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完整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完整笔记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重点梳理目录(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二)中学课程: (9)三)中学教学: (11)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5)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22)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27)七)中学德育: (29)八)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32)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国内外着名教育家的代表着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着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理论精讲 15(上)-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目录1.能力的定义2.能力的分类3.影响能力的因素4.能力的培养一、能力的定义(P198)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P199)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小试牛刀1.长辈们教训晚辈时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这句话体现的是()。

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一般智力D.问题解决智力2.画家的绘画能力属于()。

A.再造能力B.创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三、影响能力的因素(P199)(一)先天素质(二)早期经验(三)教育与教学(四)社会实践(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0)简答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梳理总结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目录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2.中学生性心理特点3.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P201)(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二、中学生性心理特点(P202)(一)性意识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P203)(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胆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梳理总结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第三节压力和挫折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录1.心理健康的概念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心理健康的概述(P211)单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020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2020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2020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题型题量每题分值总分合计选择题21242辨析题4832150简答题41040材料分析题21836【注意事项】1.如果时间不充裕的话,一定先要把带箭头符号“”的背诵完2.重点中已标明常考题型蓝色字体“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3.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教材,所以真正的考试答案是不固定的。

如果你有书的话,书和这份资料里面的答案二选一背诵即可,不必较真死扣字眼,伤身费力得不偿失,意思对了就能拿到分数。

如果没书的话希望大家认真识记本篇资料!4.这份资料建议大家黑白打印成正反面的,不仅便宜些,还可以用记号笔勾画线。

如果咱是土豪也不介意打成彩色的,毕竟更方便一些不用勾勾画画!不过还是建议打印成黑白色省钱一点!5.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直以来为重难点,偷懒不背是过不了的,也有个别靠运气的。

所以还是奉劝大家踏踏实实好好背,别整天整那些没用的,拿到证书再整那些也不晚!6.再唠叨一句,往年同学问的最多的就是,你这个资料和我书上写的不一样,让我怎么学啊,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因为每个机构的教材都不一样,考试的答案每个机构也都不一样,但是都是对的,你再死扣字眼的话,别人都已经背完了。

我也没办法带你上岸了!老师说的都是大实话,避免走弯路。

所以大家在学习科目二的时候一定不要拿超过两个机构以上的资料,因为资料越多你就越容易记混,伤神费力越记越多,反正你看着办吧,哈哈你的脑容量大并且时间又多,你看十个机构的资料老师都不反对【说的是反话,别真去找十份资料背!】7.说多无益聪明的人已经开始背了。

老师在这先预祝大家考试成功顺利通过,都能拿到小证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3页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4页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5页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5页第五节教育制度----------------------------------------------------------第6页第六节教育目的----------------------------------------------------------第7页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中学课程----------------------------------------------------------第8页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第8页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第9页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评价------------------------------------------------第9页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9页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10页第二节教学过程----------------------------------------------------------第10页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11页第四节教学原则----------------------------------------------------------第12页第五节教学方法----------------------------------------------------------第12页第六节教学模式----------------------------------------------------------第13页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第13页第九节教学评价----------------------------------------------------------第13页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第14页第二节学习与学习理论------------------------------------------------第16页第三节学习动机----------------------------------------------------------第18页第四节学习迁移----------------------------------------------------------第19页第五节学习策略----------------------------------------------------------第20页第六节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20页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概述-----------------------------------第21页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21页第三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第21页第四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22页第五节中学生能力的发展---------------------------------------------第23页第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第23页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24页第二节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第24页第三节压力与挫折-------------------------------------------------------第24页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第25页第二节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25页第三节中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第25页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25页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26页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第28页第二节课堂管理-----------------------------------------------------------第28页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第29页第四节课外活动-----------------------------------------------------------第29页第五节教师心理-----------------------------------------------------------第29页教育的本质属性:【背·简答题、辨析题会用到】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背·选/简答题·高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文化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中。

二、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此外教育还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他们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的功能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本体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上帝、神创造的。

赞成者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赞成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赞成者:美国教育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赞成者: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俄国。

六、教育的基本形态1.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按教育的形式化程度);2.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按教育的正规程度);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教育的实施机构);4.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5.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七、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知识点比较碎,应该主要是考选择题)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个特点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特地著作教诲,教学问题的论著。

XXX“产婆术”/柏拉图“寓进修于游戏”/XXX“教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诲理论著作《雄辩术道理》(论演说家的教诲/培养),仿照-理论-练三阶段。

XXX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XXX“教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牢固性、自觉性。

XXX《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诲。

XXX教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

XXX“教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诲,情感教诲,爱的教诲,第一位将“教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XXX“白板说”和绅士教诲。

XXX“现代教诲之父”《普通教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诲学建立。

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XXX-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XXX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

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将迎来一场重要的变革。

其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部分对于想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备考笔记,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确定考试大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考试大纲。

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范围很广,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德育与班级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在备考前仔细研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梳理知识体系在明确了考试大纲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列提纲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把握重点难点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例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网上查找资料等。

四、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是成功备考的关键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确保在考试前能够全面复习所有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定期进行模拟考试,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五、增强实践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不仅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还注重考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升。

例如,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实践、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六、保持心态平稳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心态平稳,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气馁。

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

总结: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是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编写的。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重要知识点摘抄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重要知识点摘抄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涵义、构成要素及其属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研活动的中介。

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种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具有四方面的特点: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师资格证-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
识点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 研究与教育的关系
- 研究过程及其主要理论
- 研究动机与兴趣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知识点
-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教育法学知识点
- 基本法律和法规
-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定
- 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 教育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 教育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4.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知识点
- 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课程设计的过程和要素
- 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5. 教育评价知识点
-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
-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6. 教育统计学知识点
- 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教育统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教育统计的表达和分析
- 教育统计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以上是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完整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分享

中学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分享

中学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分享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想要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一道重要的关卡。

在备考的过程中,做好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笔记,希望能对正在备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点繁多且复杂。

1、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明确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教育与社会发展:了解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育与人的发展: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以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心理学基础知识(1)认知过程:重点关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记忆的分类、遗忘规律以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2)情绪情感与意志:理解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意志行动的过程和品质。

(3)个性心理:学习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教学知识(1)教学过程:清楚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

(2)教学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各类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做这部分笔记时,我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起知识框架。

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并在旁边附上相关的例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考生的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1、职业理念(1)教育观: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学生观:牢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观:明确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要求。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考题分析:四个大题: 1、单项选择题(2’*21=42’)2、辨析题(8’*4=32’)3、简答题(10’*4=40’)◆听课笔记: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对象:社会现象——教育现象、认知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内部、教育外部3、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科学的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是基础,教育科学是学科群,所以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科学。

三、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存在的,所以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四、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是正确的,而教育实践经验是盲目的、有错有对,教育经验只有上升为科学理论并且经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学,故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2、有助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工作环境。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和发展一、萌芽时期国内: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翟zhai墨)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管仲、李斯、商鞅国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罗马)❖儒家:(一)孔子: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注:古代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教育目的:君子(德才兼备)4、教育原则:学思结合、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二)孟子:1、观点:人之初,性本善2、教育的目的:保持和发扬“善”3、人应该怀有的四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三)荀子:1、观点:人的本性是恶2、教育的目的:抑恶国内:❖墨家:墨子:1、观点:兼爱、非攻2、做法: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为苍,染于蓝则为蓝❖道家:老子、庄子: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法家:教育思想:法治教育国外: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柏拉图——囚笼原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或《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国家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我国的教育文献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比西方的早300多年)二、独立形态时期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进入独立形态时期。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1、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语义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及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及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及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2、教育起源及发展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及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2)教育的形态3)教育的历史发展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①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及社会生活融为一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注: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6.中公的书是根据大纲编写的,实际上并无唯一答案,有些表述不同17版中公书籍的地方,为了使笔记更完善,我采用的是教育综合的答案,二选其一即可。

7.大七手打的笔记,如有打错字的地方还请见谅,也可以私信告诉我,我纠正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的起源:(选择题)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国)、沛西·能(英国)心理起源论—孟禄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叶澜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高中教资科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教资科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教资科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有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等。

2.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等。

3. 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 注意的分类:包括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等。

7. 疏导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等。

以上知识点是高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的重要内容,需要考生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考试中,考生应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语义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2、教育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2)教育的形态3)教育的历史发展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3、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文化教育学(理解、唤醒、解释;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第三世界追求解放;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元教育学2)教育家及代表作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独立的教育学诞生1632 宗教徒夸美纽斯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授(学生编订《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四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杜威——现代教育学之父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法我国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学制的概念: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

1)根据权力支配主体划分①中央集权制(法)②地方分权制(美)③中央与地方合作制(英)2)根据选拔分层功能划分①双轨制(英)一轨:大学-中学系统。

学术性大学向下发展衍伸出一些预备性学校。

一轨:小学-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初等教育学校面向普通劳动者而设,后来又增添了初等(与小学相衔接)和中等(与中学相衔接)职业教育学校。

②单轨制(美)由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单轨制学校教育系统。

③分支型(前苏联)学制包括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高年级阶段(第九、十年级)。

它们相互衔接,又分别作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基础。

我国学制的发展:1、壬寅学制(最早、未实施;《钦定学堂章程》)19022、癸卯学制(最早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19043、壬子癸丑学制(北大蔡元培允许女生入学1912男女可同小学,废除读经,小学7年中学7年)4、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5、现行学制:学前教育(3~6、7岁幼儿)、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义务教育特点:普通性、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教育万能论-人是教育的产物柏拉图(主观唯心主义)、洛克(白板论、感觉主义的认识论)、爱尔维修(唯物主义)2、教育独立论蔡元培、胡适(独立于政治、独立于宗教、独立的教育经费、由教育家主办)3、人力资本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舒尔茨、丹尼逊、贝克尔、文沙(人口质量胜于人口数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4、筛选假设理论-标签理论(强调文凭的重要性)迈克尔·斯宾塞、罗伯特·索洛5、劳动力市场划分论-教育层次决定劳动力的市场分配皮奥里、多林格、戈登、爱德华兹、卡诺伊(工资决定机制;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偏好)(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②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③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④制约教育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②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③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④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①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②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③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⑤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1、教育的政治功能①维系社会政治稳定②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②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③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传递-保存文化②传播-丰富文化③选择-提升文化④创造-更新文化4、教育的人口功能①减少人口增长②提高人口素质③改善人口结构④促进人口流动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桃)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必须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能一刀切;少年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0~1岁和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时期;关键期)①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②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

如每一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

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

针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每一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特点,教育者也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切不可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前提)、环境(条件)、教育(主导)、主观能动性(决定)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方针有指令性、政治指向性;教育目标有具体多样性、实践操作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性,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相关理论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贝尔)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

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

教育目的就是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荀子、涂尔干)否认个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目的论科学主义目的观(弗兰西斯、培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主张。

人文主义目的观(亚里士多德、阿德勒)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性。

3)马克思主义目的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1)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2)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提高民族素质4、全面发展教育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①“五育”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②各育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作用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手段,不能相互取代;③各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④综合而言,德育是方向,智育是主体,体育是基础,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辅德、益智、健体的作用。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正确处理五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3)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研究的分类: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班级、学校、市实践)、开发研究(在省、全国推行)2、定性研究(文字)、定量研究(数字、量度,等级评价)3、描述性研究(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达到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教育研究的过程: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搜集与分析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与评价阶段文献的等级分类:一次文献(未经任何改动),二次文献(分类处理,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三次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格式:题目、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附录学术论文结构:题目、署名、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教育调查法1、问卷法(包括标题、介绍词、题目)2、访谈法(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3、观察法(二)实验法1、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顺序:建立假设;选取被试并配组;实验前测;引进自变量进行实验处理;后测;比较前后差异;验证假设2、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经验总结法:具体经验总结(实践性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理论性经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