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而以人的成长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多元化德育课程化体系,让人的生命受到敬畏与关怀,教育主体获得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近几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秉承“以人为本,同享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初步建构了“学科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新模式,打造养成教育的品牌。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德育课程化实践

1、开展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将德育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面对新课程改革强调人性化、全程化的要求,只有德育课程化才能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提出了“培养面向世界未来的中国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习惯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德育特色的现代教育模式。全体教干教师认真研讨学校育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

本,同享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精神,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还要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感到愉快,享受成功。)。这种理念蕴含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具有指导现实工作的意义。

2、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实施。

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各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每所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选择的突破点也不会相同。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兰山区课改实验学校,我们从学生生源质量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新课改中的突破点,积极开展养成教育。学校首先明确了新课改的步骤:统一思想、完善课改组织建构、选准突破口、积极实践。为此学校建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针对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的实际操作问题,学校增设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办公室和社会综合实践办公室由德育副校长和政教处主抓,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化的探索。学校对于德育课程化的定位是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扎实的时间保障;将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切实的思想保障;将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二、坚持“以校为本”,建设德育课程化体系

在“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我校综合考虑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方式、学校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等)、

师资状况及学校传统等因素,重点加强了以下三类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建设。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构建学科性课程体系

全员德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全员德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科德育就是教师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运用教学机制,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我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理论上给指导。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为此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各学科教学策略,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重点知识,掌握学科德育的基本原则。

2、制度上给引领。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为此我们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从教师、学生、教材的三元结构出发,制订了《学校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德育目标的拟定、实施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情况和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等因素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还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选修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拟定了《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进一步为学科德育指明了方向。

3、活动上给空间。

如大力开展“一课一得”活动,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反思的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为教师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

4、研究上给方向。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任务,为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动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召开了不同学科的专题德育工作研讨会,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争论探讨。

5、评价上给激励。

学校每学年都进行学科德育论文交流与评选:每年11月每位教师要上交学科德育论文;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论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评选出各组的优秀论文;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择优参加上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此举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教师晋级、评优创造了条件。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养成教育为特色,构建专题性课程体系

就课程目标而言,学科课程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有其分散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非专题性,而德育课程则是落实德育总体目标、分年龄要求的专门课程和集中体现,这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尝试把德育课程作为一种体系、一种序列来构建。

1、开发养成教育专题课程的背景。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而传统的养成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养成教育训练缺乏实效性,都大大降低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效果。针对上述现状和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我们树立了“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确立了“养成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校本德育的平台。

2、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1)课程目标建立。

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以目标为纲目实施自创活动。养成教育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旨在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的实践性、开放性课程。根据德育的社会属性,我们归纳出了“三类四段”的操作体系。根据新修订的《守则》、《规范》和新课改的精神,构建了“三类四段三层次,三位一体多元化”的实施体系,即养成教育内容横向分为“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三大类,共设12个B级指标和48个C级指标;纵向分为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学段;每一种习惯从程度上又分为他律、自律、无律三个层次。

(2)课程结构及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