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关于种群的特征的知识点】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

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

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学习的易错的知识点】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酶都是蛋白质。

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减数*也有细胞周期。

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有丝*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RNA中有T、DNA中有U。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一章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一章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A.图乙为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 b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 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 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 c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捕捞量维持在 b 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 在 d 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 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因此,仅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在深化中提能] 1.比较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 一般情况下只涉及种群的一 些个体(如捕食、寄生) 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种群个体与密度制约因素表 现出相互适应的关系 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 寄生、竞争、种内竞争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 对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基本是 一致的 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 种群个体对非密度制约因素只有 单方面的适应 相当于非生物因素,如火灾、地 震、干旱、火山爆发等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调查的七年内,先增大后减 小,符合“S”形增长模型,第四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 为 K/2,A 正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从增长型逐渐向 稳定型转变,B 错误;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制约种群的 增长速率,C 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仍会发生变化,D 错误。 答案:A
新知探究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 [在探究中学明]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1
种群增长模型构建及种群增修③
第4章 第2节
1.种群增长的模型构建:
现代生态学家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是一个抽象 的、简化的数学形式。科学工作者用它来揭开此系统的 内在机制和对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 数学模型的目的是阐明自然种群动态的规律,帮助理解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解析]
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
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的,一个种 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但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 群将停止增长,此时就会出现“S”型曲线。 [答案] C
人 教 版 生 物
线,就是一个指数增长曲线。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实例 1 1859 年, 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他带来了 24 只野兔。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一个世纪之后, 这 24 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 6 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 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 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 到控制。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2.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
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为纵坐 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________型。种群经 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________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

高中生物学(选修2)1.2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学(选修2)1.2种群数量的变化

6.K 值的变化分析
(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 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 回到 K 值。
因素无关。( × ) (4)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不再发生变化。( × )
(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
提示: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中,该种群也可能不适应新环境 会被淘汰。
(6)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 “J”形和“S”形增长。 (× )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
(2)K 值的辨析及应用 ①同一种群的 K 值___不__是___固定不变的。 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 K 值_不__一__定___相同。 ③影响 K 值大小的因素有生物自身的___遗__传 ___特__性__和所生存 的____环__境______条件。 ④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食物和活动范围缩小,K 值变小, 而建立自__然__保__护__区__,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__。
(2)K/2 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 K/2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 群数量要维持在 K/2 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尽早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 值处。
5.K 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 t1 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t2 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
【师说核心】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类型:数学公式、坐标曲线图等。 说明:数学公式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够直观;坐标曲 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不够准确。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的总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过程。

了解种群及其动态对于生物学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与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增殖率的影响。

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有繁殖和迁移,减少的因素则包括死亡、灭绝和迁移。

种群数量的调节主要通过人工控制、天敌、食物供应等因素实现。

二、种群结构的变化与调节种群结构涉及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生殖状态等因素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增长、老化、繁殖和选择等因素引起。

种群结构的调节可能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种群迁移等方式实现。

三、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适宜程度、种群间的竞争等。

种群密度趋势的变化可能是线性、指数或周期性的。

四、种群的生存策略种群的生存策略是种群根据环境条件和资源分配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种群的生存策略可以是迅速繁殖、迁移、充分利用资源、与其他物种共生等。

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可能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

五、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相互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寄生和共存等。

竞争是指种群之间争夺有限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物种相互捕食的关系;寄生是指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共存是指多个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共存的关系。

六、种群的演化与遗传种群的演化是指在长时间内基因频率的变化,包括突变、遗传漂变、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

种群的演化导致了物种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还对生物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知识点,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科学思维—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的“S”形增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2)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2.具体计数过程: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是指种群中个体数量的总体特征,它反映了种群的规模、密度和分布等情况。

种群数量特征与种群的空间分布、生境选择、繁殖率和死亡率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它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种群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它是评估种群健康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内容包括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等内容,通过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物种群动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受到种群的生存和繁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季节性变化、长期趋势变化等内容,通过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

1.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它表现为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增减和波动。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受到气候、环境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种群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情况。

常见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年度变化、季节性变化和日周变化等,通过对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它表现为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高峰和低谷。

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包括气候、食物和繁殖等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种群在不同季节生存和繁殖的情况。

季节性变化对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变化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长期时间内出现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的趋势,它表现为种群数量的长期增长或长期下降。

高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高二生物课上学习了许多与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物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减情况。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增长模式:1.指数增长模式指数增长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种群增长模式,假设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很小或者没有限制。

在此模式下,种群呈指数增长,即呈现出"J"型曲线。

典型的指数增长模式可以在无人干扰的环境中观察到,如岛屿上的某些物种。

2.对数增长模式对数增长模式是种群增长的一种实际模式,种群增长初期迅速,后期逐渐趋于饱和。

在此模式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

这是由于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增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

3.周期性波动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这是由于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天敌的变化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河流中的鱼类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控因素:1.种群密度依赖性调控种群密度依赖性调控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种群密度的影响。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资源相对较丰富,种群数量会增加;当种群密度较高时,资源相对不足,种群数量会减少。

这是一种自然调控机制,有助于维持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2.非密度依赖性调控非密度依赖性调控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到非种群密度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干预等。

例如,自然灾害如洪水或地震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测定方法:1.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测定种群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适用于移动缓慢的动物,例如蜗牛、田鼠等。

研究者会在种群中标记一部分个体,然后释放它们回到自然环境中。

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种群中的个体并记录下标记的个体数量,通过对标记和重新捕获个体的比例进行计算,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

2.线路法线路法是一种适用于群居生物的测定种群数量的方法,如鸟类、昆虫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清单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清单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清单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猕猴就构成了一个猕猴种群。

理解种群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组成的,不同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2、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种群是一个繁殖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这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表示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比如每平方千米农田中水稻的株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未来种群数量会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未来种群数量会减少。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1)产生条件:理想环境,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模型:Nt =N0λt (其中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S”型增长(1)产生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a 、“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理想条件。

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
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有限环境:“S”型曲线
曲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值:即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
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 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种内斗争
⑴当λ>1、λ=1、1>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
酵母菌的数量是呈先增长后 稳定,最后衰退的趋势发展
(5)表达和交流 (6)进一步探究
数量/个
时间/天
有关问题:
• 怎样对酵母菌计数? • 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该怎么办?
先将培养液稀释,然后再取样计数
•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该如何处理? 只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处个体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为什么需震荡试管?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准确
4.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
A B C
年龄组 出生率和
成情况 死亡率情况
幼年多, 出生率>死 老年少 亡率
各年龄期 出生率=死 比例适中 亡率 幼年少, 出生率< 老年多 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
识点总结
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
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

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
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成绩。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2016年高二生物期中易错重点知识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