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4、“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 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 确? 错误
问:“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
质多”这句话对不对? 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
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 温度
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思考:如何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大吗?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小吗?
5、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 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影响因素
(2)
四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温度
要 素
达到饱和
溶质、溶剂 本身的性质
单位: 克
讨论:
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 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 质量
溶剂的 饱和溶液
质量
的质量
200c 31.6g
100g
131.6g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9-1
【思考】P36的列表法所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 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 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能否寻找另一种表 示方法?
是10克。
(X)未指明是否饱和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
解度为36。
(X) 没有单位:克
(5) 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将40gNaCl固体,放 入100g水中,充分搅动,只溶解了36g.
正确
3、固体溶解度的意义:例:氯化钠在20℃是的溶解度是 36g。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只有在温度确定、溶剂的量也确定的条件下才能作出
比较。
比较的标准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用符号S表示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注: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尺度。
难(不)溶 微溶 可溶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溶解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4、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课时1: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 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2: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2课时第一课时【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课件

如:在00C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0C时,1体积水里最多 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
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回答以下问题找出答案。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 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 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 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 度还与什么有关?
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反映出的信息☺ P37 4
1.通过曲线可判定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 度大小。
3.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绝大多数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氢氧化
钙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28
0.116 0.106
0.094
0.085
0.077
蔗糖 179.2 190.5 203.9 219.5 238.1 260.4 287.3 320.4 362.1 415.7 487.2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 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0℃ 31.6g
100g
131.6g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溶解度 >10 (200c/g)
可溶 >1
微溶 难溶 <1 <0.01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溶解度_PPT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它随压 强的减小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定义:某气体在一个 标准大气压下,一定 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数。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P37
气体的 溶解度
思考: 1.当打开汽水瓶盖后,为什么常常
有大量气泡冒出?
温馨提示:打开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Hale Waihona Puke (2)溶解度曲线含义两曲溶解线的交点: 表示度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 温度克下的溶解度相等;
\
c
●
曲线上的点:
b
表示物质在20
●●
该点所示温度
a
下的溶解度1。0
●
0
t1
t2
曲线上方的点: 形成饱和溶液 并有固体物质剩余。 M
N 曲线下方的点: 不饱和溶液
温度/℃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斜率) 3.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
书 P37页
氯化钠在0℃时溶解度为 35.7g
溶解度/g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固体溶解度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在0℃时溶解度为 35.8g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2.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请将 其各关系数值填入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温,加溶剂
练习:
1.20℃时,要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
取下列措施中的:
A.温度升高至60℃ B.加入硝酸钾
C.加入水
D.加入20℃硝酸钾饱和溶液
2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
5、已知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NaCl刚好成为饱和溶
液。
(1)在此温度下, 100克水中加入33克NaCl,得到的溶液
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再加3克NaCl,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 ;
(3)继续加3克NaCl,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
溶液的质量为
克。
6、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 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 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 D.加入少量食盐还能继续溶解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1、溶液底部有未溶解完的固体(可溶性),且 固体质量不减少,则该溶液是此固体溶质的饱和 溶液。
2、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 是该晶体的饱和溶液。
3、溶液中无固体时,加入少许同种溶质,若不 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降温或蒸发水分等操作后析出晶体的 溶液,操作前未必是饱和的。
5克氯化
钠
20ml水
氯化钠溶液
只有一部分 固体溶解
残余固体 全部溶解
NaCl全部溶解 NaCl不能全溶 剩余NaCl全溶
一定温度下,可溶物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室温时
全
溶
5克硝酸钾
解
5克硝酸 20ml水
钾
硝酸钾溶液
只有一部分固体 溶解
5克硝酸钾
剩余固体 硝酸钾溶液
全部溶解 冷却
析出晶体 1.一定温度下,可 溶物不能无限溶解 在一定量水中
比其浓的溶液
3、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 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 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Hale Waihona Puke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请将实现转化的方法填在横线上。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一杯20℃的KNO3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0g水有晶体析出 B.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KNO3晶体,晶体不减少 C.温度降到10℃,有KNO3晶体析出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
1、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
,充分搅拌后,溶液质量变为103g。此说法对否?为什
么?
2、“在一定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 体,发现硝酸钾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
3、可证明20 ℃ KNO3溶液是饱和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 ℃时,有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晶体析出 C、20 ℃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不能溶解 D、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能继续溶解 4、含有未溶解的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 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 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
3、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热溶液
结晶:溶质在溶液中过剩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结晶法
降温结晶(KNO3)
蒸发结晶( NaCl )
思考我们还学过什么分离混合物方法?
由以上可推知:
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
2020/9/19
知识回顾: 什么是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1、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 物质 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m(溶液)= m(溶剂)+m(溶质)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啤酒 C.蒸馏水 D.眼药水
如何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得饱和?反之? 如何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得不饱和?反之?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 加溶质,降温,减少溶剂.
不饱和溶液 升温,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2)对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物质和所有气体来说:
升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2.温度不同,物质的 溶解能力不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该种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能否溶解? 注意: 描述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及溶质的名称。 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还可以 溶解其他物质。
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 于乳化的是(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图12-2
食盐蔗糖等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它们 在水里可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室温时
固体全 部溶解
再加5克 氯化钠
5ml水
(1)由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_
、_____
_____ ;
(2)由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的方法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
、
(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不大)。
在20℃时,将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 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 (1)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__________溶液。 (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其中,溶质的质量为 ______g,溶剂的质量为_____g。 (3)随着温度的升高,上述混合物中硝酸钾固体的质量将 __________,溶液可能变为__________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