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分类
简述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正常剂量和用法的情况下,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这些不良反应有些是在药品本身含有杂质或用药不当时出现,有些在质量检验合格、临床上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方式有多种。
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因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不当所引起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后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国家实行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制度
04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的预 防与控制
预防的措施与方法
严格把控药品质量
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 管,确保上市药品的安全性。
合理用药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既往 病史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药品说明书与患者教育
药品说明书应详细列出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加强患者对 药品使用的了解和自我保护意识。
要点二
方法
通过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查阅相关病历、用药记录,进 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获取全面的信息。
处理的程序与要求
程序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处理方案,包括暂停 使用该药品、采取补救措施、给予患者治 疗等。
VS
要求
处理过程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确保患者安全和权益。同时,应及时向 有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害。
保密与公开的规定
保护患者隐私
在收集、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应严 格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信息公开与共享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及时公开药品不良 反应信息,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公 众对药品安全性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5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 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对公众的意义与作用
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水平
通过报告制度,公众可以及时了解药品不良 反应及药害事件,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使 用药品,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保障公众健康权益
报告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药品不良反应 及药害事件,有效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对企业的意义与作用
促进行业自律
企业通过报告制度可以及时了解自身产品的问题,从而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促进行业的自律和良性发展。
用药之药物不良反应护理课件
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地发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 果,提高公众对药物安全的认识和意 识。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严格药品准入
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准入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和安全性。
用药前评估
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 过敏史、用药史和身体状况。
规范用药操作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生的处方使用药品, 避免超剂量、超适应症使用。
案例二:镇痛药类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总结词
镇痛药是缓解疼痛的药物,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使用镇痛药而出现胃痛、呕血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 患者情况,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同时调整镇痛药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案例三:心血管药物引起的低血压与心悸
药物不良反应既包括药物的副作用,也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 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本身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用药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按照发生时间分类
分为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即刻反应 发生在用药后不久,如过敏反应;延 迟反应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如肝肾损 伤。
按照发生机制分类
用药之药物不良反应护理课件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 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与处理 • 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由于药物本身的特性或患者身体因素引 发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反应。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
建立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鼓励医护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1. 说到药物不良反应,这可真是个让医生和病人都头疼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吃了药后出现的一些不该出现的情况,就像是点了一份主菜,却意外送来了不想要的"赠品"。
2. 这些不良反应啊,就是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按照医生说的剂量吃药,结果身体冒出些奇奇怪怪的反应。
这就像是按说明书组装玩具,却发现零件不听使唤,自己跑偏了!3. 要说这不良反应的类型,那可就多了去了!咱们把它分成几大类,就像给调皮的孩子们分班一样。
有的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可能会赖着不走,真是让人又气又急!4. 第一类是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就像是吃火锅,放太多辣椒肯定受不了。
药物也一样,用得太多,副作用就来敲门了。
这种情况最好理解,减少剂量就能好转。
5. 第二类是过敏反应,这可真是让人措手不及!明明是普普通通的药,有些人吃了却浑身起疹子,就像是对这个药"天生犯冲"。
这种情况可得格外当心,一旦发现赶紧找医生!6. 第三类是慢性反应,这个更狡猾,像个潜伏的特务。
可能吃了很久的药,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出问题了。
就像是长期喝含糖饮料,牙齿悄悄坏了才发觉。
7. 第四类是停药反应,这个更有意思了。
明明是停了药,结果身体还在闹别扭,就像是被惯坏的孩子,突然不给糖吃就撒泼。
这种情况需要慢慢调整,让身体适应。
8. 还有一种是延迟性反应,这个最捉摸不定。
吃完药好几天后才显露出来,就像是种下一颗种子,过段时间才发芽。
这种情况最难判断是不是药物造成的。
9. 有些不良反应特别奇怪,比如有的人吃了感冒药反而更精神了,睡不着觉。
这就像是喝了提神咖啡一样,完全搞反了效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10. 医生们现在特别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就像是给药物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时刻关注它们有没有使坏。
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就会采取措施。
11. 对付这些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要提前预防。
就像打仗要未雨绸缪,用药前先问问有没有过敏史,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禁忌。
《药品不良反应讲》课件
及时报告和处置
针对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制定 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
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报告 相关部门并进行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
加强各相关部门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信息沟通与协作, 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药品不良反应事 件。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 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维护公 众健康。
05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CHAPTER
案例一:某抗肿瘤药物的肝毒性反应
总结词
肝毒性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肝硬化等 。
详细描述
某患者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等症状,经医生诊断 为药物引起的肝毒性反应。患者需停止使用该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
案例二:某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
强制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强制性的, 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 机构必须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 反应。
自愿报告制度
鼓励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自愿报 告药品不良反应,以弥补正式报 告体系的不足。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流程与要求
报告流程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需及时填写《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时 限报送至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总结词
过敏反应是抗菌药物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皮疹、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
详细描述
某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皮疹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药物 引起的过敏反应。患者需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案例三:某镇痛药物的成瘾性反应
总结词
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可能导致成瘾性,表现为药物依赖、戒断 症状和行为异常等。
常规药物不良反应PPT课件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 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超剂 量、超适应症用药。
定期监测
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 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处理原则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症治疗
根据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采取相 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过敏、抗 炎等。
CATALOGUE
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案例一:抗生素类不良反应
总结词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也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详细描述
常见的抗生素类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 损伤、血液系统毒性等。例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导致 皮疹、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引发胃 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
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02
完善药品监管体系
针对药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加强
药品审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03
提高公众用药意识
加强公众用药教育,提高公众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
公众科学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案例五: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
总结词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常见的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眩晕、失眠、焦虑等。例如,抗癫痫药可能导致头痛和疲劳,抗抑郁药 可能引发焦虑和失眠。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详细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毒性 反应等,以及各种类型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药物的不良反应 PPT课件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药物种类繁多 2.用药途径不同 3.体质又因人而异
1.药物方面的原因
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 些不良反应。 2)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 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 6)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 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②致癌作用:不少药物能诱发癌症。
3)致畸作用:不少药物有致畸作用。反应停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不良反 应。 4)致突变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为变异源。
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特点
1.口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2.中度不良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 持久性的)、视觉障碍、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 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3.有些药物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 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 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 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乙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
1)药物的因素:包括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 剂、着色剂、赋型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 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药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而且严重,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在医疗实践中,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对于药品的合理使用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100个问题和答案。
1.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药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反应。
2. 为什么药品会引发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可能是与药物化学成分有关,也可能是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3. 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常见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
4. 常见不良反应是指什么?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中经常见到的、较为常见的不良健康反应。
5. 罕见不良反应是指什么?罕见不良反应是指发生概率较低的、不常见的不良健康反应。
6.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负荷量变大,测定数值改变,与化验指标相关。
7.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包括影响治疗效果、导致药物治疗中断、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8.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精确用药、遵循用药指南。
9. 如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期间监测、用药期间监测、用药后监测。
10.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药、减量、调整用药方案、给予对症治疗等。
11. 药品监管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何要求?药品监管部门要求药物生产企业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依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管。
12. 为什么要重视药物不良反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13. 谁应该负责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及医生、药师等临床医务人员应该负责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14.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哪些影响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受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因此需要对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和分级。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可逆性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目前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WHO分级标准WHO分级标准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之一,它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1.一级不良反应:轻微不适,无需特殊处理;2.二级不良反应:需要调整剂量或给予对症治疗;3.三级不良反应:需要停药治疗;4.四级不良反应:需要紧急处理并停药治疗;5.五级不良反应: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损伤。
二、Naranjo分级标准Naranjo分级标准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它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1.可疑:可能与药物有关;2.可能:与药物有关的可能性较大;3.肯定:与药物有关的可能性非常大;4.非常肯定:与药物有关的证据非常强;5.致命:导致死亡的药物不良反应;6.无法确定:无法确定是否与药物有关。
三、Hartwig分级标准Hartwig分级标准是一种比较详细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它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9个等级,分别为:1.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2.轻度:需要调整剂量或给予对症治疗;3.中度:需要停药治疗;4.严重:需要紧急处理并停药治疗;5.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抢救;6.死亡:导致死亡的药物不良反应;7.后遗症:导致永久性损伤或残疾;8.未知:无法确定是否与药物有关;9.无不良反应。
四、Karch-Lasagna分级标准Karch-Lasagna分级标准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它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1.可接受:轻微不适,无需特殊处理;2.可以接受但需要监测:需要调整剂量或给予对症治疗,并进行监测;3.需要改变治疗方案:需要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4.需要紧急处理并停药治疗:需要紧急处理并停药治疗;5.危及生命或导致永久性损伤: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损伤。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不良反应(ADRs)的分类揭示了药物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关注引起同类反应的共同因素,从而采取相似的措施进行治疗或预防,流行病学研究也需要进行此种分类。
1977年Rawlins和Thompson设计了一个简便的ADRs分类法,即将其分为A、B两类反应。
A类反应指因某种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而引起的反应,如普莱洛尔引起的心动过缓。
这些反应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知,通常呈剂量依赖型。
此类反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B类反应指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新的或异常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弓愧的过敏反应,通常不可预知,也不常见,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相对较高。
该分类法简便易记,20年来被广泛采用,但有许多局限,首先其分类标准存在许多问题,某些不良反应并不适合此种分类法,如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癌症,要确定其不良反应属A 或B类很困难;而有些反应按现有分类标准对两类都不适合,如许多注射部位的反应。
其次,B类反应实际为“不属A类的各种反应”,这使B类反应成为几乎无共性的高度混杂的类型,范围从外渗物的皮肤过敏到各种原因的胆汁郁积。
第三,没有明确何种反应不应包括在B 类中,似乎应排除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治疗失败和药物过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至少涉及两种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单一化学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完全不同的病因学,故不应包括在内。
药物治疗失败的原因常不明,可能有多种因素,常有药物选择不当,顺应性差、剂型失败或特异质缺乏反应等。
属病人故意过量使用而产生的症状,传统描述为“中毒”,而不是“不良反应”。
中毒的常见症状一般同A类反应,但它发生于非临床使用时,故应排除。
原来的分类是基于对药物(drug)的不良反应,将此稍加扩展为对药品(medcine)的不良反应则更为合理,这就包含了制剂和与给药有关的不良反应。
原分类把对赋形剂的反应划分为B类,因为它们不属活性成分特有的反应,为意外反应。
最近发现,赋形剂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模式,把所有赋形剂引起的反应均归人B类是不合理的,同药物活性成分一样,赋形剂也有自己的药理学和生理化学性质。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其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其定义
一、解药反应
解药反应是指在患者改变对药物的代谢或药物的代谢的回馈反应,药物的血液浓度升高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二、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药物给患者用量超过正常治疗剂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三、敏感性反应
敏感性反应是指患者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至于一般用药剂量就足以在患者身上引起不良反应的现象。
四、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或其他物质的本身的不良反应,其特点为病毒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E抗体的高水平。
五、早期反应
早期反应是指患者服用药物后再1小时之前出现的不良反应,其特点是症状出现,发展快并且容易控制。
六、晚期反应
晚期反应是指患者服用药物后一定期限(一般是一周到几月)之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其特点为症状出现较慢,难以控制。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与药物作用无关或不希望发生的不良效果。
不良反应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如按照发生机制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按照影响范围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在医学治疗中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在临床上,通过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剂量调整、用药时刻、使用期间的监测等方法,可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毒性反应是药物直接引起的严重的生理变化,如中毒、死亡等。
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有时与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还有时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而引起的身体过敏反应,通常呈现为荨麻疹、呼吸道症状、皮疹等。
药物过敏反应需要警惕,如果药物过敏反应严重,可能会威胁生命,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用药过程中多个药物交互作用,导致某些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需要注意,特别是在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
四、局部反应局部反应是指药物在使用时只对部分组织或器官产生影响的不良反应。
例如,局部麻醉时,局部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等反应。
此时,需要监测反应的程度,必要时减轻药物剂量或保护受影响的组织器官。
五、全身反应全身反应是指药物在使用时对全身器官或生理系统产生影响的不良反应。
例如,心脏瓣膜病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过度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功能受损。
此时,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分配,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认真评估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准确掌握药物的治疗原则和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患者在用药时应遵循医嘱要求,尤其是禁酒、禁烟等相关措施,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治疗难度。
第十四章药物不良反应
评分标准: ≥9分者为肯定 5~8分 很可能 1~4分 可能 ≤0分 可疑
二、瑞典国家ADR监察中心制定的原则
1、不良反应是在服药后还是在服药同时发生的; 2、是否符合该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后是否有所改善; 4、再次使用时是否重复出现和得到再次治疗; 5、反应能否用已知疾病的特征和其他治疗解释。 将符合以上五项条件的多少,判断为“肯定”、 “很可能”、“可能”、“可疑”和“否定”
四、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 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 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 4.2%,6~10种为7.4%,11~15种为 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 达45%。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及测量指标
一、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定原则 1、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 理的时间先后关系。 2、可疑药物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药物不 良反应。 3、可疑药物不良反应能否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病人 的临床状况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4、停药或减量后可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 轻。 5、再次接触同样药品后同样的反应是否重新出现。
二、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1984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及临床药理研究所进行试点,先 后在上海9所医院的选择性病房对1 200名住院病人进行3个 月~1年的ADR监测。 1985年5月,由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3 个上海分会联合召开了“上海市医院ADR监测专题讨论会”。 以后几年中,上海华东、华山、儿科医院分别召开了分科学 术会,逐渐扩大、逐步网络化。 1987年12月,卫生部颁布“卫生部ADR监察试点工作方案”, 指定上海、北京等10所医院于1988年开展ADR监察试点工作, 1989年召开ADR监察试点工作总结会。 1989年11月成立卫生部ADR监测中心,首批参加监测单位有 北京、上海、广东、哈尔滨、湖北、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等14 个单位,1994年10月已发展为26个省、市、自治区共66个医 疗单位,并举行多次会议。
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
不良反应分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指的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的生理或行为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新药物时,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有多种方法,本文将对常用的分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三种类型。
1.轻微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临时的,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例如,头痛、恶心、轻微的皮肤过敏等。
2.中等反应:这种反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通常是可逆的。
例如,中度的皮肤过敏、肌肉疼痛、口干等。
3.严重反应:这种反应通常较为危险,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严重的过敏反应、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等。
2. 根据发生时间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可以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性反应两种类型。
1.即时反应:这种反应通常在用药后的短时间内发生,例如几分钟或几小时内。
通常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直接相关。
例如,即时过敏反应、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反应等。
2.迟发性反应:这种反应通常在用药后的较长时间内发生,可以是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后。
这种反应通常与药物的长期使用相关,包括剂量和疗程。
例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
3. 根据药物作用部位分类根据不良反应在药物作用部位的不同,可以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和系统性反应两种类型。
1.局部反应: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药物直接接触到的部位,例如皮肤、眼睛、口腔等。
局部反应通常与药物在局部产生的刺激或过敏反应相关。
例如,皮肤瘙痒、红肿、眼部疼痛等。
2.系统性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涉及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它们可能由药物吸收到血液中,进入全身循环并影响多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
例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等。
4. 根据毒性机制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毒性机制,可以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药理毒性、代谢毒性、免疫毒性和物理毒性等多个类型。
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且需要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药物过敏性疹、药物热、药物变态反应等,一般常见于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
2. 药物副作用:指在治疗目的范围内,可预见的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
3. 药物依赖和滥用:指由于长期滥用某些药物,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出现戒断综合征等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 药物过敏反应常见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药物过敏性疹、药物热等,对于这些反应,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停药: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 对症处理: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采取抗过敏药物、皮肤护理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 寻求医生帮助: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对于不同的副作用,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可以采取调整用药时间、食物配合等方法来减轻胃肠道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对于轻度反应,可以适量减量或调整用药时间;对于严重反应,应停药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心血管系统反应:对于心律失常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 药物依赖和滥用如果患者产生了对某些药物的依赖性或滥用情况,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戒断治疗:对于存在药物依赖性的患者,应进行逐步戒断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症状。
- 心理支持:在戒断治疗中,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其克服戒断的困难和压力。
- 康复治疗:戒断治疗结束后,患者可参加康复治疗,以防止复发和回归滥用行为。
以上是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的简要介绍,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分类
摘要对现行药理学教材中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作对照分析,提出使用合适的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及其分类方法。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上几乎都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十几年,虽然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早已下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严格定义及分类,根据199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的分类方法也不统一,有的书籍上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等;有的又根据1977年Rawlins和Thompson设计的ADRs分类法,即将其分为A、B两类反应。
A类反应指因某种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而引起的反应,如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动过缓。
这些反应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知,通常呈剂量依赖型。
此类反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B类反应指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新的或异常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不可预知,也不常见,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相对较高。
也有的分为与药理作用相关类如副反应、与机体反应相关类如过敏反应、与连续用药相关类如耐受性。
各种教学用书及参考资料上对不良反应究竟包括哪些,几乎没有一致的。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该使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概念。
这个概念和我们教材上的概念的主要区别是强调了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
也就是说,这种定义排除了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
如果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做了调整,那么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或分类也应该做调整。
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撤药反应、依赖性应该归到副反应里。
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就属于意外的有害反应。
从上述WHO和我国药品监督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来看药物的不良反应:①强调不符合用药目的;②强调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
轻的就是不符和用药目的,重的就是意外的有害反应或有害反应。
实际上不良反应也肯定有轻有重。
如果非要用副反应和毒性反应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那么副反应和毒性反应就应该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区分有多大意义值得商榷。
药物不量反应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的有交叉,对于初学者很难区分。
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是属于后遗效应呢,还是属于继发反应摸棱两可。
后遗效应可能比较短暂,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的宿醉现象;也可能比较持久,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旦停药后肾
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少数药物可以导致永久性器质性损害,如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是后遗效应还是毒性反应不好区分。
继发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利尿药噻嗪类引起的低血钾可以使患者对强心药地高辛不耐受。
根据继发反应的概念,长期使用糖皮纸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过高,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的能力逐渐减弱,停药后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不能立即恢复引起的和糖皮质激素相反的作用,应该属于继发反应。
后遗效应是药物原有的作用的延续,很显然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旦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不是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延续。
可见无论是药物的概念还是药物的分类或分型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该容易统一。
但是不良反应的分类确实很困难,尤其是我们一直沿用以前的传统概念,现在看来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本身矛盾。
使用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已成为必然,那么它项下的内容也势必做相应的调整。
用百度搜索一下药物的不良反应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77000篇。
可见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相当重视的。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理学上重要的概念,不应该不明确。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或分类正确与否关系到人们对不良反应的理解。
作为承载知识传递重要媒介的教材,对早已经明了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必须更新。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或分型也应该统一。
现在对分类和分型讨论很广泛,究竟如何统一国家应该召开一个研讨会,以免说法过于混乱。
作为学术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更加细化,但是对于教材应该简单明了。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项下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把不成熟的概念变成描述性的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