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宏观背景分析

合集下载

三门峡市调

三门峡市调


社区,中央智能系统,新风系统, 小区雾森系统
8
壹线国际
20万平

商业用地,40年产权,首付50%, 3600-3700元/ 按揭走商业利率。主力户型:三 ㎡ 房:131㎡、122.56㎡。
Part3: 个人概括小结:
以下是个人的一个简略的概况总结:


主城区目前实际人口35万左右,市中心刘家渠、田家渠及周边家王庄等城中 村都在改造开发进程中,主城区新增住宅项目不多,新区开发体量偏大。目前 楼盘消费群体:主要为刚性需求、周边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改善性居住消费 群体。由于目前各家银行紧缩个人房贷业务,对楼市造成一定影响。但根据 央行5月12日召开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优先满足首 套房的贷款要求,这就增加了三门峡主要的消费群体购买意向, 目前各个楼盘住宅均价都在4000-4500元/㎡上下波动;市中心均价突破 4500元/㎡、周边近郊区域在4000元/㎡徘徊,以建业为代表的标杆楼盘 2014年成交价均价已经突破5000元/㎡。
业承接区和延边地缘辐射区构成的“两横三纵” 格局,而“黄河金三角”是典型的定位于产业承 接的中部跨省城市群。
产业:

经济:
产业:三门峡市紧紧依托资源,超 越资源,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培育了能源、铝工业、黄金、
煤化工及林果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经济: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 1148.79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 2013年1204.68亿元,增长9.1%。 人均GDP:53770.64元,位居全省 第三,仅次于济源、郑州。
老城区

根据地理条件,按照长远规 划,三门峡城市发展将由:老城 区、商务中心区、陕县城区这三 大组团共同构成。其中,中心城 区将包括:湖滨区、商务中心区 和高铁站,是三组团的核心。 陕县

2017三门峡市调研报告

2017三门峡市调研报告

2017三门峡市调研报告2017年三门峡市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三门峡市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是黄河中游的一座重要城市。

2017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改革政策的实施,三门峡市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报告旨在对2017年三门峡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调研及分析。

二、经济发展2017年,三门峡市的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经济总量达到XX亿元,比上年增长X%。

其中工业产值达到XX亿元,增长X%;农业产值达到XX亿元,增长X%;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XX亿元,增长X%。

2017年三门峡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去年,经济增速稳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旅游业发展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城市,三门峡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7年,三门峡市共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X亿元。

与此同时,三门峡市也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新增了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提升了整体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三门峡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四、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三门峡市在2017年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重点推进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新兴产业方面,三门峡市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三门峡市加大了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投入。

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初步显现,为三门峡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黄河流域的城市,三门峡市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017年,三门峡市加大力度推动污染治理工作。

建立了一批环境监测站点,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村污染源的监管力度。

同时,加大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等工程。

环境保护成效逐渐显现,三门峡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六、社会事业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门峡市还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在教育方面,三门峡市新增了多所学校,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门峡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三门峡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三门峡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三门峡市一直致力于推动文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三门峡市的文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城市环境来看,三门峡市在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增加了公园和绿地面积,提升了城市空气质量。

此外,市中心的市容市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道路的整治以及房屋外观的翻新等举措,让整个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次,从社会公德方面来看,三门峡市的居民素质和礼貌程度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市民尊重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这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此外,三门峡市的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他们的无私奉献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再次,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三门峡市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学校和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培养市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公民的审美水平。

此外,三门峡市还积极引进优秀的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演出和展览,让市民感受到多元化的文化魅力。

然而,三门峡市的文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们的文明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有很多市民很注重个人修养,但仍有一部分人对公共秩序缺乏足够的尊重,乱扔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

其次,尽管市政府在城市环境改善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部分城区仍然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边远地区的文明建设滞后,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未来,三门峡市的文明发展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文明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首先,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三门峡市将面临文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动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其次,建设文明社区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加强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通过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宽三门峡市的文化发展。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三门峡市抢抓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按照“求转、求进、求实”的总基调,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三门峡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一)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

2013年前三季度,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体制性问题等外部因素与自身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多重影响,三门峡市经济运行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态势明显。

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到9%以下,分别为8.8%和8.9%。

第四季度,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升、运行质量稳中有进、发展趋势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趋于协调,发展后劲增强。

全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20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1%,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15.84亿元,比2012年增长14.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3和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3.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51.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1.33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38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2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10.5%。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2年的8.0:68.0:24.0,优化为8.3:66.4:25.3。

(二)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作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

三门峡发展前景预测

三门峡发展前景预测

三门峡发展前景预测1. 简介三门峡市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河谷,是河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三门峡市地处黄河陕甘峡谷金三角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环境条件。

近年来,三门峡市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三门峡市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分析。

2. 经济发展三门峡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根据数据显示,三门峡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长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蓬勃发展。

尤其是三门峡市在能源、化工等行业拥有较强的实力,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较大。

三门峡市作为中国铝工业之都,拥有丰富的铝矿资源,仅铝工业一项就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三门峡在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环境友好型能源的追求,三门峡市的能源行业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此外,三门峡市的旅游业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门峡位于中国的黄河风景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三门峡市加大了旅游业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三门峡市的经济将得到进一步促进。

3. 城市建设三门峡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交通状况逐渐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三门峡市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门峡市政府还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市政府和企业中的应用。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三门峡市的城市发展水平,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4. 就业和人才引进三门峡市在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就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

同时,三门峡市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创新创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来三门峡创业和就业。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门峡市将进一步促进就业和人才引进,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NM Y A N D T R A D E褚西凤(安徽财经大学,合肥233030)摘要: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三门峡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随着中原经济区、“一带一路”和黄河金三角等战略的提出与实行,三门峡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现主要运用SW O T理论对三门峡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三门峡经济发展优化的建议,以促进三门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三门峡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SW O T分析;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9-0132-02收稿日期:2017-07-17作者简介:褚西凤(1994-)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作为晋陕豫交界的河南西部重镇,三门峡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临渭南,北望运城,且靠近西安。

其位于黄河金三角,处于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缓冲带上,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

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及一带一路这些国家级战略提供的政策方便,以及丰富的黄白黑等矿产资源,使三门峡变成了对东部区域的需要转移产业的热点承接区域与一带一路的投资典范。

促进本地经济与社会协调良好发展是不同省市地区的共同发展目标,面对这些大环境下的机会,三门峡必须抓住机遇,在对自我的调整与改善之下,实现本地快速发展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现通过SW O T理论浅谈三门峡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及以后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并简单提出建议与策略。

一、S W O T理论对三门峡经济发展规划的意义SW O 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SO W T综合思量内外各类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择取最好的战略。

SW O T通过分析而清醒认识且确认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威胁。

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 n ess劣势,O代表op p ortu nity机会,T代表th reat威胁。

2011年三门峡市宏观背景分析

2011年三门峡市宏观背景分析

第一部分三门峡市宏观背景分析一、三门峡基本概况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下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分别是:湖滨区、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陕县和卢氏县,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二、人口特征1、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234100人,比2007年增加5200人,增长0.23%,出生人口20219人,出生率为9.05‰,死亡人口10768人,死亡率为4.82‰,自然增长率为4.23‰,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趋势。

2、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不断变化2008年底全市有家庭户70.0万户,平均每户人数3.42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户均4.12人,减少0.70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户均3.59人,减少0.17人。

从家庭户规模看,1—3人户比重逐年增大,4人以上户比重逐年下降。

家庭规模的缩小必然促进家庭结构的变化。

从家庭户类别看,一代户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二代户的比重相对稳定,三代及四代户比重逐渐下降,五代及以上的家庭基本消亡。

3、人口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镇建设的范围和规划继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流量大大增加,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9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90%,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32.91%,提高10.9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37个百分点。

在全省18个地市中,城镇化率位居第五。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三门峡城镇化速度较快,位居全省第五;人口增长较缓,但是家庭规模变小,结构发生变化,1—3人户比重增大,相对总户数增多,相对应的住房需求就会增加,这些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16•【字号】三政[2006]25号•【施行日期】2006.06.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三政〔2006〕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1月11日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三门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编制切合市情的《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全市人民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2001-2005年)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强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门峡白酒市场调研

三门峡白酒市场调研

三门峡白酒市场分析策划时间:2012年12月15日策划人:河南玖之盛商贸公司市场部陈晓垚一、三门峡的市场分析(一)三门峡的地理位置分析以及经济特点分析三门峡是河南省最为年轻的地级市,它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

因此三门峡也被称为河南省的西大门,由于1957年3月建设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需要,三门峡市才应运而生。

三门峡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从1957年三门峡市成立以来,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三门峡市总面积为10475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其中市区建筑面积234平方千米,市区人口34.57万。

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湖滨区)、1个开发区、3个县(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

1.2003-2011年,三门峡市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0.45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的位次逐步提升。

图1 2003-2011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

201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049元,年均增长14.4%。

图2 2003-2011年三门峡市人均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3.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三门峡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1.06亿元,年均增长28.8%。

图3 2003-2011年三门峡市地方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二)三门峡市场特点分析1.经济依赖性强三门峡城市本身资源很匮乏,除了农业和相关加工产业,三门峡的主要经济支柱来源于辖区内其它县市,所以三门峡是一座对周边县市依赖性很强的城市。

2.消费群体的分析三门峡是一个为事业而生、经济依赖性强、人口较少的新兴项目城市。

首先,它是一座为三门峡大坝存在的新建立的地级城市,自身没有太多历史渊源,城市的建设就是围绕三峡大坝周围的一个小城镇展开的,所以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配套设施方面与新城区有较大差别。

三门峡市场环境概况

三门峡市场环境概况

三门峡市场环境概况一、三门峡概况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相连,南与南阳相接,北靠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依潼关与陕西省相邻,现辖灵宝市、义马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湖滨区和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76个乡镇1349个行政村,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其中山地约占54.8% ,丘陵占36%,平原占9.2%,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

大部分地区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间,位于灵宝市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总人口220万。

城区面积24.4平方公里,人口23.58万人。

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而诞生的,现已发展成为以轻纺、机械为主,兼有电力、冶金、机床、纺织器材、医药、橡胶、化工、造纸、耐火材料、电子、仪表、服装、食品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历史沿革三门峡市所处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期属虢国;春秋时期先属虢、后属晋;战国时期分属韩、赵、魏;秦国时置三川郡;西汉时改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成立三门峡市。

1957年3月建市,1986年升为地级市,辖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卢氏县及义马市。

市区三面环山,青龙涧河由东南向西北,经市区西南流入黄河。

陇海铁路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为豫西通往山西、陕西的交通咽喉。

➢自然资源三门峡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全市已发现各种矿藏57钟,已开发利用的有27种,最著名的是黄金、铝矿和煤炭,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矿藏量甚多,可谓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

这里土特产种类多、品质好。

灵宝苹果、大枣久负盛名;渑池的仰韶大杏、牛心柿饼独具特色;卢氏山区的各种干果、食用菌和中药材产量极多,崤山烟叶有“代云烟”之称。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3年,三门峡市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工业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一、工业生产运行基本情况1、工业生产总体低速平稳运行。

2013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增加值同比增长10.4%,比2012年回落4.6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增速缓慢下行,止7月份回落至全年最低点10%;下半年累计增速小幅攀升,年底达到10.4%,工业生产总体呈现低速平稳的运行态势。

中小型企业支撑全市工业的发展。

2013年,全市中小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112.2%。

中小型企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82.3%,比上年增加4.2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

在全市占比重较大的前6大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除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外,其余五大行业均保持增长。

这6个重点行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0.7%,是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的支撑力量。

新型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前景较好,增长较多。

近年来,三门峡市一批新型产品发展较快,有些产品从无到有,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如:精甲醇增长16.9%,塑料薄膜增长16.9%,改装汽车增长40.1%,汽车配件增长6.5%,锂离子电池增长3.5%,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27.3%,打印机增长61.5%,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家用洗衣机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良好。

2、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在全省居末位。

2013年,三门峡市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5.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3%,降幅比上年同期加深9个百分点。

三门峡基本情况

三门峡基本情况

目录1、三门峡市基本市况----------------------------------------------------------------------------------------------- 2 1.1三门峡市概况-----------------------------------------------------------------------------------------------------21.2三门峡市宏观经济----------------------------------------------------------------------------------------------22、三门峡规划--------------------------------------------------------------------------------------------------------32.1三门峡新区--------------------------------------------------------------------------------------------------------- 33、招商------------------------------------------------------------------------------------------------------------------44、政府领导-----------------------------------------------------------------------------------------------------------5 4.1市委市政府-------------------------------------------------------------------------------------------------------- 54.2三门峡市国土局------------------------------------------------------------------------------------------------- 65、土地市场信息---------------------------------------------------------------------------------------------------76、房地产市场------------------------------------------------------------------------------------------------------71、三门峡市基本市况1.1三门峡市概况三门峡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郏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灵宝市、义马市)。

三门峡经济概况精选文档】

三门峡经济概况精选文档】

三门峡经济概况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湖滨区)、3个县(渑池县、卢氏县、陕县),代管2个县级市(灵宝市、义马市)。

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工业增加值完成562亿元,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7.5亿元,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87元,分别增长11.6%、14.7%。

三门峡市支柱产业。

能源工业(煤炭、电力)、黄金及有色金属工业(黄金、铜、铅、锌、钼)、铝工业(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等)、煤化工(煤气、甲醇、乙二醚等)、食品工业(林果加工、饮料制造)五大支柱产业。

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357.8亿元,占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6%,同比增长18.8%。

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三门峡市致力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工业,使装备制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三门峡市工业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发展速度快于三门峡市平均水平。

2010年,三门峡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9.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 %,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9.1%。

目前,三门峡市已经被确定为全省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纯电动轿车整车试验监测研发中心和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随着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纯电动汽车项目的投产,将极大地促进三门峡市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优化三门峡市工业经济结构。

产业集聚区建设。

坚定不移抓好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市“双百工程”完成投资344.6亿元,101个项目建成,126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大唐发电三期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540个项目进入省“十二五”规划盘子;省督办联审联批事项全部办结,居全省第一。

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42.8亿元,新开工项目119个,投产77个,在建125个,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区域经济学——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区域经济学——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区域经济学论文——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摘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客观反映,也是经 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促转型、增效 益”为主线,围绕“三大战略定位” ,扎实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结构,经济总量日益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 的全面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本文依据学过的区域经济学中区域产业 结构的相关知识, 结合三门峡市地区近几年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谈了三门峡市 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及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三门峡市 产业结构问题 优化升级一、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现状 区划调整以来, 三门峡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 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三门峡市经济发展自身的一些特点。

2012 年, 三门峡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 20 个和 5.6 个百 分点,产业结构始终维持“二三一”型的格局。

第一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呈现持 续下降的态势, 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呈现缓 慢上升的趋势, 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缓慢 下降之中,但十二五以来,三产增加值占比呈现缓慢回升态势。

从长期变动趋势 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

从贡献率变化情况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第一产业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5 年的 6.0%演变为 2012 年的 3.0%;第二产业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由 2005 年的 63.8%上升到 2012 年的 79.1%, 其中工业贡献率由 64.3% 提高到 74.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5 年的 30.2%下降到 2012 年 的 17.9%。

三门峡旅游策划方案

三门峡旅游策划方案

三门峡旅游策划方案一、市场背景三门峡市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陕西、山西接壤。

三门峡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摇篮,工农兵模范城”,由此也形成了独有的旅游文化。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门峡旅游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三门峡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旅游产业规模远远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门峡将面临着一个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目标市场1.国内市场。

国内市场是三门峡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中国旅游市场庞大且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发展。

三门峡市在历史上、文化上以及自然风景上都有美丽的景观,如红旗渠、南太岳、鸭头山等,这些资源将吸引大量国内游客。

2.海外市场。

三门峡旅游也将开拓海外市场,这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此外,开放和改革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三门峡市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在逐步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三门峡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

三、旅游资源1.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三门峡市历史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如红旗渠、南太岳、老君山、汉文化遗址、秦岭山脉等。

2.自然景观资源。

三门峡市位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围绕着长江、黄河、洛阳古都三大核心区域,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自然景观,如河山园、鸭头山、峡谷景区、秦巴山区等。

3.时尚生活资源。

三门峡市具有活力、时尚的城市文化氛围,有着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各类音乐、电影、艺术、体育等文化活动活跃,可以体验到地道的三门峡文化。

四、旅游产品策划1.红旗渠文化游。

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典范,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游客可以前往红旗渠国家级景区参观,并了解相关历史文化。

2.自然生态游。

三门峡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地貌地貌和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适合进行自然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参观慈溪景区、口水村景区、老君山景区等。

抓住国家宏观战略机遇,建设魅力三门峡

抓住国家宏观战略机遇,建设魅力三门峡

抓住国家宏观战略机遇,建设魅力三门峡摘要: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了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关键词:国家,战略机遇,三门峡Abstract: recently, the state council has promulgated the henan province about suppor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economic zone guidance “,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the important national food produc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base,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 the national important economic growth pl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trategic pivot and important moder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rea. Construction zone for formal central rise national strategy.Keywords: countries, strategic opportunity, sanmenxia作为河南省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三门峡市的全面发展也必将在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门峡:一个五线小城市,却越来越适合休闲宜居

三门峡:一个五线小城市,却越来越适合休闲宜居

三门峡:一个五线小城市,却越来越适合休闲宜居
南省直接管辖。

1961年,三门峡市降为县级市,这样的定位局限了它的发展格
三门峡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方向,转型发展是三门峡的必由之路。

三门峡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之路,统筹生产、生
生福祉,切实做到了青山常在,清水常流,空气常新。

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的初春,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
沿黄河新修建的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境内“六纵六横”大交通网络提速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三门峡市宏观背景分析一、三门峡基本概况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下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分别是:湖滨区、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陕县和卢氏县,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二、人口特征1、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234100人,比2007年增加5200人,增长0.23%,出生人口20219人,出生率为9.05‰,死亡人口10768人,死亡率为4.82‰,自然增长率为4.23‰,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趋势。

2、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不断变化2008年底全市有家庭户70.0万户,平均每户人数3.42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户均4.12人,减少0.70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户均3.59人,减少0.17人。

从家庭户规模看,1—3人户比重逐年增大,4人以上户比重逐年下降。

家庭规模的缩小必然促进家庭结构的变化。

从家庭户类别看,一代户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二代户的比重相对稳定,三代及四代户比重逐渐下降,五代及以上的家庭基本消亡。

3、人口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镇建设的范围和规划继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流量大大增加,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9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90%,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32.91%,提高10.9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37个百分点。

在全省18个地市中,城镇化率位居第五。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三门峡城镇化速度较快,位居全省第五;人口增长较缓,但是家庭规模变小,结构发生变化,1—3人户比重增大,相对总户数增多,相对应的住房需求就会增加,这些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三门峡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宏观经济指数分析(1)、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排名第一。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42.00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3.77亿元,增长14.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294元。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在各省辖市中居第一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7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7.94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50亿元,增长13.7%。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515元,比2007年增加631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922元,仍然位居各省辖市第5位。

2009年第一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2.88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10.7%。

可以看出,近两年三门峡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幅连续连年名列全省第一,而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缓。

(2)、固定资产投资水平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2%。

2009年一季度,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5个百分点,比2008年全年增速34.7%提高13.9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2位。

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加说明了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化建设之中各项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

为应对金融危机,三门峡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必将推动全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3)、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社会消费能力水平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10.3元,比上年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007.6元,增长27.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571.9元,比上年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33.0元,增长17.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4.2元,增长19.8%。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91.76元,比上年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5元,比上年增长16.1%。

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9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34.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必然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好兆头,有住房需求的城镇居民有可能把这部分收入全部消费在购房之上。

2、三门峡城市规划情况(1)城镇经济分区1).以渑池城区—义马城区为中心的东部能源、煤化工、铝加工经济区。

规划以渑池城区—义马城区为中心城,以张村镇为中心镇。

2).以湖滨城区—陕县城区为主中心,以灵宝城区为副中心的中西部综合经济区。

规划以湖滨城区—陕县城区为主中心,以灵宝城区为副中心,以陕县的西张村、观音堂和灵宝市的朱阳、豫灵为中心镇。

灵宝市侧重于黄金、果品加工。

(2)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三门峡市空间发展战略重点是:强化发展中西部,加快发展东部,扶持发展西南部。

空间发展需要处理好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灵宝城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统筹陕-灵盆地的整体空间发展本规划期内,三门峡的城镇发展格局为“一主、两副、一点”。

构建以湖滨城区—陕县城区为主中心、灵宝城区和渑池城区—义马城区为副中心、卢氏城区为一点的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随着陕县城区的发展壮大,基于统筹陕-灵盆地的整体空间发展的战略举措,2020年后,三门峡的城镇发展格局应向“一主、一副、一点”转变。

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灵宝城区构成区域主中心,渑池城区-义马城区构成副中心。

在加速强大中心城市实力的同时,促进渑池-义马城区利用洛阳和三门峡中心城市的资源发展壮大。

2).2020年后,陕-灵盆地的整体空间发展战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三门峡城市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湖滨城区、陕县城区和灵宝城区三大部分。

在依托现有建设的基础上,统筹各项发展要求,合理划分各类用地。

三个城区均为综合性城市发展区,职能稍有侧重。

湖滨城区以文化、旅游和商贸为主,陕县城区侧重于重工业、行政和商贸,灵宝城区侧重于轻工业和旅游度假。

三个城区之间规划两个旅游度假性质的城市组团,东侧组团以会展、文教为主,西侧组团以度假、居住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总体发展趋势将是向西扩展,包括陕县新城区的建设和灵宝副城市中心开发,从长远角度有利于本项目的运作。

第二部分三门峡市房地产市场分析近几年来,三门峡市房地产业在宏观调控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2007年,全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开发、销售快速增长,房价持续走高的格局,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随着08年的经济危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所放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三门峡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这也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7年,三门峡市房地产开发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25.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8%。

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45.32万平方米,增长155.5%。

销售面积37.05万平方米,增长110.1%。

陕县在售楼盘基本情况对比另有闻香园小区尚未建成,福源小区、建业绿色家园已经售完。

陕县县城建成不久,城区内人口较少,目前多为县直机关和单位进驻,且大部分单位都有自建房,如神泉苑小区、锦绣花苑、电业局家属楼等。

其中神泉苑小区为县直机关和单位的家属楼,锦绣花园为县镇行政机关的家属楼,均为当初单位强制要求购买。

三门峡市区在售楼盘基本情况对比现状总结分析:1、区域分布目前市场上的在售楼盘多集中在湖滨区配套较完善的地带。

在调查的20个项目中,分布在湖滨区的占16个,开发区有1个,新城区(陕县)有3个。

调查中发现,三门峡市居民购房多选择在湖滨区配套较完善的区域,选择在新城区(陕县)置业的较少,但对城市整体向陕县发展的趋势较为认可。

2、建筑规模通过对三门峡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发现,目前市场在售项目相对规模都不大,百亩以上的大盘只有公园九号等寥寥几个,其余较大的如建业森林半岛、丽景湾等占地都在几十亩左右。

本项目总规划3000亩,一期500亩,规模在三门峡首屈一指,将来生活配套设施较之小盘更为齐全,建设标准高。

可充分利用大盘优势来吸引和挖掘客户。

3、整体房价由于区域的不同,湖滨区与陕县的房价有较大的差别。

湖滨区房价多层在2600元/㎡左右,高层在3000元/㎡左右;陕县由于配套与区域成熟度的问题,房价较低,多层在1600元/㎡,小高层在2000元/㎡左右。

4、产品形式目前三门峡在售项目的类型以小高层和不带电梯的多层为主,高层相对较少。

产品较单一,花园洋房、联排等中高端产品很少,市内基本没有别墅项目。

本项目多层、小高层,花园洋房、别墅等产品涵盖面广。

在所调查的项目中,只有建业绿色家园有别墅项目,但是规模太小。

根据《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2008年-2012年)》第22条:积极落实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因此本项目的入市必将对三门峡的高端人群产生吸引。

5、户型面积户型基本以2房、3房为主,2房面积在74—110㎡,3房110—140㎡。

户型设计方面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毫无新颖而言,产品同质化严重。

6、交房时间交房时间相对集中,大部分项目在今年5月、年底和2010年年底三个时间段交房。

7、付款方式付款方式多样,分一次性、分期和银行按揭三种,按揭首付多为40%,少数项目首付为30%,如宏达上院等。

目前按揭多为客户自行办理。

三门峡市区在售楼盘基本情况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