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厉行勤俭的“铁算盘”黄克诚

厉行勤俭的“铁算盘”黄克诚

厉行勤俭的“铁算盘”黄克诚作者:汪文忠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把原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经过慎重的考虑,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黄克诚所在的新四军部队驻守江苏盐阜,在1941年到1945年的5年时间内,作为一师之长的黄克诚以身作则,厉行勤俭节约,在日伪军的封锁中,带领全师官兵节衣缩食、自力更生、共渡难关。

他时时严于律己,处处精打细算,被称为“铁算盘”。

其讲话甚至被官兵编成了歌词,在军中宣传、教唱:“抗战第五年,需要打算盘,不怕艰和苦啊!节约运动没困难。

第一要勤俭,节省米和柴,自力更生干呀!艰苦奋斗做模范!”号召军民开荒,抵制敌人封锁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日救国,导致日军快速占领中国的阴谋无法实现。

为了达到侵略扩张目的,日军于1941年开始对中国军民实施“三光”政策。

面对中国军民的全民抗战,日军又对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封锁政策。

而蒋介石为了削弱共产党的力量,也在全国掀起了反共高潮。

敌人试图用封锁来对付刚改编成立的新四军,这让黄克诚忧愁得睡不着觉。

1941年是苏北历史上一个严重的荒年,在农业技术非常落后的旧中国,老百姓只能是靠天吃饭,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就只有逃荒饿肚子了。

1941年,苏北先是遇上水灾,接着又是干旱,粮食欠收加上敌人抢粮,连老百姓自己都饿肚子,新四军的粮食供应自然成了问题。

为了全军官兵能够吃饱肚子,黄克诚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

黄克诚在会议上说:“现在老百姓自己也饿肚子,新四军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而唯一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就是开荒种粮。

”黄克诚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黄瓜、四季豆等蔬菜,并在另一块儿较为平整的荒地上种植了玉米。

种庄稼少不了施肥,可当时根本没有化肥,最好的肥料就是粪肥了。

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部设在罗桥村,黄克诚住在一个叫张学成的农民家里。

一天,黄克诚起了个大早,就背着粪兜子捡粪去了。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作者:李果来源:《湘潮》2019年第12期黄克诚一生信仰笃定,刚直敢言,在党内军内享有很高威望。

同时,他还是忠诚无私、坚守党性的楷模。

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的、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動摇的。

”黄克诚在自述中,曾这样回顾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

1922年,黄克诚来到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以下简称“三师”)读书。

在来三师之前,他一直念的是私塾。

第二年,三师因克扣学生伙食费引发了学潮,学校和省政府非但不解决问题,反倒开除了很多学生,导致学潮愈演愈烈。

黄克诚因受封建思想影响,对学潮采取了旁观态度,但他却钦佩学生的斗争精神,并经常自忖: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勇敢?后来黄克诚找到了答案,中国共产党曾在三师播下过革命火种,毛泽东曾在这里发表革命演讲、传播进步思想,三师学潮背后也有共产党和青年团的支持。

学潮给了黄克诚很大震动,他逐渐了解到整个中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黄克诚开始跳出个人的小圈子,立志为国家民族找出路。

他经过摸索与探求,选定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党组织成为黄克诚终身的精神寄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都矢志不移。

1928年底湘南起义失败后,黄克诚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决定去上海寻找党组织。

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身无分文的黄克诚到处求人接济,有一次还差点被同乡恶霸认出告发。

万般无奈下,黄克诚给曹勤余写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曹勤余曾是共产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他了解到黄克诚的艰难处境后,劝黄克诚跟他到他所在的部队中做事,条件是改变个人信仰。

但黄克诚毫不迟疑地回复道:“个人信仰决不会改变。

”黄克诚久困上海,忍受着找不到党组织和经济来源断绝的双重煎熬。

饥寒交迫之际,黄克诚的同学曾希圣帮他联系到了党组织。

黄克诚用党组织给他的30块钱生活费支付了房租,买了棉衣。

时值隆冬,黄克诚身心都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毛泽东与亲密战友黄克诚的革命友情

毛泽东与亲密战友黄克诚的革命友情

《党史博采》│2022第06从革命事业出发结下深厚友谊虽然毛泽东和黄克诚同为湖南老乡,但是他俩的相识却是因为革命事业。

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922年,他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恰巧毛泽东在这年4月从长沙来衡阳宣传革命。

他先后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厅堂和第三师范风雨操场,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中国农民运动等问题的著名演讲。

黄克诚从同学那里了解到毛泽东演讲的内容,觉得他讲的都是穷苦人的心里话,很受教育和启发。

从此,黄克诚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第三师范进步学生的活动。

与此同时,黄克诚还发起组织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团结黄平、刘中等进步同学,经常一起探讨中国社会改革问题。

1925年10月,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实现共产主义成了他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为北伐军进军湖南作准备,中共中央指示湖南党组织选送一批学生去投考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在第三师范读书的黄克诚被选送,经过报名考试于1925年12月被录取。

毛泽东是讲习班七个领导成员之一,也是主要讲课人。

他穿一身长袍,像个学生,可讲起打倒列强军阀的革命道理来,并不咬文嚼字,语言通俗但是道理深刻,十分吸引人。

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指出,开办讲习班的重大意义在于表明革命分子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和反革命派,“在炮火中制造革命人材”。

参加讲习班的学生,“必也是感受不自由而来此作革命工作”,“望诸位忍苦耐劳,大家联合起来,努力国民革命,努《党史博采》│2022第06期力世界革命!”毛泽东的演讲给黄克诚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二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从亲身经历出发认同革命真理在与毛泽东并肩战斗的岁月中,黄克诚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对革命真理愈加坚定,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愈加敬佩。

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

当时,中共湘南特委执行“左”倾盲动路线非常坚决,在对付敌人“会剿”时提出了“杀杀杀,杀尽土豪劣绅!”和“坚壁清野,烧尽郴州、宜章大道两侧5里内民房,不给敌人半点东西”等错误口号,下令从郴州开始向两端大烧大杀,不管是衙门机关、土豪劣绅的房子,还是县城的商店、民宅,统统烧掉。

大将黄克诚三次战场唱“反调”

大将黄克诚三次战场唱“反调”

大将黄克诚三次战场唱“反调”作者:杨飞来源:《红广角》 2012年第2期(陕西)杨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开国将帅中,有一位敢说敢做、认理不认人的犟脾气将军,他就是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一生中曾多次直言进谏,甚至不惜战场唱“反调”,与上级发生激烈争执,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一、赣州战役,与彭德怀唱“反调”1930年10月至1932年6月,为剿灭红军,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先后三次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下,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干净、利落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色政权得到巩固,苏区根据地不断扩大,红军队伍空前壮大。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红军力量的壮大,使根据地的一些领导人产生了错误判断,滋长了“左”的倾向。

1933年1月王明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更加广泛地在根据地泛滥开来。

在“左”倾路线影响下,中共中央给红三军团发出了攻打赣州的指示。

接到中央指示后,彭德怀迅速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攻打赣州的行动计划。

彭德怀当时是赞成打赣州的,他在会上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赣州是赣南的商业中心,也是赣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打下赣州就能巩固后方,使党中央和临时苏维埃政府的最大威胁得以解除。

同时,我军就可以向北发展,威胁南昌,造成政治上的影响。

打赢就是我军的光荣,因此,我军要坚决执行中央指示,拿下赣州。

”彭德怀的讲话,大大激发了指战员们的战斗热情。

但是,时任红三军团一师政委的黄克诚,却站起来给热情高涨的指战员们浇了一头冷水,他坚决反对攻打赣州。

在这之前,黄克诚就因反对进攻长沙而被撤职,这次他又唱起了反调:“我军形势虽有所好转,部队也得到壮大,但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没有改变,况且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

红军又缺乏重武器,靠我们现有力量去攻取赣州,很可能会重蹈以往几次失败的覆辙。

”但是,黄克诚反对的声音,并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

黄克诚简介

黄克诚简介

黄克诚简介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参加了长征。

黄克诚在军队中长期做政治工作,基本要诀就是自身的模范作用。

1930年初,他刚被派到红五军中任大队政委,大家对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的印象还是个书生。

随后,部队攻打江西修水县城,先行爬云梯的战士纷纷中弹掉了下来。

紧急关头,黄克诚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

这一无畏榜样带动了全大队,人人争先,迅速把红旗插上城头。

战后,军长彭德怀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

”不过,他又回头叮嘱黄克诚:“下次作战不许再挥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

战争开始后,黄克诚敏锐地发现,为迁就国民党而在八路军中取消政委制会造成严重恶果,于是就向中央建议恢复政委。

他随后被派到徐海东领导的115师344旅任政治委员,指挥了正太路以北和晋东南对日寇的一系列作战。

在永年战斗中,他被日军包围,因瓦斯中毒一度昏迷,被抢救脱险后率部冲出。

此后,他又带领344旅挺进淮北、苏北,发展成为兵力达7万人的新四军第三师。

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时,有一次,他在冬夜里率部进入阜宁县一个村子,老百姓黑夜中都不敢开门。

黄克诚便命令部队在房前屋后草堆旁寻找避风处休息。

当时,他的夫人、秘书康棣华正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随队,警卫员说要给师长找间房子,也被严厉制止,他把妻儿安排在草堆里。

黄克诚生平

黄克诚生平

黄克诚生平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信息姓名黄克诚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信仰共产主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出生日期1902年10月1日(壬寅年)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个人荣誉敢说真话大事年表传奇历险婚姻家庭人物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黄克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北伐。

之后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之后陆续担任中央红军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部长。

八年抗战期间,陆续担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并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其历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位。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诬陷为“反党集团”而被撤职受迫害。

文革后复出,任中纪委书记等。

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去世。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

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

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

历史

历史

开国大将黄克诚,1902年出生在湘粤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永兴县偏僻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

翻开有关史册,记载着黄克诚大将艰难曲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曾在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和战火硝烟的枪林弹雨中,叱咤风云,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也曾在革命阵营内部一再蒙冤,数次落难,几番死生。

但他向来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大节不夺,堪称一代楷模。

他一生虽然身经百战,屡涉险境,却都奇迹般躲过危难。

这里记叙的是他一生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先后10次大难不死的惊险经历。

第1次: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部队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中共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武装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整个湘南地区已有上万人横遭杀戮。

黄克诚作为湘南起义中永兴县暴动的领导人,早在反动当局悬赏捕杀的黑名单之中。

因此,黄克诚的活动只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可是,时间一久,难免不露出一点风声。

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调集部队和民团日夜搜捕,指名要抓从井冈山上下来的“暴徒”黄克诚。

黄克诚见敌人搜捕愈来愈紧,在当地已无法开展工作,便与当地县委几位负责人共同商定,由他和李卜成二人先行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

由于长时间在山林里生活,久不见阳光,黄克诚和李卜成二人的面色苍白。

如果外出,定会引人注目。

于是,他们二人便每天乘中午野外无人之际,偷偷地来到林外的山脚下晒太阳。

一天中午,黄克诚与李卜成在山林外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候弟弟来送饭。

弟弟把饭送来后,黄克诚对李卜成说,“这一阵风声很紧,我们还是回到山林里去吃饭稳当些。

学习黄克诚优秀事迹报告

学习黄克诚优秀事迹报告

关于红色任务黄永成学习报告——敢于“唱反调”,在于他无欲则刚,心地坦荡。

学习对象:黄永成学习目的:感悟红色文化,感知先进人物小组成员:小组分工:学习黄克诚优秀事迹报告他是一个当代青年学生遗忘的慈祥老人,是一位将青春和爱国情投入建国事业的伟大功臣。

在过往的岁月里,他把自己的一切青春才华贡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

今天,他把满腔的爱意和优秀民族精神留给了后人。

他的名字深深地渗入了中国的红色文化的血液中,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密切关注红色文化,牢牢记住这个人的名字,黄克诚。

人生简介黄克诚(1902--1986) ,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村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和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个人事迹第1次: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部队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中共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武装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整个湘南地区已有上万人横遭杀戮。

黄克诚作为湘南起义中永兴县暴动的领导人,早在反动当局悬赏捕杀的黑名单之中。

因此,黄克诚的活动只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可是,时间一久,难免不露出一点风声。

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调集部队和民团日夜搜捕,指名要抓从井冈山上下来的“暴徒”黄克诚。

黄克诚见敌人搜捕愈来愈紧,在当地已无法开展工作,便与当地县委几位负责人共同商定,由他和李卜成二人先行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

由于长时间在山林里生活,久不见阳光,黄克诚和李卜成二人的面色苍白。

如果外出,定会引人注目。

于是,他们二人便每天乘中午野外无人之际,偷偷地来到林外的山脚下晒太阳。

黄克诚与盐阜老区的那些事

黄克诚与盐阜老区的那些事

黄克诚与盐阜老区的那些事作者:王义云来源:《世纪风采》2018年第09期开国大将黄克诚,湖南永兴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后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

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抗战期间的1940 年到1945年,他曾在盐阜地区工作、生活和战斗了近五年,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杰出的贡献,对盐阜区人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黄克诚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和无私无畏、一心为民的优秀品德有口皆碑,苏北根据地的军民都亲切地称他“黄老头子”“我们的师长”,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劝黄师长吃鸡1940 年秋,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黄克诚率主力部队挺进淮海、盐阜地区,策应驰援新四军黄桥作战。

10 月10 日,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盐城白驹狮子口,打通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络,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连日来,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夙兴夜寐,身体逐渐消瘦。

刘少奇看见他,很担心他的身体,要求后勤部一定要保证黄克诚的伙食,强调要经常烧只鸡给他补养身体。

但黄克诚始终坚持同战士们打成一片,十分节俭,伙食跟普通战士一样,从不吃小灶。

1942 年秋冬以来,盐阜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日益严峻,黄克诚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虽然注意锻炼身体,但身体状况仍每况愈下。

一天,炊事员买了一只鸡,想给师长补补身体,又担心他和以往一样不肯吃,就求助警卫员帮忙劝劝。

也许是警卫员和炊事员的讲话声惊动了师长,只见他伸了个懒腰。

警卫员知道,这是师长工作告一段落的表示,也可能是劝师长吃夜餐和休息的最佳时机。

炊事员和警卫员一前一后地跨进屋里。

“ 师长,吃夜餐吧,”炊事员提醒。

“是啊,肚子也在提意见了,”黄师长乐呵呵地说,“大家一道来吃烧饼吧!”“今晚是吃鸡肉!”炊事员惴惴不安地说着,把一只军用瓷缸放桌上,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鸡?”师长惊喜地道。

只见他双眉一扬,转过來对警卫员说:“刘大伯的病怎么样了?”“已趋好转,但身体还是比较弱,”警卫员回答。

黄克诚大将的子女今何在

黄克诚大将的子女今何在

黄克诚大将的子女今何在?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

1925年,23岁的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后,黄克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6年后,黄克诚又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因病不治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黄克诚将军的终生伴侣是湖北省武汉市人唐棣华。

1941年,23岁的唐棣华与黄克诚将军结婚。

婚后,唐棣华为黄克诚将军先后育有四个子女,他们分别是长女黄楠、长子黄熙、次子黄晴和次女黄梅。

一、长女黄楠黄楠,1943年出生于苏北抗日根据地,祖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1967年,24岁的黄楠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现已退休。

二、长子黄熙黄熙,1944年出生。

曾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是北大某计算机研究中心教授。

现已退休。

三、次子黄晴黄晴,1948年出生。

曾毕业于北大新闻系,1982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

1985年至1986年,黄晴被派往到日本当驻外记者,90年代又在德国和美国当过驻外记者。

现任人民日报社海外部主任。

四、次女黄梅黄梅,1950年2月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1978年,黄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英美文学系外国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年毕业后,黄梅留在外文所英美文学研究室工作。

1983年9月,教育部选送她去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Rutgers)大学英语系学习。

黄克诚:烽火岁月情洒盐阜

黄克诚:烽火岁月情洒盐阜
苦的经济条 件下和严酷 的战争 环境 中坚持 工作 ,更重要 的是注意从 政治上爱护,平 时发现 干部思想 上的不 良倾 向苗头,要 及时进行教育 、批评 和帮助 。而在谈 到审查
同 时, 在康 生 的主 持下 要 求各 级党 政军 机 关开 展所 谓 “ 救 运动 ” ( “ 救 失足 者运 动 ” 。延安 整风 运 抢 即 抢 动审干阶段 中由于受 “ ”的思 想影响,错误地估计 形 左 势,把从 白区来的很 多党 员干部 和青年列 为 “ 叛徒 ”、 “ 内奸 ”、 “ 特务”而进行 审查 )。为贯彻执行 中央的
央苏 区5 反 “ 次 围剿” 作战 、红军长 征等 ,一路 南征北
轻信 口供 , 宁可错 放 ,不可 错 杀,注 意 纠正违 反政 策行 刑逼 供 的现象 等 。 黄 克诚 的报告 受到 了与会 同志 的一致 称赞 ,华 中局还 将
战,始终 坚守革命信念 。抗 日战争 时期, 黄克诚任新 四 军三 师师长兼政委 、苏北军 区司令 员兼政 委、苏北 区党
委书记等 要职,集党政军务 于一身,于枪林 弹雨 中在苏 北盐阜度过 了一段特别的时光。
“ 抢救运动 ”中抢救干部
1 4 年 1 O 3 日, 中共 中央华 中局第一次扩 9 2 月2 日一 月5 大会议在阜 宁县单家港小学 召开,华 中局全体 委员 、各 战略 区党政 军负责人等8 多人参加会议 。会 上,在刘少 0
奇 、陈毅讲 话后,黄克诚作 了两个报告—— 盐阜 区工
◎ 14 年的黄克诚 91
其 作 为 “ 中我 军 华
政治 工作 的根据 ”
发 表 在 真 理
1 4 年第8 92 期上 。
其实,这是 黄克诚多年 工作 实践的经验 总结 ,也是

黄克诚家训:当好萝卜占好坑

黄克诚家训:当好萝卜占好坑
坑 ”! 从 那 以 后直 到 退休 , 黄 楠 一直都 在
而 且 问心 无 愧 。就 像 我 爸 爸 告 诉 我 们
的 ,‘ 每个坑儿都得有萝 卜 , 做 好 你 的 萝
办公室做研究工作, 而 她 的 弟弟 妹 妹 们
也 和 她 一样 , 从 上 大学 选 定 了专 业 后 ,
卜 ’ 。 我 们 姐 弟4 个 ‘ 萝卜 ’ 都 很幸福, 幸
就 一直在 自己 的专业 领域 里 勤 勤恳 恳 。
黄楠:( 1 9 4 3 - ) 黄克诚长女 。 毕业于北京大学
物理 系 , 中 国科 学 院高 能物 理 研 究所 研 究 员。
弟妹 妹 补袜 子, 就 是她 的 责任 。
黄 楠 上 小 学 四年 级 时 , 父 亲 的 一 位 老 战友 逗她 :“ 你 是 老 百姓 吗 ?” 她 想 都
小的, 小 的学 大 的 。 但 是 学 习上 的 事儿 , 黄 克 诚 却 特 别 上 心。 孩 子 们 每天 放 学 回 家, 他 都 会 一 一检 查 他 们 的 作 业 。 检 查
完, 再 吩 咐 高 年 级 的 辅 导 低 年 级 的 。唐
什么保养 秘籍 ? 她 说 :“ 我 的 保 养 秘 籍
名 人家风,
黄 克诚 家g l l . ' 当好萝 b 占好坑
文 l 本刊 记 者 田祥 玉
l 棼 黄克诚 : ( 1 9 0 2 . 1 0 1 - 1 9 8 6 1 2 . 2 8 ) , 湖南永兴
1 人 ,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 、军事 家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i 国 十大 大 将之 一 。 长 征时 期 曾任 红 军 团长 、师 政 委、 军 政 治 部 主任 、第 三军 团 政治 部 代 主 任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曾任 中 央 军 委 秘 书长 。国 防部 副部 长、 解 放军 总 参谋 长 、 中纪委 第 二书记 。

九起九落的开国大将黄克诚

九起九落的开国大将黄克诚

九起九落的开国大将黄克诚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30期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开国大将黄克诚是降级次数最多的人:他曾九次被撤职降级。

被批“右倾”第一次被撤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笼罩在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

10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黄克诚离开国民党军唐生智部后,辗转回到家乡湖南永兴,与地下党负责人接上了关系,成立了永兴特别支部。

12月下旬,特别支部开会,特支书记向大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

指示一传达,大家情绪激昂,建议立即组织暴动。

黄克诚在发言时,明确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组织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政权和武装的指示,但不是马上。

黄克诚的发言,被指责为“胆小怕死,是右倾机会主义”。

1930年6月,湘粤赣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在湖北大冶召开扩大会议,黄克诚出席会议。

会议决定以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为基础,同新编成的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拟定任命黄克诚为纵队政委。

会上传达了6月1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以及以夺取武汉为中心、举行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提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

与会者听了传达,极为振奋和鼓舞,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

黄克诚却认为,以区区8000多装备很差的红军,冒险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极有可能重蹈南昌、广州起义的覆辙。

彭德怀同意了黄克诚等的意见,未攻打武汉,而是率红三军团沿粤汉路北段行动,相继占领通山、崇阳、蒲圻、通城、临湘一带,一路胜利鼓舞了士气。

红三军团和湘南省委、湘赣特委在平江城举行联席会议。

会上,一部分人员极力主张按中央的部署,攻取武汉。

另一部分干部主张先攻取长沙,再打武汉。

黄克诚明确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提出攻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我们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

”黄克诚一讲完,当即受到围攻,发言者指责他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

军团领导也认为,他目前的思想状态不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于是,撤销了他的纵队政委职务,仍任支队政委。

中国十大将军简介

中国十大将军简介
5.肖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6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7军团政治委员,红3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4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2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3、4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9、10、11届中央委员。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1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6.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59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汉委员,红1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红1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整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2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3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11届中央委员。

黄克诚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黄克诚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黄克诚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18期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参加过北伐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位于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的黄克诚故居很简陋,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精神财富。

黄克诚大将的长女黄楠回忆道:“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我们好好学习,好好为国家做事。

”除了资助孩子上学,其他方面一概不理作为家中长女,照顾弟弟妹妹是黄楠的主要任务,给弟弟缝补线袜成了她童年的一大记忆,她说:“家里的东西都是修到实在不行了才扔,最大程度上使用。

”在黄楠的印象里,唯一一次与父母一起逛商店是在1955年。

当时,身居高位的黄克诚没有惊动任何人,但一罐可可粉却给这次难得的家庭出游增添了一段小插曲。

“我头一次见可可粉,特别好奇是什么味儿,我母亲也想买。

结果父亲一看,标价要八九元一罐,馬上就放下了,坚决不让买。

他说可可粉不是生活必需品,用这八九块钱能资助老家上学的孩子两个月的生活费了,这是比尝个鲜有意义的事。

”“老家的孩子凡是上学有困难,需要支持学费,父亲都会寄钱,但是其他方面如安置工作一概不理。

现在,我们也按这个方式办事,家乡人如果找我,我就是一个原则,上学钱不够我们绝对帮忙,但是盖房子娶媳妇之类一律不管。

”父亲的作风至今影响着黄楠和弟弟妹妹们。

“你们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成才,我黄克诚这里是没有‘后门’可走的”1949年10月下旬,黄克诚赴任湖南省委书记,他订下两条家规: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

对此,女儿黄楠深有感触:“公家的东西不许动,工作的地方不许进。

”“父亲并不怎么关心我们今后有多大的出息、能耐,更看重我们能否按自己的兴趣发展,为国家做有益的事。

”黄楠回忆说父亲经常告诫他们,“你们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成才,不要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我黄克诚这里是没有‘后门’可走的。

”父亲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影响着黄楠和三个弟妹。

黄克诚大将有4个儿女,他们都在不同领域靠自己努力做出了一番成绩。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黄克诚,生于1942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又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教授。

他的学识渊博,研究成果丰硕,著有数百篇科技论著和发明专利。

但是,黄克诚最让人敬佩的事情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对于廉洁家风的意识和坚持。

他的家风不仅在个人层面得到了体现,也在其家庭、社会中传承发扬。

黄克诚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了家风廉洁的精神,坚守着廉洁自律的原则。

他的父亲黄天云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清洁工,靠着埋头苦干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了许多人的信赖与尊重。

他的这种精神传承到了黄克诚的身上,黄克诚知道他需要继承这种家风,甚至超越。

黄克诚在学术领域被誉为“实验物理之父”,而他的家庭及社交圈子也因其坚持个人品德,成为廉洁自律的楷模。

黄克诚曾经向人们讲述过他的家风,他说:“有人问我有没有财产申报,我说,我没有财产,只有一辆自行车,这是租车公司的。

”黄克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的同事和周围的人懂得了什么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廉洁自律。

黄克诚的家庭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家风的典范。

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教他,一个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学问,做出有益于社会、人类的成果。

黄克诚的妻子也是一个孜孜不倦、清廉正道的人,她和黄克诚一直相互扶持,共同践行廉洁的生活方式。

他们一家人尤其重视刻苦学习和勤俭节约,不会去浪费、攀比和贪婪。

黄克诚认为,家风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广泛地宣传、践行和实践。

黄克诚在他的卓越学术成就与伟大家风之间,建立了无形的桥梁。

他的家风是他的学术成就的东西,是他的一份信仰。

黄克诚的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珍贵财富。

在我们生活的领域内,我们应该像黄克诚一样,勤奋学习、奋斗拼搏,坚持诚实正直、勤劳节俭、独立自主、勇于担当。

相信黄克诚的精神会一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为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廉洁清明、勤奋努力的新时代。

黄克诚:讲了一辈子真话的人——《黄克诚自述》编辑札记

黄克诚:讲了一辈子真话的人——《黄克诚自述》编辑札记

作者: 李春林
作者机构: 人民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出版科学
页码: 78-79页
主题词: 《黄克诚自述》;图书出版;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
摘要: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6年逝世,大将军衔.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黄老夫人唐棣华在<后记>中对本书给予这样的界定:'黄克诚在逝世前几年中对他自己的一生经历作了详细回忆,当时他双目已近失明,因此由克诚讲述,我和孩子们忠实地记录整理.文中所述之事,都是黄克诚自己说的,因此人民出版社选用<黄克诚自述>作为书名,很是得体.'可见,<黄克诚自述>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原创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地区,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初,率部驰援黄桥作战,进至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领导军民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部队,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
黄克诚生平简介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信息
姓名
黄克诚
职业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宗教信仰
共产主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出生日期
1902年10月1日(壬寅年)
逝世日期
1986年12月28日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个人荣誉敢Leabharlann 真话大事年表传奇历险
婚姻家庭
人物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黄克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北伐。之后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之后陆续担任中央红军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部长。八年抗战期间,陆续担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并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其历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位。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诬陷为“反党集团”而被撤职受迫害。文革后复出,任中纪委书记等。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去世。
编辑本段
生平经历
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
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先后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时期,曾因反对进攻中心城市和抵制,“肃反”扩大化等数次被指责为“右倾”,并受到撤职处分,但他仍坚持原则,刚直敢言。1932年春反对冒险打赣州,在久攻不克,国民党军突然出击,部队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果断地指挥所部抗击和转移,使部队脱离了险境。长征中参加了3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