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的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的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
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当前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严重,引起不少不良毒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已到了非严格管理不可的地步。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有:1.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不管什么感染,都用广谱青霉素,广谱先锋霉素。
3.不管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管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常一天一次使用,还和其它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能量合剂混合在较大量液体中点滴,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以上情况,必须纠正。
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和有效,经济的原则。
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纠正内环境紊乱。
(1)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2)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3) 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小时(重症48小时)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4)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4.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在局部使用。
5.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1) 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万-120万u,每月一次。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儿科抗生素用药原则
儿科抗生素用药原则
儿科抗生素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类型选择抗生素: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感染病原菌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常见的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等,对耐药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类等。
2. 考虑儿童年龄和体重:儿童对抗生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成人差,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的调整,以确保合适的药物浓度。
3. 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儿童感染一般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需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并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4. 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儿童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副作用较敏感。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性较高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毒性或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5. 合理使用联合抗生素疗法:对于严重感染或病原菌耐药性较高的情况,可考虑使用联合抗生素疗法。
但需权衡疗效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组合使用。
6. 严格控制抗生素疗程和剂量:抗生素疗程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可随意增减或中断用药。
同时,要确保抗生素
的剂量准确,不可超剂量或亚剂量使用。
7. 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期间,需定期监测患儿的病情和药物疗效,同时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总之,儿科抗生素用药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剂量和疗程、注意安全性和监测药物效果等,旨在确保儿童感染得到有效治疗,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对于儿科临床来说,抗生素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但是,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首先,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明确的适应症。
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疾病,或伴随细菌感染的疾病才能使用抗生素。
一般而言,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对于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的患儿,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次,儿科临床抗生素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和调整剂量。
儿童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成年人较差,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以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的药物浓度。
此外,需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新生儿等)的药物代谢特点,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另外,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儿科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途径。
同时,给药时间也需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需要的水平。
此外,需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
抗生素的疗程应足够长,通常为7-14天。
过短的疗程会导致细菌未完全清除,容易复发;过长的疗程则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疾病类型和患儿具体情况合理决定使用时间和疗程。
最后,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科感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喉炎等,应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这些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对抗生素无效,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容易导致细菌耐药问题。
总之,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原则,以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根据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 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大 多数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数对SMZ-TMP耐药。大多数甲氧西林 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 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 霉素、利福平、SMZ-TMP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2)对患儿安全 特别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 物的安全性。例如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 性杆菌败血症,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但患儿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或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史者,则应选用该组药物中引起 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 品种如美罗培南,而不宜选用亚胺培南。
(3)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 致病明显为少,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 分离到。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碳青霉 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 感。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 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40%,分离到的葡 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这 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 林菌株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 人(60~80%)。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刘婷玉抗生素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各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 抗生素的一般概述抗生素一般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药物。
除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还可通过半合成或合成法来大量生成。
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咪唑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穿心莲)等。
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应着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去考虑。
选择的抗生素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首先按照疾病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选药,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青霉素G,金葡菌引起的肺炎则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异唑类青霉素或红霉素。
其次,熟识并了解各种抗生素的体内动力学特点,才能合理选用。
例如,肠道难吸收的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口服时仅作为肠道灭菌剂;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用于治疗胆道感染。
. 选择的抗生素要适合患儿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抗的消除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
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为成人2h的9倍,用药易蓄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
同时,对乳母用药,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例如红霉素、四环素,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能,因此慎用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
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
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
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
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
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
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
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摘要]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对控制细菌感染,控制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目前滥用抗生素多,耐药菌株迅速增多,药物的副反应屡有报道,使医学界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临床上如何选好、用好抗生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重要。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控制细菌感染,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
但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苦果。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抗感染的能力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加严重,而小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抗生素的概述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从中提取的抗生素称天然抗生素,经人工合成的称人工合成抗生素,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等,其抗菌效果决定于:机体的免疫状态;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抗菌药物的性能。
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选用时应注意这些特点,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1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及临床意义:理想的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而不损害机体。
抗菌药物的作用一般可分4类: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等;②损害细菌胞浆膜的渗透性(静止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③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合成(快速抑菌剂)属此类的有红霉素、氯霉素等;④影响细菌核酸代谢(慢效抑菌剂)属此类的有利福平、喹诺酮类等,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为选用药物和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奠定了理论依据。
儿科学指导:小儿肺炎抗生素治疗原则
小儿肺炎抗生素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②早期治疗;③联合用药;④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药物;⑤足量足疗程,重症宜静脉给药。
新生儿肺炎:常由B族链球菌或大肠杆菌引起,前者首选青霉素,后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第2、3代头孢菌素治疗;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抗β内酰胺酶抗生素,如苯唑青霉素,耐药者选用万古霉素;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可选用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用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抗生素一般应使用到体温控制后5~7天,支原体肺炎至少用药2~3周,葡萄球菌肺炎疗程宜长,6周左右。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小于12X109/L,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15X109/L小于20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
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
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1到2周。
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1到2周。
8.新生儿TORCI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1到2周。
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 (无效时,说明可能为G+甲氧西林耐药菌)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塞啶 头孢曲秦 头孢匹林 头孢沙定 头孢乙晴 头孢地尼
头孢拉定
(益他林、赛福定、泛捷复、克必力)
头孢羟氨苄(力欣奇) 头孢硫脒 (仙力素) 头孢塞吩 (锋塞星) 头孢替唑 (特子社复、益替欣、替拉姆) 头孢菌素 (舒复)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杀菌作用药物
持续后效应
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甲硝唑 投药目标达到最大药物接触,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及 杀菌范围也越大
24小时AUC(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MIC、峰浓度/MIC
是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抗菌药物在体内起效的过程
剂量 药动学 药效学
起效
• • • • •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 青霉素(无效时,说明可能产青霉素酶) • 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益萨林),海他西 林,匹氨西林,美坦西林,酞氨西林,巴坎西林,依匹西 林,环己西林,呋脲苄西林(呋新西林),氨苄西林+氯 唑西林(爱罗舒、氨络新、安络新)(耐药菌) • 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新青霉素 II,氯唑西林,甲氧西林,来夫西林(欣轻三),异恶唑 青霉素(无效时,说明可能产耐甲氧西林酶)
• 患儿的现症、基础疾病?
• 体检的发现? • 病毒? • 细菌? 咽部、面色、心肺、皮疹„ •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环境”状况 血象、CRP G+菌?G-菌? 门诊敏感菌
• 对抗生素敏感菌? • 对抗生素耐药菌?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多药耐药问题的恶化,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的原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科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细菌。
因此,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必要使用、不规范用药和过度用药等。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加重了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增长。
事实上,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的儿童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使用是不必要的。
因此,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准确掌握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的情况。
此外,儿童服药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比如可以使用颗粒剂形式。
最后,严格控制治疗周期和用药时机。
抗菌药物的过长或过短治疗周期都会对细菌产生压力,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为了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些策略和措施也被提出。
首先,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其次,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写在课前的话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的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和耐药趋势,作出最佳的选择。
为了规范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和治疗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和不良反应。
掌握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的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频率,以及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级使用抗生素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生素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
对于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的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
但是由于青霉素对β - 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的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选择
总结词
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 菌引起,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等症 状。
详细描述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抗生素治疗首选青 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若为耐 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则可使用万 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等强效抗生素进行 治疗。
泌尿道感染
总结词
泌尿道感染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02
在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应用对 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保障儿童健 康具有重要意义。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抗生素
通过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活 性,导致细菌DNA无法复制而死亡,如环 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特殊使用级抗生素
针对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 ,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如 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 。
CHAPTER 03
儿科临床常见感染及抗生素选择
上呼吸道感染
总结词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通常由病毒引起,但也可能并发细 菌感染。
详细描述
对于单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缓解鼻塞等。 若并发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见的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CHAPTER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抗生素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在选择抗 生素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 学和药效学等因素。
针对不同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种类,应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同时,加强抗生素的监测和管理工 作,提高儿科医生的用药水平,确保儿童用药安全和有效。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临床上联合用药可获良效的方案通常有:①金葡菌严重感染的联合用药常选用头孢唑林或氯唑西林加万古霉素或利福平,利福平加万古霉素。MRSA严重感染的用药方案中应含万古霉素。②肠球菌严重感染可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③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选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④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或选用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联合。⑤结核病选用异烟肼、链霉素与利福平联合,或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联合。⑥深部真菌严重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3.1独特的抗菌特点
可从药物的抗菌谱确定各品种独特的抗菌特点。例如,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肠球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作用优于其他所有品种。国内至今未出现耐万古霉素或耐去甲万古霉素的MRSA和MRSE,故临床上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包括MRSA、MRSE所致的各种感染,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理所当然列为首选药。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氨基糖苷类中以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其次为庆大霉素。因此,通常将头孢他啶或/和妥布霉素作为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方案;而对耐头孢他啶、耐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感染,又得分别选用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和异帕米星、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霉的品种。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孩子患病时,不仅要尽快治疗,更要保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较弱,过度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影响其免疫力发育,甚至会引发抗药性导致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因此,正确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抗生素:针对细菌•抗真菌药物:针对真菌•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按疾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泻•外伤感染•蜂窝织炎等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必须有使用指征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在确认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必须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明确病原体和其药物敏感性,根据儿童年龄、生长发育阶段、禁忌症、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尽量采用危害小、疗效高、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首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狭谱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三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粘菌素类等。
不滥用抗菌药物儿童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治疗不当、疗效不佳、治疗时间延长等问题,还可能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药敏失调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联合用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在病原微生物敏感情况下,同时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防止药物抗性的现象。
但联合用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剂型不同、剂量问题以及相互间的世代问题等,同时联合用药也存在着药物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意外反应等。
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病原学诊断结果进行用药,尤其婴儿体重的计算需准确无误,对于婴幼儿用药需更为谨慎。
避免无疾而用在确定有病情的情况下,避免对儿童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避免无疾而用相关的涉及肠胃道炎症、鼻炎等疾病或症状,但由此带来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医学工作者高度关注。
简述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简述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摘要]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童不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
在基层医院更是如此。
解决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迫在眉睫。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33-01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
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
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
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
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
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
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
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
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
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
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类酰
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
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
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
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尤
其口服制剂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发生率仅在1/24500~1/40800,但曾用过氯霉素的发生率是未用者的13倍,个别小儿白血病也可能与氯霉素有关,该药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该类药物在儿科使用已很有限。
四环素类选择性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于钙结合引起牙釉质和骨质发育不全,牙齿变黄并影响婴幼儿骨骼的正常发育,故不可用于8岁以下的患儿。
多肽类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其抗菌谱窄、选择性强,目前在儿科使用的仅万古霉素,只要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以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应该在有明确指针下方可使用该类药物。
利福霉素的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仅用于结核病、麻风病、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
磷霉素是一类低毒广谱抗菌药物,单独使用抗菌作用不强,儿科常将此类与β类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磺胺类是人体使用抗菌药物的里程碑,由于其可能引起肝肾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故在婴幼儿原则不用。
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是成人常用的抗菌药。
,然而在儿科受到很大限制,因其在动物实验中对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发育有破坏性改变,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
以及新一代的奈替米新、西索米新等。
该类药物有明确的耳、毒性,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超过在其他组织浓度中的670倍,而一旦进入内耳,半衰期比其在血清
中延长15倍。
耳毒性在一般剂量发生率为℅,大剂量时达44℅。
且有效血清浓度和中毒浓度甚接近,例如庆大霉素有效血清浓度5~12mg/L,>12mg/L时就可能致聋,丁胺卡那血清有效浓度15~25mg/L,>30mg/L时就可能致聋。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小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仅在指针明确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由此,氨基糖苷类不宜作为儿科门急诊的一线用药。
实际上,儿科使用的抗菌药物局限在两大类:β类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抗菌药物;大环类脂类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等。
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儿科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除过敏反应外,这类药物毒副反应相对少,而且是快速杀菌抗菌药物。
大环类脂类尤其是新一代大环类脂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不仅对敏感细菌,而且对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弓形虫等也有效。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有过度使用现象,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示:<6个月小儿,阿奇霉素疗效和安全性尚无确立,应慎用。
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应该严格控制。
总之,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同时尽可能对机体内环境友好,也就是良好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反应要尽可能小、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最好有
保护和增强作用。
有效和安全是抗生素使用最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与细菌耐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每一位儿科医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