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心理学5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专题二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一、单项迭择题1.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

A. S-O-RB. R-O-SC. R-SD. S-R2. 刺激-反应理论是由()创立的。

A. 洛克B. 苛勒C. 加涅D. 桑代克3. 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斯纳金B. 桑代克C. 巴甫洛夫D. 布鲁纳4.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 顿悟的过程B. 同化顺应的过程C.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D. 尝试错误的过程5. 海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A. 效果律B. 准备律C. 练习律D. 学习律6.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才可以获得。

A. 尝试-错误-尝试B. 经典性条件作用C. 操作性条件作用D. 社会性学习7.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A. 模仿B. 顿悟C. 灵感D. 试误8. 张老师喜欢搞实然袭击,经常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测验,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原则中的()。

A. 练习律B. 准备律C. 效果律D. 交替律9.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规律的()。

A. 练习律B. 准备律C. 近因律D. 效果律10. 小丽在全国数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老师在班上点名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这以后,小丽学习更加努力,数学科目的成绩越来越好。

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 准备律B. 练习律C. 动机律D. 效果律11. 桑代克的“效果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B. 如果学习者多加学习,就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C. 如果学习者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那么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会增大D. 如果学习者未做好准备但又被强制学习时,会产生烦恼情绪,妨碍学习12. 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一、判断题1、“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2、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4、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5、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6、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

7、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8、学习迁移的心向的产生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实现,所以“定势”对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卢钦斯盛水实验”可以证实。

()9、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0、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11、一般说负迁移时暂时性的,经过联系可以消除。

()12、形式训练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位依据的。

()13、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14、如孔子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就生动地描述了学习的迁移现象。

()15、掌握了加、减法的学生,容易学好乘法运算,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二、选择题1、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应用2、迁移的实质是()。

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B、新旧知识的同化C、新旧知识的顺应D、新旧经验重组3、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负向迁移C、功能固着D、定势影响4、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A、一般迁移B、正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5、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解释,提出了迁移理论的()A、形体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关系转换说D、关系概括说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垂直正迁移B、水平正迁移C、垂直负迁移D、水平负迁移7、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属于哪种迁移()A、具体迁移B、重组性迁移C、同化性迁移D、顺应性迁移8、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属于哪种迁移()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15.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
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
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5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5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5一、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22.00)1.依活动过程的特点,可以将动机分为______。

A.交往动机和威信动机√B.社会动机和局部动机C.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D.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解析:动机的分类有以下几种:①从活动过程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交往动机与威信性动机;②从动机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划分为广义的社会性动机与狭义的局部性动机;③从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动机;④从学习的自觉性的来源可以划分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2.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______。

A.精神需要B.物质需要C.学习和增长知识的需要√D.友谊和爱情的需要解析:大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习和增长知识;②大学生非常重视精神需要;③物质需要有不同的内容。

3.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______。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解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______。

A.追求利益的倾向B.避免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______。

A.认识动机B.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D.交往动机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6.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______。

学校教育心理学

学校教育心理学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育环境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学科。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就的概念、历史、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的概念和历史1.概念: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通过对学生心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学科。

2.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欧洲的教育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他们开始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研究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二、的研究领域1.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最大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绩效。

2.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分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究教育干预与发展的关系。

3.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学生人格特点和社会关系,分析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探讨建设和谐校园的方法。

4.心理诊断与测量:研究心理测量的原理及其应用,探究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1.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的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的发展趋势是应用化、科技化、专业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应用各种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提高教育干预的效果。

同时,需要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干预技能。

综上所述,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或敏感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

《教育心理学》(李小融)题库第一章1.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与评定.3.简述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8)概括而论,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B、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5.简述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10-11)A、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B、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重视研究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得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E、人本助于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第二章1.个体社会化(20)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形成终身教育制度;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任务。

3.(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4.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是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5.课(23)课的含义: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定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课的组成:(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6.(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

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

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1。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代表人物如下: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学现象和问题,其目的是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学习和记忆、情感与情绪、行为与发展,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其中有许多方面都备受关注。

学习和记忆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学习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都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对于教育工作者调整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需要考虑到认知发展与新知识的习得,并尝试将具体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情感和情绪也是另一个研究重点。

学生的情感因素对于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往往涉及具体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抑郁、兴趣和快乐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和行为发展的长期影响。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绪表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亲密关系,从而更好地助推他们发展。

行为与发展也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其中包括学生的行为决策、自我控制、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方面的研究清楚地说明,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成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与社会环境也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教育环境包括许多方面,如家庭和学校的文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社交环境等。

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其人生道路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关注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广泛,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从而推进他们的成长。

同时,这些研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B、鲍德温(BaldwinC、詹姆士(James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B.教师C.教D.学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国开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五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五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考核任务形式:调研报告(100 分,占权重20%)要求:1. 认真研读教材第1 章、第9 章和第12 章。

2.查阅相关资料,选取一定的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

通过在线或实地调查方式,调查小学生学科学习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

3.调查结束后,提交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应包括“题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结论及启示”等,字数不少于1000 字。

4. 评分时着重考察调查方法的可行性、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调查结论的有效性等。

答:题目: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50 名小学生和 10 名小学老师调查内容:小学生学习的动机:探求小学生选择学习的学科或活动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比例,并且分析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状、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等,探讨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从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探讨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缓解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的角度来探讨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综合实施。

问卷调查:对 50 名小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用反向量表法测量小学生学科学习动机,并根据问卷反映的问题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

访谈:对 10 名小学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询问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问题讨论。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 A.表象 B.概念 C.规则 D.原理 E.原则 2.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3.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问题。 A.做什么 B.是什么 C.为什么 D.怎么做 E.怎么样
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复习 D.知识的保持 E.知识的提取
“圆有圆心与封闭曲线” ,而忽略了“从圆心到周长各 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圆的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 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 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到l分钟 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 作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部抑制 D.外部抑制 2.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 方法是(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要注意四个要点:(1)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扩展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原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教育过程》;加涅《学习的条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5、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2)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对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4)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考场专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考场专用)
61.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效果。8
62.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8
63.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8
6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或衡量。8
65、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43.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6
44.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6
45.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6
50.课题类化: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掌握课题的实质,找到它与有关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5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7
52.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7
53.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7
66.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67.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8
68.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9
17.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3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____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____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____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B.教师C.教D.学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

A.观察法实验B.自然实验C.实验室实验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

《教育心理学》全套精品课件 第五讲 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全套精品课件 第五讲  学习迁移

⑶.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证实学习者的自 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 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 的方向。
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 为学校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因为 传统学校教材中并没有把策略性知识作为学 校教学的独立目标,教师也没有受过策略性 知识教学的专门训练。
某学科 训练 某官能 迁移 类似问题情 境
二、相同元素说
桑代克 A 1901实验 S(10-100scm-- 150300scm )
WL
三 概括化理论
贾德 1908实验研究原则和概括性的歉
意。认为:原理和原则是前已发生的主要原
因。
迁移
A 原理
部分或全部
B 活动中
水中打靶实验
水中打靶实验(亨德里克森)
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 易用过去理解事物本质的经验、知识去理解 新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 统中去,使迁移顺利进行。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思维品质较好,善于分析问题, 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就能根据课题的特点 准确分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 课题纳入旧知识系统中去,选择合适的解题 方法。
人数 获得正确答案 获得正确答案
者%
者%
方法 错误者
%
实验组 79
81
控制组 57
0
17
2
100
0
5.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
情境
初始学习的情境也会影响到迁移,人 们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 移到其他情境。
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对所学 的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这样才有利于知 识的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部分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舌尖现象: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过度学习:对学习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

元认知: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维持性复述:机械记忆,只一遍一遍的,原封不动的重复要记忆的信息。

其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的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

外部强化的副作用(过分合理化效应):本来能够由内在动机及激发的行为由于外部强化的介入,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似乎就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从而损坏了内在动机和对活动的兴趣。

精制性复述:将要记忆的信息予以贮存在长时记忆着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一般好奇心:人们在过分单调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刺激,就会想办法寻求各方面的信息,但所追求的信息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方向,仅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满足。

成就动机: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习得性无力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道德:有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准备: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也是教学的起点。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放映电影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

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角色期待: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待。

教师威信: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晕轮效应: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印象,以此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这点以点盖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

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的教学方法。

工作记忆的三个特点:保持时间长;容量有限;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精致性复述与组织有什么区别:两者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精致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相比具有的特点:保持时间长;容量巨大;未被激活状态。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性质;形象资料比抽象资料遗忘的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一次学习越多遗忘越快 3.学习程度;过度学习学习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150%的过度学习最适宜4.加工程度:学习是否对所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如何复习(复习的条件和方法):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而是否将重要内容选做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业的关键,如何取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经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具有下列特点的信息上:1.每课或每段的第一句话 2.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内容 3.以多种方式呈现的内容 4.有趣的内容。

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1.可用性缺陷,即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 2.产生性缺陷,即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因为个体的元认知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或是因为缺乏分和联系。

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1.可用性缺陷: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一是因为她年龄阶段不适合掌握那些方法,另一个原因是虽然认知水平已发展到相当程度,但没有机会习得这些方法。

2.产生性缺陷:个体知道某一策略但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用。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因为个体的元认知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因为缺乏分析和联系。

影响学习策略训练的因素:因素有很多,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学习策略本身的因素——学习策略的实用性对策略训练的影响;二是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学习策略发展的年龄差异和自我效能水平对策略的教学的影响。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而言,两者是统一的,即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效果,但并不是直线关系。

对于难度中等的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最佳;对于较难的课题,较低的动机为最佳;对于较容易的课题,较高的动机为最佳。

组织策略的类型:组织指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

类型:1.概念图 2.比较图表 3.示意图4.层级图5.群集策略6.纲要法强化的依随性与普雷马克原理,具体指什么,应用时注意哪些问题: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二是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如果学生心目中没有把强化与良好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三是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分别对学习的影响: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以及学习成绩等均有重要影响。

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积极的向中等难度的课题或任务挑战,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可能选择不恰当的任务,并经常变动所选的任务。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坚持性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则会半途而废。

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影响活动的选择;二是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三是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四是影响任务的完成。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

如何消除无力感:一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二是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三是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及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应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得到的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是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

为此,柯尔伯格主张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并建议采用“加一法”,即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高出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班杜拉社会学习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人们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下位过程:一是注意过程,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确知觉与选择;二是保持过程,把榜样的示范行为象征化,以映象或言语符号的形式保存在记忆中;三是运动再现过程,把象征性表象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四是动机作用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增强行为的动机。

他认为,儿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先是依靠榜样的示范而确立的。

儿童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后,就是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系统,改变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力和人格。

即人的行为变化是由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决定的。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认知领域:1.知识(记忆)2.领会(理解)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情感领域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从低到高分五级:1.接受(注意)2.反应(兴趣)3.价值比(态度)4.组织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1.知觉2.定向3.有指导的反应4.机械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新最近发展区教学及应用: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供教学支架,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有效的支架总是针对学习这的需要,与学习者的操作能力水平相适应。

当需要较多帮助时,教师就提供有效的支持,当不需要时,教师就让学生靠自己去进步。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及教育的启示:一是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二是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三是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未完)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否有好坏之分: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指很容易的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依存性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是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而场依存性的学生较易接受和人有关的社会性信息,对人文社会科学有较大兴趣,社会学科成绩较好。

在职业选择上,场独立性的学生倾向与人际关系较单纯而独自完成的工作,而场依存性的学生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

从这方面看,他们只是认知方式的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关系:1.各种学习情境,如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场依存性的学生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场独立性的学生不会因外在刺激使他分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