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而个体的学习准备反过来又受成熟和学习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第二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 .关于认识的形成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构建起来的一系列不同水平的认识(知)结构。
而认知结构的发展又表明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以及科学概念的深化。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adaptation)。
人的智慧或认识的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过程。
而适应则依赖有机体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功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equilibrium)。
(平衡化)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观念的组织。
(1)格式或图式(scheme):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婴儿最初的格式是一些本能动作,是遗传性的。
(2)同化: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于(纳入到)已有的格式之中。
也就是说,同化是个体以其既有的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3)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格式以适应新的情况。
或者说,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此阶段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达的和运算的智慧。
他们主要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或客体永久性)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因果认识产生—动作的目的性明确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大纲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学习的实质与过程 2.学习的基本规律
1.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2.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强化 4.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5.消退,惩罚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行为矫正(行为塑造),程序教学 7.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效应)。
第2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 发展基本特征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2
早期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三、经验类化说(贾德)
四、关系转换说(柯勒)
现代的迁移理论
五、认知迁移理论 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观 图式,适应,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因素 平衡化,成熟,社会性经验,练习与经验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发展概况1.1.1. 初创时期 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1.1.2. 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1.1.3. 成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1.1.4. 完善 20世纪80年代1.2. 我国第一部自编廖世承 1924 《教育心理学》1.3. 同步训练1.3.1. 教育心理学之父及创始人——桑代克1.3.2. 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一人——赫尔巴特1.3.3. 教与学5要素1.3.3.1. 学生1.3.3.1.1. 学习主体因素。
1.3.3.2. 教师1.3.3.2.1. 服务学生学,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就无法有效学。
关键作用1.3.3.3. 教学内容1.3.3.3.1. 传递的信息部分,表现为1.课程2.教学大纲3.教材1.3.3.4. 教学媒介1.3.3.4.1. 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1.3.3.5. 教学环境1.3.3.5.1.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1.3.4. 教与学过程1.3.4.1. 学习过程1.3.4.1.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3.4.2. 教学过程1.3.4.2.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1.3.4.3. 评价反思过程1.3.4.3.1. 教学结束后,教师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1.3.5. 教育心理学作用?1.3.5.1.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1.3.5.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3.5.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1.3.5.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1. 心理发展2.1.1. 含义2.1.1.1.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是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2.1.2. 基本特征2.1.2.1. 连续性与阶段性2.1.2.1.1. 做适应性教育2.1.2.2. 定向性与顺序性2.1.2.2.1. 做循序渐进教育2.1.2.3. 不平衡性2.1.2.3.1. 适时而教2.1.2.4. 差异性2.1.2.4.1. 因材施教2.1.3. 阶段特征2.1.3.1. 少年期(初中阶段)2.1.3.1.1. 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正迁移内部动机学习迁移替代强化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上位学习下位学习负迁移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连续接近技术效果律有意义学习高路学习迁移图式观察学习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健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问题行为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2.简述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3.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4.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6.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7.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什么?18.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19.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0.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儿童青少年人格培养具有怎样的意义?3.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5.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10. 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观点认为,认识过程是人脑接收、储存、加工个提却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主观性。
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由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交叉科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大脑皮层的顶叶、额页、颞业、枕页。
2、反射: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映。
3、无条件反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的本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建立暂时的联系(接通)。
4、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4) 社会文化研究 (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123

第一章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第二章知识点:学习的类别,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强化的种类,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分类,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学习分类概念:学习,自我效能感,认知结构,图式,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同化与顺应,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问答题:1、试误说与顿悟说;2、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3、社会学习理论;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5、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6、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知识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记忆的三种形式,干扰的两种形式,原理或规则学习的形式,问题解决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类型。
概念: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元认知,问题,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问答题:1、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3、专家型与新手型问题解决者的差异;4、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5、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第四章知识点:麦基奇的学习策略分类,丹瑟洛的学习策略系统,元认知的成份,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概念: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问答题:1、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2、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五章知识点:智力的二因素论,卡特尔的智力类型,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戴斯的PASS理论,国关于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标准化测验,智力量表概念:智力,创造力问答题: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现实意义;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3、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4、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知识点:迁移的类型,迁移理论关于迁移的实质及代表人物,概念:迁移,学习定势问答题: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第九章知识点:学习动机的种类,动机理论的关于动机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概念:学习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问答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3、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教师扮演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2、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认知特征:研究表明可能包括以下因素: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
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是: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②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①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注重课的主要步骤、教学内容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新教师:注重细节②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课堂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新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
新教师:相对缺乏教材呈现专家教师:注重知识的呈前启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很难做到。
课堂学习专家教师: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新教师:只是必须的过程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教师: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常规程序。
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教学策略丰富、运用灵活。
新教师:教学策略缺乏、不能合理运用。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二章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1、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素质: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信息提取阶段习得的素质:包括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习得的素质将直接参与学生新的学习,是新的学习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这两种素质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是新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加涅学生素质观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学校教育心理学》提纲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说教育凡是增进人的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一、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
这里的影响包含了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想相互的触动、感染等诸多内涵。
教育的因素包括影响者、被影响者和影响物及影响方式。
三、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也可理解为人的全部,并以此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四、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3)教育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
(4)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5)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6)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7)教育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8)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但由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它又有人文学科的一些特点。
2)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
3)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9)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2)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主要研究学与教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一)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1)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2) 信息加工的认知观;(3) 建构主义的认知观。
2、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形成了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大内容。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重视。
第二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本质1、欢乐说:人最基本的行为动机是“避苦趋乐。
2、本能说:产生于20世纪初期,即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环境”。
3、驱力说:需要、内驱力、诱因、目标这四个因素构成人行为的动机。
4、认知说:认知是引发和保持行为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成就动机一、阿特金森的观点指个人乐意去完成,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任务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由追求成功、避免失败两种心理成分构成,前者是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如自我满足、自豪)的倾向性;后者是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如羞耻、屈辱)的倾向性。
二、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研究:经济成就动机三、奥苏贝尔的观点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赢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奖励的需要)和附属我力(依附的需要)组成。
1、认知内驱力: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即想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
这种动机是发自主体内部的需要,对获得的知识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奖励也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称为内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20分/20题二、名词解释20分/5题三、简答30分/5题四、论述20分/2题五、案例分析题10分/1题名词解释:1学习2学习策略3陈述性知识(另外)4程序性知识(另外)5直接强化6替代性强化7正迁移8负迁移9自我效能感(另外)10教育机智11角色期待12职业倦怠(另外)1、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诞生、研究方法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简述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4、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5、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6、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7、理解社会学习理论8、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9、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0、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另外)11、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2、理解归因理论13、试述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4、理解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15、理解迁移的含义及种类16、理解经验泛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17、试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8、试述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迁移?19、简述学习策略(教材)及分类(另外)20、理解复述与复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21、理解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22、理解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3、简述教师角色的构成24、理解对教师个性特征的研究25、理解新手型教师的成长历程(另外)26、简述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差异(另外)27、试述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另外)28、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主要特点(参考资料)1、新手型教师的成长历程(P250)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等等。
关注情境阶段:关心如何教好一堂课,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等。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我就不写选项了,直接写答案。
可能选择题不全,你再看看你自己的。
1.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指出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的是哪些,并陈述理由:B.每天浏览报纸C.幼儿初次上托儿所怕陌生人,时间长了就不怕了能力或行为倾向上变化2.属于加涅的符号学习的例子是: B.知道书又叫book3.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是对应的。
4.按加涅和奥苏泊尔学习分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区分“你”、“我”、“他”和“1、2、3、4、5……”,这里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5.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符号学习等同于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的符号表征学6.动作技能不同于智慧技能的根本特征是含有肌肉协调成分。
7.营业员在进行心算时不能与顾客交谈,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短时记忆容易被新输入的信息代替而丧失。
8.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学习理论,“举一反三”最适当的解释是派生类属学习。
9.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吞咽食物A.婴幼儿叫“ma ma”B.在教练的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C.走楼梯D.吞咽食物10.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D.跑动运动11.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这道题没有了。
A.做广播体操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C.三大步上篮D.引体向上12.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四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练习。
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整体练习。
13.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增补的反馈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你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
”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14.判断某一动作技能是否适合采用整体练习法的主要依据是技能的组织性。
15.下面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他总是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16.下属轻轻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景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看书;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名词术语】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对后即学习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元认知: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问答题】1、短时记忆,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答: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他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他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
○2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的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它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短,○2容量有限,○3信息处于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思考着,使用着,意识着。
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存储库。
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长时记忆存储。
它具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长○2容量巨大○3未激活状态2、什么是遗忘,遗忘曲线解释的遗忘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基本规律是立即开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材料的数量。
○4学习程度,○5加工程度3、科学的组织复习的措施答:○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
4、知识的分类;什么是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有何差异和联系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原则,概念,理论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区别和联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绝大多数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很多程序性知识不能;另外,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回忆再认,应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实现,而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看书听讲座等方式来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许多活动既需要陈述性知识有需要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程中两个连续的阶段。
第二章【名词术语】原型: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算法与启发法:前者主要指解决一类问题的特定步骤或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
后者是指凭借经验探索一条或几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问答】1、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有哪些?答:○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
○2原型。
○3讲授概念方式。
○4概念间的联系。
○5学生本身的因素。
2、在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的策略有哪些?答:○1提供概念范例。
○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
○3消除错误概念○4加强练习与使用。
3、如何理解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答:○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
○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
○4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1利用学生间的社会相互作用。
○2教给学生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分析例题。
○4让学生用视觉表征问题。
○5专家示范。
○6训练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监控。
创造力的培养:○1为学生创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第三章【名词术语】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是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问答题】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注意策略。
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教学答:元认知策略:○1制定计划。
○2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组织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之间的附加联系,是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主要分为:类比,记忆术,做笔记等。
2、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
答:○1可用性缺陷。
是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
○2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某一策略。
3、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答: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运用的过程,是一种技能。
应该从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注重各种策略使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对策略是用的元认知水平。
学习策略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准备情况作详细了解,需要明确策略的有关情况,学要明确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等。
第四章【名词术语】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活动的行为目标。
是有机体去想或接近的目标是正诱因,使其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负诱因。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有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在动机是只有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普雷马克原则:一个经常出现的活动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量。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于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之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个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问答题】1、什么是学习动机?简述耶尔克斯与道德逊定律的内容。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耶尔克斯与道德逊定律: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最佳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当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2、举例说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正负强化措施有哪些?答:正强化也较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
比如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的评价等。
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比如教师通过周末不留作业而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下周每一天的作业。
3、什么是认知好奇心?其产生条件是什么?答: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他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分为一般好奇心和特殊好奇心一般好奇心的产生条件是信息量的大小。
其产生条件是认知上的矛盾4、比较说明四种部分强化程序的强化效果是怎样的。
答:部分强化是指对某些特定的行为进行强化。
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变化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
效果是,学生掌握了强化出现的时间间隔,平时不用功,只有当强化快出现时才想到要努力。
变化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不可预知的不断变化的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其效果是学生不知道何时出现强化,只能把功夫用到平时。
固定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次数之后,即可得到强化。
其效果是,可以维持相当高的学习行为发生率,但强化过后,学生往往稍微懈怠指导下一次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在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不固定的反应次数之后,可以得到一次强化。
其效果是最好的,学习行为发生率高而稳定,强化一旦停止,学习行为仍会持续,历久不衰。
5、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答: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用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原有动机和迁移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内部动机的重要方法。
第五章【问答题】1、什么是品德?品德心理结构的内容是什么?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儿童得到的发展是从他律到的阶段到自律到的阶段的发展规律。
3、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答: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培养应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综合进行。
第六章【问答题】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何作用?答: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2、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哪些层次,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由低到高分为六级○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
○3运用,指能江西的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并理解组织结构○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6评价,指对材料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的认知学习结果。
第七章【问答题】1、什么是学习准备,其包含的内容有哪些?答:学习准备是使新的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学习策略的发展,与新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等六个方面。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有何启示?答: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教学支架。
是指通过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能力倾向和教学的相互作用含义是什么?它对教学活动有何启示/答:是指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达到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启示:○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3对于能力倾向水平低的学生,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提供给他们必备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
4、什么是智商?智商在人群中的分布状态是怎样的?针对智力超常和逊常儿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答:智商是智力上述的简称,是智力测量的结果。
儿童智商成常态分布,即在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该分类。
中的智力落后儿童不宜进行学校教育,中度智力落后应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在弱智学校或普通学校弱智班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