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作者:钱生槭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大多资料对肖邦《b小调圆舞曲》(Op.69-2)这首乐曲的解读存在疑点,通过对当年肖邦创作此曲时的主要活动和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风格方面的研究,说明这些资料对这首圆舞曲的解读并不是十分恰当,且存在疑点。

【关键词】肖邦《b小调圆舞曲》

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b小调圆舞曲》(Op.69-2)是第10首,属于1827—1830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大多资料是这样解读这首乐曲的,“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笔者认为这个解读存在疑点,不是很恰当。

一、1829年肖邦没有去过巴黎

据肖邦传记记载,1829年之前,肖邦首次出国远行是在1828年9月初,趁华沙大学动物学家费列克斯·雅洛茨基被邀请到德国柏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肖邦一同前往,此次出行的目的是结识柏林著名音乐家,听一次优秀的歌剧。虽然肖邦在近处看到了许多名人包括与自己同龄的门德尔松,但他没有勇气自我介绍并且没有和任何人交谈,只能远远地站着。但是这次旅行使肖邦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对于柏林歌唱演员的评价并不高,只好寄希望于在巴黎能听到完美无缺的音乐会。

据资料记载,肖邦于1829年创作《b小调圆舞曲》(Op.69-2),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总校学习,毕业后的当月就前往奥地利的维也纳举办音乐会。关于这次活动,著名翻译家梁全炳曾撰文:“1829年7月,肖邦毕业于华沙音乐总校,同月,他首赴维也纳,顺道参观了波兰南部,包括古都克拉科夫等地,归途中游览了德国和捷克。在维也纳,他举行了两场音乐会。”①这应该是肖邦第二次出国,当时肖邦于8月11日在维也纳帝国歌剧院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8月底回国。受首次演出成功的鼓舞,肖邦回波兰后积极投入到创作和音乐活动中。

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同年10月11日肖邦在华沙举办告别音乐会,1830年11月2日肖邦离开华沙奔赴西欧,11月24日抵达维也纳,11月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爆发了华沙起义,肖邦滞留国外无法回国,1831年7月20日肖邦从维也纳启程西行,路经德国慕尼黑短暂逗留之后,到达德国斯图加特,1831年9月抵达法国巴黎,确切地说这才是肖邦的第三次出国,也是他首次的巴黎之行。从上述活动的时间来看,肖邦1830年11月2日离开华沙,真正到达巴黎的时间已经是1831年9月,所以1829年肖邦并

未去过巴黎。对此著名音乐家于润洋在《悲情肖邦》一书中写道:“1831年9月……初到巴黎的肖邦,经济拮据、生活相当窘迫,不得不接受经济上并不富裕的父亲的接济。” ②从这句话的描述也可以看出,1831年9月是肖邦第一次来到巴黎。大多资料认为,此曲的创作背景是1829年19岁时的肖邦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创作此曲不是很恰当。

二、1829年的肖邦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

目前还没有资料能够证明《b小调圆舞曲》(Op.69-2)具体创作于1829年的几月几日,大家都认为这首圆舞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是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创作的。但有资料证明1829年4月21日,肖邦第一次在音乐会上见到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肖邦对她一见钟情,只是迄今确定不了两个年轻人是什么时候相识的,不过,1829年底到1830年初他们一定是真正相识相爱了。”③从这里可以看出,肖邦在1829年深深地迷恋上了康斯坦齐娅,也意味着肖邦在这一年有了初恋。据肖邦传记描述,肖邦一次又一次地去聆听康斯坦齐娅的歌剧,任凭她美妙的歌喉拨动他爱的心弦。当有俄国军官挤向后台向她献殷勤时,他心如刀割。后来,弗雷德里克与康斯坦齐娅还互相交换了戒指。所以就有人大胆地推测,《b小调圆舞曲》(Op.69-2)应该是肖邦19岁时候写的,那时候他迷恋上了康斯坦齐娅,天性悲伤的肖邦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曲子,可以给它起名“初恋的回味”。这样的解读当然是没有根据的,更无法证实,只能看做是一种推测而已。大量的资料证明,肖邦对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开始只是一种暗恋,肖邦羞于对她表白爱慕之情,这段“单相思”持续了半年还从未与康斯坦齐娅说过话,对于肖邦的暗恋,康斯坦齐娅也许是全然不知。肖邦1829年7月毕业后前往维也纳成功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归来后受维也纳音乐会成功的鼓舞和对康斯坦齐娅爱的驱使,在向往爱情的日日夜夜触发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把难以启齿的话语转化为深情的音符,为“意中人”写下了动人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的小广板慢乐章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把自己纯朴的热情完全倾注在这首协奏曲之中,并在当年9月举办了这两首协奏曲的初演。同时肖邦在1829年10月3日清晨又创作了《降D大调圆舞曲》(Op.70之3),充满了甜蜜的憧憬,并在当天写信才把自己有了“意中人”这个秘密透露给他的好友伏伊切霍夫斯基,肖邦在信中坦率地写道:“我已经有了意中人,虽然半年来我没有跟她谈过话,却忠实不渝地为她效力。她已经闯入我的梦境,对她的想念使我产生了《协奏曲》的慢板的乐感,她使我今晨获得灵感去创作寄给你的那首圆舞曲。”(1829年10月3日)

《F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慢板)倾注了对“意中人”的真挚感情,被称为“康斯坦齐娅的音乐画像”。这个乐章中优美、动人心弦的旋律是肖邦初恋之情最纯真的流露。从这里可以看出,从4月开始直至10月,在这为期半年的暗恋中,肖邦将康斯坦齐娅作为“心中的偶像”,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的小广板慢乐章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还有《降D大调圆舞曲》(Op.70之3),可见肖邦对这份爱的重视,从而也说明肖邦对这份爱充满了憧憬。另外这一年7月前往维也纳举办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8月底就回到了华沙,这次出行应该是肖邦1829年离开家乡时间最长的。所以这首圆舞曲解读为“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也是存在疑点的。思乡的伤感也应该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