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构建及措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及措施《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 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从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学科育人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实施措施。
一、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我们确立了“以管理促养成, 以养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开始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养成”的教育共同体。
以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集体组成, 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 并在学生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
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 在教育共同体之中, 学生有了更多管理自己的可能, 在品行养成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主动认识和完善自己机会。
(一)班级教师管理共同体建立班级教育共同体,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加强学生方方面面的品行养成, 以期达到深化深层修养, 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的品质, 提高教学的质量,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 明确思想、完善制度, 树立人人参与管理的意识。
任何一项集体参与的工作要想做好并取得成功, 仅靠个人的自觉是不易办到的, 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和限制。
因此, 我校在制度上明确了任课教师的责任, 即任课教师不仅有授课的责任还有管理育人的责任。
同时,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 让任课教师知道一个班级要想健康发展, 仅靠班主任是不行的, 必须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管理, 才能使班级欣欣向荣。
2. 建立班级管理共同体, 明确管理分工,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 形成管理合力。
以“立德树人”为本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
以“立德树人”为本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向。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以“立德树人”为本实施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坚持思想教育贯穿全课程“立德树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想教育,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坚持思想教育贯穿全课程。
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我们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时,将其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通过选取经典名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数学课程中,我们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坚韧品格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让思想教育真正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其成为他们学习的一部分。
二、注重德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德育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重德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
我们对德育课程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接受德育的熏陶。
我们注重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做人、做事。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让德育不再是一门空洞的理论课程,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三、注重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的统一教学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的统一教学。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不仅讲授语文知识,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历史课程中,我们讲授历史知识的引导学生研究历史事件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强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我们坚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评价,包括综合表现评价、学业成绩评价、德育素质测试等。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来源:中国网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东方旭日
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4年第04期
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深刻理解“五育”的新时代内涵和意义。
坚持“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努力完善“五育”有机融合的实施方法。
加快推进“五育”融合育人,营造“五育”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有机融合的教育实施机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美育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觀,培养健全的人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五育融合”的发展体系的构建。
以“五育”融合的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学校育人品质。
抓住“五育融合”的育人关键,打破“唯分数论”的刻板印象,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开展如何实现融合五育的教研活动,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育人目标,避免出现无效、应付的教学思维。
深入分析各育之间的联系,探讨整体实施的教学方式,分享重要的教学经验,共同推进五育融合的进程。
汇聚教育发展合力,融合各方力量的协作,推动“五育融合”发展体系的构建。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有关部门间、家校间、社会团体间的联动,利用科学信息技术等平台,挖掘多样的、丰富的育人素材,通过各种形式推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优化“五育”育人的课程设置。
推进“五育”融合重在落实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总则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指南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要求,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摆在首位,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6. 坚持依法治教。
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全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健康心理和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团结友善、敬老尊贤等优良品质。
(2)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
(3)健康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备法治素养。
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
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要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课程设置和实施要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坚持全面发展。
注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 坚持实践育人。
强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6. 坚持协同推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课程化进程。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我们将全面深化德育工作课程化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具备初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
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德育课程是为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为此,为您整理出几篇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篇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一)提高育德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XXX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试行)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现制定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如下。
第一章指导思想本文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同时,本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德育生活化、体验化、地域化等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第二章德育目标体系一)总目标本文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
二)学段目标1.小学。
培养具有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乐学向上的志趣的小学生。
第三章德育内容体系一)小学德育内容本文的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八个系列,分别是:爱的情感教育、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学会感恩教育、激趣砺志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1.爱的情感教育系列1)爱自己、爱亲人、悦纳他人的教育。
2)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的教育。
3)知晓荆楚文化、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风情、感受武汉精神的教育。
4)敬国旗、XXX、初步知晓祖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5)诵读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2.惯养成教育系列6)学会自理、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生活惯养成教育。
7)遵章守纪、文明有礼的行为惯养成教育。
8)规范书写、专心倾听、积极思考、认真作业等研究惯的养成教育。
3.诚实守信教育系列9)研究信义典范、树立诚信意识的教育。
10)诚实自律、守时守约美德的教育。
11)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的教育。
4.责任担当教育系列12)了解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13)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作者:王惠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4期摘要:新课程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校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要重点将德育工作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校长作为学校的重要领导者,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校长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够为小学校长开展德育工作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校长;德育工作;策略;意义一、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主要指对学生开展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行;如果学校对此项工作缺乏重视,那么将会失去德育的实际意义。
所以,在新时代下,教师要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要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小学校长,笔者要强化德育工作的开展,学习德育工作的政策,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在小学阶段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取决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只有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还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小學教育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
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
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4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4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二、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情绪调节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德育原则1.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2.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强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德育合力。
4.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四、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仁爱互助、公平正义等道德品质。
3.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
4. 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等行为习惯。
6. 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德育实施途径1. 课程教学: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 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班主任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5. 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6. 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格局。
六、保障措施1. 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意见正文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和,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建设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融入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四主要任务;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和人才培养规律;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和学校课程;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十加强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四、切实加强的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1-2。
德美相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美相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郝伟来源:《中国德育》2022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论断鲜明指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
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出台,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更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美育和德育作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愈发得到重视。
我校积极进行五育融合,尤其在德育、美育互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美的文化影响人,建设德美相融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它是致力于成才成人的学生成长文化,是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发展文化,更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模式的和谐文化。
我校秉承“享受多彩教育,绽放花样童年”的办学理念,凝练出“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的文化主题,坚持“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创新性地开展“学生成长花期工程”“教师发展云梯工程”“环境着色浸润工程”“课程育人五悦工程”四大育人工程,构建“党建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共育文化”八大学校文化,架构起四梁八柱的育人体系,弘扬“健康、和谐、智慧、阳光”的优良校风。
建校初,管理者在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时,就将崇德向善、求真向美的核心价值文化融入培养目标、三风一训等办学理念,并力求用积极健康、美丽和谐且富有本校特殊气质的理念文化来引领师生行为、影响师生走向、陶冶师生德性、提升师生审美。
二、美的课程造就人,构建德美相融的课程体系我校坚持全人教育发展理念,立足于小学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学校发展的传统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建立“面向全体、突出生本、结构完善、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文化思路,开发“人文与社会、智力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和劳动与实践”五大领域课程体系,我们称“五悦”课程(与五大领域课程对应的是悦品课程、悦慧课程、悦动课程、悦心课程、悦创课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中小学校,包括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坚持全面发展。
德育工作应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坚持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坚持协同育人。
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 坚持常抓不懈。
德育工作应常态化、制度化,注重过程管理,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
6. 坚持实践育人。
德育工作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7. 坚持创新发展。
德育工作应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8. 坚持依法治教。
德育工作应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我们将全面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努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扎实文化素养、健康身心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德育工作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
具体而言,总体目标包括:-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具备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品质;-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沟通、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
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xxx)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
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学校德育处工作计划(8篇)
学校德育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____统领学校德育工作,____《____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养成教育为核心,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区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开展扎实有效、有特色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
二、工作目标:1.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____”教育,做好学校德育课题的结题工作。
2.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貌教育为核心、以感恩教育为特色,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进一步深化班集体建设工作,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班集体建设特色显明的优秀集体。
4.深化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素质,打出学校德育品牌。
5.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管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育人积极性。
6.开展“优秀学生”、“校园之星”、“文明之星”评选工作,重视评选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工作措施:(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考核评比。
1.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
2.落实班主任常规工作,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优美、整洁的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创建。
①主题班会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主题、有实效。
②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杜绝乱吃零食、乱扔垃圾以及各种脏、乱、差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跟踪教育和转化工作。
3.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整洁氛围、诚信氛围、友爱氛围、全勤氛围、竞争氛围等。
4.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树立全程、全方位的德育观。
通过评比考核评估,在竞争中实行动态管理,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5.结合市级研究课题,深入进行德育科研探索,鼓励班主任上好主题班会,积极撰写德育论文,班主任每月上传德育案例至学校网站。
(二)、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1.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狠抓学生常规教育。
六个推进工作计划
西由中学“六个整体推进”年度工作计划——努力构建有德性的校园一、工作目标:以建设有德性的学校为总目标,统筹“六个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全力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
二、工作措施:(一)坚持德育为先,培育富有爱心的勤勉学生2015年德育工作核心为引领全体师生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在学生层面细化为“规范自我,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生活,快乐学习,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在教师层面细化为“道德心、责任心、事业心”。
通过整合各方面德育资源,系统创建年级间依次递次的德育架构,实现学科渗透与主题活动的密切结合。
1、建立序列化“生态德育”体系。
组织道德宣誓、尊师礼、家庭礼仪、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积极实施序列化的“生态德育”工程:初一级部重点以“规范自我,团结同学”为核心,着力开展仪容仪表养成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好人好事养成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初二级部重点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核心,着力开展感恩教育、尊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尊师爱校习惯;初三级部重点以“热爱生活,快乐学习”为核心,着力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
政教处对初三级部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建立专项帮扶档案,进行跟踪教育;初四级部重点以“关心他人,回报社会”为核心,着力开展爱心教育、励志教育、榜样教育,成立了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
2、建立学科渗透的德育长效机制。
着力推进德育课程化,全面规范班级主题班团会。
由校团委牵头,以思想品德教研组为主体,将各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主题班团会、团队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力求达到“知行合一”。
每学期组织两次主题班团会展评活动。
重视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备课时既备教学大纲又备德育大纲,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德育目标。
3、建立“道德践行共同体”,创新德育实践和评价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而以人的成长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多元化德育课程化体系,让人的生命受到敬畏与关怀,教育主体获得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近几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秉承“以人为本,同享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初步建构了“学科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新模式,打造养成教育的品牌。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德育课程化实践1、开展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将德育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面对新课程改革强调人性化、全程化的要求,只有德育课程化才能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提出了“培养面向世界未来的中国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习惯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德育特色的现代教育模式。
全体教干教师认真研讨学校育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同享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精神,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还要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感到愉快,享受成功。
)。
这种理念蕴含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具有指导现实工作的意义。
2、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实施。
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各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每所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选择的突破点也不会相同。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兰山区课改实验学校,我们从学生生源质量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新课改中的突破点,积极开展养成教育。
学校首先明确了新课改的步骤:统一思想、完善课改组织建构、选准突破口、积极实践。
为此学校建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针对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的实际操作问题,学校增设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办公室和社会综合实践办公室由德育副校长和政教处主抓,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化的探索。
学校对于德育课程化的定位是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扎实的时间保障;将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切实的思想保障;将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二、坚持“以校为本”,建设德育课程化体系在“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我校综合考虑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方式、学校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等)、师资状况及学校传统等因素,重点加强了以下三类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建设。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构建学科性课程体系全员德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全员德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学科德育的落实。
学科德育就是教师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运用教学机制,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
我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理论上给指导。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
为此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各学科教学策略,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
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重点知识,掌握学科德育的基本原则。
2、制度上给引领。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
为此我们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从教师、学生、教材的三元结构出发,制订了《学校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德育目标的拟定、实施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情况和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等因素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还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选修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拟定了《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进一步为学科德育指明了方向。
3、活动上给空间。
如大力开展“一课一得”活动,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反思的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为教师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
4、研究上给方向。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任务,为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动力。
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召开了不同学科的专题德育工作研讨会,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争论探讨。
5、评价上给激励。
学校每学年都进行学科德育论文交流与评选:每年11月每位教师要上交学科德育论文;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论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评选出各组的优秀论文;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择优参加上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此举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教师晋级、评优创造了条件。
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养成教育为特色,构建专题性课程体系就课程目标而言,学科课程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有其分散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非专题性,而德育课程则是落实德育总体目标、分年龄要求的专门课程和集中体现,这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尝试把德育课程作为一种体系、一种序列来构建。
1、开发养成教育专题课程的背景。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程。
而传统的养成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养成教育训练缺乏实效性,都大大降低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效果。
针对上述现状和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我们树立了“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确立了“养成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校本德育的平台。
2、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1)课程目标建立。
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以目标为纲目实施自创活动。
养成教育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旨在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的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根据德育的社会属性,我们归纳出了“三类四段”的操作体系。
根据新修订的《守则》、《规范》和新课改的精神,构建了“三类四段三层次,三位一体多元化”的实施体系,即养成教育内容横向分为“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三大类,共设12个B级指标和48个C级指标;纵向分为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学段;每一种习惯从程度上又分为他律、自律、无律三个层次。
(2)课程结构及实施。
我们根据这三个方面内容拟订具体的目标要求,分年段、定课题,形成课例,以授课的方式,开发实施教程。
现开发出适合中小幼各学段的校本养成教育课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全书五册和实施手册。
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提出了“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和“按最近发展区施教”的课改理念,并鼓励教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理念。
这其实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遵循德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借鉴“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设定养成教育总目标、分年龄要求和供教师选择的教材。
每册教材均分为“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部分,每部分又按B级习惯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配有若干篇文本,供师生学习实践使用。
教材依据《养成教育实施纲要细则》中对不同年级教育目标的要求而编写,每级水平的目标既相互交叉,又循序递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求向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倾听、观察、参与、思索与实践中得到正确的体验与感悟,促进道德认识的内化。
(3)课堂教学组织。
形成了课堂教学文本,就必须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做保障。
我们在课时安排上,每周从地方课程中专门安排一节“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班主任按周实施教学,并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的范畴。
政教处和教务处参与常规监控和考核,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好课时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员参与、全员受益。
养成教育课每月四课时,共分四种课型:启动课、生活践行课、主题践行课和总结课。
启动课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道德认识;生活践行课让学生深入生活,磨练道德意志;主题践行课让学生学会辨析,深化道德情感;总结课让学生总结提升,养成道德行为。
整个单元活动全员参与、浑然一体、循序渐进,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德育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养成教育分课型教学设计见后面的附件)(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活动性课程体系活动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活动课程的界定,我们将活动性课程设置为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发展活动等四类。
1、加强班团队活动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班团队活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班队活动,坚持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生活性,使班队活动和新课程改革融于一体,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目前,我们主要设置了班团队会、主题校会、升旗仪式、雏鹰争章等四类。
实践中我们注重坚持自主性,活动由孩子自己主持,自己定主题、定活动形式,自发完成。
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健全人格,在实践操作中健全品格,在实践锻炼中为理想奠基。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的生长点,也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我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真情集团、曹王庄社区、解放军某部通讯营、老年公寓、科技馆、澳龙物流城、革命烈士陵园、客运中心、大学城等,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开学的军训活动、深入社区的文明城市创建教育宣传活动、每周一个班清洁道路的公益活动、科技月到科技馆的参观等活动都为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教育资源社会化,使我们获得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学生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目前,学校正对各项德育活动,分年段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使之上升为德育文化课程,成为学校大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校园文化场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营造校园文化场的课程载体主要包括特色夏令营、“科技节”和“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四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活动。
我校“阳光少年,快乐成长”特色夏令营每年举办一次,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团队精神训练、特长选修、养成教育等版块。
通过特色夏令营,增加学生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