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规范
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一、概述
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肝脏、胰腺、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证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患者选择
在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疾病的病情、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风险等因素。
只有在选定适当的患者,并取得患者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
三、术前准备
在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前,需要充分准备。
术前准备包括设备的准备、药物的准备、术中监护设备的准备等。
确保术中的一切设备和药物都处于良好状态,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四、手术操作
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手术操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
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
五、术后护理
术后的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处理并发症等。
及时有效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六、质控与安全
为了提高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质量,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定期进行手术质量评估等措施,以确保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七、总结
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规范管理、严格操作,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日常工作
中,医护人员应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严格遵循管理规范,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通过导管等器械进入患者体内,对血管进行操作和治疗,以达到病变纠正和症状改善的目的。
为确保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和有效运用,管理规范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包括设备设施、人员培训、操作要求及安全保障等方面。
一、设备设施1. 所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定期检测和维护。
2.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室应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空气洁净度、温度和湿度控制等,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设施应配备必要的辅助设备,如血液透析机、心电监护仪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和应急情况。
二、人员培训1.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背景和资格,并接受专业培训,熟悉介入设备和操作流程。
2. 所有技术人员应持有相关操作证书,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水平。
3. 高级技术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够应对复杂的手术操作和意外事件。
三、操作要求1. 手术前,技术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及手术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 手术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如术前放置静脉通路、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3. 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配合,保持沟通畅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4. 手术结束后,要及时记录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信息,并进行评估和总结。
四、安全保障1.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无菌器械和材料,并经常进行手卫生。
2. 注意放射线防护,合理减少手术中的辐射暴露量,保护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健康。
3. 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预案,为手术中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好准备,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4.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质量检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综上所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英文回答: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partment Setting,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sses, and Work StandardsComponents of a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partment:1. Interventional Suite: This is where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are performed using imaging guidance, such as X-rays, CT scans, or MRI. The suite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dvanced imaging equipment and specialized tools fo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2. Recovery Area: After a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patients are monitored in this area until they are stable enough to be transferred to a regular病房or discharged.3. Imaging Equipment: High-quality imaging equipment is crucial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cluding fluoroscopy machines, CT scanners, and MRIs, which help guide the procedures.4. Support Staff: A team of skilled nurses, technologists,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support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in providing care to patients.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sses:1. Consultation: Patients are evaluated by a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to determine if the intervention is appropriate for their condition.2. Pre-procedure Workup: This includes obtaining 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perform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ordering necessary lab tests and imaging studies.3. Procedure Planning: Based on the workup,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plans the procedure,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and equipment.4. Procedure: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performs the procedure under imaging guidance, using specialized tools to access and treat the affected area.5. Post-procedure Care: Patients are monitored in the recovery area, and pain management and other post-procedure care is provided as needed.6. Follow-up: Patients are scheduled for follow-up appointments to assess the outcomes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monitor for any potential complications.Work Standards:1. Sterility: All procedures must be performed in a sterile environment to reduce the risk of infection.2. Precisio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must have excellent hand-eye coordination and be highly skilled in manipulating catheters and other instruments.3. Communication: Cle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support staff, and patients is essential for safe and effective care.4.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should stay up-to-date with the latest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ir skills and knowledge.5.Patient Safety: Patient safety is paramount, and all procedures should be performed with theutmost care to minimize risks and complications.中文回答:介入放射科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一、科室设置1. 设备配置:配备先进的X射线透视设备(如C臂机)、CT扫描仪、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以及超声诊断设备等。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是针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效果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范旨在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诊疗效果,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
以下是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1. 诊疗前准备在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医疗机构应当对设备、材料和人员进行充分准备。
设备应经过检验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材料应符合相关要求并储存妥善。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专业知识,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术前评估和知情同意在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期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对治疗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解释,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操作流程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要确保操作规范、安全高效。
操作人员应依照诊疗计划进行操作,严格控制放射线剂量,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术中应及时交流沟通,避免操作差错。
4. 并发症预防和应对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血栓等。
医务人员应具备应对这些并发症的紧急处理能力,能够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5. 术后护理和随访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结束后,患者应接受适当的康复护理和观察,确保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保证诊疗效果的持久性。
6. 质量管理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定期召开技术讨论会、组织技能培训和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提升操作人员的水平,完善技术管理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7. 安全与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及时的安全报告和反馈机制,针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对于可能造成患者伤害和医疗事故的情况,要进行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及流程,以确保医疗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1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前,医疗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介入诊疗技术操作;- 准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与患者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2 操作过程在进行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穿戴好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物品;- 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利用适当的导管或器械进入胃肠道;- 进行必要的检查、采样或治疗操作;-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监测生命体征;- 操作完毕后,做好手术部位的处理和患者的安抚工作。
2.3 操作后处理在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结束后,医疗人员应进行以下处理工作:- 停止出血(如有)并做好止血处理;- 将导管或器械取出,做好相关的废弃物管理;-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 记录操作的详细信息和患者的病情。
3.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准备3.1.1 患者确认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3.1.2 健康状况评估,包括检查和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状况和合并症。
3.1.3 患者饮食禁忌,如需要空腹。
3.1.4 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2 操作准备3.2.1 准备必要的治疗设备、药品和材料。
3.2.2 确认设备和仪器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3.2.3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
3.2.4 医疗人员正确穿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
3.3 操作过程3.3.1 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如平卧位。
3.3.2 麻醉处理,根据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3.3.3 进行导管插入或器械操作,根据具体诊疗技术确定。
3.3.4 进行必要的检查、采样或治疗操作,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沂南县人民医院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我院介入医学科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一、医院及相关科室的基本要求(一)医院开展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厅核准登记的介入放射学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1。
介入医学科。
开展介入医学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5张。
2。
血管造影室.(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有创压力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
3。
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10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综合介入诊疗专业需要.(2)有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3)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4)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4。
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2)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三)有至少2名具有综合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医务人员基本要求(一)介入诊疗医师.1。
介入诊疗规范
四、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放射介入诊疗前后准备及考前须知放射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术前医生或护士告知患者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考前须知,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时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2、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
3、做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5、训练床上解小便。
6、术前4小时禁食。
7、术前排空大小便。
〔二〕放射介入诊疗术后考前须知1、患肢穿刺处予以绷带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出血。
2、患者术后应平卧,患肢伸直限制活动24小时。
12小时后可去出压迫沙袋,24小时后解除包扎绷带。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4、饮食:术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可给予流质饮食。
5、介入术后,需抗菌、补液3-5日,注意观察尿量,补液量为每日1000-1500ml,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后注意水化〔输液量3000ml/日〕,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保肝、止酸、止血、止呕吐等对症处理。
6、栓塞后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反响,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麻痹性肠梗阻、非靶器官栓塞等。
上述反响多为一过性的,对症处理即可。
其中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常可至38-39℃,多为7-14日,也可持续1个月,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吲哚美辛处理多能奏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
腹痛的常见原因有碘化油栓塞反响、胆囊炎及近肝包膜的肿瘤治疗后坏死所致局限性腹膜炎,可酌情分别对症处理,只要无外科急腹症指征,就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止痛。
二、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中枢及头颈部介入治疗第一章血管造影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是指对于肺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是一种以肺血管栓塞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包括肺动脉栓塞、肺血栓栓塞症和混合性肺栓塞症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
首先,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该明确肺血管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具有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或肺血管影像学证据,有相关症状且无禁忌证的患者。
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严重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过敏体质以及怀孕等。
其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对于肺血栓栓塞症,可以选择药物溶栓、机械取栓和导管取栓等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混合性肺栓塞症,应综合考虑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经验以及设备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再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血液凝固功能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最后,肺血管病介入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包括血管内鞘套的放置、导丝引导、导管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导管的位置和角度,准确判断栓塞物的位置和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治疗。
术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后期处理,包括局部止血、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等。
总之,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是一套旨在保证肺血管病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的规范操作技术。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进行肺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医生来说,熟悉并遵守这些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选择一家技术熟练、设备先进的医院进行治疗也是十分关键的。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1. 病人入院流程
- 门诊预约或急诊就诊
- 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结果
- 评估病情并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 如需介入治疗,安排住院或门诊介入
2. 介入手术准备
- 术前评估及风险告知
-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禁食、留置静脉通路
- 准备相关检查及用物
3. 介入手术操作
-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遵循放射防护规范
- 严格执行手术流程
-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4. 术后管理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处理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 适当卧床休息
- 评估介入效果并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5. 出院流程
- 总结本次就诊情况
- 开具出院医嘱及相关检查
- 告知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访安排
6. 质量控制
- 定期开展疾病诊疗质量评审
- 建立介入手术并发症分析制度
- 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7. 设备管理
- 设备定期检查维护
- 操作人员培训考核
- 设备使用登记
以上是介入科室设置的基本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关键信息项:1、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用范围2、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要求3、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务人员资质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设备与设施要求5、诊疗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6、患者知情同意与风险告知程序7、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8、培训与继续教育要求9、监督与评估机制1、适用范围11 本规范所指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脑血管造影、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12 适用于因脑血管疾病需要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患者。
2、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要求21 医疗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诊疗科目,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
211 设有介入手术室,并符合相关的建筑布局和消毒隔离要求。
212 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包括血管造影机、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仪等。
22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诊疗技术进行评估和改进。
221 制定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疗安全制度等。
3、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务人员资质31 医师应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相关专业。
311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12 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32 护士应具备相关专业护理资质,熟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护理流程。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设备与设施要求41 血管造影机应性能良好,具备数字减影功能和三维成像功能。
411 配备完善的辐射防护设备,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2 介入手术室应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如除颤仪、急救药品等。
421 具备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
5、诊疗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51 患者就诊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评估是否适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
511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52 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明确手术目的、方法和风险。
521 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是为了确保神经血管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管理指导方针。
该规范规定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各项要求和措施,旨在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分析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和应用。
一、设备要求1. 介入诊疗室应配置满足神经血管介入手术的设备和工具,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血液滤过装置、微导丝和导管等。
2. 确保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维修和检测,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3.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二、操作流程1. 手术前准备a. 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术前评估,包括病情评估和手术风险评估。
b. 术前应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保手术条件良好。
2. 手术操作a. 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手术准备,包括检查设备、准备药物和器械等。
b. 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血管穿刺和导管置入,保证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c. 手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d. 手术操作完毕后,必须进行术后记录和总结,详细记录手术过程和相关数据。
三、术后护理1. 术后观察a. 患者应在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和并发症等。
b. 观察期间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2. 并发症处理a. 如有出血、感染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应及时予以处理,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b. 如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应及时转入重症监护室或其他适当的科室进行治疗。
四、质量控制1.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包括手术记录、术后评估和质量反馈等。
2. 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
3. 进行手术效果和疗效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诊疗技术。
综上所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对于神经血管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通过设备要求、操作流程、术后护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定,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最终造福于患者的健康。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利益,提高医疗质量。
2. 术语与定义2.1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指结合多种介入技术手段和设备,通过介入操作在患者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2.2 临床应用:指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必要的医学诊断与治疗过程。
3. 操作规范3.1 基本操作准则3.1.1 医疗人员需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熟悉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1.2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医疗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及时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操作过程。
3.1.3 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2 设备与材料管理3.2.1 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3.2.2 设备和材料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步骤3.3.1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3.2 在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执行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3.3.3 在操作完成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和相关结果,并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4.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4.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4.2 针对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应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
4.3 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和报告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中的意外事件和不良反应。
5. 术后护理和随访5.1 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处理并发症和配合康复措施等。
5.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例追踪和随访制度,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种专科科室的出现已经成为医院的常态。
其中,介入科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部门,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介入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
本文将对介入科室的设置、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介入科室的设置1.介入科室的定位介入科室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科科室,主要进行介入性诊疗和治疗。
在医疗服务中,介入科室主要负责各种血管介入、介入放射学和介入手术等诊疗工作。
2.介入科室的组织架构介入科室通常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
科室内设有诊室、手术室、影像学室、护理室等工作区域,以满足不同环节的工作需求。
3.介入科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介入科室应具备一流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条件,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机、CT机、MRI机、超声引导设备等。
此外,还需配备先进的介入器材和材料,以确保介入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二、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1.就诊流程患者来到介入科室就诊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初步询问和体格检查,然后由医师进行详细的症状询问和疾病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诊疗流程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手术准备、麻醉及术前定位、导管置入、介入治疗、手术结束及护理等。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疗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3.术后管理介入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在病房进行观察和护理,直至病情稳定。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及随访计划,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以促进术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三、介入科室的工作规范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介入科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诊疗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化要求,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患者的伤害。
2.加强团队协作介入科室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各个专业人员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标准[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股动脉穿刺术二、股静脉穿刺术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四、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五、支气管动脉栓塞六、子宫动脉栓塞术七、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八、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九、髂内动脉栓塞术十、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十一、肾动脉成形术十二、消化道出血栓塞术一、股动脉穿刺术适应症: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二、股静脉穿刺术适应症适用于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标本或需静脉输液用药的患者;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导管检查术,临床上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
禁忌症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在神经系统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微创技术,包括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栓塞术等。
这些技术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有效应用,规范的管理至关重要。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医疗机构应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科等相关诊疗科目。
其次,医疗机构应具备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场所和设备。
这包括符合放射防护和无菌操作条件的导管室,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心电监护仪、高压注射器等设备。
此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在人员方面,医疗机构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
至少有 2 名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 1 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同时,还应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导管室护士和技师,能够熟练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和设备维护。
二、人员基本要求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医师应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此外,还应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在境外医疗机构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1 年以上经历,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培训基地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医师应熟悉神经血管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在独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手术例数,并通过医疗机构的评估和授权。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详细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术后护理等内容。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在医疗领域,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它们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介入性治疗时能够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与管理流程1.目的:为确保医疗安全,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工作运行体系,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与管理规范,望各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各负其责,违者自负。
2.使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医院。
3.定义:无4.内容:4.1 行政体制:介入治疗手术室归属介入科统一管理,介入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其他临床科室从事介入治疗获得准入资格后,由介入科安排适当的介入手术日。
4.2 设备条件:开展介入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各种常用急救药品。
4.3 人员准入:普通介入医师:4.3.1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4.3.2 有3年以上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或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4.3.3 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开展三级以上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4.3.3.1 有5年以上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3.3.2 经卫健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3 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相关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4 手术者必须由主治医生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经介入考评小组讨论通过医务科同意后准入,技师和护士由介入科室主任准入。
4.3.3.5 各专科介入医师资质同时满足国家卫健委最新颁布的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并按要求具体执行。
4.3.4 介入治疗室消毒无菌管理:按一般手术室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要求来源可追溯,购入有授权。
每一例介入诊疗器材使用者的病历中均有器材使用的识别标识记录。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用后常规销毁,并有记录。
4.3.5 介入手术的实施及其术前术后管理,严格按后述“介入手术管理规范”执行。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旨在规范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诊疗流程以及后续管理工作,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遵守该规范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技术操作规范1.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必须由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进行,确保技术熟练度和经验丰富。
2. 在手术前,医生需仔细审查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手术操作需要在手术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条件下进行,减少感染风险。
4. 操作时,应准确掌握造影剂的用量和注射速度,避免造成过量使用或不当注射,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诊疗流程规范1. 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前,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并发症。
2. 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3. 手术时需在有专业监护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监测,定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
4.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随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状况,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和治疗策略。
5. 手术结束后,医生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结果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指导。
三、后续管理规范1. 手术结束后,医生需要及时记录手术过程和结果,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后续参考和管理。
2. 对于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医生需及时与患者沟通,解释原因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3. 术后定期随访,对术后患者进行观察和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对于手术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需及时与相关科室协作,提供进一步治疗和康复建议。
5. 医院需要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行常规的质量评估和管理,确保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XX医院介入诊疗规范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目录冠状动脉造影术 (1)适应症与禁忌症 (1)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2)手术设备和器械的准备 (3)患者进入导管室的准备 (3)手术路径和常规方法 (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5)PTC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术前准备 (5)PTCA的操作步骤 (6)术后处理 (6)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7)适应症和禁忌症 (7)术前准备 (7)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操作技术 (8)全脑血管造影术 (9)适应症与禁忌症 (9)术前准备 (9)全脑血管造影操作技术步骤 (10)术后处理 (11)椎体成形术 (12)适应症与禁忌症 (12)术前准备 (12)椎体成形术操作步骤 (13)术后护理 (13)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14)适应症和禁忌症 (14)术前准备 (14)TACE 手术操作程序 (15)术后处理 (15)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冠状动脉造影术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新近发生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
2.冠心病患者经积极的药物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者。
3.变异性心绞痛。
4.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腿索或乳头肌断裂导致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或不能缓解的心绞痛。
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证据(尤其是较年轻的患者)。
6.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术后反复发作的、不能控制的心绞痛。
7.没有症状但运动试验结果强烈提示心肌缺血,尤其是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亦阳性者。
8.不明原因的反复胸症,不能确诊但又不能除外冠心病,尤其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9.持续性室速或不明原因发生心脏骤停被复苏者。
10.瓣膜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准备做手术矫正者。
11.其他情况如有主动脉夹层或疑有心包缩窄者。
12.患者无症状但怀疑有冠心病,而准确诊断对就业(如飞行员)或保险非常重要者。
13.心脏移植后,可能很快发生严重的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
禁忌症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电斛质紊乱、药物中群、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2.妊娠应尽扯将需要暴露射线的检查推迟到妊娠结束后进行。
3.抗凝治疗可在逆转华法林的作用或停药后进行检查;如需在持续抗凝下进行检查.可使用肝素抗凝加以替代。
4.介入医生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导管室的条件有限者。
5.所在医疗单位不具备完诏的心血管病急救条件(包括外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条件),或者介入操作并发症率病死率、不能确诊率很高的医疗单位。
术前准备参加手术的人员配备及职责1.术者1名应为经验和技术较好的介入诊疗专业医师,具有较全面的心血管内科和放射影像学知识,负责完成手术操作和处理术中患者病情变化。
2.助手1名应为经过规范化心血管介入操作培训的医师,协助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和处理,在术者的指导下完成手术报告。
3.护土(1~3名)负责手术相关器械、抢救药物、静脉输液设备、辅助通气设备等的准备工作,术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帮助术者和助手完成术区无菌操作、巡视患者病人、护理患者执行术者医嘱、书写特护记录以及完成快速血糖、APTT1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或ACT检测等。
4.心电监护技师1名应具有良好的心电图诊断能力,熟练使用心屯和血压监护系统并作必要的记录,手术中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术者报告;能在术者指导下使用除颤器、完成主动脉内气觉反搏(IABP)和临时起搏器惘试、热稀释或染料稀释法测定心排血最等其他技术性任务。
5.放射学技师1名负责操作和维护X线设备和高压注射器等,术中配合术者橾什X 线机、回放和管理患者的X线资料,帮助进行放射防护和监测患者。
6.记录人员多由其他术者或助手担当,负责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所使用器械的参数以及协助接送患者。
术前讨论1.患者是否有手术适应证2.术前常规检查和必要的检查是否已经完成并已得到结果。
3.术者要了解患者是否接受过此类检查,是否有药物或造影剂过敏史。
4.患者是否还存在影响手术安全的其他疾病或问题(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术前予以纠正。
5.患者是否正在使用香豆素、阿司匹林或肝素,以前手术或外伤后是否发生过大出血;仔细复习和询问病史比单纯申请实验室检查有价值得多。
6.患者是否患有周围血管病,如有,是否有症状,是否需要同时做周围血管造影。
考虑到操作的安全性,术前应明确手术路径(如经股动脉、胧动脉、肘动脉还是经腋动脉途径完成心血管造影)。
7.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有,应将其血糖调整在合适范围,术前3天停用二甲双肌,改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患者是否正在使用长效胰岛素,如果是,鱼精蛋白逆转肝系作用的措施应予取消。
8.如果患者肾脏功能异常,应制定术前、后水化和药物治疗措施,仔细计算造影剂的用讯,尽可能降低造影剂肾病的风险。
9.是否有冠状动脉痉挛病史,如果没发现明确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是否作麦角新碱激发试验,与患者谈话时应讨论这一问题并作为签字内容。
10.呼吸困难是否为不能解释的症状,检查是否包括评价左右心血流动力学、肺动脉造影和血气分析。
11.是否存在心包缩窄,检查内容是否应包括输液负荷和扩容前后同步测量左右心腔压力。
12.是否有很大可能需做紧急冠状动脉球溪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或急诊外科搭桥手术,此情况是否已向患者及家屈说明并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13.术中是否必须使用或可能使用IABP及临时起搏治疗。
14.确定手术日期、具体时间和手术方式;核实患者及家屈是否签署知悄同意书;向导管室递送手术申请单。
患者准备要想以最小的危险进行高质狱的心血管介入操作,为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非常重要,除了医疗操作常规要求的必查项目(如血清学),其他的实验室检查可因人而异。
由术者或助手向患者说明操作的全部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并发症,谈论介入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应根据本医院或本手术班子的经验,2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
讲述操作过程(包括患者可能体验到的感觉和大致所需时间)有助于解除患者的忧虑情绪,还可向患者提供有关科普资料以便更大程度地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同时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情:比如向冠状动脉内推注造影剂时要求患者吸气后屏气,而电影摄片结束后要用力咳嗽以使造影剂排除等;术后要平卧并保持术肢制动6~ 24h(依据血管穿刺部位的处理措施决定),期间要在平卧位状态下排尿,因此术前要叮嘱患者进行卧位排尿训练,尤其老年人。
术前天,由术者或助手视察患者,了解拟作为手术路径的血管悄况,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如可能,可在手术前某个时间让患者参观一次导管室,以消除患者对检查茫然不知的恐惧感。
对于术前焦虑、恐惧感较强的患者:建议使用镇静剂,但所使用的药物应不改变心血管或肺循环功能;大多数患者口服10mg地西洋(安定)即已足够。
对于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严面焦虑的患者,可能需使用大剂掀镇静剂或麻醉剂,但成人患者极少需使用全身麻醉。
术前不必常规使用抗生素,因为操作是无菌的,心内膜炎的危险性很小,对于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患者(SBE病史、人工瓣膜)或检查中有器械等污染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手术设备和器械的准备1.检查放射影像设备,在电影资料上记录相应患者的姓名和检查日期。
2.检查多导心电图记录仪,做好校正和调整。
3.检查压力注射器,抽吸好造影剂备用。
4.检查除颤器是否已经充电到目标值,并放在能随时使用的位置。
5. 吸氧系统、喉镜、气管插管器械及呼吸机。
6. 无菌操作台准备,备好所要使用的无菌器械及药物。
7. 将选择好的导管和导引钢丝(根据检查目的和术者习惯选择)用肝素盐水充分冲洗后备用。
8. 在无菌条件下将三联三通与测压管、盐水冲洗导管和造影剂管连接好并旋紧,排尽所有导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后方可注射造影剂;使用高压注射器自动手柄造影剂注射系统时,先排尽造影剂延长管内的气体(使用自动手柄造影剂注射系统,当排气不尽时系统能自动识别并锁定系统,无法注射造影剂)。
患者进入导管室的准备1术者或助手再次复习患者病历,确认无手术禁忌证。
2.核查术前讨论内容是否落实及结果,再次复习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
3.帮助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脱去衣服后盖毛毯保温;向患者说明手术期间的主要注意事项。
4.连接心电监护系统,防止电极或导联线出现在手术视野。
5.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用无菌塑料袋包裹影像增强器和检查操纵手柄。
6.在无菌条件下将三联三通与测压管、盐水冲洗导管和造影剂输液管连接好并旋紧,排尽所有导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
7.造影开始之前再次指导患者按术者指示进行深吸气后屏气和咳嗽等动作。
手术路径和常规方法(一)手术路径3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左心室造影术可通过股动脉或挠动脉路径完成,国内以股动脉途径为主。
几乎均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插管技术置入动脉鞘管;极少经腋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途径(二)常用方法1.造影导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使用Judkins型导管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导管大小是否合适。
2.按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之后立即经鞘管的侧管注入肝素钠2500U抗凝。
3.将直径0. 035in, 长度145cm的J形导引钢丝插入JL/JR造影导管,导丝与导管头端平齐送入动脉鞘中,在出鞘管近心端出口之前,固定导管向前推送导丝约5cm, 之后在透视下一起前送导管和导丝,直到导丝头端距主动脉弓近心端约4~5cm时,握住导引钢丝继续前送导管使其头端抵达左或右冠状窦,在导丝固定,继续向前推送导管到一定位置时,导管可依靠其最初塑形自行发生弹力反折而弹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
采用透视下注射少量造影剂的方法调整导管开口的位置与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同轴(使导管头端呈游离状态,指向血流方向而不是动脉壁),观察无压力衰减后方可进行造影。
4.在向前推送导管或导丝期间,一定要遵循无阻力前行的原则。
如果遇到阻力而且轻操作导引钢丝不能克服,则撤出导引钢丝,通过导管注射少量造影剂,一方面检查导管头端在血管内的位置,另一方面弄清楚导管头端附近的血管解剖情况。
5.导管到位后,撤出导引钢丝,按照导管、三联三通、环柄注射器的顺序排气,再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之后进行常规体位的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6.在2~3秒钟内向左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约6~8ml,取多体位投照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每次造影前都应检查导管头端压力,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应足够长,待心电图、心率和血压恢复后(可令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有助于造影剂排除)再进行下一个体位造影(这样可避免连续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所致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7.按同样操作方法送入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所不同的是,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不会自己弹入右冠状动脉开口,需要非常耐心和缓慢地顺钟向边旋转边回撤的动作操作导管(即螺旋动作),当导管头端转向右前方进入右冠状窦时,再在进一步旋转下前送导管,这样有助于正确进人冠状动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