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特点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赏析
性初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
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彩绘仙人戏龙虎陶壶(西汉)
白瓷豆 东汉 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东汉)
战国秦汉时期陶瓷工艺
彩陶艺术作品欣赏
女娲神话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 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 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 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其时人类已 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蟾蜍纹彩陶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的代表作。1974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此盆为当时孩童葬具——瓮棺的顶盖,盆底留有两个小孔, 专 家猜测这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而设的,说明那时的 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 不灭的观念,并相 信存在死后的世 界。
新石器•彩陶人面鱼纹盆
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 筑法。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 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 的手捏泥条等。泥片贴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 地区,泥条盘筑法是包括甘肃在内的黄河流域的 主要制陶方法。
泥条盘筑
陶器的原始 制作方法,把泥 搓成泥条,圆心 向上按接成器。
仰韶文化彩陶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 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 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 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 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 。技法熟练,装饰丰满, 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 大量运用。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史前美术一、简释题1.红山文化雕塑2.良渚文化玉琮3.龙山文化黑陶二、论述题1.简述造型艺术的起源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形态。
造型艺术的起源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劳动是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制造和使用石质工具的实践,在审美发生和造型艺术起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的石器造型上,只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少量装饰物和刻纹制品。
2.什么是彩陶?简析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色。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而瓷上作品相当于纸上作品,更具张力,彩陶艺术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有多姿多彩的珍品。
仰:半坡类型彩陶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半坡类型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底和平底盆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
庙底沟类型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纹样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过。
马: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石岭下型构图疏朗,风格简洁明快。
后三种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一、简释题1.三星堆铜塑2.金沙石雕3.楚漆木雕4.商甲骨文5.西周金文二、论述题1.简述先秦青铜器造型与装饰风格的演变。
随着青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的造型从功能上分为:礼器、实用器具、装饰品和雕塑。
从功能和种类上分:炊具器、饮食器、水器、酒器、工具、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其他杂器。
风格:神异动物纹、仿生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画像故事纹,锥刻、刻画、嵌铜、错金银、鎏金等新手法。
2.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及象征意义。
礼器就是体现礼治的器物,用于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祭祀工具,久放于王侯贵族宗庙中的祭器。
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秩序。
因而青铜器也就成为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的标志和具体象征。
陶器的起源、分类、特征和发展
陶器的起源、分类、特征和发展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
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一、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早期彩陶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原始时代的纹样概念和特点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以印纹为特色。(大溪文 化)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的彩陶,有一些以彩绘纹样与动物雕 刻相结合的作品,反映出农牧并重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
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 饰;
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
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
纹)、鱼形花纹、人面形花纹、鸟纹、蛙纹等。
半坡类型圜底钵
半坡类型彩陶钵
几何纹彩陶盆
尖底陶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船形彩陶壶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 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 和复体鱼纹,有写实化、抽象化、样式化,常用 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 唇浅腹盆的内壁。
数个单位 3. 以曲线为主,流行运用锯齿纹
半山型彩陶大罐
半山型彩陶四系罐
半山型彩陶双耳罐
半山型彩陶彩绘线条红、黑相间,产生富于变 化的节奏美,艺术风格富丽、精巧
5. 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 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不甚流行,并且 锯齿又粗又钝;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 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2. 庙底沟型 代表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敛口小平底大瓮、
圜底釜 装饰花纹:几何纹(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
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花瓣纹、羽状叶 纹、鸟纹、蜥蜴纹
彩陶钵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盆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小杯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注:1. 红色标注为主要文化类型,另外在文化类型具体断代上,部分文化类型有些资料比表格时间提前约1000—2000年。
2. 此外还有属于晚期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
彩陶类型按照地域分布划分:参考资料:姚江波.彩陶鉴赏与收藏)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按地区分类第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第二、陕西泾渭流域一带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1)白庙等遗址(2)北首岭下层类型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半坡类型(2)半坡中层等遗址(3)半坡上层类型三、客省庄二期文化第三、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邻境地区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东庄村等遗址(2)庙底沟类型(3)西王村类型三、庙底沟二期文化(文化三)第四、河南中部地区的彩陶一、裴李岗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仰韶文化(2)大河村类型(3)秦王寨类型第五、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彩陶一、磁山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后冈类型(2)大司空类型第六、河套地区的彩陶一、白泥窑子等遗址(文化一)二、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二)第七、东北地区的彩陶一、红山文化(文化一)(1)红山后等遗址(2)石棚山等遗址(3)白斯朗营子等遗址二、土珠子等遗址(文化二)第八、鲁南淮北地区的彩陶一、北辛类型文化(文化一)(1)青莲岗文化早期(2)大汶口文化早期(3)大汶口文化中期(4)大汶口文化晚期第九、南京、镇江地区及淮南一带的彩陶一、青莲岗文化(文化一)二、北阴阳营文化(文化二)第十、太湖和钱塘江地区的彩陶a太湖地区一带一、马家浜文化(文化一)二、崧泽文化(文化二)b宁波、绍兴地区一、河姆渡一期文化第十一、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地区的彩陶a福建沿海地区一、昙石山文化(文化一)(1)昙石山下层类型(2)昙石山中层类型b台湾沿海地区一、大坌坑文化(文化一)二、凤鼻头文化(文化二)三、圆山文化(文化三)c广东东部和中部地区第十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彩陶a汉水中游地区一、下王冈等遗址(文化一)二、黄栋树等遗址(文化二)b鄂西一带地区一、大溪文化(文化一)二、屈家岭文化(文化二)c鄂东、鄂中一带地区一、屈家岭文化(文化一)第十三、西藏、澜沧江上游的彩陶一、卡若文化(文化一)第十四、新疆地区的彩陶一、新疆东部地区二、塔里木河流域三、伊犁河流域参考资料:张明川《中国彩陶图谱》。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一、彩陶概说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
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一体,陶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
这样的烧制方法导致烧制出来的彩陶花纹经过几千年也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特点[2].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几何纹等。
二、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仰韶文化彩陶因 1921 年 10 月 27 日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 6000 年。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类型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
(一)半坡类型1953 年春季,在陕西西安市东面的浐河边上发现了半坡的彩陶。
据碳 14 测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7000 年前,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圆底折腹直壁形陶器、细颈直口尖底形陶器等。
装饰纹样比较单纯,几何纹样是当时常见的纹样,具有一种纯朴和素雅的情趣。
动物类纹样比较多,其中鱼纹最生动也最普遍,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现在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中。
这件陶盆上最令人回味的是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的精美图案,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
它的画面由人和鱼组成,分为两组,每组各两个,对称分布。
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斜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
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在中心,脸呈圆形,脸上有一对细而平直的眼睛,鼻梁挺直,嘴旁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重合,两耳旁也各附一条小鱼,简单的笔触却能绘出惟妙惟肖的安详神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既天真又透着几分诡异。
为什么陶盆里要绘制人面鱼纹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形式,表现了先民捕鱼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是人鱼灵魂和躯壳互相托寓的表现;而人面鱼纹盆其实是盖在小孩的盖棺上,作为葬具使用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孩子的守护。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半山时期神人纹较为抽象,将头画成圆形,躯体和四肢 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大多装饰于壶、罐 的上腹部和盆、钵内壁。这时的神人纹,虽然比较抽象, 但身体的比例协调。头部以圆圈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 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 斜伸。到半山晚期,神人纹出现变异,头部变大,无五 官,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 数目不等的指爪。在壶罐上的装饰手法除了独立的神人 纹外,还出现了二方连续的神人纹,围绕壶或罐的上腹 一周,俯视时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会、歌舞。 发展到马厂时期,神人纹演变得更为抽象,有的仅以 局部的变体纹样表现。完整的神人纹已少见,大多以各 种变体形式出现,代表头部的圆圈变得更大,有的将代 表头部的圆圈省略,以罐口或壶口代表,在器物的上腹 部只绘肢体,下肢由两节变为三节。到晚期头部被完全 省略,四肢有的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 的不仅将头部省略,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被省略,演变 为肢爪纹;有的演变为三角折带纹。神人纹最后演变为 几何纹样。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人面纹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人面多作圆形,眼 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 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 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 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 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值 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 的发笄。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 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 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 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 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 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 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 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 鱼的崇拜。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一.起源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观点各有不同,其中以“编织说道”影响最小,该观点指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悖论原始人可能将就是受到了“编织”纹样的鼓舞,然后自身利益装饰审美须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发掘出陶器席文的印痕被指出就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
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1.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含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
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圆形已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形成上达至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划分成一种晕染式黑白相间图案,具备简练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
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
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
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
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
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
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
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
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的纹饰。
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
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
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
中国艺术设计史
36中国艺术设计史简答题1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2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1 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的陶瓷..可大致分为:半坡型、马家窑型、庙地沟型、半山型、马厂型、大汉口型、龙山文化等..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喝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次;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2 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饮食器中;模拟瓜果花卉形状的器型品类大为增加;如瓜棱壶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高足杯、兽面杯等造型体现异域风格的器物..常见的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盘口多曲的典型特征..碗的造型和盘近似;多棱、多曲碗是唐代碗的代表..壶的造型出现了执壶;短颈;腹部硕圆丰满..罐类器具器体饱满;气势雄强;生动体现盛唐气象..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响;造型洗练;比例高度和谐;花口盘、花口碗与唐代相反..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碗是宋代器物的代表;以玉壶春瓶为例..造型:口稍侈;细颈;腹部微呈椭圆形;造型秀丽;富有曲线美;体现了宋代器物造型简约;比例和谐完美的特点..3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商周至战国时期直到汉朝家具都还很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南北朝时期床逐渐普及开始出现其他各种形式高坐具..唐代家具是人们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度阶段;唐后期出现桌椅..隋唐家具逐渐向高型成套化发展..宋代家具式样呈多样化发展;出现大量装饰性线脚..元代家具多沿袭宋代也有新发展;雕式工艺仍然发达..明清家具达到高峰..4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明代及前清家具的特点通常的说法是“精、巧、简、雅”四字..精;即选材精良;制作精湛..明式家具的用料多采用紫檀、黄花梨、铁梨木这些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的名贵木材..在工艺上;采用卯榫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由于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生长缓慢;经明代的大量采伐使用;这些材料日见匮乏;到了明末清初;这些木材已十分难觅..所以;清以后家具在用料上发生根本变化..鉴定和辨别是否是明代家具;用料的审鉴是至关重要的..巧;即制作精巧;设计巧妙..明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家具本身的整体配置也主次井然..十分和谐;使用者坐在上面感到舒适;躺在上面感到安逸;陈列在厅堂里有装饰环境、填补空间的巧妙作用..简;即是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明式家具的造型虽式样纷呈;常有变化;但有一个基点;即是简练..有人把它比作八大山人的画;简洁、明了、概括..几根线条和组合造型;给人以静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的艺术效果..雅;即是风格清新;素雅端庄..雅;是一种文化;即是“书卷气”..雅是一种美的境界..明代文士崇尚“雅”..达官贵人和富商们也附庸“雅”..由于明代很多居住在苏州的文人、画家们直接参与造园艺术和家具的设计制作;工匠们也迎合文人们的雅趣;所以;形成了明式家具“雅”的品性..雅在家具上的体现;即是造型上的简练;装饰上的朴素;色泽上的清新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弊..5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包装艺术设计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包装目的的认识材料的选取、造型形态与成型工艺的改进、装饰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包装作用的认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积淀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内容;形成了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即我国古代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一.我国传统包装从选材的扩大;到工艺的改进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二. 我国古代包装无论在包装的目的、材料的选择、造型的确立;还是在结构的处理上;均以保护商品、便于流通为目的和宗旨;因而讲求简易、经济、实用..三. 传统包装虽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无不打上吉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6 简述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刘超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代表..而古代的装饰纹样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如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各种几何形;有的和生产和编织物有关;有的则是动物纹之抽象化;原始种族部落的标志和标号..商周至汉魏六朝是以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阶段;人们对天和神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现实的和想象的动物纹表现出来..隋唐以后花鸟图案在装饰中占有主导地位;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提高;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解放吗;人们把自然界美丽的花鸟当作了主要欣赏对象..北魏最具有特色的纹样设计是:莲花纹、忍冬纹..汉代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为流行..汉代染织工艺中云气纹、乘云纹是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它舒卷起伏;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宋代纹样设计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二方连续式纹样;团花式;几何纹;折枝花式;穿枝花式..7 简述汉代灯具设计秦汉时期的灯具以铜质、陶质为主;也有玉质;灯具的设计别具一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造型的多样化是这时期灯具设计的一个显着特点..二.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是秦汉灯具设计的另一特点;以虹管灯设计最为巧妙..三.巧为装饰是秦汉灯具设计的第三个特点;除了灯体以各种仿生形态出现外;还在灯体上鎏金或施以错金银等装饰;使灯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陈设品..8 举例说明中国明清包装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明代是中国平面设计趋向完善和定型化的时期..一方面;平面设计集以往历代之优长;在图形、文字、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逐步趋于完善;另一方面;明代各个阶段的平面设计也存在不同特点;明前期继承与创新并存;明后期更多地是在承传的基础上局部加以变化;出现了定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明代图形设计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均最大限度的继承传统;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因素;使明代图形设计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运用象征及寓意手法表现吉祥美满主题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图形设计的突出特点..明代的书籍设计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征..根据用途和使用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装帧样式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重要特征之一;明代亦然..明代书籍的版式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书铺为了促销;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改进版面设计;竹节、花草、博古等花栏盛行;起到一定的美化版面作用..版式设计追求星期的风气还体现在大开本、大字号的运用上..清代图形设计采纳了远及商周近至明代的不同题材、样式;同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形态..在图形的表现上;以往各门类设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清代图形中均可以看到;应有尽有、不拘一格..清代图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常运用各种图形组合方式进行装饰;往往满布所饰物品;不留余白;甚至给人以密不通风的堆砌之感..清代字体设计与图形设计的情况相放佛;更多地是沿袭明代的做法..清代书籍装帧样式以线装为主;卷轴、经折、梵夹、蝴蝶、包背各种形式也同时并存;但所占分量相对较少..清代书籍版式较之明代样式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多中文字并用;为版式设计带来新的变化;这些使中国古代的版式形式大为丰富..9 简述唐代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唐代的艺术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格局;气象恢弘壮阔;形态饱满;结构新颖;色彩绚丽;大到建筑小到实用器具;均在设计上体现出唐朝特有的气势;强调整体感的表达;大而得当;小中见大..以饮食器为例;造型饱满圆浑;丰硕雄浑..如唐代的凤首壶;彩绘云纹双系罐;还有具有外来民族文化的金银带把杯和兽首杯..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唐三彩也充分体现盛唐风格..图案设计中;在形式上图形组织和构成方向多样化..例如联珠纹、宝相花等图形..一. 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二. 经济军事的强盛;使其在财富积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都三. 唐朝统治者胸襟开阔;对内实行开明的统治;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四. 对外交流融合;外来文化对唐代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10 分析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夏和商周早期青铜器制品大多器体相对轻薄;造型明显带有陶器的特征;加工简陋;很少装饰;单纯朴素是早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自商代中期起;青铜器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印迹;工艺由粗到精;造型装饰由简谱向繁荣发展..商晚期青铜器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种类弃权;器型硕大;器体厚重;结构复杂;造型附件增多;装饰慢密;多以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由高浮雕和圆雕作装饰..11 简述唐宋时期器具装饰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变化唐:就题材而言;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以及文字等..动物形象多为各类祥禽瑞兽、龙、虎、鹿、羊等;种类异常丰富;是中国古代动物形象图形设计的集大成时期..盛唐植物图形与动物图形并行不悖;此后植物图形取代了动物图形的地位;植物图形中最为普遍的是牡丹、莲花、宝相花..宝相花花型优美;丰硕饱满;是大唐风尚的一种象征..人物图形主要以狩猎、打马球、仕女游春、飞天、历史人物等为主;万万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几何图形及文字常常作为辅助装饰出现在图形设计之中;与动物、植物构成难分难解的有机整体..就形态布局及组织形式课分为单独图形;组合图形及绘画式图形三大类..组合图形中的对称图形在唐代装饰艺术中最为流行..唐草纹如“陵阳公样”..唐草纹是循环原形的代表..绘画图形在唐代图形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多..宋:图形题材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动物题材中走兽减少;禽鸟、游鱼相对增多..植物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图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牡丹、莲花、菊花;花卉图形广泛应用..几何图形在这一时期种类更为丰富;主要有曲水、龟背、回纹等..人物题材如游园、婴戏等反映社会生活;风俗的图形组织而言;较之唐;这一时期的单独图形少见;组合图像慈宁宫最为普遍绘画式图形大幅度增加..宋代除缠枝花为代表的循环式图形外;几何图形也采取循环式..各种题材的绘画式图形广为运用;与两宋绘画艺术的繁荣紧密相关;婴戏是宋代绘画中常表现的对象..1 以某一工艺品种为例说明“因器知政”..青铜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晚期齐家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属盘状物品;类似后世的铜镜;青铜器材质;造型与功能的改善;应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夏商和西周早期的器具;尽管均以青铜和陶器为主;但造型装饰面貌上存在显着的区别..器物种类;加工工艺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青铜器逐步发展成熟;出现了由实用器物向礼器发展演变的趋势..目前所见的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对大部分是出土于帝王及显贵的墓葬中作为殉葬用的礼器..尽管这类青铜器主要是为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随着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殷商贵族阶层为了显示自身地位的高贵与权利的显赫..开始专门制作大量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为主的物品..两周时期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祭祀、军事、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所遵循追慕的“周礼”..以“周礼”为代表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带有鲜明的礼仪色彩;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此外;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周礼有“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的记载..2 举例说明元代工艺美术如何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元代疆域辽阔;陆路与海路皆畅通..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尤为重视..开发了众多港口;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绸是元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经由陆路和海路销往亚、非、欧各地..仅据汪大渊所撰的岛夷志略记载;不难想见对外输出的丝绸数量之巨;品类之多..统治亚欧各国的蒙古贵族穿着中国丝绸;也导致中国丝绸在各国上层社会更为流行;丝绸所承载的中国装饰艺术也流传于各国..可以说蒙古族的远征及其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元代陶瓷对外输出的范围、数量较之宋代有增无减..元代瓷器的大量输出;对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民族将中国瓷器视若珍宝;不仅作为实用器物;而且大量用于收藏陈设;作为财富的象征..中国瓷器还被运用到各种宗教民俗活动中..元代瓷器在外的畅销;也引起了各国对中国陶瓷的仿制热潮;以满足当地对中国陶瓷日益增长的普遍需求;也势必对这些国家的艺术设计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元代对外输出的艺术设计作品还包括漆器等..中国物品受到各国的推崇;这些物质产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也随着对外输出而被各国所熟知;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媒介..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对世界各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元代丝绸、陶瓷等物品对外输出的同时;外来文明也经由使臣往来及贸易等渠道传入中国;对元朝丝绸、陶瓷、金银器等产品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蒙古人的西征;使伊斯兰文化传入内地;并影响到元代艺术设计..主要对平面设计的丝织品及金银、陶瓷器的装饰产生影响..同时;元代器物装饰也常常体现出伊斯兰因素..外来文化对元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在器物尺度、形态上也有所体现..外销伊斯兰世界的青花瓷器型相对硕大;是为了适应穆斯林“肉饭”的饮食习惯..元代德化窑白痴是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净瓶其前身是印度佛教徒用以净手或饮水的铜制器物..销往东南亚的净瓶上还长书写阿拉伯文;与装饰图形结合;独具特色..元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也使它所承载的印度、尼泊尔艺术因素传入内地;并对元代的艺术设计产生显着的影响..元代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相联的艺术设计直接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交流的基本状况..3 分析宋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宋代的书籍装帧和版式都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书籍装帧及版式趋向精致化、多样化、艺术化..书籍装帧除了继承前代的装帧形式如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外;还出现了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两种新的装帧形式..这两种装帧形式都以一个印版为单独的一页;装订后多为竖长方形;开本较现代书籍略狭长..二者区别在于:蝴蝶桩将每页版心相对折叠;然后按顺序在折叠处粘连;打开后版心在页面中心;四周为空白;状如蝴蝶展翅;“装用倒折;四周外向”的形式免遭虫鼠噬啃和磨损;也利于保护版心和板框内文字..包背装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版心向外;书页板框外左右两边的余幅向着书脊;然后将叠好的书页戳齐;在右边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装订;裁齐;再将一张厚纸对折用浆糊粘于书脊;以之包裹书脊;包背装的装订形式;使书打开后就能看见正面文字;避免了蝴蝶装每翻一页;先映入眼帘的是空白而不是文字;为明清时期线装的盛行打下了基础..此外;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较少采用的书籍装订形式——线装;在北宋初年也有存留..宋代版式设计形式多样;风格隽秀典雅;体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采用蝴蝶装及包背装的宋版书多将版心安排在书页中间稍下的位置;形成天头宽;地脚窄的格局..宋版书边框严整;界行清晰;还常在板框外左上角紧贴边栏处;设计一纵向长方形框围;也称耳子或书耳;内镌印缩写的该卷该页内容..宋代刊印书籍多采用楷体字;通常篇名顶格;正文部分顶格满排..宋代书籍的尺度、版心行数与字数并无定制;产生了不同的版面视觉效果..宋代的书籍插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打破了唐五代卷首扉画的单一模式;出现了在经卷及其他书籍中间插图或连接插图的形式..书籍插图以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文字内容;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总体来看;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形态丰富、手法多样;在装帧形式、版式布局、字体及插图设计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呈现出隽秀、工整、精致、细腻的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基本样式..4.举例说明中国清代艺术设计的得与失中国清代陶瓷设计的得与失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左图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就艺术成就而言,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
二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
本文从分析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艺术特征,初步探究早期文化艺术的特征,对认识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彩陶是用黏土制坯,然后彩绘花纹再经火烧制器皿的总称。
彩陶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文字出现以前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方式,图形表达的语言形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彩陶的形式,至今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但它们的文化性质各不相同,称谓也不尽相同。
一﹑彩陶纹样的起源中国彩陶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得到长足发展,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彩陶,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彩陶,分别代表了这些地域彩陶的发展水平。
彩陶花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衰退简化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宽带纹,以及符号形式的示意表现,到后来花纹带的演变,以多种花纹的组合形式再现其寓意象征。
花纹寓意的扩展使花纹形式变得异常丰富,结构形态显示了复杂错落的多种变化。
二﹑花纹演变的形式基础彩陶花纹的形式多样,花纹结构十分复杂,花纹演变的认识非常困难,花纹演变的形式基础也很难探寻。
彩陶花纹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动物纹样﹑人形纹样和几何纹的形式。
1﹑彩陶花纹中的动物纹,主要有鱼纹﹑鸟纹﹑蛙纹﹑犬纹﹑猪纹﹑蛇纹等形式。
动物纹中以鱼纹与鸟纹最为流行,并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鱼纹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鸟纹主要存在于其后的庙底沟类型彩陶,但两类纹饰有无法割舍的姻缘,成为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奇特现象。
下面以鱼纹﹑鸟纹和鱼鸟结合这三类为例。
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十分流行的纹饰,不仅有许多写实的鱼纹,也有许多变体形式,更有许多象征形式。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广角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王金玲(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非常注重器物造型与彩陶纹样的结合,其纹饰风格多样,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精致,或粗放,从这丰富的纹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篇文章主要从马家窑文化的三个彩陶类型讲述不同彩陶纹样的风格特征及其所表达的语言。
关键词:彩陶纹饰语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5-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7马家窑彩陶文化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不同类型的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是几何纹饰,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图案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纹样以旋涡纹为主。
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线条流畅洒脱,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展示了原始绘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声符号的语言。
彩陶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与表达马家窑类型陶器以黑色彩绘为主,纹饰有双道平行线纹、圆点纹、漩涡纹、连环纹、弧边三角纹等。
纹饰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旋纹是马家窑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地艺术反映。
比较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特点
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利簋记载的
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
文献的记载,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利簋是
利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反映武王
簋
时期时代风格的标准器,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
铭
了重要依据。
文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可见饕餮是传说中一种有首无身 的贪食猛兽,极为恐怖。
帛画上部的画面, 内容既有日月、神人, 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 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 死后“升遐”所到的 “天国”图景。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 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 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 墓主人的祭祀。墓主人拄杖,面向西 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 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 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 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 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 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 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 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上的饕餮纹拓片
青 铜 器 上 的 饕 餮 纹
颂壶 盛酒器 西周晚期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
形制庄重、纹饰瑰丽,颈部两侧有 兽首衔环,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 蛟龙纹为饰。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 花纹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乐舞百戏图 东汉墓室壁画
画中的百戏内容有 掷剑、弄丸、舞轮、安 息五案等活动,人物形 象近似速写,寥寥几笔, 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 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 热闹的气氛。该壁画代 表了东汉的绘画成就。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精心整理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
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
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
1.2.3.4.5.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
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
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
鱼眼则呈圆形。
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
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
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
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格,黑、一。
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有着密集变化和粗细变化这两大类手法。
对比形式则分为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粗线与细线的对比,等等。
众所周知,对比时构成形式美的特点之一。
这一对比自然而然的使彩陶纹饰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
如,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漩纹罐是马家窑类彩陶的精品,其特点是又同心圆线和弧线两种曲线构成,并与直线做对比。
形成了比例匀称,线条和谐流畅,具有动态感的艺术美感。
第二种组合形式是点与线的组合,在平面构成中,点的作用是装饰与定位,并有一定节奏性表现。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抽象、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先民们是怎样通过彩陶来传递 他们的心声呢?
从下面这些陶器的图案上,你能想象当时的社会、
生活状况吗?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
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 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 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 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 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 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 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卣盖饰夔纹;卣颈部饰 夔纹组成的饕餮纹;腹部满 饰宽线条饕餮纹。铜卣体态 修长匀称,纹饰狞厉神秘, 细腻华美,具有极强的装饰 效果。
饕餮纹铜斝(音甲) 酒器 商
斝的腹部饰有饕餮纹, 纹饰繁密严谨,精细华丽。
饕餮纹铜爵 饮酒器 商 爵腹部饰饕餮纹,线
条刚健流动,铸造精美, 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父乙觯 饮酒器 商 这件觯在盖、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 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上的饕餮纹拓片
青 铜 器 上 的 饕 餮 纹
颂壶 盛酒器 西周晚期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
形制庄重、纹饰瑰丽,颈部两侧有 兽首衔环,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 蛟龙纹为饰。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 花纹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利簋记载的
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
文献的记载,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利簋是
利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反映武王
簋
时期时代风格的标准器,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
铭
了重要依据。
文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可见饕餮是传说中一种有首无身 的贪食猛兽,极为恐怖。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其中的美术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品类繁多, 体现人们认识美的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 造的作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质与 风格艺术特征,又具有不同时代、地区与个 人的个性特征,从而构成中国美术丰富多彩 的面貌和厚重的审美文化价值。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之一。我们的祖先在 结束了长达几十万年的渔猎采集生活后,终于在距今约 1万年前定居下来,开始了农耕和畜牧,新石器时代来 临了,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彩陶──诞生 了。
兽面纹鬲(音力) 商晚期 商兽面纹鬲为商代中
期的青铜器。口径14.6厘 米,高19.2厘米。现收藏 于上海博物馆。鬲可用于 炊粥,兼可用于盛放肉食。 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 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 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 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 在商代前期青铜鬲中以这 件器物最为精致。
饕餮纹提梁卣(音有) 酒器 商
圈足均饰精美的兽面纹, 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 还有鸟纹。
隹父癸尊 酒器 商 颈、腹、足各饰兽面
纹、鸟纹、雷纹。足内有 阳文铭文“隹父癸” 。
父乙觥 酒器 商 商父乙觥为商代晚期
的青铜器。高29.5厘米, 全长31厘米, 底部纵长 12厘米,横长16.7厘米, 重4.8公斤。现在收藏于 上海博物馆。
商周青铜器
武王伐纣的见证物
利簋 西周
西周早期青铜器,侈口, 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 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 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 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 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 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专 家对利簋出土炭样作了测年, 古代史上著名的“武王征商” 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武王 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 月20日。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 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 容相同, 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 详备,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 “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 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 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 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 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 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中国文化揭开了以青铜 礼器为特征的青铜时代的序幕。处于青铜时代鼎盛期的 商周青铜器,闪耀着中国古代艺术中最早、最璀璨的光 芒。作为江山的根基和权利的象征,青铜器被视为国宝, 统治者将权利、自身的意志、威严和崇信物化其中,以 此沟通天地,作为天赋神权的证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 青铜器,大多是供上层统治者在各种祭祀和典礼用的。 青铜器的种类、大小、形制以及使用都有着严格、明确 的等级规定。
彩陶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彩陶花瓣纹盆(仰韶。
鹳鱼石斧罐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这件彩陶以极精练的笔墨绘制了什么样的场景? 舞蹈者脚下的四条平行圈带纹代表了什么?
菱格纹彩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比较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 图案特点。
羊鼎 商 饪食器 在这件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
饰着对称的鸟纹和兽面纹,衬以 细密的雷纹。粗犷的兽面和精细 的雷纹水乳交融,夸张而不失之 狂野,精密而不流于琐碎,呈现 出端凝、优雅的美态。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 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 秘的礼器。
在中国古代,国之大事有二:一为战争,
二为祭祀。商周时期,凡有大事之前都要进行
占卜以预知吉凶。
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
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铭文的大意是:
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商能否取得胜
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
举打败了商军。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
王在驻军处赐给名叫“利” 的官以青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