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
一、中学教育的观念
1、中学教育是指小学教育次之,满足十大岁到十八大岁(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一
段时期的学生的思想精神和人格培养,以及科学和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2、中学教育要注重在学校中分享共同的人生价值,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学生发挥其进
步潜能又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及新思想观念,使他们获得健全知识和文化修养。

3、中学教育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自身及社会,能够正确和理性地,积极
地参与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自身及社会。

3、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
1、教育内容:中学教育包括《民族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文化内容和
技能》等,强调建立学生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多样性观念。

2、教育方法:采取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电子教育、案例
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就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育理论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引导、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2. 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括道德素质、知识水平、体育健康、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3. 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差异原理、因材施教原理、循序渐进原理、兴趣和积极性原理等。

4. 教育方法与技巧: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训练法等,教育技巧包括提问技巧、讲解技巧、激励技巧、评价技巧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与意义: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教育法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3.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免费、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4.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政策知识点1.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政策。

2. 学前教育政策:包括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等政策。

3. 中小学教育政策:包括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等政策。

4. 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政策。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涉及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系统地创设条件,对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促进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内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的总称。

•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

2. 学习理论•传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接受外界刺激和机械重复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性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奖惩机制,以及通过模仿和反应来促进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来理解世界和获取新知识。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互动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对话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3. 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机构整体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测量: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心理特征和发展过程进行度量。

•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中使用的量化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包括成绩、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等维度。

•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如考试、问卷调查、观察等。

4.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过程、动机和条件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等问题。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揭示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转折点。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格与情感发展理论:研究个体人格、情绪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探讨个体发展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5. 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组织、指导和协调教育活动的过程,包括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环节。

•教育领导:以教育为目的,通过影响他人行为来实现组织教育目标的过程,包括领导风格、沟通和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

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1.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2.教育目的和任务
3.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课程编写与评价
3.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4.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评价
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6.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3.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4.学生学业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5.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思
四、教育心理学知识
1.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2.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
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
五、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伦理
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
3.教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4.教师道德的培养和实践
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1.小学语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小学数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小学英语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4.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和运用
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信息技术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教师应对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和通过率。

同时,还应加强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xx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2. 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 学习的类型和因素-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 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4. 课堂管理与组织- 课堂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 - 学生参与与合作的促进5.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与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7. 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与解决方法- 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助总结: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堂管理与组织、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以及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教育教学知识重点
1. 教育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研究理论
- 教育评价与测量
2. 教育原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原理
- 教育管理原理
- 课程设置与管理原则
- 教育法律法规
3.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设计
- 调查问卷与访谈
-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4. 教育教学技术与资源:
-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学
- 网络资源与教育教学软件
教育教学能力考点
1. 课程教学能力:
-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2. 学生发展与教育:
- 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应对- 个别差异的识别与个性化教育
3. 教学过程管理能力:
- 课堂组织与管理
- 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设计与实施
4. 评价与测量能力:
- 教学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5. 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 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和考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学科知识1. 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常见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模式与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2. 数学- 数与代数- 几何与观察- 数据与统计- 空间与形状- 探究与解决问题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法与词汇- 听力与口语教学-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2. 学生发展理论- 儿童身体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3. 学习评价理论-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三、教育法律法规1.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法- 学校管理条例- 教育工作者从业法- 学生权益保护法2. 班级管理法规- 班级管理制度与规范- 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 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3. 学科教学法规- 语文教学法规- 数学教学法规- 英语教学法规四、教育教学方法1. 概念与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2.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选择- 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五、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层次与结构- 教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2. 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资源的利用3. 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是培养与发展人类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知识与能力则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

本文将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1.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等各个阶段。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活动。

1.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生如何获得、组织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习理论的指导,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智力与智能智力与智能是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重要能力。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智力类型和测试方法,以便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教育教学法教育教学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育教学法方面的知识点:2.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教学设计的要素、原则和步骤,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2.2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3 教学沟通教学沟通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的能力,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以下是几个与课程与教材建设相关的知识点:3.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构建有机整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是指对教育相关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的总称。

教育知识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将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理论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特性和内在属性。

在教育的定义中投入术语纷繁,但对于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费说:教育是建立在对幸福公平、正义、人质共存环境的根本尊重和热爱之上,而且是在保护该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所起的作用和所具有的效果。

传统上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主要分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发展功能和人格修养功能等。

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的确定目标和标准。

教育的目标要根据当今社会的特点和各个时期,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

教育的任务是指教育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要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 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教育的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和不可忽视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律性。

教育原则主要包括自由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活动性原则和差别教育原则等。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应该包括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法、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信息技术法等。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个体通过感知、认知、思维、想象、觉知等心理过程,使行为、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三种。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信息处理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知觉、语言、智力等。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1、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语义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及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及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及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2、教育起源及发展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及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2)教育的形态3)教育的历史发展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①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及社会生活融为一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教育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错题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2.再生产科学知识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1.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重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能揠苗助长阶段性:启示——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并注意各阶段的平衡和过度;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此时施加教育影响,则能事半功倍。

互补性: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第五节教育制度 双轨制:代表为英国,两轨互不相通,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两类;单轨制:美国,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分支制:苏联壬寅yin 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kui 卯mao 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子kui 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重点:义务教育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第六节教育目的重点:教育目的相关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核心要求,它规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实际学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匹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我国当前教育方针我国当前教育目的:1996.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

内涵: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西方 我国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重点:课程类型及特征1.(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2.(学生需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课程开发、设计、主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4.(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重点: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为其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特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3.社会中心课程论4.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第二节课程组织重点: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和直线式(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编排)编写两种基本方式重点: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上来。

课程开发: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代表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重点:教学内涵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重点:教学意义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1.形势教育: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而忽视知识传送,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实质教育:强调知识传送而忽视能力培养,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重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双方互为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五大基本环节1.备课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上课中心环节吗,教师教和学生学直接体现,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定考生最基本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就一个测验的优劣势而言,效度比信度更重要)、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第四节教学原则重点:八大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

2.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动承认学生主体,调动其积极性;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重点:常用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A.讲授法: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能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B.谈话法:向学生提问题,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C.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探讨、讨论;D.读数指导法:学生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

2.以直观感知为主:A.教师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B.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A.欣赏教学法B.情景教学法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