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转自:MengooK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
中医的六经辨证
中医的六经辨证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又称为“六经病”。
是外感辨证方法之一。
六经辨证内容有:太阳病主要症状有恶寒、头痛而兼项强、脉浮,这是因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
有头痛、恶寒、脉浮症状的,属太阳经表证,有表实和表虚二种证型。
表实,无汗,脉浮紧;表虚,有汗,脉浮缓。
阳明病主要症状是身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
腑实证的主症有腹痛拒按、大便秘闭、潮热、甚则谵语、脉沉实有力。
这是因热盛津伤,热结胃肠所致。
属实热里证。
少阳病主要症状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喜呕、不欲食、脉弦等。
该型的特点是往来寒热,既非发热恶寒、全身疼痛的表证,又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的里证,而且胁下硬满等症状,说明病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但也未入阳明之里,故把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证。
太阴病大多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一般的特点是没有发热。
太阴病常见腹满、呕吐、泄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弱等症状,与阳明病同为里证,但性质相反,阳明属实热,太阴属虚寒;阳明是胃肠燥热,太阴是脾胃寒湿。
少阴病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嗜睡(似睡非睡)、脉微细。
是因心肾两伤,阴阳气血俱虚所致。
临床上以阳虚为多见,故有恶寒肢厥、下利等症的出现,属阳虚里寒证。
若肾阴受伤较甚,则可见心烦失眠的虚热证。
厥阴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同时也是比较严重的阴经病,其特点是寒热错杂、厥热胜复。
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厥多热少或厥少热多、神识昏乱、口渴、咽干、气上冲心、心中觉得疼痛而有热感、饥不欲食等。
六经病常见并病或合病:指一经的证候未愈,又出现另一经证候,简述如下:太阳与少阳合病临床表现既有太阳病的头痛、发热,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
如里热偏盛,热迫于下则下利后重,迫于上则见呕逆。
太阳与阳明合病临床表现既有太阳病的头痛、项强,又有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
阳明与少阳合病一则偏重于少阳经,虽有阳明腑实证又见口苦、胸胁满闷的症状比较明显;一则是偏重阳明经,虽有少阳病症状,但身热口渴显著,还出现下利热臭粪水,脉滑数。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简述六经辨证的含义
简述六经辨证的含义
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指的是根据中医经典中的六部经典来进行辨证的方法。
这六部经典是《内经》的《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的《针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
六经辨证的含义是通过对六部经典的研究和分析,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
这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搏、舌苔等,结合六部经典中的内容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的目的是准确诊断疾病,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它通过对六部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将中医的经典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治愈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六经辨证也强调全面观察病人的整体状况,不仅仅关注病证的表现,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环境等因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通过对六部经典的研究和运用,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它强调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整体状况,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1 中医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辩证方法,是由古代中医医家们总结出来的,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病因病机的方法,它结合了中药辨证、脏腑治疗、推拿实践等中医理论、实践和技术,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有效治疗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医六经辨证的内涵中医六经辨证是指以内经、外经、脉经、温经、阴阳经及异经的联结和鉴别,运用四诊和五诊的方法以及微观和宏观的感知术,在闻、视、问、切、摸、听、指证鉴别等情况下,针对所见的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因病机辩证、治则穴位、药物组方和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进行治疗。
3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① 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对病人的年龄、性别、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等多项内容,以及病人本人及其家庭的情况和社会环境条件,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给出可行合理的治疗方案;② 精准识别病因病机:在查询病历和接受病情了解后,应该对病因病机有一个精准、对实的判断,确定疾病的发病机理、起因和病程,以及病情的变化规律;③重视自身状态:应用中医六经辨证技巧时,要重视自身的情况,不可以进行过度的勉励和前言,病人的情绪及生活习惯,也核心因素;④ 辅以现代医学技术:对于必要的情况,还可以辅以计算机断位、颅脑CT examination、血液分析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更全面地查明病因病机;⑤ 汉语语言的运用:为了有效地明确病人的症状和表象,可以使用语言来把握病人情绪状况,以及病症的发展情势,以便准确判断病因病机。
4 总结中医六经辨证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判断病因病机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有效治疗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诊断过程需要把握好整个病情概况,具体就是要从病史、四诊、五诊这些方面进行汇总辩证,进而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客观判断,最后给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独特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其在中医诊断中展现出了诸多独特的优势。
六经辨证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系统。
这种分类方式并非简单的机械划分,而是基于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综合考量。
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一,六经辨证具有全面性。
它能够涵盖人体外感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无论是风寒感冒、温热病邪,还是湿邪侵袭等,都可以在六经辨证的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归属和治疗方法。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为主要特点;少阳病常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表现。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为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
其二,六经辨证注重动态变化。
疾病在人体中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六经辨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例如,病邪在太阳经未解,可能会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此时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会相应改变。
这种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使中医治疗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疾病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其三,六经辨证强调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六经辨证在诊断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体质特点,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等。
同样的病邪,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六经证候。
因此,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四,六经辨证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在六经辨证中,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触摸脉象等,就能够初步判断病邪所在的六经。
这种诊断方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就能够对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一、太阳病证包括太阳经证与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桂枝汤主之。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
2.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主之。
(2)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随经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桃核承气汤主之。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
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
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精选课件)六经辨证
三、太阳病理:
32
(一)病因病机与临床基本表现:
风寒
侵袭肌表
营卫 失和
卫主开合
卫气开 合失度
卫失 固密
卫阳 闭遏
营阴 外泄
营阴 郁滞
发热恶寒汗 出脉浮缓
中风表虚证
恶寒发热无 汗脉浮紧
伤寒表实证
33
• 风寒之邪侵入人体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证候类型,主要 和两个因素有关:即体质因素和感邪的轻重。
34
• 感受的邪气较轻,体质又弱,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脉 浮缓等症者,为中风表虚证。
• 感受的邪气较重,体质又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为伤寒表实证。
36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37
1.表寒证
辛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表
温
寒
解
证
表
无汗表实证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汤
38
卫阳外出抗邪,正邪交争――发热
卫阳闭遏或散而不聚
不能温分肉、充皮肤
恶寒
营阴郁滞
太阳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头项强痛
49
(一)太阳中风
• 1、太阳中风本证 • 【概述】太阳中风证,又称为中风表虚证。 • 因风寒侵袭人体而导致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主要特征的 一种病证。 •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 鼻鸣干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 证候分析:
2.表郁轻证
邪轻证轻
辛温解表, 小发其汗
桂枝麻黄 各半汤
表郁 轻证
正虚邪微
辛温轻剂, 微发其汗
桂枝二 麻黄一汤
外寒内热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多在体表。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比如,一个人在吹风受凉后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而且脉搏跳动比较紧,这就很可能是太阳伤寒证。
通过这些症状的辨别,可以判断病邪在太阳经,治疗上多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病邪多在胃肠。
主要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则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等。
例如,一个人高热不退,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脉搏洪大有力,这可能是阳明经证。
而如果一个人午后定时发热,胡言乱语,肚子胀满疼痛,大便不通,那可能是阳明腑证。
治疗阳明病,经证多采用清热生津的方法,腑证则多采用攻下泻热的方法。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比如,一个人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嘴里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心情烦躁,容易恶心呕吐,脉搏弦细,这可能就是少阳病。
治疗少阳病,多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
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沉缓而弱等。
名词解释---六经辨证
名词解释---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外感病(多见发热)辨证方法之一。
六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
又称为“六经病”。
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的,称为“太阳病”。
当病邪向内发展,由表寒证转变为里热证,出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的,称为“阳明病”。
若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而且有口苦、咽干等症状的,称为“少阳病”。
以上三种类型称为“三阳病”。
三阳病的性质属阳、属热。
病邪向内发展的另一种病理转变是走由阳证、热证转变为阴证、寒证,出现腹满、呕吐、泄泻的,称为“太阴病”。
出现神倦、脉微细、恶寒肢冷的,称为“少阴病”。
病情比较複杂,寒热交错出现的,称为“厥阴病”。
以上各类型称为“三阴病”。
三阴病的性质属阴、属寒。
故一般不发热。
六经病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六经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
它又是外感热病过程某个阶段呈现的综合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
六经中彼此有一定的有机联系,故发病可以“合病”、“并病”,也可以互相转变。
六经辨证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辨各经的主证和热型,但对於热性病的辨证还有它的局限性,应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较全面。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伤寒论六经篇(六经辨证)①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病发热寒,头项强疼风出汗,舌苔白薄兼恶风,脉缓需把桂枝选,头身疼痛无汗喘,脉紧麻黄汤发汗。
2、桂枝汤中桂芍甘,姜枣加入营卫安。
麻黄汤中桂枝甘,杏仁加入可平喘。
3、太阳府证发热汗出兼渴饮,渴欲饮水水入反,小便不利脉来浮,蓄水证中五苓散。
小便不利精神狂,便利蓄血用抵挡汤。
抵挡汤中水蛭牤,桃仁破瘀并大黄,太阳兼证项背强,不能自如葛根汤。
肺气上逆胸痰喘,桂枝甘草杏仁汤。
即桂枝汤加杏仁厚朴。
4、太阳兼证太阳项强难俯仰,经络不利葛根汤,外寒内饮吐稀痰,内挟水饮小龙选。
外寒内闭热在里,大青龙汤疗烦安。
②阳明病提纲阳明经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阳明经证身热汗,口渴喜饮兼心烦,舌苔黄腻脉洪大,清热生津白虎选。
白虎汤:生石膏、粳米、知母。
2、阳明府证日莆热,神志不清大便结,烦躁谵语疼拒按,脉实有力苔燥裂。
舌红芒刺夜热重,承气汤用冲积结。
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3、阳明身热身发黄,身热鲜明便不爽,心烦口渴小便赤,苔黄脉数茵陈汤。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4、阳明兼证:阳明蓄血人善忘,便硬易下色黑亮,浊热上扰心神明,治法选用抵挡汤。
③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少阳为病咽喉干,往来寒热兼目眩,胸闷苦烦不欲食,心烦喜呕脉来弦,苔白而薄食纳少,和解少阳小柴煎。
2、少阳兼证太阳证经,发热恶寒肢结疼,微呕胃脘郁不通,柴胡桂枝汤可用。
小柴胡桂枝汤合用3、少阳阳明合病上少阳阳明郁郁烦,呕吐不止心下烦,阳明热结有证象,大柴胡汤可速选。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半白芍将,姜枣加入急煎服,少阳府证是妙方。
4、少阳兼证中部寒,胸胁满痛口苦烦,疼扰肩背不欲食,大便溏泻脉来弦。
脉迟无力苔现白,柴胡桂枝甘草选。
汤:柴胡桂枝汤姜用干,黄芩牡蛎花粉连,炙草加入急煎服,能治少阳中部寒。
④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
中医六经辨证ppt详解.
2022/2/16
4
第4页,共29页。
4.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 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 里,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 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 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 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 理变化。
一、太阳病证
【概念】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 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 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 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 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2022/2/16
10
第10页,共29页。
太阳病证·经证·中风证
桂枝汤
【概念】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2022/2/16
18
第18页,共29页。
阳明病证·腑证
【概念】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 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 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 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第13页,共29页。
脉浮、头项强痛、恶 寒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
2022/2/16
14
第14页,共29页。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 喘者,麻黄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
1.概念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 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 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 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为外感病一种辨 证方法。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 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0/7/2
2
六经辨证
1.概念
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 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
202念】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 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
【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辨证要点】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2020/7/2
20
太阴病证
【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2020/7/2
10
太阳病证·经证·中风证
桂枝汤
【概念】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020/7/2
11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
4.六经的病机特点
❖ 三阳证(主实证):太阳主表寒, 阳明主里燥热, 少阳主半表半里
❖ 三阴证(主虚证):太阴主寒湿, 少阴主极重证, 厥阴主寒热错杂证。
2020/7/2
7
5.证型分类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2020/7/2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辨证要点】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 证依据
2020/7/2
17
阳明病证·经证
【概念】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
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白虎汤
【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 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 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附子理中汤
【辨证要点】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 辨证要点。
2020/7/2
21
少阴病证·寒化证
【概念】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 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 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辨证要点】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辨证依据。
2020/7/2
麻黄附子 细辛汤
22
少阴病证·热化证
【概念】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 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
红,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
2020/7/2
23
厥阴病证
13
脉浮、头项强痛、 恶寒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020/7/2
14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020/7/2
15
太阳病证·腑证·蓄水证
【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 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 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020/7/2
16
太阳病证·腑证·蓄血证
【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 表现的证侯。
【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桂枝汤主之。
2020/7/2
12
太阳病证·经证·伤寒证
麻黄汤
【概念】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 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020/7/2
2020/7/2
18
阳明病证·腑证
【概念】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 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 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 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 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2020/7/2
5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 变为其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 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 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 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2020/7/2
六经辨证—根据经气理论,以三阴三阳为纲,对病证 进行浅深层次证候分类的辨证方法。
2020/7/2
3
六经辨证
2.出处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
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 之……;六日厥阴受之……”
——东汉张仲景
2020/7/2
4
4.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 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 里,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 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 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 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 理变化。
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8
一、太阳病证
【概念】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 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 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 便排出。
2020/7/2
9
一、太阳病证
【概念】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 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 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 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 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