机分配决定但以被试提供的梦的材料为基础,结果大部分被试在四个星期后对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事件的信心增加了。
被试究竟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的自信增加了,还是对事件的错误记忆增加了呢?Mazzoni(1999)[14]的研究中,先选择那些对某一重要事件没有记忆且强烈的相信童年时没有发生过该事件的被试,一星期后,对一半被试进行梦的解释,另一半被试进行一次简短的会面,梦的解释组的被试要求报告一个梦,然后由咨询师或是训练过的主试对梦加以解释,并暗示这些事件在他们的童年期间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