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天而思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多 体用 现比 荀 。喻 子 排的 比散 ,文 这说 些理 在透 《彻 劝, 学气 》势 中浑 有厚 ,
是 荀 子《 的荀 作子 品》 。是 后 人 为 其 编 , 大 部 分
一教 书育 中的 所 。功 以 能他 ,很 他重 的视 思教 想育 体的 现作 在用 《, 荀强 子调 》
善礼 人义 性而 他 的化 认 恶之 为 。” 人 ,的 即本 后性 天是 的恶 环。 境主 可张 以“ 改明
4、地有常数矣 5、君子道其常 6、礼义之不愆兮 7、若夫志意修 8、小人错其在己者 9、夫星之队、木之鸣
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 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 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 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 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 并能为人类服务。
3、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 “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 自然属性。 4、礼论: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 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 来的“度量分界” 。 5、教育观: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 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 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 至关重要的,“学不可以已”。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 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 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 经也。
[译文]
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 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 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 以礼制和音乐整合起来,就能够包容团结人心了。 追溯人之为人的本源,穷尽万事万物的变化,正 是音乐蕴涵的情感的功能;突出显现诚信,远离、 抛弃虚伪,正是礼仪遵循的道理。
礼义有三个根源:天地是人借以生存的根本,祖先是 种族的本源,君长是统治国家的根基。没有天地,如何有 生命?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 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缺了一个,人就不能安生。所以礼, 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 个根本。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 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 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 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译文] 天地因为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日月因为礼的作用而 光辉明亮;四季因为礼的作用而井然有序,星辰因为礼的 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物因 为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爱憎因为礼的作用而有所节制, 喜怒因为礼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来治理臣民就可使臣 民服从依顺,用它来整饬君主就可使君主通达英明;万事 万物千变万化而不混乱,但如果背离了礼就会丧失一切。 礼难道不是最高的准则吗?圣人确立了发展到高度成熟的 礼制而把它作为最高的准则,因而天下没有谁再能增减改 变它。
1、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 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 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在主 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 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2、认识论: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 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 (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 (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 知”),即主客体相结合。
20、夫星之队、木之鸣
(不译)
21、人袄则可畏也 (是) 22、夫是之谓人袄 (不译) 23、袄是生于乱 (在) 24、三者错 (的现象) 25、其说甚尔 (那些) 26、无用之辩 (的) 27、弃而不治 (不译,而且) 28、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那么)(不译,而且)
二、阅读1—5节,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吗) 1、治乱天邪? (社会安定) 2、是禹、桀之所同也 (这)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 定不变的规律。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地有常数矣
君子道其常 礼义之不愆兮
(汹,形容喧扰) (古今异义,经久不变 的必然性) (名作动,遵循)
(愆,名作动,犯过错、 违背;宾语前置)
(常规) 10、君子道其常(以……为道,遵行) 11、何恤人之言兮 (忧虑)
12、非知也 (通“智”)
13、君子啜菽饮水 (吃) (豆类的总称)
14、是节然也 (节制,制约) (这样)
15、若夫志意修 (美好)
16、生于今而志乎古 (志向) 17、小人错其在己者 (通“措”,废弃) 18、是以日进也 (一天一天地) 19、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同“悬”,悬殊,差距)
3、时邪? (时节,时令)
(开辟) (造作,产生) 通“太”) ( 4、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那里) (建筑的房屋) 使……康) ( 5、彼作矣,文王康之 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使……辍) (品行) 7、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通“讻讻) (规律) 8、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常规不变) 9、君子有常体矣 (准则,规范)
• 传世名言
•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荀子· 修身》) •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 •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劝学》) •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修身》) •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劝 学》) •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劝 学》) •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 劝学》) •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 •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哀公》) •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 期焉。(《荀子· 不苟》)
《先秦诸子选读》 之 儒家学派(荀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 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 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 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 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 稷jì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 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 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 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被楚国春申君 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治乱天邪?
社会安定和混乱是天造成的吗?
2、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在礼义方面不犯过错(不违背礼义),为什么要 忧虑别人的话呢! 3、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君子、小人相差很远的原因,就在这方面罢了。
作业
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治乱天邪? 2、大王荒之
3、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 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治乱天邪 禹以治,桀以乱 繁启、蕃长于春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大王荒之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耶) (使动,使天下安定; 使天下混乱) (状语后置) (太) (形容词使动,使…… 安乐) (宾语前置)
•小结: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 诗曰由人(君)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 则不能无乱。 [译文]
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 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 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人的所 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 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 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 就不可能没有祸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 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 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焉。是 先王立乐之方也。
[译文] 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 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没有 节制的放纵,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 花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 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 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 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
一、阅读选文,完成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
1、禹以治 (凭,凭借)
2、繁启、蕃长于春夏 (在)
3、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不译)
4、得地则生 (就)
5、大王荒之 (它)
( 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因为) 不译)(停顿语气) 7、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它)(可是,然而) 8、礼义之不愆兮 (宾语前置的标志) 9、何恤人之言兮 (怎么,为什么) (的)
10、生于今而志乎古 (在)(可是,然而)(在)
11、则是其在我者也 (那么) (大概)
12、故君子敬其在己者 (的事)
13、而不慕其在天者 (却)
14、是以日进也 (因为) (了)
15、是何也?(为什么) (呢)
16、是天地之变 (的) 17、物之罕至者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的) 18、而畏之 (然而) 19、上明而政平 (而且)
20、星队
来自百度文库
(同“坠”)
21、怪星之党见 (通“傥”,偶然地)(通“现”) 22、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尝”,曾) 23、则是虽并世起 (一同,一起,一并) 24、人袄则可畏也 (同“妖”,反常) 25、楛耕伤稼 (粗恶不精) 26、田芕稼恶 (通“秽”,荒芜)
27、无安国 (使„„安)
28、其说甚尔 (通“迩”,近,浅) 29、不急之察 (重要) 30、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通“磋”)
战 国 末 思 想 家 , 名 先 况 秦 儒 家 代 表 。
荀 子
礼有三本(1):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 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2)。故礼,上事天, 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 (1)本:根本,本源,基础。(2)焉:则。无安人:指人们 不得安宁。 [译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 的行为都是假的。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 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 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 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译文]
举凡人们想做善事,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 那些资财缺乏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窄的希望 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 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一旦富裕了就不愿意减少, 显贵了就不会满足。如果一旦有了它,必定不会与别人分 享。由此看来,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 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 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 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现在人的本性,本来是没有什么礼义观念的,所以 才努力学习而力求掌握它;本性是不懂礼义的,所以才开 动脑筋而力求了解它。那么如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 为的强求、改造,人就不会有礼义,就不会懂得礼义。人 没有礼义就会混乱无序,不懂礼义就会悖逆不道。那么如 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为的强求、改造,在他身上就 只有逆乱了。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 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后天假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