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工具将药物、放射性物质或物理方法直接应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治疗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从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人员配备、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等方面探讨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一、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1.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2)器械准备:检查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器械处于良好状态。

(3)药品准备:备足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等药物,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

2. 操作过程(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如血管内介入、非血管内介入等。

(4)合理使用对比剂,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

(5)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术后处理(1)术后平卧休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定期检查患者介入部位,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二、介入治疗的人员配备1. 医生(1)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2. 护士(1)具备护士执业资格,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护理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3. 技师与工程师(1)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技术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三、介入治疗的质控管理1.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全文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全文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全文一、前言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神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为了保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诊疗质量,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护人员。

二、操作准备1.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等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

2. 器械准备:准备神经血管介入所需的导管、导丝、支架、球囊等器械,并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功能正常。

3.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方式,准备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止痛等药物。

4. 手术室准备:确保手术室的清洁、消毒,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三、操作步骤1. 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局部麻醉。

2. 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

3. 在影像学引导下,将导管送至病变部位。

4.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内栓塞等。

5. 治疗结束后,撤出器械,局部压迫止血。

6.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7. 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3.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4.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如翻身、饮食、排便等,确保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五、术后处理1. 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院指导,如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

3. 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引言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准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制定背景、意义和流程,同时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诊疗技术进行规范和指导。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正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制定的。

通过规范和指导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二、意义1.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操作准则,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保障患者权益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准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3.促进临床研究和教育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可以为临床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为医学进步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制定流程1.确定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范围和内容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制定的诊疗技术的范围和内容,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制定目的和目标。

2.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收集并研究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参考依据和内容。

3.制定编写规范和指南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制定和编写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确保规范和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征求专家意见和审查将制定好的规范和指南提交给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意见征求和审查,确保规范和指南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发布和宣传完成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后,进行发布和宣传,确保规范和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四、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1.静脉置管操作规范和指南(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适宜的静脉置管部位和方式。

(2)消毒和无菌操作:对静脉置管部位进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篇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心血管内科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血管造影室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当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六)重症监护室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英文回答: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epasses a spectrum of medical procedures designed to diagnose and addres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This epasses a wide array of procedur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ngioplasty, stent placement, catheterization, and thrombectomy. These interventions are carried out by proficient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specialized facilities equipped with advanced imaging and monitoring equi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has notably diminished the necessity for traditional open-heart surgeries and has be an indispensableponent of contemporary cardiology practice.心血管干预通过一系列医疗程序,这些医疗程序旨在用最低侵入性技术诊断和解决心血管疾病。

这种方法通过各种程序,包括但不限于血管成形术、固定放置、导管化和切除术。

这些干预措施由配备先进成像和监测设备的专门设施的熟练医疗专业人员进行。

心血管干预的结合明显减少了传统开心手术的必要性,并且是当代心脏病学实践不可或缺的因素。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have standard ways ofdoing things. These guidelines tell us the right way to do different procedures, how to pick the right patients, how to get ready before the operation, how to clean the equipment, and how to take care of patients afterward. They're made and updat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us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evidence from real-life patient experiences. Following these guidelines not only helps patients get betterbut also makes it less likely that something will go wrong during the procedure.为了确保心血管程序安全有效,真正重要的是要有标准的办事方式。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及流程,以确保医疗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1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前,医疗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介入诊疗技术操作;- 准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与患者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2 操作过程在进行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穿戴好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物品;- 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利用适当的导管或器械进入胃肠道;- 进行必要的检查、采样或治疗操作;-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监测生命体征;- 操作完毕后,做好手术部位的处理和患者的安抚工作。

2.3 操作后处理在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结束后,医疗人员应进行以下处理工作:- 停止出血(如有)并做好止血处理;- 将导管或器械取出,做好相关的废弃物管理;-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 记录操作的详细信息和患者的病情。

3. 胃肠道介入诊疗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准备3.1.1 患者确认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3.1.2 健康状况评估,包括检查和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状况和合并症。

3.1.3 患者饮食禁忌,如需要空腹。

3.1.4 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2 操作准备3.2.1 准备必要的治疗设备、药品和材料。

3.2.2 确认设备和仪器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3.2.3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

3.2.4 医疗人员正确穿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

3.3 操作过程3.3.1 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如平卧位。

3.3.2 麻醉处理,根据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3.3.3 进行导管插入或器械操作,根据具体诊疗技术确定。

3.3.4 进行必要的检查、采样或治疗操作,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介入诊疗规范

介入诊疗规范

四、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放射介入诊疗前后准备及考前须知放射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术前医生或护士告知患者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考前须知,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时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2、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

3、做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5、训练床上解小便。

6、术前4小时禁食。

7、术前排空大小便。

〔二〕放射介入诊疗术后考前须知1、患肢穿刺处予以绷带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出血。

2、患者术后应平卧,患肢伸直限制活动24小时。

12小时后可去出压迫沙袋,24小时后解除包扎绷带。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4、饮食:术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可给予流质饮食。

5、介入术后,需抗菌、补液3-5日,注意观察尿量,补液量为每日1000-1500ml,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后注意水化〔输液量3000ml/日〕,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保肝、止酸、止血、止呕吐等对症处理。

6、栓塞后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反响,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麻痹性肠梗阻、非靶器官栓塞等。

上述反响多为一过性的,对症处理即可。

其中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常可至38-39℃,多为7-14日,也可持续1个月,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吲哚美辛处理多能奏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

腹痛的常见原因有碘化油栓塞反响、胆囊炎及近肝包膜的肿瘤治疗后坏死所致局限性腹膜炎,可酌情分别对症处理,只要无外科急腹症指征,就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止痛。

二、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中枢及头颈部介入治疗第一章血管造影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是指对于肺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是一种以肺血管栓塞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包括肺动脉栓塞、肺血栓栓塞症和混合性肺栓塞症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

首先,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该明确肺血管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具有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或肺血管影像学证据,有相关症状且无禁忌证的患者。

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严重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过敏体质以及怀孕等。

其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对于肺血栓栓塞症,可以选择药物溶栓、机械取栓和导管取栓等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混合性肺栓塞症,应综合考虑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经验以及设备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再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血液凝固功能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最后,肺血管病介入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包括血管内鞘套的放置、导丝引导、导管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导管的位置和角度,准确判断栓塞物的位置和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治疗。

术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后期处理,包括局部止血、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等。

总之,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是一套旨在保证肺血管病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的规范操作技术。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进行肺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医生来说,熟悉并遵守这些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选择一家技术熟练、设备先进的医院进行治疗也是十分关键的。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和结构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如经皮瓣膜疾病介入术和左心耳封堵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利益,提高医疗质量。

2. 术语与定义2.1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指结合多种介入技术手段和设备,通过介入操作在患者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2.2 临床应用:指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必要的医学诊断与治疗过程。

3. 操作规范3.1 基本操作准则3.1.1 医疗人员需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熟悉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1.2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医疗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及时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操作过程。

3.1.3 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2 设备与材料管理3.2.1 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3.2.2 设备和材料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步骤3.3.1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3.2 在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执行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3.3.3 在操作完成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和相关结果,并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4.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4.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4.2 针对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应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

4.3 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和报告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中的意外事件和不良反应。

5. 术后护理和随访5.1 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处理并发症和配合康复措施等。

5.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例追踪和随访制度,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种专科科室的出现已经成为医院的常态。

其中,介入科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部门,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介入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

本文将对介入科室的设置、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介入科室的设置1.介入科室的定位介入科室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科科室,主要进行介入性诊疗和治疗。

在医疗服务中,介入科室主要负责各种血管介入、介入放射学和介入手术等诊疗工作。

2.介入科室的组织架构介入科室通常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

科室内设有诊室、手术室、影像学室、护理室等工作区域,以满足不同环节的工作需求。

3.介入科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介入科室应具备一流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条件,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机、CT机、MRI机、超声引导设备等。

此外,还需配备先进的介入器材和材料,以确保介入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二、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1.就诊流程患者来到介入科室就诊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初步询问和体格检查,然后由医师进行详细的症状询问和疾病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诊疗流程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手术准备、麻醉及术前定位、导管置入、介入治疗、手术结束及护理等。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疗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3.术后管理介入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在病房进行观察和护理,直至病情稳定。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及随访计划,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以促进术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三、介入科室的工作规范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介入科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诊疗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化要求,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患者的伤害。

2.加强团队协作介入科室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各个专业人员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股动脉穿刺术二、股静脉穿刺术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四、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五、支气管动脉栓塞六、子宫动脉栓塞术七、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八、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九、髂内动脉栓塞术十、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十一、肾动脉成形术十二、消化道出血栓塞术一、股动脉穿刺术适应症: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二、股静脉穿刺术适应症适用于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标本或需静脉输液用药的患者;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导管检查术,临床上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

禁忌症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在医疗领域,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它们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介入性治疗时能够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与管理流程1.目的:为确保医疗安全,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工作运行体系,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与管理规范,望各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各负其责,违者自负。

2.使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医院。

3.定义:无4.内容:4.1 行政体制:介入治疗手术室归属介入科统一管理,介入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其他临床科室从事介入治疗获得准入资格后,由介入科安排适当的介入手术日。

4.2 设备条件:开展介入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各种常用急救药品。

4.3 人员准入:普通介入医师:4.3.1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4.3.2 有3年以上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或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4.3.3 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开展三级以上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4.3.3.1 有5年以上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3.3.2 经卫健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3 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相关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4 手术者必须由主治医生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经介入考评小组讨论通过医务科同意后准入,技师和护士由介入科室主任准入。

4.3.3.5 各专科介入医师资质同时满足国家卫健委最新颁布的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并按要求具体执行。

4.3.4 介入治疗室消毒无菌管理:按一般手术室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要求来源可追溯,购入有授权。

每一例介入诊疗器材使用者的病历中均有器材使用的识别标识记录。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用后常规销毁,并有记录。

4.3.5 介入手术的实施及其术前术后管理,严格按后述“介入手术管理规范”执行。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旨在规范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诊疗流程以及后续管理工作,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遵守该规范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技术操作规范1.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必须由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进行,确保技术熟练度和经验丰富。

2. 在手术前,医生需仔细审查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手术操作需要在手术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条件下进行,减少感染风险。

4. 操作时,应准确掌握造影剂的用量和注射速度,避免造成过量使用或不当注射,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诊疗流程规范1. 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前,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并发症。

2. 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3. 手术时需在有专业监护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监测,定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

4.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随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状况,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和治疗策略。

5. 手术结束后,医生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结果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指导。

三、后续管理规范1. 手术结束后,医生需要及时记录手术过程和结果,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后续参考和管理。

2. 对于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医生需及时与患者沟通,解释原因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3. 术后定期随访,对术后患者进行观察和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对于手术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需及时与相关科室协作,提供进一步治疗和康复建议。

5. 医院需要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行常规的质量评估和管理,确保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和标准化皮肤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实施皮肤介入诊疗过程中能够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术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相关病历和检查报告。

2. 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解释介入诊疗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 密切关注患者的过敏史和现有疾病情况,确保没有禁忌证。

4. 给予适当的麻醉、镇静或止痛药物,准备相关的介入设备和材料。

三、操作流程1. 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操作部位的清洁。

2. 使用导射枪或针头,准确定位待操作的皮肤病变区域。

3. 进行皮肤标记,以便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引导和定位。

4. 采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皮肤介入治疗,如穿刺、取样、注射、激光烧灼等。

5.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变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步骤和方法。

6. 完成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7. 做好术后处理,包括伤口处理、包扎和嘱咐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8. 记录操作过程的详细信息,包括操作时间、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定期检查和维护介入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

4.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处理并发症。

5. 坚持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五、总结本文档系统地介绍了皮肤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及流程,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实施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遵守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持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股动脉穿刺术二、股静脉穿刺术三、股静脉穿刺术(儿科)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五、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六、肺癌介入诊疗操作规范七、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规范八、支气管动脉栓塞九、子宫动脉栓塞术十、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十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十二、髂内动脉栓塞术一、股动脉穿刺术适应症: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方法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通过股三角,其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

在腹股沟韧带处位置最表浅,搏动最强,且操作简单,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是理想的穿刺点。

经股动脉穿刺根据需要可选择逆行性及顺行性穿刺。

1.逆行性穿刺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左手中、示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

穿刺成功后,可见鲜红色动脉血自针尾喷出,即刻送入导丝。

若送入导丝有阻力时,不可强行送入,应在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况是导丝在穿刺针前方盘曲或进入小的分支,此时应后退并旋转导丝进入。

2.顺行性穿刺顺行性穿刺进针点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约1cm,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的动脉搏动最强处;或在透视下将穿刺针对准股骨头顶缘,进针角度与身体成40°左右。

顺行性插管导丝易进入股深动脉。

若患者下肢取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的外侧,用5F 以下的导管和“J”型导丝易成功。

3.无搏动股动脉的穿刺在髂动脉狭窄、闭塞或肥胖、低血压患者,股动脉搏动不明显,则采取对侧股动脉穿刺法。

如两侧均搏动不明显,则须采取盲穿。

盲穿有以下几种方法:(1)触摸法:硬化的股动脉呈条索状,可以此为穿刺点。

也可用细针穿刺股静脉后,向外移5mm行股动脉穿刺。

(2)透视定位法:透视下以股骨头的内半部作为穿刺标志。

(3)多普勒超声定位法:在超声引导下穿刺。

注意事项1.局部必须无感染并严格消毒。

2.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3.如为婴幼患儿,助手固定肢体时勿用力过猛,以防损伤组织。

4.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示穿入股动脉,拔出针头后,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二、股静脉穿刺术适应症适用于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标本或需静脉输液用药的患者;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导管检查术,临床上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

禁忌症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严禁在此部位穿刺,以免发生难止的出血。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股静脉穿刺术操作方法1.部位选择穿刺点选在格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焰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Ocm。

2.体姿参考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3.穿经层次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的股动脉,其内侧即为股静脉,以左手固定好股静脉后,穿刺针垂直刺入或与皮肤角度呈30度~40度刺入。

要注意刺入的方向和深度,以免穿入股动脉或穿透股静脉。

要边穿刺边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可慢慢回退针头,稍改变进针方向及深度。

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穿刺方法有两种:1.常规股静脉穿刺法穿刺针刺入后,应缓慢退针以待静脉血流出,穿刺成功后,可见暗红色血液缓慢滴出。

2.负压穿刺法静脉穿刺针接注射器,保持负压状态进针,穿入股静脉后可见血液流出,固定穿刺针,送入导丝即可。

注意事项1.局部必须无感染并严格消毒。

2.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3.如为婴幼患儿,助手固定肢体时勿用力过猛,以防损伤组织。

4.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示穿入股动脉,拔出针头后,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三、股静脉穿刺术(儿科)适应症用于危重及不宜翻身的婴幼儿采血。

准备1.患儿准备患儿仰卧,将穿刺侧臀部垫高,使腹股沟绷起,双腿下垂,穿刺侧大腿稍外展屈膝,助手立于患儿头端,帮助固定躯干及双下肢。

2.准备好股静脉穿刺所需物品:治疗盘,5~10ml注射器和6、7号针头各两个。

3.穿刺前向家长解释有关股静脉抽血的知识和目的,并请家长在治疗室外等候。

操作方法1.清洗患儿腹股沟至阴部,更换尿布,覆盖生殖器与会阴(以免污染穿刺点)。

2.患儿仰卧位,垫高穿刺侧臀部,展平腹股沟。

大腿外展外旋,膝关节呈90°。

3.常规消毒腹股沟至大腿根部局部皮肤,术者用左手手指消毒后在腹股沟中1/3处摸到股动脉的搏动后,右手持注射器沿搏动最明显处之内侧垂直刺入,待针头刺入1/3处或一半左右,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持针边退边抽;亦可在腹股沟韧带下约1-3cm处,沿股动脉内侧,与皮肤呈45°角进针,见有回血后停止进针,并固定,抽取血液。

拔针后,用棉球压迫5-10min,贴胶布。

注意事项1.术者先剪好指甲,洗净手指,以碘酊、乙醇严密消毒,避免带入感染。

2.使注射器内形成足够的负压很重要,最好用10ml注射器以形成负压。

取血用的针管千万不能漏气。

取血要快,否则血液会凝固在注射器中。

3.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肾病综合征等高度浮肿患儿慎用。

4.不宜在同侧反复穿刺,一侧穿刺失败,在有效压迫止血后,再取对侧。

5.如刺入动脉,立即拔针,压迫止血。

6.保持针眼不被大小便污染。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目前,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有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球囊血管成形(PTA)及支架置入术。

对DVT 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4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对长段急性血栓介入治疗前置人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和(或)经导管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

②时效性:急性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③综合性:对DVT常采用数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如对急性血栓在经导管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置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DVT的复发。

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1.经导管溶栓治疗:适应证:①急性期DVT;②亚急性期DVT;③DVT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禁忌证:①3个月内有脑出血和(或)手术史、1个月内有消化道及其他内脏出血者和手术史;②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③急性期髂-股静脉或全下肢DVT,血管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④难治性高血压(血压>180/110 mmHg);⑤75岁以上患者慎重选择。

2、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包括使用大腔导管抽吸、利用血栓消融装置清除血栓。

适应证:①急性期DVT;②亚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

禁忌证:①慢性期DVT;②后遗症期DVT;③膝以下深静脉血栓。

3、PTA和支架置入术:适应证:①不伴有急性血栓的髂股静脉重度受压(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②经导管溶栓、血栓清除术后遗留的髂静脉重度狭窄和闭塞;③股静脉形态、血流正常时的股总静脉重度狭窄;④慢性期短段股静脉重度狭窄(推荐作单纯性PTA)。

禁忌证:①股静脉长段狭窄、闭塞;②股静脉机化再通不全;③髂-股静脉长段急性期血栓而又未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者。

术前准备:1、体格检查:观察、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和会阴部及腹股沟部肤色、浅静脉显露情况和血液回流方向、肤温及肢体周径。

检查并记录Homan征及Neuhof征、软组织张力、髓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幅度。

2、实验室检查:血浆D一二聚体(D-D)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血浆D-D>500μg/L对诊断急性DVT有重要参考价值。

凝血功能测定: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3、影像检查:(1).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时正常静脉压迫后管腔可消失,含血栓的静脉压迫后管腔不消失且腔内回声增强。

加压超声显像对股、腘静脉血栓检出率较高,对小腿静脉血栓检出率较低;受肠内气体和空腔脏器干扰,髂静脉血栓较难检出。

(2).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结合加压超声显像,可作为DVT的筛选和动态监测。

(3).顺行性静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