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综述

合集下载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最新版)目录1.舆情综述的定义和作用2.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3.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正文舆情综述,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社会舆论的主要内容、倾向和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文章。

它是新闻报道、评论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舆情走向、指导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写作舆情综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舆情主题。

这是舆情综述的基础,也是出发点。

主题应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普遍性,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热点。

其次,要全面收集舆情信息。

舆情综述的写作,需要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新闻报道、评论、网络舆论等。

收集的信息要全面、准确、权威,以确保综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再次,要深入分析舆情内容。

这是舆情综述的关键步骤。

分析要深入、透彻,能够揭示舆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最后,要提出合理建议和策略。

舆情综述不仅要揭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因此,在分析舆情的基础上,要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引导和规范舆论。

以下是一篇舆情综述的实例:近期,我国网络舆论场上,新冠疫情、疫苗接种、教育改革等话题成为热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其中,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和疫苗接种的推进情况,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网络舆论对此呈现出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表示理解和支持政府的防疫措施,并对疫苗接种持乐观态度。

然而,也有部分舆论对疫情的防控和疫苗接种提出质疑和担忧,认为政府的措施过于严格,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问题。

对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既要对疫情保持警惕,也要对疫苗接种持科学态度,不轻信谣言,不传播恐慌。

总的来说,近期的网络舆情反映出公众对疫情和疫苗接种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社会的理性和成熟。

网络舆情综述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

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

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

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

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篇1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报告旨在总结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工作内容概述1. 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定期收集和分析各类网络舆情信息;2. 对重要事件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上报相关信息;3. 加强舆情预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 组织开展舆情知识培训,提升员工舆情素养。

三、重点成果1. 成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实现了舆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与分析;2. 针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上报,有效避免了不良影响的扩散;3. 通过组织培训,提高了员工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4. 形成了多篇高质量的舆情分析报告,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

四、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舆情信息繁杂,筛选难度大。

解决方案:加强信息筛选能力,提高分析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重要信息不被遗漏。

2. 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有时无法及时响应。

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 员工舆情素养参差不齐。

解决方案: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定期的舆情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舆情素养和应对能力。

五、自我评估/反思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整体应对水平。

同时,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未来计划1. 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 加强与媒体、公众等的沟通与合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3. 深入开展舆情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舆情素养和应对能力;4.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研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本单位舆情工作的水平。

七、结论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

舆情分析总结范文

舆情分析总结范文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本文将对近期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一、舆情概况近期,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1. 舆情事件数量增多。

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各类舆情事件层出不穷,涉及民生、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2. 舆情传播速度快。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

3. 舆情关注度提高。

公众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参与讨论。

二、舆情分析1. 舆情类型分析(1)民生类舆情:涉及食品安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这类舆情关注度高,容易引发公众共鸣。

(2)社会类舆情:涉及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这类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3)政治类舆情:涉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政治体制改革等,这类舆情关注度高,容易引发公众关注。

2. 舆情传播渠道分析(1)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2)新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舆情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

(3)论坛、博客:论坛、博客等平台成为舆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用户可以发表观点,进行互动。

三、舆情应对措施1.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掌握舆情动态。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策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3. 加强舆情回应。

对于涉及民生、社会等领域的舆情,相关部门应迅速回应,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舆情分析师队伍建设,提高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

四、总结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具有重要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技术综述

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技术综述

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技术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技术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研究领域。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公众对特定事件、话题、人物或组织的态度和情绪体现出来的数据。

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已经成为了舆情研究者们的重要任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述当前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应用场景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综述1. 文本分析技术文本分析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之一。

文本分析技术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网络上用户发布的文字信息,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情感倾向度分析、话题模型分析等方面的处理。

情感分析是指对一段文字情感色彩的判断,情感倾向度是指对一段文字情感的量化分析,话题模型分析则是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处理,提取话题及其关系,形成话题模型。

文本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娱乐、社会等多个领域,如政治选举、品牌营销、舆论引导等。

2. 社交网络分析技术社交网络分析技术是指对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获取与某个事件或话题相关的社交网络数据,并通过社交网络数据网络关系分析、人物网络关系图谱分析等方式,研究社交网络中用户行为和传播规律。

社交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广泛,如政治选举、品牌传播、事件传播等。

在政治选举中,社交网络分析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候选人和选民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掌握选民情况,帮助政治团体进行选举策略制定、竞选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

3. 图像分析技术图像分析技术主要是对网络上涉及图片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用于解决图像内容的识别、图像情感分析、图像识别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交网络上以图片为主要内容的平台的兴起,图像分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微信、ins等社交网络,其图片占比越来越多,如何对图片进行分析和处理,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舆情预测技术综述网络舆情预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预测未来的舆情趋势和变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综述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 要性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 映,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难以控制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 舆情往往会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 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干扰事件的正常处理,甚至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 舆情特点
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速度 极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互动性强: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网民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情绪化明显: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往往带有强 烈的情绪色彩。
3、国际合作不足: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合作还 不够充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内容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 学等。本次演示旨在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问题、挑战。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综 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1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引导的重要性
03
三、存在的问题和未 来发展趋势
02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引导研究现状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 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演示将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 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月度网络舆情情况汇报

月度网络舆情情况汇报

月度网络舆情情况汇报近一个月来,我们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以下是对月度网络舆情情况的汇报:一、舆情总体趋势。

在过去一个月内,网络舆情总体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热点事件的频繁发生,舆情热点也随之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及时地关注和分析舆情动向,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舆情热点分析。

1. 社会热点事件。

在过去一个月内,社会上发生了多起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如突发事件、社会问题等。

这些事件往往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舆情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事件的发展,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舆情应对措施。

2. 品牌舆情。

针对公司品牌的舆情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过去一个月内,我们对公司品牌在网络上的曝光度、评价情况等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负面舆情,同时加强正面舆情的传播。

三、舆情监测与应对措施。

1. 舆情监测。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持续监测,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可能对公司形象和声誉产生影响的舆情事件,包括负面新闻、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正面舆情,如用户好评、行业赞扬等,这些都为公司形象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 应对措施。

针对发现的舆情事件,我们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发布正面信息、澄清谣言、加强与用户的沟通等。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负面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制定有效的舆情危机公关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四、舆情分析与展望。

1. 舆情分析。

通过对过去一个月网络舆情的分析,我们发现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都有了显著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以保障公司形象和声誉的稳定和提升。

2. 展望。

未来一个月,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各方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以保障公司形象和声誉的稳定和提升。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原创版】目录1.舆情综述的概念与作用2.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3.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正文舆情综述,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社会舆论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性描述和分析的文章。

它是公共关系、新闻传播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民意走向、制定传播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舆情综述的概念与作用舆情综述是对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的概括和总结,其主要任务是描述和分析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

舆情综述不仅可以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还可以为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辅助其制定传播策略和研究方向。

二、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1.选定研究对象:舆情综述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事件、某一话题,也可以是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舆论情况。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2.收集数据:舆情综述的写作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3.分析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比较等操作,提炼出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

4.结论与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结论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舆情综述的主要发现,建议则应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网络舆情综述”为例,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为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网络舆论情况。

然后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疫情期间网络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等。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如:疫情期间,网络舆论主要关注疫苗研发、防控措施、国际合作等方面;建议政府、媒体等有关方面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权威信息,提高民众防疫意识等。

总之,舆情综述是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民意走向、制定传播策略的重要工具。

网信工作舆情总结汇报范文

网信工作舆情总结汇报范文

网信工作舆情总结汇报范文【篇一】尊敬的领导:您好!经过近期的调研和分析,本次汇报将全面总结网信工作中涉及的舆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一、舆情总体概况根据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发现近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敏感事件频发:一些敏感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如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等,引发了广泛关注;2. 谣言传播严重:虚假信息和谣言频繁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3. 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有所增加,给网民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4. 不良信息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的传播情况仍然存在,对网民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二、舆情问题解决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 建立全面快速的舆情监测机制:加强与媒体、社交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建立全面快速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准确解读舆情热点。

2. 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加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重大事件的详细情况,减少谣言传播的空间。

3.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对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的预防和打击能力,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

4. 加强不良信息治理:利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的监管和治理,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重点和任务为确保上述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重点和任务:1. 加大舆情监测力度:继续加强舆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体系,提高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网络舆情。

2. 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加强舆情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工作,解读舆情热点背后的原因和趋势,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

3. 制定舆情应对策略:根据舆情的特点和趋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等方面,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减少负面影响。

4. 加强与公安、信息部门合作:加强与公安、信息部门等的合作和沟通,共同防范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保护网信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网络舆情情况汇报

我市网络舆情情况汇报

我市网络舆情情况汇报近期,我市网络舆情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舆情事件的敏感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其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体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涉及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加复杂,对舆情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理需要更加及时、精准和有效,需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引导的作用,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市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呈上升趋势。

随着网络传播的便捷和快速,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和引导,及时辟谣和澄清不实信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恶意攻击和谩骂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甚至造成一些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恶意攻击事件,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

三、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需要更加科学和精准。

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增强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四、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疏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引导和疏导网络舆情,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意见,增强网络舆情事件的正面影响力,遏制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我市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快速化的趋势,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分析和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做好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工作,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疏导工作,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促进网络舆情事件的良性发展,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舆情综述发言材料

舆情综述发言材料

舆情综述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舆情综述的一些看法。

在此,我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语言,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我们都知道,舆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关注、讨论和情感倾向。

在信息化时代,舆情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个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对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关注舆情、了解舆情、引导舆情,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谈谈舆情的重要性。

舆情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它揭示了公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和痛点。

通过分析舆情,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调整工作重心,提高政策效果。

同时,舆情也是舆论场的缩影,它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较量。

关注舆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舆论挑战,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舆情也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网络空间,信息传播渠道多样,观点交锋激烈,真假信息交织,这使得舆情的发展变得难以预测。

一方面,负面舆情可能迅速蔓延,对政府和企业形象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正面舆情也可能被忽视,无法发挥应有的正能量。

因此,如何把握舆情发展规律,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舆情素养。

作为舆情工作者,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高效的组织力。

我们要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关键信息,准确把握舆情动向。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团队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舆情挑战。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我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面对这些热点问题时,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有效引导了舆情走向。

同时,各级宣传部门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疫信心和奋斗精神。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舆情,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综述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综述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包括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信息,如政治动态、经济情况、企业管理等等。

这些信息的形成和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各种社会事件和热点,更是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和讨论。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就是对这些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定义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上的相关舆情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分析,并从中发现规律、趋势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以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高速、广泛、深入、多样、交互和反复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交互性和反复性。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是指,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是不断交流和分享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和辩论。

网络舆情的反复性是指,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有时候会追随事件的发展而变化,有时候则会因为媒体的炒作而变化。

此外,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也是很大的特点,它不仅涉及到民生热点和政治事件,还可以涉及到非常专业的领域,如医疗、环保、农业等等。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和GIS技术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的语义分析和分类。

此外,统计分析技术和GIS技术也可以对舆情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显示。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应用领域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涉及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策制定、公共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销、金融投资、品牌保护等等。

例如,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的结果,更好地了解民意,制定更加符合公众需求的政策。

舆情情况总结报告范文

舆情情况总结报告范文

一、报告概述报告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报告对象:全国范围内各类舆情事件报告目的:全面总结分析近期舆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舆情概况1. 舆情总量据统计,2023年1月至3月,全国范围内共发生各类舆情事件5000余起,其中网络舆情事件占80%,传统媒体舆情事件占20%。

2. 舆情类型(1)社会热点事件:如疫情防控、自然灾害、民生保障等;(2)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火灾等;(3)企业舆情: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4)政府舆情:如政策解读、政务公开、政府形象等。

三、舆情热点事件分析1. 疫情防控舆情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稳定,疫情防控舆情逐渐成为焦点。

期间,多地出现疫情防控不力、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质疑。

2. 突发事件舆情近期,全国多地发生交通事故、火灾等突发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事件因救援不及时、善后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舆情发酵。

3. 企业舆情部分企业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成为舆情热点。

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4. 政府舆情政府舆情方面,政策解读、政务公开、政府形象等方面成为关注重点。

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回应不充分等问题。

四、舆情应对建议1. 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2. 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应对效率;3. 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4. 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处理;5. 提高政府形象,加强政务公开,提升公众满意度。

五、总结2023年1月至3月,全国舆情形势复杂多变。

面对各类舆情事件,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舆情应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本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3篇)

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本年度,我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舆情监测本年度,我单位共监测到网络舆情事件XX起,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我们掌握了网络舆论的动态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舆情引导针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我单位积极发声,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等方式,有效缓解了网络舆论压力。

3. 舆情应对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迅速响应,制定应对措施。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网民理性表达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降低了负面影响。

二、工作亮点1.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本年度,我单位进一步完善了舆情监测体系,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全面、实时监测。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强化舆情引导能力我单位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形成了科学的舆情引导策略。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有效传播正能量。

3. 提高舆情应对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我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工作不足1. 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大虽然本年度我单位在舆情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监测范围仍有待扩大,以全面掌握网络舆论动态。

2. 舆情引导效果需进一步提升在舆情引导方面,我单位仍需加强研究,提高引导效果,以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3. 舆情应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在应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持续完善舆情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准确性。

2. 加强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提高引导效果,传播正能量。

3.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的能力。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对2023年度舆情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旨在总结年度舆情特点,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年度舆情概况1. 舆情总量2023年度,我国网络舆情总量持续增长,各类舆情事件频发。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年舆情总量约为X亿条,同比增长Y%。

2. 舆情领域(1)政治领域: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反腐败斗争等政治事件成为舆情热点。

(2)经济领域:房地产、股市、金融风险等经济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3)社会领域:食品安全、教育改革、公共卫生等社会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4)文化领域: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网红现象等文化话题成为热点。

(5)国际领域:中美关系、国际形势、海外疫情等国际事件引发舆情波动。

三、年度舆情特点1.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传播速度加快,热点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影响范围广泛。

2. 舆情舆论场多元化随着网络平台多样化,舆情舆论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观点和立场交织,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3. 舆情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多数舆情事件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如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等。

4. 舆情事件影响范围扩大舆情事件不仅影响国内,还可能引发国际关注,如海外疫情、国际形势等。

四、年度舆情案例分析1. 案例一:疫情防控舆情2023年,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舆情事件频发。

如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政策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2. 案例二:房地产舆情受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影响,房地产领域舆情事件增多,如房价波动、开发商跑路等。

3. 案例三:食品安全舆情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2023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舆情关注。

五、结论2023年度舆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舆论场多元化、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范围扩大等特点。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积极应对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舆论环境。

年度舆情概述分析总结(3篇)

年度舆情概述分析总结(3篇)

第1篇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2022年度的网络舆情进行概述分析,总结其特点、热点事件以及应对策略。

一、舆情特点1. 多元化发展:2022年,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科技、环保、教育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

其中,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2. 舆论场激烈:在多元化的舆情环境下,舆论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

不同观点、立场在网络平台上展开激烈辩论,形成了多元的声音和观点。

3. 情绪化表达:在舆情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情绪化表达明显,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网络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4. 网络素养提高:随着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网络舆情,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

二、热点事件1. 政治领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热议国家发展战略、政策调整等内容,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2. 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股市波动等经济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引发网友热议。

3. 社会领域: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事件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关注政策实施效果,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关切。

4. 科技领域:人工智能、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科技热点引发网友关注。

人们探讨科技发展趋势,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5. 环保领域:环保问题成为舆情关注的重点。

网民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加强环境保护。

三、应对策略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负面舆情,维护网络生态。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部门和媒体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网民关切。

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引导网民理性表达观点,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暴力。

网络舆情报告(精选6篇)

网络舆情报告(精选6篇)

网络舆情报告网络舆情报告报告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

这是总结的中心。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

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

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

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

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网络舆情报告(精选6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络舆情报告(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舆情报告1xx年网络舆情调研报告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影响。

由于城管体制和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我区城管分局受理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越来越多。

网络舆情一方面推动了城管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舆情往往给城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影响。

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已成为我们城管人的新课题。

一、现状分析(一)数量日益增多。

分局处理网络舆情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

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诉求、发表看法。

他们的网上诉求日益频繁,网民发表言论热情高涨,阶段性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市民意见情绪网络化表达逐渐形成习惯。

二是城管这支队伍因其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成为网络舆论热议的焦点,常被民众所关注。

(二)内容涵盖面广。

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有以下几项:一是表达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感;二是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认知;三是暴露问题或投诉;四是行为倾向,此类为我们通常说的预警性信息,常发生在特殊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前期。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了两种 算 法 :-- n 方 法 和 S M 方 法 , 验 结 果 表 明 S M 埘 于 网 Kn a s e V 实 V 络 舆情 热 点 发现 方 面 具有 比较 好 的优 势 。
种 表现形式 , 是公众在互联 网上公开表达 的对某种社会 现象或
社会 问题 的具有一定 影响力 和倾 向性 的共 同意见 。纪 红、 马小 洁 (07认为 网络舆情 就是 指在 网络空 间内 , 20) 围绕舆 情 因变事项 的 发生 、 发展和变化 , 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 向所持有的态度。
网络 的结构 挖掘和对 网络的使用记 录挖掘 上 , 内容分 析法在 网络 舆情信息分析 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描述 网络 中传播 () 的舆情信息 ;2推论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 主体 的意图以及态度 和情 ()
绪 的倾 向性 ;3描 述 和推 论 网络 舆 情信 息 的 产 生 和 变 化 趋 势 。黄 () 晓斌 、 超 (09研 究 了 文 本 数 据 挖 掘 法 在 网 络 舆 情 分 析 中 的 作 赵 20) 用 。文本 挖 掘 的技 术 主 要 包 括 特 征 提 取 、 本 分 类 、 本 聚 类 、 文 文 关
响力 、 带有倾 向性 的意见 或言论 的情况 。刘毅 (06 认 为 网络舆 20) 情是 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 众 ,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 自己关 对 心或 与 自身利益 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 事务所持有 的多 种情 绪 、 态
度和意见交错 的总和 。徐晓 日(07 认为 网络舆情是 社会舆情 的 2o)
国 内网络 舆 情 研 究综 述
丁 也
( 口师 范学院新 闻 系 4 6 0 ) 周 6 0 1
【 摘 要】 自互联 网进 入 中国后 , 内关 于 网络 传 播 的研 究 一直 没有 中 国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舆情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舆情综述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挖掘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今后的舆情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以一起具体的舆情事件为例,进行舆情综述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的舆情事件涉及某地的一起公共安全事件。

通过对舆情走势、涉事主体、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揭示舆情发展的脉络,并探讨应对策略和启示。

二、舆情概况1.舆情事件概述事件发生在本市某区,涉及公共安全领域。

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2.舆情走势与关键节点从舆情走势来看,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第一个舆情高峰。

随后,涉事主体发布声明,回应公众关切,舆情出现短暂回落。

但随着媒体对事件深入报道和公众对涉事主体处理措施的质疑,舆情再次攀升,形成第二个高峰。

3.涉事主体与核心议题涉事主体包括事件发生地的政府部门、公共安全部门和事发单位。

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事件原因、涉事主体的责任、处置措施等方面。

三、舆情分析1.舆情传播渠道与路径从传播渠道来看,本次舆情主要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论坛等途径传播。

其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传播速度最快,影响力最大。

2.舆情主体态度与立场舆情主体主要包括公众、媒体和涉事单位。

从态度上看,公众对事件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质疑,媒体则在报道中呈现中立偏质疑的立场,涉事单位则在声明中强调自身责任。

3.舆情观点与舆论倾向舆论倾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质疑涉事主体的处理措施和回应;二是关注事件背后的制度原因;三是呼吁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监管和管理。

4.舆情影响与后果本次舆情事件对涉事主体和政府部门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四、舆情应对与启示1.涉事主体的应对措施涉事主体在事件发生后,发布了声明,承认存在问题,并表示将严肃处理。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

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

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

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

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

总是,在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的背景,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2013年3月有人微博发表题为“孙志刚十年祭”的文案,在重新提起2003年广州孙志刚案的同时更是对网络舆情发展十年过程的总结。

从2002年的4580万至2012年底的5.64亿,最近十年来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体因素。

随着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 阶段,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 [2]。

随着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开始逐渐受到各
级政府重视,从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开始,中国社会民族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以及网络舆论信息汇总与分析意识的提高,从而为网络舆情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

(二)、结合实例分析探讨网络舆情的影响及现状
在互联网信息瞬息变化的同时,无数网络事件正在瞧瞧的发生,然而网络事件演变为网络舆情是需要特定条件及因素催发的。

总体来说造成由网络事件向网络舆情转变的因素分为三种。

网络事件的公共性与突发性,互联网匿名性、互交性以及“去中心化” [3]的特性引发的广泛讨论,事件主体应对措施造成的网络围观。

而基于这三点因素发生的网络舆情又有着相对明显的内容与影响划分。

1、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然效果的冲击性以及影响范围的公共性会吸引大量媒体、网民的关注与讨论。

2013年春节过后,北京连续遭遇沙尘暴天气,最高可达十级的大风不仅将北京城区PM10的数值升到1000,更是将网民关注度推向了最高点,一时间环境治理及其背后的政府不作为成为舆论焦点。

而两会期间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上海,其主要水源供应地黄浦江竟然漂浮着上万头死猪,在人们纷纷讨论死猪来源以及是否有猪瘟发生的同时,官方公布水质未受影响,上游未发生病死猪事件。

上万头死猪的视觉冲击与官方公布数据的巨大差异使之成为两会期间最大的网络
舆情事件。

这种由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会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网民关注与讨论,而关注的焦点一般分为事件的内容、事件产生原因以及政府部门处理事件的措施。

2、政府提出的有争议性政策引发的网络舆情,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并公布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五项政策措施(新“国五条”),3月1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份通知明确规定了二手房交易按照个人所得的20%征税。

在近半数网民关注点主要放在房地产行业的大网络背景之下,该政策立即引发了网民热议,形成网络舆情。

舆论焦点在赞同国务院调控房价,打击炒房行为的同时也在担心一刀切的政策是否会伤害到房产的真是需求者,例如二手房源涨价的预期以及一手房市场的再次被推高。

当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涉及到公共利益分配及调控时,就会引发网络舆情的出现,而大量网民的讨论与猜测又会促使网络舆情向社会行动的转移。

例如“国五条”的出台导致3月份离婚率增高两成以及二手房交易人为抢在政策实施之前过户而造成二手房市场的混乱。

3、政府部门及公务员不当言行被曝光引发的网络舆情,舆论监督是网络信息的重要功能之一,手持移动信息端的每一位微博、论坛用户都是潜在的违法乱纪言行举止的爆料人。

仅仅在2012年11月份至2013年3月份五个月之间就有上百次由网民曝光而形成的网络舆情事件。

内容囊括了贪污、公款吃喝、暴力
执法、公车私用以及其他任何违犯党纪国法的行为。

“零容忍”成为网络反腐倡廉阵地的关键词,而这些事件的井喷式发生也使此类舆情形成了固定的演变模式,即行为曝光——网民关注——政府部门介入调查——公布处理结果。

以国有企业珠海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总经理周少强等人公款吃喝为例,事件网贴曝光之始,网民关注点仅是12瓶红酒的问题,然而珠海市国资委成立调查组在经过所谓“调查”之后的“学酒”言论使之迅速升温,于是被顶“八项规定”之风作案与睁眼说瞎话的调查做法惹怒的网络舆论最终是以珠海市纪委姗姗来迟和周少强被免职而告一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