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f7190159b89680202d825df.png)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游※※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看法
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全部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拥有双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
第二课百舸急流的思想※※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门派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髓※※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实质※※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掌握思想的神秘※※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六课求索真谛的历程※※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照
考点:解放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构造思想导图※※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内在联系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中心※※构造思想导图※※
用对峙一致的看法看问题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构造思想导图※※
第十一课寻找社会的真谛※※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构造思想导图※※
考点:坚定理想,铸就绚烂。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e558b6a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5.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物质观物质范畴定义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定义方式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定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与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变化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否认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在运动(否认唯心主义)方法论意义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运动和静止静止的定义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性的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方法论意义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则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物质运动与时空定义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长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注意区别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的特点客观性(转移)、绝对性(存在)、相对性(相对论)、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时空无边无际)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现映像意识的起源1.由一起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语言是重要影响因素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憋尿)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联系物质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观和意识观的总结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bcf1f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3e0d9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f.png)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思维导图——哲学生活部分
![思维导图——哲学生活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7f15d2b4b35eefdc8d3332a.png)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具有两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
78
第二课百舸急流的思想※※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结构思维导图※※
80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结构思维导图※※
82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结构思维导图※※
84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结构思维导图※※
86
考点: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考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结构思维导图※※
8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内在联系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结构思维导图※※
90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结构思维导图※※
9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4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坚定理想,铸就辉煌96。
哲学框架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
![哲学框架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https://img.taocdn.com/s3/m/17e0c13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a.png)
哲学框架
唯物论
五观
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
实践观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辩证法
两特征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三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方法
归纳演绎
分析综合
抽象具体逻辑历史五范畴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内容形式五思维
辩证思维
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动力论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社会主体论
人的本质人民群众
个人
认识论
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基础
实践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本质
反映论与先验论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
过程
两阶段两飞跃两因素两特性两统一目的
追求真理
实现价值。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3f2dc2d04a1b0717fd5ddf7.png)
1产生: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起源: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1) 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2) 真正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用睿智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 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本义:哲学史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
联系: 具体哲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的概论3、哲学的含义(4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课 折刊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 质)何者为本原的冋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1、 存 在 决 疋 思 维唯 物 主 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根据。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基本 形态2、思维决定存 在:唯心主义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 思维不能认识存在:不可知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2b49a37ad51f01dc381f1c4.png)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具有两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百舸急流的思想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ﻬ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ﻬ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ﻬ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 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考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结构思维导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内在联系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结构思维导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ﻬ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结构思维导图※※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结构思维导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思维导图--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
![思维导图--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0e591acb195f312b3169a566.png)
哲学的基本派别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思维导图——高考·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哲学生活思维导图-知犀思维导图
![哲学生活思维导图-知犀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a08fc25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a.png)
哲学生活
矛盾分析法
矛盾含义同一性和斗争性
特殊性和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要方面主要次矛盾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实现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与关系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辩证否定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社会作用
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有规律的
认识论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含义真理性质与含义
时间的特点认识的基础
联系观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部分系统优化方案。
中世纪哲学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世纪哲学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https://img.taocdn.com/s3/m/2429a63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7.png)
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公元430年
著有《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
著有《上帝之城》,书中说明罗马的衰退是肇因于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
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于道德的提升
本尼狄克
公元480年~公元547年
西方修道僧制度中最重要的人物,对西派教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尼狄克教团缔造者,制定了“本尼狄克”教规
提出“越能极端的苦行的人,就越有可能被认为是神圣的人”
查士丁尼
公元527年~公元565年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
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重要的罗马法典
大格里高利
公元540年~公元604年
第64任罗马天主教教皇
著有《伦理丛谈》、《司牧训话》
神学思想主要遵循奥古斯丁的学说,但较少强调预定论
约翰·司各特
公元800年~公元877年
中世纪后期唯名论的代表之一,新柏拉图主义者,倾向斐拉鸠斯教派
主张泛神论,认为理性应在信仰之上
托马斯·阿奎纳
公元1225年~公元1274年
公认的最伟大的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
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
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保存并且修改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思想,著有《神学大全》。
哲学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
![哲学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https://img.taocdn.com/s3/m/088b743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a.png)
哲学概念
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哲学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某一领域某一领域特殊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存在)
世界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不可知论
可知:同一性
不可知:不具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气无科学依据
万物起源于水,阴阳五行说
气者,理之依也,太虚即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机械性(否定主观能动性)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人的精神、意识人、我、心,感知感觉,经验
人为自然界立法
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
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客观精神神天道理
宗教迷信,天命论,理在事先、绝对精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否认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统编版)
![《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a86a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2.png)
《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目录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3)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3)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4)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6)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6)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7)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9)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0)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
《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具有两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
第二课百舸急流的思想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