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中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艺术

合集下载

从探究型问题设计看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从探究型问题设计看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从探究型问题设计看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摘要】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摩,对复习课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围绕探究性问题的设计阐述如何让复习更有效,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看题、磨题、研题、编题是数学老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是影响复习课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摩,对复习课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侧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谈论如何有效的开展复习工作。

一、常见复习课的问题设计模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应当强调学生思维的实质性参与度,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取知识,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用一些零碎的、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回答的“刺激反应”式的所谓问题;或者难度很大的一些问题;或者大容量问题串等开展复习课的教学,问题的设计不是很科学,复习的效果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目标。

常见的数学问题涉及模型有以下几种。

1、公式记忆型的问题设计这类复习课特别注重知识点的逐条落实,常常采用填空、图表等形式,对复习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逐一回忆、讲解、分析,采用学生依个回答或集体共同回答的方式进行,占用课堂的时间较长。

设计该课型的老师认为给学生系统的整理知识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均有所收获,也为题目的讲解做好铺垫。

可是实际上的效果并没有老师预想的那样。

典型案例一:(某市一次调研复习课)课题:任意角和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复习引入1.任意角(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和.(2)终边相同的角。

终边与角相同的角可写成。

(3)弧度制。

①1弧度的角:叫做1弧度的角.②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负角的弧度数为,零角的弧度数为,,l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为半径.③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与所取的r的大小,仅与.④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弧度;180°=弧度.⑤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设是一个任意角,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x,y),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r>0),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它们都是以角为自,以比值为的函数.(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3.三角函数线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过p作pm垂直于x轴于m,则点m是点p在x轴上的.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的坐标为,即,其中=, 单位圆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单位圆在a点的切线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我们把有向线段om、mp、at叫做角的、、.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
特级 教师 洪镇涛 老师 曾指 出 : 变“ 全 盘授 予 ” 为“ 拈 精 取要 ” 。
氲 淡无 . 奇但 却洁白 纯净、 幽 香缕 缕。 根 据这一教 学重点, 我在让学 人格 。
‘ 1 .
生读顺 课文 , 理清 脉 络后 , 便 设 计 了一 个 能将 全文 贯 穿在 一 起 的
语 数外 学 习
No. 03. 2 01 3
Y U S h u Wa i X u e X i
2 0 1 3年 第 3期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的 “ 问题 " 设 计 艺 术
翁建 荣
( 泰兴市珊瑚 小学, 江苏

泰州 2 2 5 4 1 4 )
要: 语 文课 堂是 学生 、 老师 、 文本 三者之 间相互 交流 对话 的 过程 。 怎样 才能 使 我们 的语 文教 学 更有 效呢 ?笔 者认 为关键 在 于
拈 出一 点 , 带 出一个 面 。拈 一 叶 而知 天 下 秋 , 拈 出一 二 问 题: “ 你 从 课文中 的 哪些细 节中 体 会到爸爸 妈妈之间的 爱就如 教师 拈得 好 ,

带给学 生 的却是整个 春 天。教 师 应在 学生 常 常 忽 略 的地 茉莉一样? 在你最感动的细节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 这是一个“ 牵 朵 梅花 , 读 了令 自己最感 动 的细 节 , 并有 了 自 己的感 悟 , 使 他 们 明 白了 真 说 , 让 所 有学生 都能 真正参 与到课堂 中来 。
语 文课 堂 提 问是 语 文教 师 围绕 教 学 内容 和重 点 , 提 出 问题 , 有好 的教学 效果 。 启发 学生 思维 , 活跃课 堂气氛 , 检查 教 学 的效 果 , 促 使 学生 获得 解 决 问题 的正确方 法和途 径 的教学 行为 和手 段 。那 么 , 我们 怎样 在 “ 问题 ” 呢?下 面笔 者谈几 点 自己的看 法 , 和大家讨论 。

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参与度不高、互动效果不佳等。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关心时,他们会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和互动。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摒弃传统的权威形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这个想法很独特”“你的回答很有创意”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及时、耐心的解答,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1、提问与回答提问是师生互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体验和表演,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实验探究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实验探究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

问题式教学实践心得体会(3篇)

问题式教学实践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以下是我对问题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问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以问题为导向: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3. 以探究为手段: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 以评价为手段:问题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如此引人深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矛盾?2. 引导学生探究在问题情境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具体策略如下:(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 评价与反馈问题式教学中,评价与反馈至关重要。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具体策略如下:(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效果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力和需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

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的起点、速度和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如果我们只用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而缺乏挑战,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太难而产生挫败感。

因此,通过设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呢?第一步,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种方式来收集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将学生大致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理解基本的概念和公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他们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的字词,通顺地朗读课文。

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层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可以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数学中,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语文中,鼓励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拓展层的学生则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科学教学中,让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学习项目,探索前沿的科学知识;在艺术教学中,鼓励他们进行独特的创作,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才华。

第二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体现层次性。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五步”策略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五步”策略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五步”策略法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桉以下五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探究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智慧与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教学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成功的教学。

那么如何创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探析

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探析
2 0 1 3 第7 期( 总 第7 9 期)
教育随笔
面去正确把握事物 ,通过 比较得 出结论 , 从 而加深对事物 的正确认识。 在物理课堂教学 中可设置 一些矛盾性 的问题 ,让学 生去评 价、 对 比、 分析 , 从而对物理概念有正确的认 识和理解 。 如在“ 力 的分解” 教学时可这样设 计 :取一个质量较大 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 要 用细线把 它提起来 , 提 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 还是两根线易断 ?操作时 , 用一根线稳稳提 起砝码 , 而用两根 同样 的细线 ( 故意让两 细 线 间有一较 大夹角)提起砝码时细线断 了, 进一步提 问学生为什 么两根线效果 反而不 如一根线 呢?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 的思 口 力、 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 维碰撞 , 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因此 , 作 三、 设 计 层 次 性 的 问题 为教师我 们应在实 际教学 中 层次递 进式问题策 略是 教师从 已有 的 设计 不同层次 的问题 , 引导 品 大力提倡自 主、 合作、 探究的 物理知识 出发 , 学习方法, 即通过 问题的设计 学生 步步深入 , 在解 决一个个 问题 的 同时 , 使学生 能够在教 师的指导下 目标得 以实现 。用这种方法设置 问题 , 使学 主动地 、 有效地学 习 , 从 而提 生按设计 台阶一 步步上去 ,从 而掌握物理 高课 堂教学的实效性。 知识 。 如 在研究 “ 平抛运动 的规律 ” 时, 在导 根 据 问题 教 学理 论 , 问 人新课 时先用多媒体 播放飞机 投弹 的全过 题教 学模 式是指依 据教学 内 程 , 然 后提 出问题 : 炸弹将如何 运动?炸 弹 容 和要 求 ,由教 师创设 问题 的运 动有什么特 点?学生很 自然得到炸 弹 并且 始终位于 飞机 的正下方 。 情境 , 以问题 的发现 、 探究 和 做 曲线运动 , 解 决来 激 发学 生 的求 知欲 、 教 师再进一步提 问 :为什么是 这样运动 的 在执行 军事任务 时 , 创造 欲和主体 意识 ,培 养学 呢?如果你是飞行 员 , 生 创 新 能力 的一 种 教 学 模 发 现了一个 固定 的军事 目标 时 ,在多远处 式 。 教 师 在 设 置 问 题 时 要 以 才能击 中 目标 呢? 最后在学生得出平抛运 动 学 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针对 的规 律后 , 再 提问树上有一 猴子 , 一猎人 用 不 同的知识点及 学生认 知水 枪 瞄准猴子射击 ,猴子 听到枪 声后 自由落 问能不能 射中猴子 ?实践告诉我们 , 使 平, 从 问题 的 难度 、 梯度、 类 体 , 型进行合理性设 计 ,设 计 出 用 递进式 问题 策略 ,同时把 教学 内容 与实 最 佳 的 问题 情 景 。通 过 问 题 , 际生活相联 系 , 教学效果会很好 。 引发学生 的积极 ,能活跃 课堂 的学 习 主导 、以学生 为主体 的教学理 念 , 使 学生 真正 的动起 来 ; 通过 问题 , 培养 学生的主体 气氛 , 能使学 生产生强烈 探索欲望 , 从 而达 机械能守恒 参与意识 , 建立 良好 的师生互动关 系 ; 通过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 时, 可以这样引入 新课 : 先演示 “ 铁球 问题 , 使 学生能模拟 科学家 的思 维过程 , 培 定律” 的实 验 , 即用绳 子悬挂 一个 铁球 , 把 养学生 的科学探 究精神 。 笔者认为 , 通过 以 碰鼻 ” 问题 为中心 的教学 ,可 以充分体 现新课程 铁球移 到高于平衡位 置时 ,贴着教 师鼻子 教学理念 ,可 以较 好的达到教 学的功能 和 处 , 由静止 释放 小球 , 当铁球 来 回摆动 , 十 分靠近鼻子却不会碰到 。 然后提 出问题 : 为 目标 。 设计探 究性 的问题 什么小球 摆动时碰不 到鼻子 呢?其 中有什 在研究 问题 的过程 中,科 学家通过探 么规律呢?这样一来课 堂气氛就 活跃起来 , 索实 践 , 最终找 到了 问题 的本质 , 这是科 学 学生 就以轻松 、主动的心态进入 到探求新 家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途径 。高中物理教 知 识 的情 景 中去 了 。 总之 , 新课程 目标下 的物理教 学 , 作 为 材 中的 内容都 是一些 已知结 论 ,在教 学中 如果 只重视 把结论传给 学生 ,这将抹 杀学 教 师 ,应在教学 过程 中建立 和形 成 旨在 充 生 的创造性 和探索性思 维 ,因此在教 学 中 分 调动 、 发挥 学生主体性 的学 习方式 , 积 极 应 经常设置 一些探索性 问题 ,让学生 模拟 创设探究式 、 自主式 的教学氛 围。问题探究 科 学家的思 维过程 , 去解 决一个个 的问题 , 式 学习是在教 师引导下学 生的一种学 习活 使 学生既巩 固了知识 , 又提高 了能 力 , 激发 动方式 ,是 区别 于以学 习知识 为主 的传 授 被动式学 习方式 的一 种新 的学 习方 式。 了兴趣 , 提高了思维品质。如在研究理想变 式 、 三维 教学 目标 ” 为学习 压 器原理教 学 中,先拆 去可拆变压 器中 的 问题探究式学 习以“ 块铁芯 , 让原线 圈接低 压交流 电源 , 副线 目标 , 要求学 生开展 自主学习 , 要求 学生经 实现 情感 、 态度 和价值 圈连接交 流电流表 ,在接通 电源前 可提 出 历过程和体验 方法 , 如下问题 : 副线圈 中有 电流吗?能否用实验 观方面 的转变 ,注重培养 学生 的独立 性和 引导 学生质疑 、 探究、 反思 , 从而充 验证? 为什 么副线 圈中电流很小? 如何增大 自主性 , 电流 ?通 过实验演示 、 师生讨论 后 , 再放上 分调动学 生学习 的积极性 、主动性 和创造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块 铁芯 构成 闭合磁 路后 进行对 比演 示 , 性, 这样就 能很 自然探 究出理想变 压器 的条件 ( 作者单位 : 山西省保德 中学校 )

中国当代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代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代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描述中国当代设计在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独特的创意和创新、功利化倾向过重、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深层次内容、设计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等。

下面将分别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1. 缺乏独特的创意和创新当代中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独特的创意和创新的问题。

国内设计师普遍过于追求市场需求,导致作品缺少新颖性与个性化。

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强国,但是在设计领域仍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这也制约了中国当代设计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2. 功利化倾向过重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部分设计行业更加偏重于追求商业利益和应用实用价值。

以牺牲审美追求商品畅销为目标,一些产品款式变得模式化、雷同度高,并且缺乏深入思考和艺术性。

功利化倾向过重导致设计作品和产品失去了与人文精神相联系的内涵,不仅丧失了审美价值,也忽视了设计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 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深层次内容当代中国设计普遍存在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深层次内容的问题。

部分设计师对外形追求极致,却在功能、结构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未全面考虑。

一味地注重外观效果容易导致设计过于肤浅,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产品长期使用中所需的各种方面要求。

4. 设计理论体系相对薄弱中国当代设计领域的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学科建设。

在综合设计教育上,存在着更多基础技能培养方面的倾向,较少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这限制了中国当代设计能够立足世界舞台并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先水平。

二、对策提议为了解决中国当代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是几个对策提议:1. 增强创意与创新能力鼓励设计师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中获取灵感,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意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同时,加强创新驱动,为设计师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资源。

鼓励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并将其融入到当代中国设计实践中。

2. 打破功利化束缚设计教育需要回归本源,培养学生对审美价值、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的关注。

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提问,是我们每个教师授课时惯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达到教学目的。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提问决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更不能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问一答,它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交流互动过程,是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填鸭式、插秧式教学方式的需要,这正是现在创新型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恰到好处的提问能让课堂45分钟充满活力,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终生不忘。

那么具体在教学中课堂提问该如何开展?又该如何讲究其艺术性呢?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设计好提问的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在揭示课题认定目标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猎奇好问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巧设疑问,将学生已掌握的认识水平与教材所包容的知识内涵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亢奋状态,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急迫感。

这时,我们再向学生揭示答案,势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按照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示,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把教师想要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使我们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1、启发性。

就是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疑,激发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趣味性。

兴趣是人的学习动力之源,是老师拴住学生的一根绳,一个乏味的问题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回应的;3、层次性。

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按照我们人的认知习惯,层次地、渐近地展开问题,而且要在教学的关键处提问,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巩固新知识。

切忌漫无边际东一郎头西一斧头的随心所欲地乱问一通来凑课时。

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取得最佳的课堂效应;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业设计方案》

《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业设计方案》

《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认识。

二、教学内容:1.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什么是问题?问题的分类有哪些?2.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发现问题?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问题的主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不同类型的问题。

3.实践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4.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发现的问题,并讨论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探究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四、教学评判:1.观察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判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看是否能够准确总结问题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3.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1.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增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分类,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认识,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探究法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想及原则

问题探究法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想及原则

问题探究法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想及原则作者:梁德存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8期[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法就笔者理解,应是以问题的形式来使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达到认知的目的,并训练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勇于质疑的治学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同时形成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因此,教学中问题出现、设置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问题设置原则以往教学中的提问无疑是一种置问的好方法,但还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比如,一部好的小说,一出好戏并非直露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演员的生动表演突出现象,突出事物的矛盾,把现象留给读者、观众,让读者、观众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家、导演的诱导,形成了认识、形成了观点。

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一部诱人的小说和戏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像读者、像观众一样在愉快中接受教育。

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想及置问的原则谈一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的思想方法1.从层次上看问题宜小,以稍作努力便能解决为好。

有层次性以循序渐进地达到认知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及积极的心理状态。

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认为,人的自我效能的评价,取决于人以往行为成功与失败经验的支持,如果一个人有成功行为经历,则对自己的评价为高效能,对待问题、困难充满信心,勇气十足,敢于挑战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机会。

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将使一个人自信、自强,积极向上,长久的高效能评价,将炼就一个人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所以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应以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效能评价,最终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的。

2.从出处看问题宜出自学生生活中的或学生见过的现象或事物,便于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全部学生的思维并逐渐培养学生实践出真知的治学思想。

《层次》教学设计

《层次》教学设计

《层次》教学设计层次教学设计引言本层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研究效果。

通过层次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2. 分解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划分成不同层次,逐步引导学生研究。

教学内容1. 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层。

2. 在每个层次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研究和理解。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1. 按照教学内容的层次进行教学。

2. 在每个层次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提供适当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

教学评价1.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达到的水平。

2. 教师可以使用考试、作业、实验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

3.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研究困难,提高研究效果。

总结层次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来设计层次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要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具有探索性和有效性的数学问题,非常重要,对数学问题的展示和解决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品质。

数学问题的设计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原则和方法。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方法设计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重点性地设计好教学问题,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应用得更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有效的数学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与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或引导学生提出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实效性问题,诱发其思考与探索,是教学中必要的手段。

美国教育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指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效,引导是否得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参照小学数学编排的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数学问题的设计应遵循课程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

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引领是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与应用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问题只有符合课程设计思路,才能体现实效性,才会内化数学知识。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1、目的性。

提问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

2、启发性。

提问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

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可及性。

所提问题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当场为基础,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应尽量避免“不启能法”和“启而不发”的提问。

4、适量性。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亦是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堂课提问的越多越好。

对一堂课的提问,我们不但要看其量,还要看其质,更重要的是要适量。

5、及时性。

提问要把握稍纵即失的时机,要问在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节骨眼”上。

6、层次性。

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有主有次,具体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目标,切忌把问题提的大而笼统。

7、全体性。

提问的方式要面向大多数,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能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8、及时评价。

教师对学生回答要及时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

即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确切的地方进行重述,对未尽之处进行追问,对错误的地方给予更正,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意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内容摘要】: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

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教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文章结合了“激趣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 ,“驱导式提问”等几类课堂提问方式来阐述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提问思维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MFA)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MFA)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师资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一些。主管部门下发的
文件中明确提出: “实行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
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可聘请本领域有经验的专家配 合指导艺术设计实践。"【31换言之,就是可以在实践 教学中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师,作为丰富教学资源 的一种手段。实际上,类似的办法在包豪斯初期的教 学实践当中早已应用,并取得过较好的效果。H1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即便 是学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也包含大量的实践 类课程。在艺术硕士(MFA)阶段的教学中,必须突 出自身的“应用型”特色,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资 源,以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真正做到
具体到艺术设计领域,在实践教学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值得进一步思考。
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换
艺术硕士(MFA)的招生对象是大学本科学历(或 本科同等学力)人员。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教育分 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大类型,其中偏重实践应用 的职业教育大多为专科层次,而本科层次则以学术教
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 才。"【”所谓的“高层次”是指在当前专业学位体系中, 艺术硕士(MFA)处于顶端,是一种终极学位;而“应 用型”则是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实践性的艺术创作为 主,以区别于学术型的艺术学硕士。而在《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 订版)》中又进一步规定: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
063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M FA)实践教学 中的几个问题
崔研因
专业艺术硕士(MFA)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专业学 位,自2005年开始设置以来,历经10年左右的探索 和发展,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包括8个学科领域,艺术 设计是其中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艺 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 规定的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系统专业

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袁苗内容摘要:余映潮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碎问”“碎答”“无效”等现象,提出了“主问题教学”的思想。

“主问题教学”具有概括性、主导性、丰富性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可从课文标题、关键词句、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文章结构等五个角度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余映潮是中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创建了“板块式”教学、“主问题”教学、“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体系。

而“主问题”教学思想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主问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能有效解决提问过于碎片化的问题,而且能促进教师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余映潮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含义研究余映潮“主问题”教学,首先得明确何为“主问题”?接下来我们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来探讨此问题。

在《孔乙己》这篇课文中,教师提出:“在鲁迅的《孔乙己》中,‘笑贯穿文章始末。

孔乙己的每一次登场都伴随着众人的笑声,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组,探究课文《孔乙己》中的多次笑声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艺术力量。

”由于《孔乙己》中写了十多次众人在咸亨酒店对孔乙己的“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着眼于全篇进行学习与思考。

由此可知,“主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具体地说,它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编创、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1]以“主问题”为支撑,将优化后的提问应用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个问题都能支撑师生间较长时间的深度学习活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一)概括性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克服了普通阅读教学所出现的提问杂而乱的问题,力求提问少而精,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余映潮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细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三为话题来交流阅读感受。

问题探究的设计

问题探究的设计

问题探究的设计摘要:实行学道螺旋发展大课堂已近4年,在这4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学道对学道螺旋发展大课堂的重要性,学道是生命线,而在这生命线中,问题的提出、问题探究的设计又是生命线的核心。

好的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对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通过案例的形式分享一下对问题探究的思考。

关键词:问题探究;学道;参与度;思维度达成度引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任何一种研究都是以问题的探究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研究的基础,有效问题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思维、能力,针对问题建立科学假说,通过相互协作,经过教师的引导,获得证据去验证假说,进而解决提出问题,有效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依据已有生活实践经验,积极思考,好的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对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有效问题要注意“三度”——参与度、思维度和达成度。

一、关注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进而探索、了解、获得新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的,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

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特别是探究型的课堂。

但是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尽量预设得不留痕迹,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

例如,在波的形成和传播这样设计问题:(1)自己抖动长绸或绳子,总结波在长绸、绳子上的传播及波的形成过程。

(2)说说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他们的区别于联系分别是什么。

课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课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课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一步:出示课例第二步:课例分析前的工作单1、在小学已经给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的基础上,本课如何确定重、难点的?重点:如何突破定理的证明;难点:如何自然地导出辅助线。

2、如何认识三角形纸片的拼接?①小学段如下图的拼接,仅限于发现定理的结论。

BC②初中段的拼接,还要发现定理证明的思路。

图形拼接本身是一个生动的开放性问题。

(见下页图)其中,图1、3、5都具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必要因素及形式:它们不仅有定理结论发现的情景,又有结论证明的发现情景。

可以说图形探究活动是本节课成功的基础。

3、什么是数学学习的建构观?定义: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的意义赋予过程。

建构:可认为是对建筑术语的借用,兼有“建立”和“构造”的意思,建立是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是对已有材料、结构加以调整或整合。

①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皮亚杰;②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推动建构主义的发展;③当今建构主义认为:a)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b)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B ACB图(3)B图(4)BBC图(5)图(6)c)学习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的,并主要地是一种文化的继承行为。

④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a)主体原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应是认知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行为的主导。

“学生是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在认知活动中思维与经验的全部投入,进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重新组合。

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决定因素。

操作:教师为学生的参与创造适宜的挑战环境;了解学生的数学结构;看学生的主观感知有什么问题,新知识如何适合于学生吸收到数学知识结构中;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其认知结构的活动?b)适应原则: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还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和建构活动(学生怎样学习知识,怎样将知识组织起来,有何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中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艺术
内容摘要:问题探究是新课改以后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教改实践,总结了教师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艺术。

每一种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介绍,是省级科研课题《新课标下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问题探究层次性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课堂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所以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关键,这就涉及到一个“提问”的层次性问题。

探究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通过思考对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和运用。

所以我们提出问题时,必须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掌握学生的认识策略。

在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历史概念、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规律、学习技巧,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积极态度。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问题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

探究历史问题的归宿不仅仅是掌握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分析问题、发展问题。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即不仅要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发展。

古人云“无所不知为无知,有所不知为有知”,学无止尽,学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新知、发展新知、升华新知。

历史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不断地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把再生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层次
性,要让学生从站着摘桃子到跳起来摘桃子,让学生所摘的桃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吃,不断让他们体验探究的甜头。

一般地说,提出的问题应该包括基本知识、对知识的加工提炼和知识的运用三个层次。

以必修一《巴黎公社》问题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巴黎公社是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基本知识)概述其成立的经过,(基本知识)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基本知识)它有何历史意义?(基本知识)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知识提炼)从巴黎公社的措施分析,巴黎公社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知识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知识高度提炼)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知识运用、拓展)
上述问题中的第1-4问属于基本知识,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第5-7问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分析才能完成。

第8问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运用问题。

这样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难易度区分明显,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发展。

再如,我们在教授《四大发明》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什么?(基本知识)简述四大发明的发展外传情况。

(基本知识)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基本知识)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知识提炼)火药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知识运用、拓展)
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它是如何完成统一的?据此简略谈谈你的看法。

省示范高中我们则可以这样设计:
有人说,秦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请结合秦朝统一的有关史实分析之?从秦朝统一的过程,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虽然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以课本知识为载体,但前者主要以对课本知识的简单罗列为主,而后者必须要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加工才能完成,两者的区分很明显。

在复习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简化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复习,将比较容易的问题复杂化让重点学校学生去做。

比如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卷第42题,难度较大,根据目前的学生水平,只适合省示范学生去做。

题目如下: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此题主要难点是学生不能完整地找出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所经历的四个步骤,所以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简述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这样学生复习起来比较轻松,答题遗漏要点现象很少,得分率也大大提高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矛盾点的大小设计问题
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疑问”的产生,就是矛盾问题的呈现。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矛盾具有普遍性特征,我们对于矛盾问题也应该有一个分析归类加工的过程,那种不分轻重缓急大小,动辄搞十万个为什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很有可能将学生卷入到无休无止的“为什么”之中。

朱熹在《格言联壁·学问类》中说:“学贵知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可见,教师设置的矛盾点大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矛盾问题时要具有层次性,使学生破解矛盾有一个渐进的思维过程。

如我校老师在上《荷兰的崛起》时设计了下列一个探究问题:
17世纪的荷兰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有限,其生存环境基本上无任何明显的优势。

但它却在17世纪成为世界性的殖民大国,势力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荷兰人被誉为“海上的马车夫”。

人们在惊诧之余不禁要问:荷兰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小矛盾)它是如何崛起的?后来又为何衰落下去了?(小矛盾)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荷兰在十八世纪以后不能维持世
界殖民大国地位?(大矛盾)
这些矛盾问题层次性、逻辑性很明显,第1-2个矛盾的解决,主要局限于荷兰一国范围,在课本中就能找出答案,而第3个矛盾的解决,需要从整个世界,特别是英荷、法荷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层面去分析。

四、设计的问题中要呈现已知点和未知点
在设计“问题探究”中的问题时,教师既要源于课本和课标,又要高于课本和课标,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所提出的问题中既要有在课堂中能够解决的,又要有在课堂外解决的。

在问题探究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引伸拓展以及学生的深入探讨,就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课下参考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反复思考争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把需要在课堂外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绕梁”之势。

例如学习高中必修1中“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已知点)合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已知点)简述其主要目的和最终结果,(已知点)联系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的分分合合史实,特别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情况谈谈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未知点)
对于上述问题中的最后一问,就学生所学的知识而言,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在课外进行一些搜集材料的工作,属于未知点。

只有对国共两党的关系和大陆与台湾的现状以及美国对台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到理想的答案。

这种既有已知点又有未知点的问题在高考试题中比比皆是,如安徽省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第35题是这样设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