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3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最新版)目录1.舆情综述的定义和作用2.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3.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正文舆情综述,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社会舆论的主要内容、倾向和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文章。
它是新闻报道、评论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舆情走向、指导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写作舆情综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舆情主题。
这是舆情综述的基础,也是出发点。
主题应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普遍性,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热点。
其次,要全面收集舆情信息。
舆情综述的写作,需要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新闻报道、评论、网络舆论等。
收集的信息要全面、准确、权威,以确保综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再次,要深入分析舆情内容。
这是舆情综述的关键步骤。
分析要深入、透彻,能够揭示舆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最后,要提出合理建议和策略。
舆情综述不仅要揭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因此,在分析舆情的基础上,要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引导和规范舆论。
以下是一篇舆情综述的实例:近期,我国网络舆论场上,新冠疫情、疫苗接种、教育改革等话题成为热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其中,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和疫苗接种的推进情况,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网络舆论对此呈现出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表示理解和支持政府的防疫措施,并对疫苗接种持乐观态度。
然而,也有部分舆论对疫情的防控和疫苗接种提出质疑和担忧,认为政府的措施过于严格,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问题。
对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既要对疫情保持警惕,也要对疫苗接种持科学态度,不轻信谣言,不传播恐慌。
总的来说,近期的网络舆情反映出公众对疫情和疫苗接种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社会的理性和成熟。
请闸述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网民特质、舆论特点、标志性
请闸述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网民特质、舆论特点、标志性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样,网络舆情的成长总是与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有关。
综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事件寻找到其发展的规律。
通过梳理这些事件,可以大致看出网络舆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不同技术的发展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将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和理性发展五个时期。
而每一时期都通过特定的网络舆情事件分析出这一时期网络舆情的特点,为政府如何监管舆情提供理论支持。
一、中国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1998年—2001年)参考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始于1998年。
而网络舆情的出现则是在1998年以后,从1999年开始,网络舆情开始在我国批量涌现,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重大事件起到了催化和激发作用。
在此期间,政府对网络舆情干预较少,国务院网络舆情局2001年才得以组建。
这一时期网站少、网络空间小、网民也少,而网民能够自由发言主要通过聊天室发帖和论坛发言两种方式,这一时期的网络热点相对较少,政府对网络舆情没有重视,所以被称为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
1、1998年:印尼排华引发的骚动,第一次引发了网络舆情的大热潮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暴动,导致1250人死亡。
事件发生后,由于印尼当局故意隐瞒加上网络的普及力度不够,内地媒体并没有报道这方面的信息,中国的民众多数并不知情。
但是网民发布的血腥照片与暴力事件信息,激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抗议。
而这个事件经由多数网民的推动,国内的民族主义、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第一次掀起了网上舆情的大热潮,体现了网络的正面影响。
这次事件是中国网络與情发端的标志性事件,实现了网络舆情从无到有的突破,标志着民众开始在网络上表达情绪与意见,催生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此时,中国网络舆论是以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也是中国网民应对暴动的一种途径。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
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
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
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
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2009年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1. 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七部委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2. 2009年1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正式启动,内容涵盖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运动、时尚、文化、动漫等领域。
在这次大会上,9月14日被票选为网民节日期。
3.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
4. 2009年2月2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5. 2009年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
6. 2009年5月19日21时起,由于网站的域名解析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出现故障,导致电信运营企业的递归域名解析服务器收到大量异常请求而引发拥塞,造成江苏、安徽、广西、海南、甘肃、浙江等6省部分互联网用户的服务受到影响。
5月20日凌晨1时20分,受影响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基本恢复正常。
7. 2009年6月26日,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管理工作》的通知。
规定同一企业不能同时经营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并且虚拟货币不得用于购买实物。
8.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9. 从2009年下半年起,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测试微博功能。
微博客吸引了社会名人、娱乐明星、企业机构和众多网民加入,成为2009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丁 也(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
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曾润喜【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
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
最新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传播平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尖锐性,使其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万方数据库为例截至2015年6月已收录约6200篇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其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动力学、迁移元胞自动机、病毒传播理论、线性回归等。
这些方法成功的模拟了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并识别其中关键的影响因子,但仅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触及到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为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部分学者创设性地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实质原因。
因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在各自分类标准下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类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1文献统计分析为了充分掌握现有网络舆情博弈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比舆情研究的整体现状,本文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知识脉络分析工具,输入“网络舆情”进行知识脉络检索,得出2005-2015年间网络舆情文献每百万期刊论文的年度命中数,因该分析工具无法进行“关系‘并’”检索,实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分析文献与舆情总体文献的对比,因此本文通过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输入“网络舆情”“博弈”两个检索词进行“精确”条件下关系“并”的一般检索流程,共产生49条检索记录,因其中仍混有非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之后,共保留20条检所记录。
图1为2005-2015年间两类舆情研究文献的对比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始于2005年,2005-2009年间文献生产量增长率较为缓慢,自2009起到2013年,文献年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约为33.241,这与这段时期内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即时通讯App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幅度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2009年国内国际十大新闻
二ΟΟ九年国内十大新闻事件2月28日15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将全程进行文字和视频直播。
图为温家宝自己挑选网友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一、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2月2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这是中国政府总理首次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全程直播。
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40万网民同时在线,通过新华网论坛踊跃提问。
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温家宝回答了网民提出的29个问题。
图表:详解8500亿元医改投入“方程式” 新华社发聚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新医改方案出台4月6日和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
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
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未来3年,我国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
10月12日,旁听开庭审理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桥清真寺宗教人士努尔买买提·阿皮孜在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王菲摄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三、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当地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
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依法平息事态和处置了事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四、全方位外交再上新台阶9月21日至2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峰会和20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
12月17日至1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一、引言政府网络舆情是指大众通过网络形成的与政府本身及其工作有关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网络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当出现突发敏感事件时,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因此,政府舆情的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几年舆情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研究从2003开始,政府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从2010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开始爆发式增加,一方面源于网络舆情基础性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在完善政府治理、维护政府形象的巨大作用。
本文通过采用引证分析法对近十年的政府网络舆情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且进一步对其研究热点分布、学科分布方面做出分析,以此了解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政府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采用主题与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而衡量文献影响力的指标采用的是CNKI数据库被引用次数高的数据。
三、政府网络舆情研究分类分析(1)政府网络舆情的学科分布。
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类为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他们主要围绕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传播与传统舆情传播的异同,如《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刘宗让,2009)、《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闫利平,2012);政府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如《网络舆情分析:面向政府的决策情报服务》(黄小燕,2012);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有效反映和引导能力,如《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吴芸,2011)等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
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也是政府舆情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网络舆情变化和发展,为政府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提供解决机制。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原创版】目录1.舆情综述的概念与作用2.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3.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正文舆情综述,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社会舆论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性描述和分析的文章。
它是公共关系、新闻传播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民意走向、制定传播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舆情综述的概念与作用舆情综述是对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的概括和总结,其主要任务是描述和分析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
舆情综述不仅可以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还可以为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辅助其制定传播策略和研究方向。
二、舆情综述的写作要点1.选定研究对象:舆情综述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事件、某一话题,也可以是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舆论情况。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2.收集数据:舆情综述的写作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3.分析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比较等操作,提炼出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
4.结论与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结论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舆情综述的主要发现,建议则应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舆情综述的实例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网络舆情综述”为例,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为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网络舆论情况。
然后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疫情期间网络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等。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如:疫情期间,网络舆论主要关注疫苗研发、防控措施、国际合作等方面;建议政府、媒体等有关方面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权威信息,提高民众防疫意识等。
总之,舆情综述是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把握民意走向、制定传播策略的重要工具。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
定 的社 会 空 间 内对 社 会 和 社 会 管 理 者 的 政 治 态 度 |。本 文 认 为 , 5 ] 网络 舆 情 是 指 在 一 定 的 网络 空 问 内 , 大 民众 对 于舆 情 事 件 的发 生 、 广 发展 和 变 化 , 对 国家 管理 者所持 有 的社会 政治 态度 。 2 . 网络舆 情 的特征 2
收 稿 日期 :0 1 7 3 2 1 —0 — 1
理论 ,认 为舆 论形 成 中意见 一 方 的沉 默 就会 造成 另 方 意见 的势 力增 强 , 如此 循环 往复 . 观上促 进 社 客 会 一 体化 ,保 障基 本行 为 和观 念达 到 足够 的一致 水 平 _。陈力 丹认 为 , 9 ] 网络舆情 的形 成应 遵循社 会 变动 所 产 生 的刺激 性意 见 和意见 在传 播互 动 中的相互 趋 同这两 个步 骤 l 。 1 毕宏 音认 为 , 网络舆 情 的信息 交 在 流过程 中 ,集 体心 理 的存在 使 网 民个 体 的舆情 表 达 受 到 群体 影 响而发 生 变化甚 至扭 曲。通 过对 群体 压
势[。 23 网络舆 情 的形成机 制 -
国外 学 者 EN el— e m n . ol N u a n提 出 沉 默 的 螺 旋 e
关 于 网络舆 情 的定 义 , 津社 科 院刘毅 认 为 . 天 网
络 舆 情 主要 通 过 通 讯 网络 发 布并 传 播 公 众 对 于某
一
21 0 2年 3月
情 报 探索
第 3期 ( 1 3期 ) 总 7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
刘 萍 萍 汪祖 柱
( 徽 大 学 管理 学 院 安
实践 提 出 了几 点 建议 。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综述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包括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信息,如政治动态、经济情况、企业管理等等。
这些信息的形成和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各种社会事件和热点,更是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和讨论。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就是对这些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定义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上的相关舆情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分析,并从中发现规律、趋势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以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高速、广泛、深入、多样、交互和反复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交互性和反复性。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是指,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是不断交流和分享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和辩论。
网络舆情的反复性是指,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有时候会追随事件的发展而变化,有时候则会因为媒体的炒作而变化。
此外,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也是很大的特点,它不仅涉及到民生热点和政治事件,还可以涉及到非常专业的领域,如医疗、环保、农业等等。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和GIS技术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的语义分析和分类。
此外,统计分析技术和GIS技术也可以对舆情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显示。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应用领域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涉及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策制定、公共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销、金融投资、品牌保护等等。
例如,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的结果,更好地了解民意,制定更加符合公众需求的政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舆情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推荐指数 26 6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演化过程 演化 泛化 每个人 模糊积分 模糊测度 模糊推理 机制研究 日常生活 新闻网页 新闻监测 新闻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 数据仓库 效能转换 政治生活 政治生态 政府新闻发布 技术关键 意见领袖 情抽取规则 影响因素 弱势群体 引导 广州亚运会 平台 小世界效应 威胁估计 大众媒介 多维数据模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发展趋势 危机预警 利益表达 分析研判机制 公共领域 公共危机传播 元胞观点能量 元胞自动机 元信息 倾向度 信息融合 信息抽取 体系与流程 传统媒体 传播能 传播策略 传播模式 优势 互联网政治 互联网 中国社会 个人信息
2008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预警机制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工作流程 网络舆情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网络舆情 综述 预警机制 舆情 突发事件 指标体系 外部机制 内部机制 中国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07 108 109 110
2011年 科研热词 网络舆情 预警 舆情 突发事件 迁移元胞 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论 监测 演变机制 指标体系 态势理解 高校突发事件 高校 障碍 阶段分析 重大事件 观点漂移 观点极化 西方媒体 表达 舆论引导 舆情研究 舆情演化 自动识别 自信度 联机分析处理 职工舆情 群体极化 群体性 网页类型 网络论坛 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事件 网络舆 网络水军 网络新闻 网络政治人 网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社区民间组织 社会科学 社会生活 社会机理 社会影响 知识库 直觉模糊推理 监测预警 电子民主 电子政务 生命周期 特征提取 演变 推荐指数 18 4 4 4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件
二、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记:09年1月,今日资本、雄牛资本等向京东商城联合注资2100万美元,引发国内垂直B2C领域投资热。
09年5月,当当网宣布盈利,毛利率达20%,成目前国内首家实现全面盈利的网上购物企业。
09年6月,宁波市在提出打造“行业网站总部基地”之后,又宣布打造“电子服务之都”的目标。
另外,今年其它几个比较重要的省市像湖南、成都、金华、南京、深圳等都纷纷大力跟进。
09年6月,“国家队”银联支付与B2C企业当当网签订合作协议,这是银联支付成立七年来,首度进入电子商务支付领域,与在线第三方支付市场领导支付宝形成了正面竞争。
09年7月,淘宝网“诚信自查系统”上线,为C2C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炒作卖家的自查举措。
09年9月,杭州政府发布鼓励电子商务创业优惠政策,杭州市居民在家开网店每月可领200元补贴。
09年9月,卓越亚马逊再次推出全场免运费与当当网相持,这是两大行业竞争者十年来首次同时免运费,标志着“免运费”将开始成为B2C行业标准规则。
09年9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1997—2009: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该报告是我国电子商务12年来首份较为系统、全面、详实的第三方调查报告,首度对我国电子商务12年来发生的大事记进行了梳理归类与历史记录。
09年12月,申通“封杀”淘宝,圆通、韵达、中通齐涨价。
淘宝、京东商城纷纷自建配送中心。
09年12月,中国制造网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成为B2B市场中除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盛生意宝、慧聪网外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三、2009年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在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09年5月19日,国十多个省市数以亿计的网民遭遇了罕见的“网络塞车”,这是继2006年台湾地震造成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之后,中国发生的又一起罕见的互联网网络大瘫痪,大多数网民的上网质量都受到了影响。
09年3月15日,315晚会曝光一名叫“顶狐”的黑客,通过自己制造木马程序,盗取大量用户的网上银行信息,用很低廉的价格在网上出售,危及大量网银用户的安全。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种 表现形式 , 是公众在互联 网上公开表达 的对某种社会 现象或
社会 问题 的具有一定 影响力 和倾 向性 的共 同意见 。纪 红、 马小 洁 (07认为 网络舆情 就是 指在 网络空 间内 , 20) 围绕舆 情 因变事项 的 发生 、 发展和变化 , 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 向所持有的态度。
网络 的结构 挖掘和对 网络的使用记 录挖掘 上 , 内容分 析法在 网络 舆情信息分析 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描述 网络 中传播 () 的舆情信息 ;2推论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 主体 的意图以及态度 和情 ()
绪 的倾 向性 ;3描 述 和推 论 网络 舆 情信 息 的 产 生 和 变 化 趋 势 。黄 () 晓斌 、 超 (09研 究 了 文 本 数 据 挖 掘 法 在 网 络 舆 情 分 析 中 的 作 赵 20) 用 。文本 挖 掘 的技 术 主 要 包 括 特 征 提 取 、 本 分 类 、 本 聚 类 、 文 文 关
响力 、 带有倾 向性 的意见 或言论 的情况 。刘毅 (06 认 为 网络舆 20) 情是 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 众 ,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 自己关 对 心或 与 自身利益 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 事务所持有 的多 种情 绪 、 态
度和意见交错 的总和 。徐晓 日(07 认为 网络舆情是 社会舆情 的 2o)
国 内网络 舆 情 研 究综 述
丁 也
( 口师 范学院新 闻 系 4 6 0 ) 周 6 0 1
【 摘 要】 自互联 网进 入 中国后 , 内关 于 网络 传 播 的研 究 一直 没有 中 国
舆情综述例文
舆情综述例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舆情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舆情综述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挖掘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今后的舆情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以一起具体的舆情事件为例,进行舆情综述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的舆情事件涉及某地的一起公共安全事件。
通过对舆情走势、涉事主体、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揭示舆情发展的脉络,并探讨应对策略和启示。
二、舆情概况1.舆情事件概述事件发生在本市某区,涉及公共安全领域。
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2.舆情走势与关键节点从舆情走势来看,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第一个舆情高峰。
随后,涉事主体发布声明,回应公众关切,舆情出现短暂回落。
但随着媒体对事件深入报道和公众对涉事主体处理措施的质疑,舆情再次攀升,形成第二个高峰。
3.涉事主体与核心议题涉事主体包括事件发生地的政府部门、公共安全部门和事发单位。
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事件原因、涉事主体的责任、处置措施等方面。
三、舆情分析1.舆情传播渠道与路径从传播渠道来看,本次舆情主要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论坛等途径传播。
其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传播速度最快,影响力最大。
2.舆情主体态度与立场舆情主体主要包括公众、媒体和涉事单位。
从态度上看,公众对事件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质疑,媒体则在报道中呈现中立偏质疑的立场,涉事单位则在声明中强调自身责任。
3.舆情观点与舆论倾向舆论倾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质疑涉事主体的处理措施和回应;二是关注事件背后的制度原因;三是呼吁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监管和管理。
4.舆情影响与后果本次舆情事件对涉事主体和政府部门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四、舆情应对与启示1.涉事主体的应对措施涉事主体在事件发生后,发布了声明,承认存在问题,并表示将严肃处理。
我国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0 1 — 1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策略研究” ( 1 2 B Z Z 0 1 7 o 作者简介: 梁春阳( 1 9 5 6 一 ) , 男, 宁夏吴忠人 , 中共宁夏 回 族 自治区委党校科研处研究员 , 主要从事经济社会信息化的研究。
表 现形 式是 “ 网络 ” 。 对 于舆 情 的 内涵 , 我 国学 者大 放 ” ( P 1 9 ) , 是 现 实社 会矛 盾 在 网络社 会 中 的直 接 都 认 为有 狭义 和 广义 之分 。广义 上 的舆 情 就是 社 或间接 、 显性或隐性 的体现。 情 民意 ,即社 会 各 阶层 民众 对社 会存 在 和 发展 所 此外 , 还 有学 者从 网络舆 情 的主 、 客体 构成 及 持 有 的情 绪 、 态度 、 看法 、 意见 和行 为倾 向…; 狭 义 其 本 质属 性 等方 面 , 分析 了其 内涵所 在 : 网络舆 情 的舆情 就 是 民众 的社 会政 治 态度 ,即作 为 主体 的 的主体是 网民, 它是影响网络舆情 的直接 因素 ; 网 民众对 作 为客 体 的 国家管 理 者产 生 和持 有 的社 会 络舆情 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 它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刺 政 治态 度 [ 2 ] 。在此认 识 基础 上 , 学者们 从 不 同的视 激物和态 度指 向物 ;网络 舆情 的本体 是多种 情绪 、 角 对 网络 舆情 的内涵 进行 了概括 性 阐述 。这些 阐 意愿 、 态度以及意见交错的总和, 它体现了网络舆隋
我 国网络舆情及 网络舆情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梁春 阳
( 中共宁夏 回族 自治 区委 党校 科研处 , 宁夏 银 川 7 5 0 0 2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相关议题并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机构少之又少。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对近年来网络舆情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研究缺乏学科体系的支撑;网络舆情研究停留在表面和空谈;缺少连续性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学术剽窃现象严重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人民网>> 舆情频道>&g卷一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10年04月19日09:43 作者:杜骏飞
6.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2009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各级领导人和网民的互动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09年5月份,已经先后有2l位省委书记、省长,20位部委领导,46位地州市主要领导通过人民网的“地方领导人留言板”回应、批复网友留言,2000多个网友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此外,这一年间,仅来到人民网参加访谈、与网民直接交流、回答网民关注问题的正部级以上领导人就有近20位。
电子治理是指在政府与市民社会、政府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政府内部的运行中运用信息技术,简化政府行政和公共事务处理程序,并提升民主化程度的治理模式。按照第二十六届国际行政科学会议主题报告的解说,电子治理不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事务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更多地与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组织与利用方式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是信息时代治理的表现形式。
[舆情案例推荐]
1.黑龙江伊春鞭炮厂爆炸事件
2.河南栾川县大桥垮塌事件
3.从菲律宾人质事件看网络舆论分层
4.武汉黄陂区拆迁活埋事件
5.武汉农民土炮抵抗强拆
6.河南尉氏县公安局抓神经病当杀人犯
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传播过程以及社会影响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并建立起“监测——预警——应对”的网络舆论危机化解流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舆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定会成为政府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参与到政府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之中,为科学、合理执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9.政府官员更加重视网络舆情,与网民互动良好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在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胡锦涛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随着网络民意的重要性逐年凸显,网络舆情研究亟待加强。
四、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
2009年,网络舆情对重点失态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由于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政府形象、政府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成为未来政府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对象。这种关注,也为政府走向电子治理提供了可能。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主动介入,使得“电子治理”从理念走向实际成为可能。
10.网络舆情研究亟待加强
2009年,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CMCRC)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Goonie)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成立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在此之前,国内专业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有1999年成立的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05年成立的陕西社会舆情研究中心;2008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
2009年,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8.9%,同时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为越来越多人提供了上网、成为网民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网民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演变成为公众的代表,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意见和态度。
4.从6·9爆吧事件看网络狂欢的杀伤力
5.别走,卢安克
6.富士康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7.解读温总理对袭童案谈话
8.地震——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9.抗震救灾与信息传播
10.垃圾处理的政府决策与民意应对
网络成为“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
政府和领导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推动行政管理观念和方式的转变。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管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利于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互联网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总结2009年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新老媒体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网络舆论。
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
政府了解公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舆情,从而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可以预见,这种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对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革新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7.广东大亚湾核泄漏传闻
8.洱海填湖别墅事件
9.黄陂区拆迁事件舆情报告
10.局长“香艳日记”重创官员形象
[舆情会商室]>>更多
1.当爱已成往事
2.侠客归来:李连杰谈慈善
3.中国慈善的瓶颈和希望
2009年的舆情事件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二种新老媒体互动的规律,天涯、网易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BBS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
8.“网民”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
“网民”的概念最早由米歇尔•霍本(Michael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在网络环境中,对民族不利的事件往往更能引发网络舆论,而类似于建国六十周年这样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事件,尽管传统媒体报道很多,但却很难成为网民讨论的对象。
7.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毕宏音认为,网民是经常性地以互联网为传播和交流媒介,通过参与网络互动来发表个人见解,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互联网使用者。
网民具有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平等参与、渴望创新、追求自我实现等9大心理特征。
2009年尽管是建国60周年,但是网络舆情中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出现2008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火炬传递海外受阻”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舆情事件,排名前100的舆情事件中,仅“方静间谍门”事件(见本书第三章第59条)中体现了些许民族主义情绪。
Hauben),他认为“网民”是指非以地理区域为依据所形成的,具有社区意识的、相互发生行为联系的一群网络使用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是:网民即互联网网民,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电子治理的运用将促使行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
“替民做主”的观念转向“由民做主”观念;由过去的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向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及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这样的治理方式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由公民广泛自由地讨论,最后由政府信息处理系统归纳正确意见,提供给政府决策系统,再由专家对其进行论证,形成一个比较满意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