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德育课总结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四法”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生德育课总结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四法”初探
摘要:新课改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德育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增强德育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问题导入法、活动教学法、社会实践法和心理疏导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xx年12月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本轮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要求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提出知、信、行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重在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结合实际,在教学中运用“四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从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凸显德育课实用性
关于学生偏科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更有学习积极性,学生偏向于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教学
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尽量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笔者的做法是:围绕每一门课程主要内容让学生列出问题清单,挑选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每节课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在绪论的学习时,学生对教材中“中职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我们没有升入普通高中而进了中职学校,我们还有前途吗?”这个问题揭示了刚进校的中职新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对前景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对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问题导入,围绕“读职业学校有前途吗?”这个问题,首先,组织学生上网搜查美国、日本、德国三大经济强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资料,资料显示,无论是近代和当代,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发展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视职业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大力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正成为促使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调查让学生明确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中职生的自我角色认可。其次,分析我国高考制度下的升学率数据,指出考上高中后能上大学的人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没考上大学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同样需要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就业的岗位。相比之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职业准备期更长,在就业上更具有竞争力。最后,介绍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连接,
为中职生学习成才提供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摆脱了自卑心理,确信中职生也有广阔的前途,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程对自己的帮助。
实践证明,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导入,学生会更关注和投入课程的学习,而当学生关心的问题得到分析和解答,学生将认同德育课是“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教学法——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迸发激情,增强德育课吸引力
德育课不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法,相比之下,活动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在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式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会等。
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道德”内容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主
题为“在职场”小品,学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通过在职场上正、反面例子的演绎,诠释他们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理解。活动激发学生极大参与热情,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在参与编排节目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劳动资格证书制度”时,开展“学历证书比劳动资格证书更重要”辩论会,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越辩越明,最后双方从自身实际出发,达成了两点共识:(1)中职生学历水平有限,因此劳动资格证书显得特别重要,一专多能,证书越多越好;(2)在有限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下,劳动资格证书要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侧重、有计划地考取。学生通过辩论会,自己作出了比较,得出了正确的观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树立的正确的人才观,实现了课程的德育目标。活动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目标合理选择具体的活动,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还应注意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给予必要的点评和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与升华情感。在提升德育课程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德育效果。
三、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职业能力,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他强调“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精神和目的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德育都强调“知行统一”,但目前是:“知”多“行”少。学生在理论学习外,开展调研、参观、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实现“知、信、行三位一体”的德育目标也是至关重要。“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礼仪”教学中,开展名为“神秘顾客体验服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销售服务行业中选择营业范围相同的两家本地企业(如肯德基和麦当劳、甜心饼店和丹麦轩饼店),对两家企业服务者的职业礼仪表现进行评价和比较,记录在体验反馈表,在课堂上交流调查情况,分享调查活动体会和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从从业者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表情、态度等方面作出评价,通过比较明确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明确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知识,还积累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鱼渔皆得”,增强了自我学习和修炼的自觉性,提高了综合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