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国诊疗指南课件
(医学课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护理查房ppt演示课件
• • • • •
输血治疗
• • • • 8.6 输悬新鲜冰冻血浆550ml,悬浮红细胞2u 8.7输新鲜冰冻血浆300ml,机采血小板1U 8.10 输新鲜冰冻血浆400ml 8.15输悬浮红细胞1.5u
血液检查结果
• • • • • • • • • WBC 21.76~0.97X10*9/L PIT 3~56X10*9/L HB 56~86G/L CRP 12.13~67.24UG/L D二聚体>20(0-0.5)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55.34(0.5) 小三阳 降钙素原0.155ng/ml BNP626.7pg/ml
• 8.5 P3自理能力缺陷:与白血病引起代谢增高及贫血有关 • I 1.合理休息减少耗氧量,加强生活护理,活动时有人 陪 伴,防止跌倒 • 2.给氧:改善组织缺氧症状 • 3.加强营养,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 软食。 • 8.20 O 患者生活仍不能自理。
• • •
•
8.6 P5 潜在并发症 血栓 I 1.密切观察PICC穿刺肢体周经及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 。 2.嘱其适当抬高肢体,勿剧烈活动,勿受压,影响静脉回 流。 3.若出现肢体红肿、疼痛及皮温增高,遵医嘱使用抗凝, 溶栓药物,局部予以喜辽妥外涂,加强换药,预防血栓性 静脉炎形成。 O: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血栓。
• 8.6 P4 潜在并发症 DIC • I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否有出血、栓塞和微循环障碍 ,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必要时用肝素等抗凝治疗;出血 加重,凝血时间等指标明显延长时应立即停药观察4-6小 时,必要时应用药物对抗肝素,并视病情决定是否补充血 小板及凝血因子 • 8.20 O: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DIC现象。
2
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 典型的血象显示贫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可见 幼稚细胞,血小板减少。 2.骨髓像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 多数>50%,且细胞形态较一致,原始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较 少,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有内外浆,外浆中无颗粒,内浆中 有大小不均的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为M3a(粗颗粒型): 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且密集融合分布。M3b(细 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细小,而密集分布。 3.细胞免疫学检查 蛋白标CD33,13(HLA-Dr阴性)。 4.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t(15;17)(q22;q21)。 5.出凝血时间、3P试验、纤维蛋白原含量、纤溶酶原含量及活 性、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 。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
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
(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mg/L;重新评估患者绝对QTc间期>500
ms。
d,间歇
d
5.诱导治疗期间,除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般不推 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诊断时为低/中 危组患者,应进行3次预防性鞘内治疗;诊断时为高危组或 复发患者,因发生CNSL的风险增加,对这些患者应进行6次 预防性鞘内治疗。 八、蒽环类药物化疗毒性 注意监测蒽环类药物累积毒性,尤其是高危和老年患 者。
72
ATO治疗。 (1)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 0.16 12 90 150
Illg・m~・d“口服至血液学完全缓解(CR);ATO
8~ 45~
mg・kg~・d“静脉滴注至血液学CR;1DA
mg・m~・d“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DNR mg・m~・d“静脉注射,第1—7天。
2年内每3个月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 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转 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结果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 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五、治疗后患者随访 完成维持治疗后患者第1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融合 基因检测,第2年及以后检测间隔可渐变为6~12个月。融 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观察;融合基因转阳性者,4周内复 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对于长期生存患者随访中应关注治疗药物(包括蒽环类 和砷剂)的长期毒性反应,包括心脏毒性和第二肿瘤等。 六、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 一般采用砷剂±ATRA进行再诱导治疗。 1.达二次缓解(细胞形态学)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融 合基冈阴性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砷剂巩固治疗(不适 合移植者)6个疗程。融合基因阳性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或进入临床研究。 强烈建议二次缓解的患者行鞘内注射,以预防中枢神经 系统的侵犯。 2.再诱导未缓解者可加入临床研究,或行异基因造血干 细胞移植。 七、支持治疗 1.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和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维持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
ATRA 25 mg·m-2·d-1 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蒽 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 白细胞增高。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 月:ATRA 25 mg·m-2·d-1 ×14 d, 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 亚砷酸0.16 mg·m-2·d-1或复方黄 黛片60 mg·m-2·d-1 ×14 d,间歇 14 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 总计约2年。
11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 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诊断标 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 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 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8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 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 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 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 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 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治疗模式
初治APL ↓ As2O3 +ATRA+CT ↓ HCR ↓ CT×2~3个疗程 ↓ As2O3 / \ ATRA—CT
}
3个月一周期 → ×5周期
ATRA/As2O3/chemotherapy triad
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目标和方案
• 目标:达MCR,90~99%患者PCR(-)
• 标准方案: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每
月1次×2-3个疗程。 • 蒽环类单药巩固有相同疗效 • ATRA与蒽环类药物联合似乎更有好处
危险分层治疗
复发预后因子
复发率:10%-15% 危险因子:高WBC计数
PLT 表达CD56 表达CD34或CD2 细胞形态变异型 PML/RAR类型 额外染色体异常影响不大 (在接受ATRA+CT)
儿童患者的治疗
• 儿童APL尽管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较成人的 高(40%vs25%),但用标准方案治疗两 者的疗效相似CRR>90%,DFS>75%
• ATRA的用量可减至25mg/m2/d,以减少脑 假瘤(出现颅内高压症状)的发生
妊娠期APL患者的治疗
• 尽管潜在孕妇发生DIC和ATRA及化疗药物 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迄今为止的文献报 道,孕妇和胎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 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 织病理学)
典型APL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 • • • • • • • 占成人AML 10-15% 85%患者白细胞明显减少 凝血异常 T(15,17)染色体异位 PML-RARα融合基因(典型) 对蒽环类药物非常敏感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 砷剂可诱导细胞凋亡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出凝血异常 化疗:出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 肝素 —— 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及解读ppt课件
NCCN 2006 治疗指南
06年特点:
1、诱导治疗:ATRA+善唯达/柔红 (1类推荐)
2、巩固治疗:推荐2次以上以蒽环类药物(善唯达/柔红)为基础的化疗, 没有和
ATRA联用 (1类推荐)
5
3、ATO仅推荐在诱导治疗失败时使用
NCCN 2007 治疗指南
07年变迁:
1、诱导治疗:ATRA+善唯达/柔红 依然是1类推荐;但对不能耐受蒽环类化疗的患者
17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 (1)血常规:WBC、HGB、PLT和
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 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 肾功能。
18
二、实验室检查:
(3)出凝血检查: 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 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LPA99研究)
b、明确提出>1g/m2的Ara-c能明显让高危患者的生存获益
7
NCCN 2009 治疗指南
09年维持治疗变迁:
09年继续沿用了08年指南的诱导和巩固方案
将1~2年ATRA维持治疗由1类推荐更改为 2A类推荐。原因是AIDA系列研究发现:对巩固治疗
后PML-RARa转阴的患者没有从ATRA维持治疗中获益
13
概述: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014年版)》充分融合了中外学者的贡 献,该指南既体现了规范化诊断和监测, 又体现了危险分层策略:高危患者进行优 化治疗提高根治率,非高危患者进行简化 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 (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 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
APL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 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变异型APL占2%,如t (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er(17)、t(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PPT
25
砷剂随访资料二
❖ 马军等: 386例复发APL- As2O3 7年随访生存概率 5年为 79.26% 7年为 70.04%
26
27
APL的砷剂治疗方案
❖ 成人:0.1%As2O3 10ml+5%GS 500ml
可 作为确诊和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及复发的标记物和治疗的靶点。 3,阐明了APL的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成为其他类型白血病研究
的典范。 4,ATRA的应用证实了分化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以达到很高
的临床疗效。 5,M3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是靶向治疗的先驱。
7
ATRA的研究历史
❖ 一. 70年代以色列学者Leo Sachs等证明,白血病细胞在 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熟为表型类似正常的细胞。
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 4.免疫分型。 ❖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t(15;17)及其变异型),
FISH(必要时)。 ❖ 6.白血病相关基因(PML/RAR及其变异型)。
12
全反式维甲酸作为一个 有针对性的分化治疗APL
16
ATRA的副作用
❖ 一、维甲酸综合症:
❖ 1,发热,呼吸窘迫,心包与胸腔积液,
低血压和肾功能衰竭。
❖ 2,发生率:23-50%
❖ 3,死亡率:30%以上
❖ 4,治疗方法:1)立即停药
❖
2)地塞米松 10mg iv,bid。
应用5天以上。
17
ATRA的副作用
❖ 二、高颅压综合症:1)停药 2)对症治疗
IDA 12mg/m2 D2,4,6,8 ❖ ④ 新药临床试验
14
❖ 2.巩固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ppt课件
b 巩固治疗每一疗程:ATRA 20mg/ m2/d 口服14天
完全 缓解
初始诱 导失败
ATRAb + IDA 812mg/m2/d 或 DNR 4590mg/m2/d×3d 共2疗程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维持治疗 见APL-4
完全 缓解
ATRAb + IDA 812mg/m2/d 或 DNR 4590mg/m2/d×3d 共2疗程
AP1L3-1
APL的治疗
能耐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巩固治疗 ﹟
ATRA+ IDA/DNR+ ATO a
骨髓
评价*
低/中危组(诱导前 外 周 血 WBC10 × 109/L)
ATRA + IDA/DNR a
骨髓
评价*
a 诱导治疗药物使用剂量:
• ATRA 20mg/m2/d po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ATO 0.16mg/kg/d ivgtt 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IDA 8-12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 DNR 45-90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1.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MDS、MPN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肿瘤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5 有无髓外浸润(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ppt课件
7
2.实验室检查
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低/中危组(诱导前外周 血WBC10 ×109/L)
高危组(诱导前外周 血WBC10×109/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国诊疗指南-课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巩固治疗﹟
①ATRAb + IDA 8-12mg/
m2/d 或DNR 45-90mg/
高危组(诱导
①ATRA + ATO + IDA或DNR
a
前外周血白细 胞10×109/L 或FLT3-ITD阳 性)
②ATRA + IDA a
③ATRA + DNR± (AraC) a
• MTX 15 mg/m2/w × 4w或
维持治疗 期间骨髓 监测 d
融合基因 持续阴性者
融合基因 阳性者,4 周内复查 核实
•阴性 •阳性
融合 基因 阳性
4周内 复查核 实
者6-MPc 50 mg/m2/d × 2阴 4W(第3月) 性 共完成5个循环周期
按复发处理
阳
首次复发 APL患者的 治疗见
完 全 缓 解
初始 诱导 失败
ATRAb + IDA 812mg/m2/d或DNR 4590mg/m2/d×3d 共2疗 程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维持治疗 见APL-4
完 全 缓 解
ATRAb + IDA 812mg/m2/d或DNR 4590mg/m2/d×3d 共2疗 程
维持治 疗见 APL-4
低/中危组(诱导 前外周血 WBC10 × 109/L)
ATRA + IDA/DNR
a
骨髓 评价*
a 诱导治疗药物使用剂量: • ATRA 20mg/m2/d po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ATO 0.16mg/kg/d ivgtt 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IDA 8-12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 DNR 45-90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ppt课件
5.ATRA+ As2O3巩固维持治疗
• 上海瑞金医院对治疗组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动 态观察发现在CR 后半年内阳性率为46.7%随着交替 治疗的持续而逐渐消失,3年尚有11.1% 的阳性率, 说明治疗的不彻底性,需巩固维持治疗。
ATRA+ As2O3巩固维持治疗
• • • •
• • • •
49例患者 治疗方法: (1)交替组:CR 后 第1个月 高三尖杉酯碱3mg/d,阿糖胞苷200mg/d, 7天 或柔红霉素40mg/d,阿糖胞苷200mg/d,7天 , 2个疗程; 第2个月 ATRA 40 mg/d,30天。以后联合化疗1 个疗程与ATRA每 月交替轮换。联合化疗采用足叶乙甙100 mg/d,5天,阿糖 胞苷200mg/d,7天及米托蒽醌10mg/d ,阿糖胞苷200mg/d , 7天等方案轮换。
4.ATRA+ As2O3诱导分化
CR率 ATRA As2O3 ATRA+As2O3 初发 >80% 63.9%~93% 85%- 95% 复发 <30% >50% 70%-80%
• 并发症治疗 • 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外周血WBC>1.0 × 109/L ,则加用羟基脲 1-3mg/d ,口服; 或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 柔红霉素45mg/m2/day 阿糖胞苷100mg/m2/day • 有凝血象异常及时监测,伴有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 者使用小剂量肝素,同时输注血浆,浓缩血小板。
羟基脲
羟基脲(Hydroxyurea,HU)是迄今 为止唯一用于临床的核糖核苷酸还 原酶(RR)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主 要是用于治疗黑色素瘤,髓性白血 病及卵巢肿瘤等。
• RR在核苷酸代谢过程中发挥中心作用;核糖核苷酸 在RR作用下,通过还原反应生成脱氧核苷酸,再参 与DNA复制和修复。RR由M1和M2两个亚单位组成, M1含有直接供给电子的巯基:M2是一种铁硫蛋白, 其酪氨酸残基的苯环通过形成自由基参加催化反应。 • HU在体内先转化为NO自由基,经扩散作用转运至 细胞内,并使RR的M2亚单位的酪氨酸自由基灭活, 结果导致RR失活,引起DNA合成抑制,处于S期细 胞发生死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出血
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急性白血病的整个病程中都 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原因: ◆血小板减少(最主要)
◆血小板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减少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和细菌毒素对血管的损伤
出血
(三)发热
—主要为成熟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免疫功能下降 低致的感染而引起 —其特点为: 1.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 2.热度:可为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 3.感染部位:全身各部,但以口腔炎、牙龈炎 、烟峡炎最常见,肺部感染、肛周炎和肛周脓 肿亦常见: 4.病原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G-杆菌,疾病后 期常伴真菌感染
(一)贫血
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 ,且呈进行性,
主要是由于正常红细 胞生成减少。 其特点为: ①约半数病人就诊 时已有重贫血少引起,其次为凝血机制障碍 -其特点为: 1.近40%患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 2部位:全身各部,但以皮肤黏膜、牙龈、鼻 腔出血,月经过多为主;严重者可致眼底出 血和颅内出血; 3急早粒易并发DIC
M3a
M3b
柴捆状Auer小体
• • • • Auer是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所特有 鉴别AML和ALL的重要标志 常见于APL,但无绝对特异性 在诊断APL的过程中,如果细胞形态不典型, 虽然观察到了柴捆状Auer小体,仍需结合MICM 确诊,以免误诊。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
细胞化学:细胞化学染色可协助形态学鉴别各种 白血病。
病
因
• 病毒因素:C型RNA逆转录病毒、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Ⅰ(HTLV-1) • 电离辐射
• 化学因素:笨、氯霉素、保泰松、烷化 剂等 • 遗传因素
(一)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侵犯和免疫功能异常
T淋巴细胞病毒
艾滋病病毒
(二)放射因素:X射线、 γ射线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教学演示课件
指南与规范
课程内容还吸收了国内外权 威专家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指 南和规范,如中国血液学会、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等机 构的最新指引。
权威专著
此外,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参 考了国内外权威专家撰写的 相关专著,涵盖了急性早幼粒 细胞白血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
遗传学分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主要由 PML-RARA融合基因引起,根据 融合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经 典型和变异型。
预后因素
遗传学特征
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 良好的关键指标。某些基因变异 如FLT3-ITD则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
危险因素
年龄、白细胞计数等都会影响预 后。老年患者和初诊时白细胞计 数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 常由PML-RARA基因融合 引起,这种基因异常导致细 胞分化阻滞和增殖失控。
细胞信号通路紊乱
该融合基因干扰了细胞增 殖、分化和凋亡的关键信 号通路,使早幼粒细胞无法 正常发育。
骨髓微环境失衡
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会破坏 正常造血微环境,抑制其他 正常血细胞的生成。
临床表现
发热
白血病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持 续发热,可伴有畏寒、盗汗等症状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 病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肿瘤疾病,起源于骨髓中的早幼粒细胞。这 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发育成为正常的中性粒细胞,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 病患者中,这些细胞异常增生并阻碍了其他正常细胞的生成。这种疾病通常来 势凶猛,需要尽快诊断和治疗。
Ba by BD RR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导致
常见问题解答3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 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 HLA-DR、CD11b、CD14、CD64、CD56。少数表达CD56患 者提示预后较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国诊疗指南(2018
汇报人:吴鸿飞
2018年11月21日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 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 (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 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 子机制。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3.其他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 部B超或CT(必要时)。 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 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 插管。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 因,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 断标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 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 靠的指标。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 PML-RARα融合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按危险度分层治疗
LPA 96 PFS
LPA 96 EFS according to presenting WBC count
高WBC患者复发率高
LPA 96_Blood_1999
巩固化疗方案 LPA 96与LPA 99比较
LPA96和LPA99诱导治疗均采用AIDA方案(ATRA+IDA) LPA96没有根据复发危险度进行分层巩固治疗 LPA99根据患者危险度分层,中高危患者加用ATRA;并加大了化疗剂量
维持治疗 见APL-4
初始诱 导失败
① ATO再诱导 ② Allo-HSCT
* 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
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缓解一般在巩固两疗程后判断
﹟ 巩固治疗的目标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定性或定量PCR转阴)
APL-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能耐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MTZ (米托蒽醌)在巩固中仅有1个疗程,且在LPA99中未加量,其余2个疗程中IDA加量,说明设计方案时,研究者对
IDA长期生存优势的信心。
LPA 99_BloodS与CIR的比较
LPA99中5年累计复发率(CIR)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1%和 84%。这一结果优于LPA 96研究的结果(P 值分别为0 .017及 0.03)
b 巩固治疗每一疗程:ATRA 20mg/ m2/d 口服14天
完全 缓解
ATRAb + IDA 812mg/m2/d或DNR 4590mg/m2/d×3d 共2疗程
初始诱 导失败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维持治疗 见APL-4
完全 缓解
ATRAb + IDA 812mg/m2/d或DNR 4590mg/m2/d×3d 共2疗程
巩固治疗﹟
高危组(诱导前
外周血白细胞 10×109/L或 FLT3-ITD阳性)
① ATRA + ATO + IDA或DNR a
② ATRA + IDA a ③ ATRA + DNR±
(Ara-C) a
骨髓
评价*
a 诱导治疗药物使用剂量:
• ATRA 20mg/m2/d po 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ATO 0.16mg/kg/d ivgtt 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IDA 8-12mg/ m2/d iv 第2, 4, 6,或第 8 天 • DNR 45-90mg/ m2/d iv 第2, 4, 6或第 8 天 • Ara-c 150mg/ m2/d iv 第1-7天
b 巩固治疗每一疗程:ATRA 20mg/ m2/d 口服14天
完全 缓解
① ATRAb + IDA 8-12mg/ m2/d 或DNR 45-90mg/ m2/d ×3d+ Ara-C 150mg/ m2/d × 7d 共2 疗程
② ATRAb + HHT 4mg/ m2/d × 3d + Ara-C 1g/ m2 q12h ×3d 1疗程
低/中危组(诱导前 外周血WBC10 × 109/L)
ATRA + IDA/DNR a
骨髓
评价*
a 诱导治疗药物使用剂量:
• ATRA 20mg/m2/d po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ATO 0.16mg/kg/d ivgtt 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 IDA 8-12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 DNR 45-90mg/ m2/d iv第2, 4, 6或第 8 天
诱导治疗 见APL-3
APL
不能耐受以蒽 环类为基础化 疗者
ATRA+ATO 治疗a
骨髓 评价
完全 缓解
巩固 治疗
初始诱导失败 患者的治疗
ATRA+ATO巩 固治疗6个疗程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 化疗起始时间:
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诱导72小时后开始,但高危 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诱导同时进行
巩固后治疗 见APL-4
初始诱导失败 患者的治疗
无砷剂者 含砷剂者
① ATO再诱导 ② Allo-HSCT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 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
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缓解一般在巩固两疗程后判断
﹟ 巩固治疗的目标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定性或定量PCR转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中国诊疗指南课件
1.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MDS、MPN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肿瘤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5 有无髓外浸润(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检查
▪ 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检查 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阳性者为典 型APL (非典型APL为少见的PLZF-RAR、NuMA-RAR、 NPM-RAR、Stat5b-RAR等分子改变 )。
▪ 本治疗指南只适用于典型APL患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疗指南 第二部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a 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mg/m2/d po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ATO 0.16mg/kg/d ivgtt至血液学完全缓解
APL-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能耐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巩固治疗 ﹟
ATRA+ IDA/DNR+ ATO a
骨髓
评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诊断
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 学表现:
细胞遗传学检查t(15; 17)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阳性
能耐受以蒽环类
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低/中危组(诱导前外周 血WBC10 ×109/L)
高危组(诱导前外周 血WBC10×109/L)
巩固治疗
诱导治疗 见APL-2
细胞遗传学
t(15;17)
实验室 检查
免疫分型
分 子 学 检 测 : PML-RAR( 或 少 见 的 PLZF-RAR 、 NuMA-RAR 、 NPM-RAR 、 Stat5b - RAR) 融 合 基 因 、 FLT3ITD基因突变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 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 织病理学)
3.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