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大地测量(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时系统(6)
• 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具有地方性,地方时 之差等于两地地理经度之差。 • 本初子午线:1884 年,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会议上 确定采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所在的子 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 • 区时:分区统一的地方平时。美国人Word于1870年 首先提出,加拿大铁路工程师Fleming等完善。 • 日期变更线。 • 中国跨越 5 个时区,目前采用东 8 时区的时间为全国 统一的标准时间。
世界时的形式
• 世界时具有不同的形式 • 当地极坐标为零时,即x=y=0,这时的世界时记为 UT0,它与UT1的关系为:
UT 1 UT 0 ( x sin y cos ) tan
• 式中λ、φ为测站的经、纬度,x、y为极坐标。 当UT1中加入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改正ΔT 时,得到的世界时为UT2,它与UT1的关系为:
世界时系统(8)
• 目前发现地球自转不均匀有3个部分: • (1)长期减慢,约日长每世纪增加0.0016s, • (2)不规则变化,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几个毫秒, • (3)周期变化,有周年、半年、一月、半月等,周 年、半年项引起每年约±1ms的变化。 •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直接导致平太阳日(世界时) 日长的不规则变化,经过季节等改正,平太阳时 秒在1年中仍然有±0.1μs的变化。
世界时系统(4)
• 平太阳时系统 • 参考点:平太阳视面中心 • 平太阳日的定义:平太阳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 某地下子午圈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称做一个平太阳 日,1个平太阳日等分成86400s 。平太阳时(视 时)与平太阳时角关系如下:
m tm 12
h
世界时系统(5)
• 时差 • 时差达到极值 • 2月11日 • 5月14日 • 7月26日 • 11月3日 -14m24s 3m50s -6m18s 16m21s
原子时历史回顾(6)
• 研究原子钟理论和技术而获奖的部分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 I.Rabi C.Townes N.Basov A.Prokhorov N.Pamsey 朱棣文 获奖时间 1944年 1964年 1964年 1964年 1989年 1997年
原子时系统(1)
• 原子时Atomic Time • 原子频标输出的标准频率,经过适当分频,可以 带动一个时钟的钟面,给出一种由原子频标所确 定的时间,这样的时钟称为原子钟。 • 原子时秒长:位于海平面上的133铯( 133 Cs)原 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 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 • 原子时起点:定在1958年1月1日0时(UT1),事 后发现原子时与世界时相差0.0039秒。
力学时系统
• 地球动力学时Terrestrial Dynamic Time(TDT) • 地心历书的独立时间变量,秒长同原子时。 • 地球时Terrestrial Time(TT) • 用一个理想的钟在大地水准面上进行测量的均匀 时间变量。
原子时历史回顾(1)
• 1873年,麦克斯韦提出发射光谱的谱线波长和辐 射周期可以用来确定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 • 20世纪30年代,电磁学、量子物理学、原子物理 学和波谱学的发展导致石英钟的问世。 • 石英钟在短期内测量时间的精度优于天文方法, 天体测量学家利用它发现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 性变化。 • 石英钟的出现孕育了50年代分子钟和原子钟的诞 生。
空间大地测量(二) 时间系统
陈义 chenyi@tongji.edu.cn
时间系统 • 1.时间的基本知识 • 2.时间系统 • 3.各种时间系统之间的关系 • 4.时间系统之间的换算
时间:时间间隔与时刻
• 时间: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判别事 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运动的快慢程度。 • 时间间隔:是指客观物质运动两个不同状态之间 所经过的时间历程。 • 时刻:是指客观物质在某种运动状态的瞬间与时 间坐标轴的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24 18 10 ~ 10 • 目前人类认识时间的水平为 秒
• 例:天体的年龄可达100多亿年,人类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有数千年,某些基本粒子的寿命只有 10 24 秒。
度量时间的运动
• 选择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物质运动量度时间, 这种运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 1.必须是连续的周期性运动。 • 2.运动的周期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 • 3.这种周期运动必须可复现,即可观测的。 • 目前选择的物质运动有: • 1.地球的自转:世界时系统。 • 2.地球的公转:历书时、力学时系统。 • 3 .原子内部电子跃迁时的电磁波震荡:原子 时系统。
T (m ) m t tm
• 时差等于零: • 4月16日, 6月14日 • 9月2日, 12月25日
平恒星时与平太阳时的转换
• 格林尼治的平太阳时与平恒星时如下
G UT tm 12h , S tG
• 则平太阳时和平恒星时之差为:
G S UT tG tm 12h Am 12h
原子时历史回顾(4)
• 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Townes和中国学者王天眷 等人利用受激辐射放大原理研制成功激射型氨分子钟。 • 1955年,埃森在英国皇家物理实验室研制成功世界上第 一台铯束原子频率标准,开创了实用型原子钟的新纪 元。同时, Rabi的学生萨卡里斯在MIT研制成功实用型 铯原子钟,并于1956年投入商业化生产。 • 目前,铯束频标的准确度为±1×10-12,长期稳定度可 达±2×10-14。 • 1954-55年, Townes 在美国,Basov、Prokhorov在 原苏联完成氢微波激射器。1956年,氢原子钟在美国生 产。
历书时系统(1)
• 历书时Ephemeris Time(ET)秒定义 • 任何一个满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天体运行历表都 可以给出这样的秒。 • 1950年,IAU选用纽康给出的反映地球公转的太阳 历表作为定义新时间基础,195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 给出如下新时间测量标准的秒定义:1900年1月0 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起点为 1900年初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04″的 瞬间,作为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时正。
原子时历史回顾(3)
• 1920年,达尔文第一个把磁场中晶体的旋转与谐振 现象联系起来。1927年,菲普斯等人进行了原子非 绝热跃迁实验。 • 1936年,Rabi提出了分子和原子束谐振理论,并进 行了相应实验,得到了原子跃迁频率只取决于其内部 固有特征而与外界电磁场无关的重要结论,揭示了利 用量子跃迁实现频率控制的可能性。 • 1948年,史密斯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利用拉比方法做 成了吸收型氨分子钟。 • 1949年,Ramsey提出分离振荡场方法
世界时系统(3)
• 由于真太阳时的不均匀性,1820年,法国科学院 提出秒长定义为:全年中所有真太阳日平均长度的 1/86400为1s,实际工作中无法实时得到秒长。 • 19世纪末。美国天文学家纽康(S.Newcomb)提出 用假想的太阳代替真太阳,简称平太阳。 • 1886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讨论会同意采用 纽康方法定义平太阳日,从而产生了真正科学意义 上的平太阳时秒长。
S UT Am 12h UT 6h 38m 45s.836 8640184 s.542T 0 s.0929T 2
• Am为平太阳赤经,T为从1900年起算的儒略世纪数
Am 18h38m 45s.836 8640184s.542T 0 s.0929T 2
• 当UT=0时,格林尼治平太阳0的平恒星时为: S 6h38m 45s.836 8640184 s.542T 0 s.0929T 2
• 由此历书时的单位可表示为:
dT dL /(129602768.13 1.089T )
历书时系统(3)
• 太阳平黄经每增加360°为一个回归年,相应一个 回归年所包含的历书时秒为:
360 60 60 36525 86400 N 129602768.13 2.178T 31556925.9747 0.5303T
历书时系统(2)
• 这样定义的时间测量系统称为历书时(简写ET) • 1960年起,测量时间的标准是历书时秒 • 纽康给出的太阳几何平黄经的表达式为:
L 27941 48.04 129602768.13T 1.089T 2 dL / dT 129602768.13 1.089T
世界时系统(1)
• 恒星时系统 • 参考点:春分点 • 恒星时的定义: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子 午圈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恒星日 , 1 个恒星日 等分成86400个恒星秒。恒星时与春分点的时间 以及天体的赤经和时角的关系如下:
S t t S S 12h
世界时系统(2)
• 真太阳时系统 • 参考点:真太阳视面中心 • 真太阳日的定义:真太阳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 过某地上子午圈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称做一个真 太阳日, 1 个真太阳日等分成 86400s 。真太阳 时(视时)与真太阳时角关系如下:
T t 12
h
• 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真太阳日的最长日与最 短日相差可达51s。
• 1900.0,T=0,1回归年含历书时秒为 N=31556925.9747 • 历书时与世界时的关系:
T ET UT
• 根据对太阳、月球和行星的长期观测,该差值可表 示为: T 24s.394 72s.318T 29s.950T 2 1.82144 B • B为月球黄经变化项。
• 1.频率准确度 • 频率准确度是指振荡器所产生的实际振荡频率与 其理论值(标准值)之间的相对偏差。 • 2.频率漂移率 • 频率准确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偏移 率。 • 3.频率稳定度 • 频率稳定度反映频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所输出的 平均频率的随机变化程度。
人造钟的质量比较
时间系统
• 地球自转:世界时(Universal Time)系统 • 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 • 世界时,区时 • 地球公转:历书时(Ephemeris Time)系统 • 历书时,地球动力学时 • 质心动力学时,地球时 • 原子振荡:原子时(Atomic Time)系统 • 国际原子时,协调时 • GPS时间GPS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子时历史回顾(5)
• 1969年,梅乔提出激光冷却和离子囚禁理论。 • 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汉斯克于利用这一理论在 实验室实现了对钠原子的激光减速。 • 1985年,朱棣文等人利用光学黏团首次实现对钠原 子的激光减速。 • 1989年,威曼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也实现了上述技 术。 • 1996年,法国国家标准实验室利用激光冷却和囚禁 技术研制出第一台铯原子喷泉频率标准。它的准确 度为±3×10-15,长期稳定度可达±2×10-15。
原子时历史回顾(2)
• 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基础 • 爱因斯坦引进了光子受激发射概念 • 波尔运用光子理论解释原子结构并提出能级概念 • 赫兹奠定了无线电频率检测基础 • 布鲁格利、海森堡和薛定谔创立并发展了波动力学 • 施特恩和格拉赫发现了原子磁性和它的空间量子化 • 二次大战后,无线电技术蓬勃发展,频率测量可以达 到30GHz
UT 2 UT 1 T 0 s.022sin 2 t 0 s.012 cos 2 t 0 s.006sin 4 t 0 s.007 cos 4 t
• T以年为单位,从贝赛尔年岁首起算。
世界时系统(7)
• 长期来,人们将地球自转看成是均匀的,包括哥 白尼。 • 1695年,哈雷在计算古代和中世纪的交食时发现 月球运动长期加速现象。 • 1754年,康德提出海洋潮汐摩擦会使地球自转速 度减慢的假说,可以解释哈雷发现的月球运动长 期加速现象,后续发现太阳、水星、金星也有类 似现象。
时间频率基础
• 周期过程重复出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记为T •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周期性过程重复、循环或振 动的次数,记为f。频率与周期的关系如下:
1 f T
• 过去选择周期比较长的运动来计量时间,如 日、年。 • 现在选择周期非常短、频率非常高的运动来计 量时间,如原子运动。
时钟的主要技术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