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4)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学基础教学设计
地学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地学基础是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全面学习。
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和作用;2.熟悉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深入学习各个学科打下基础;3.学习地球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系统的构成;2.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地质地图、地震波传播、矿产资源勘探等基本方法的学习;4.环境地球化学、地质灾害与防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介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课程内容的应用和作用,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度;2.理论讲解结合实践演练:在正式讲解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课堂演练;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互动性;4.个性化授课: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通过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地科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理论授课依次授课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模型和经典案例等内容,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问答进行理论的巩固和深化。
3. 情境模拟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地球科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加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实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和研究地球科学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方案,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5. 实践演练通过授予学生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对课程所学方法和技能进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程采取以下考核方式:1.期末考试:通过日常学习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应用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课堂小测: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作业:布置每章节的课后作业和课外练习,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大一学生在学习地质学基础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基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构成地球大部分体积的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通过宇宙的巨大能量释放,在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的碰撞和分裂、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界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时间和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地质学家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例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地质年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地质纪。
5. 岩石与矿物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地质物质,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
6.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表运动,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资源。
8.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而矿产开发是指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
9.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资源利用、地质灾害、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
10. 地质灾害与预防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造成的一种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地学基础.doc
《地学基础》复习大纲绪论复习题:①什么是地学?其主要内涵是什么?(1)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2)地球系统内存在不同圈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3)是一门全球性的科学。
②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1)探索地球本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壌圈等外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圈层。
(2)探索地球外部:太阳系、银河系等。
③地学在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地位?(1)地学基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
(2)了解和研究地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在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中,地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④地学(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地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全球性地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2)仪器观测法(3)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4)室内实验法(5)历史比较法(6)综合分析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题:①哈勃定律(红移现象)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刚好成正比,这就是所谓哈勃定律。
②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天体,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转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答:地球所在的恒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称为河外星系。
④地质作用答: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⑤地球的自转答:地球绕其本身轴线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的自转。
⑥地球的公转答: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
⑦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星际物质的区别?答:可视宇宙是约150亿光年的范围,分布无数的天体,有的发光称恒星(太阳),有的不发光但环绕恒星运转称行星(地球),有的环绕行星运转称卫星(月球),还有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块体称星云,以及充满宇宙空间的极稀落的星际物质。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一、绪论1、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系统的演化: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二、宇宙 (一)、天体系统结构:. 月球 地球其他恒星系 (二)、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观点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是一个超高密、超高温的“宇宙蛋”。
宇宙蛋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发生迅猛的大爆炸,于是便开始不断膨胀起来,结果物质也随着时空膨胀而从密到稀、从热到冷地演化着,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恒星体系。
大爆炸过程 :• 基本粒子阶段:宇宙早期,密度近于无穷大的状态,温度极高,在100亿K 以上,当时宇宙只存在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及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元素形成阶段:随着宇宙的绝热膨胀,温度下降很快。
当温度降至10亿K 时,中子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氢、氦,各种化学元素开始形成。
当温度下降到100万K 时,早期形成的各种化学元素告一段落• 宇宙形成阶段:宇宙继续膨胀和冷却,直到约1000万年以后,温度下到3000K 时,电子和核才组成稳定的原子。
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并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系和恒星,成为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具有各种类型天体的宇宙 (三)、太阳系的成员:(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2)太阳系的行星有12颗,其中8颗是大行星,这就是水星(离太阳最近)、金星、地球、火星、木星(质量最大)、土星(光环最亮)、天王星和海王星。
另四颗是矮行星(二级行星)。
(四)、地球1、地壳年龄:4.6×10的九次方;地球的年龄:5×10的九次方-----7×10的九次方。
2、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3)生物圈 :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
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地月系 太阳系其它行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
地学基础知识
地学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图1.1 地球内部结构图图1.2地壳结构图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他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地球表面71%是海洋,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
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图1.3地球的外部圈层(二)成土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目前主要研究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2、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1)大陆架(陆棚):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
特点: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
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
特点: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
(3)大陆基: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º,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2、海沟与岛弧:岛弧:延伸距离很长的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巨型深凹槽,水深大于6000米。
3、洋脊和海岭:海岭:海底的山脉。
洋脊:横贯大洋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巨型山脉,每个大洋都有,而且联通,全长6万多公里。
4、大洋盆地(洋盆)平均水深4~5Km,盆地内分布有: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山等。
3、地温梯度、地温深度(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2)地温深度: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
4、地磁三要素: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指北针偏地理北方的东侧,叫东偏角,符号“+”,反之为“-”。
我国大部分西偏,甘肃酒泉以西为东偏)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
(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
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北针下倾为正)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5、莫霍面、古登堡面莫霍面:地表以下平均16公里处的界面。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高一
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高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探索地壳变动、土地利用、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高一地理的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球的内外部力量与地形的变化、板块构造与地球地壳演化等内容。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
一、地球的内外部力量与地形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地形的变化与内外部的力量密切相关。
地球的内部力量包括构造力和地壳变动力,而外部力量则包括气候、水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1. 构造力构造力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等因素所产生的力量。
其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抬升与下沉,地壳的断裂和山脉的形成等。
构造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地形不断变化,如平原的形成、高山的崛起等。
2. 地壳变动力地壳变动力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所引起的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火山以及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壳变动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震、火山活动、海底扩张等。
这些变动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气候的作用气候作为外部力量,也对地形的变化产生着重要作用。
降雨的多寡以及水文的活动会导致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进而改变地表的地形特征。
此外,风也是地形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通过风蚀作用和风沙沉积对地表进行改造。
4. 水体的作用水体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也是地形变化的重要因素。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能够塑造出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而海洋的潮汐和海浪也能通过海侵蚀和海岸沉积来改变地表形态。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对地形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采矿和建设水利工程等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特征,如填海造陆、岛屿改造等。
二、板块构造与地球地壳演化地球表面由多块巨大的石质板块组成,它们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发生相对位移,导致了板块构造和地球地壳的演化。
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上的板块边界、火山地震分布等现象。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上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与变化的科学。
本文将概述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岩石,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金属,内核是固态金属。
2.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划分为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种。
相对时间指示了地球历史上事件的顺序关系,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现生代等时代。
绝对时间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等方法测量地质事件的确切年代。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的构造变化、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构造变化主要体现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这些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运动也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4.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上常见的固态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无机固体,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种类和组合会决定岩石的性质和特点。
5.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从地下开采的矿物和矿石,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燃料矿等。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概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
深入了解地质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学基础
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包括:▪超群(Supergroup):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群的组合▪群(Group):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组的组合▪组(Formation):岩石单位系统的基本单位▪段(Member):组内的岩石实体▪层(Bed):组内或段内的独特岩层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根据地层形成的时代进行划分,并与地质年代相对应,包括:▪宇(Eonothem):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的的―宙‖对应▪界(Erathem):与地质年代的―代‖对应▪系(System):与地质年代的―纪‖对应▪统(Series):与地质年代的―世‖对应▪阶(Stage):年代地层的基本单位,与地质年代的―期‖对应▪时带(Chronozone):最小的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的―时‖对应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以生物化石为依据进行的划分,包括以下类型:▪延限带(Range zone):特定的化石从出现到消失所占用的地层▪间隔带(Interval zone):两个生物地层面间的包含化石的地层▪种系带(Lineage zone):进化种系中特定片断化石标本的地层▪组合带(Assembleage zone):特定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富集带(Abundance zone)::特定化石最为繁盛的地层磁性地层单位磁性地层单位是以岩石磁学性质为依据进行的划分,基本单位为极性带(Polarity zone)。
此外还可分为极性超带、极性亚带等。
地质年代参照表兴起而著名,但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下表列出5个最主要的灭绝事件,是由大卫·骆普(David M. Raup)和杰克·塞科斯基(Jack Sepkoski)于1982年发布的论文被广泛认为的主要灭绝事件。
[1][2]1.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en: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 发生在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至关重要。
地球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核心。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厚度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而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上覆盖着各种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等。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形成岩浆,这些岩浆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到地表。
下地幔的岩石则更加坚硬,不易熔融。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核心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核心的温度非常高,约为5000摄氏度。
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非常重要。
地壳、地幔和核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通过研究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为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至关重要。
地球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核心。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厚度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而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上覆盖着各种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等。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形成岩浆,这些岩浆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到地表。
下地幔的岩石则更加坚硬,不易熔融。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核心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核心的温度非常高,约为5000摄氏度。
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非常重要。
地壳、地幔和核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基础是科学的地学学科之一,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分、历史以及地质过程等。
以下是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1.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外核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地幔由固态硅、镁、铁的矿物组成;地壳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2.地球的历史: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分为前寒武纪、元古宙、太古宙、新太古宙和中太古宙五个时期。
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自然力量的循环,包括地质构造的演化、大陆漂移和地壳运动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边界变动、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等。
这些过程造成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4.岩石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由岩屑经过侵蚀、运输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方法,将地球历史分为一系列时间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地质时代划分法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的,包括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主要时代。
6.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扩张和收缩,垂直运动则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7.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爆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气体和岩浆。
8.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开发利用的方法。
9.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过程的活动,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预测地质灾害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学基础复习资料-定
《地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1. 研究对象: 地球,地球的时、空、源①地球的结构:层圈状(slide)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
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③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④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⑤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地质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初期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将今论古(通过观测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事件,来研究过去曾经发生的地质过程).第一章行星地质概述●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只是太平洋中一滴水。
第一节宇宙演化宇宙、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第二节太阳系及其起源一.太阳系1.构成:太阳(恒星)+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木星最大,土星次之)。
2.太阳系行星的3特征①轨道共面性:全部行星几乎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偏心率不大的椭圆),即近圆的轨道。
②转动同向性:除金星外,大多数行星逆时针绕太阳公转,自转也都逆时针,大多数卫星亦逆时针绕行星转动。
③近圆性: 全部行星轨道近圆形。
3.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特点: 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小、旋转慢、卫星少。
但类木行星(木、土、天、海),则反之。
二.撞击作用1.定义:天外物质对地球的超高速猛烈冲击作用。
●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
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到达地表未被烧尽的部分。
是宇宙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1.1 石陨石●占所有陨石的94%。
●密度3-3.5g/cm3。
●多为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金属Fe Ni含量只占20%。
1.2 铁陨石●占所有陨石的4.5%。
●密度8-8.5g/cm3。
●成分:金属铁80-95%;镍5-20%。
1.3 石-铁陨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5.5-6g/cm3。
地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这个是自我总结,不全。
一、名词解释节理:指岩石中的裂隙,且裂隙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没动但裂透了),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背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
一般背斜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易成山地。
建隧道向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中央向下弯曲者。
中间新、两翼老。
易形成谷地,良好的储水构造。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雅丹: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
(有的俗称魔鬼城)。
雾凇:雾淞是一种自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多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的迎风面上,它经常出现在有雾、风小的严寒天气里。
季候泥:季候泥是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为淡色沉积物,冬天为暗色堆积物。
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A.U.)=1.496亿公里(日地平均距离)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a)。
通常以g/m3表示。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方向向下的辐射,因为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称其为大气逆辐射。
二、简答题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产生了两极和赤道②、形成了昼夜更替③、形成了地方时④、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⑤、产生了潮汐摩擦阻力⑥、造成地球整体自转同其局部运动的差异2.变质岩的主要结构①、变晶结构:由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原来的物质发生重结晶(变晶结构)而形成的结构。
(由变晶作用形成的结构称为变晶结构)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结构。
②、变余结构:原岩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部分残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
是变质岩的最大特征之一。
③、碎裂结构:形成于动力变质作用的特有结构。
④、交代结构:发生变质作用时,原岩中的矿物被取代、消失,与此同时所形成的新的矿物。
2.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点①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②层面构造:指沉积岩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地学基本知识2022优秀文档
19、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又称渐变论。①莱伊尔(charles lyell)在 1830年使用的一个术语,但其内容赫顿(J Hutton) 1788年即已阐明。它是地质作用和自然规律的一个 根本原则和学说。其涵义是:现在进行着的改变地 壳形态的地质作用,也同样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 于地质史的整个时期,以往的地质现象和可以现在 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经典的概念是 “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一学说不表示变化是匀 速的,也不排除局部的灾变。②地质学家用以重建 地质历史的逻辑和方法。但是均变论把地球过去的 条件等同现在的条件是不对的,因为地球的条件地 质历史时期是不断变化着的。
地层及其适度扩展物,如沉积火成岩类。
其与地形之间的组合关系的法则,称之为V字型 是对地质学的概括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分支科学,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
根据国际地层指南的地层定义,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就不仅仅是重力,而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玄武岩)机械力或构造力(如构造
法则。 岩、混杂岩等)。
密斯地层。 8、横截关系律(Law of cross-iutting relationships):
出了我们当时的经历和自然知识,这种突然变动 与上下地层之间可为沉积间断面分开,也可以为岩性,化石、和成分的不同来分开。
描述地质界面产状及其与地形之间的组合关系的法则,称之为V字型法则。
强烈地改变了地球面貌。②认为地球当前的形态 层不服从史密斯层序律等三定律,可统称为非史密斯地层。
8、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的脆性岩外壳,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顶部,是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地 方。
9、莫霍面(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Moho)
常用M表示,又称M间断面是地壳 与上地幔的分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背岭 岩层倾角> 40°
单面山的特征
山脊沿着岩层走向延伸;
顶层由抗蚀性较强的岩石 组成,经风化剥蚀后,常 呈尖棱状或锯齿状山脊;
两坡明显不对称。
猪背岭的特征
倾斜岩层的倾角超过300; 山脊的方向与岩层走向一 致; 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 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 倾向坡的坡向与岩层的倾向 一致; 山脊处的岩石不易风化,两 侧较易风化。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两套地层产状平 行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地层。这种 接触关系反映曾经发生过显著的均衡的升降运动。
不整合(又叫角度不整合)是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 平行、地层时代也不连续的接触关系,其间有地层 缺失。这种接触关系反映了曾经发生过显著的水平 运动和差异性升降运动。
第二节 地质构造
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 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岩层变形的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 柔性变形阶段 断裂变形阶段
一、岩层产状
露头 暴露在地表的岩石。
岩层产状 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排列状况。 岩层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面的走向、倾 向、倾角以及岩层的厚度。
1、岩层的产状要素
B A B CBA
B C
B A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3/1 。
◆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 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 穹隆构造;
◆构造盆地;
指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 层 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
3、褶曲的野外识别
(四)断裂构造
◆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 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 ◆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 断层。 ◆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称为节理。
1、节理 ●剪节理 ●张节理
2、断层
(1)断层要素
①下盘;②上盘;
④
③断层线;
①
④断层面;
(三)褶皱构造
◆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 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岩层的一 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称为褶 皱。
1 . 褶曲形态要素
◆核:B
◆翼:EF、EG
◆轴面:ABCD ◆轴:BC
D
◆枢纽:EC
◆倾伏端:C
A
E
C
FB G
2、常见褶曲类型及地貌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 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断层崖
断层将地层错动,最简单的原始构造是一盘升 起,另一盘下降,断层活动形成陡峻的地形,这 种地形叫断层崖。
◆三角面山
◆断层谷
3、断层的识别
(地质体错断 )
9、伴生节理
在断层一侧或两侧,常因上下盘错动产生若 干组有规律的节理。
10、土壤与植被变化
断层线两侧因岩性不同、土壤性质不同, 可以有规律地生长着各异植被,有时断层带为地下富 水带,生长着茂盛的或喜湿的植被。
第三节 地质构造和土壤、农业关系
一.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的关系
1.不同的岩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别是在 基岩出露的地区,地质构造决定着岩层的分布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类型的分布,如 四川盆地丘陵区,褶皱形成的丘陵出露紫色岩 的地方,基本上形成的土壤都是紫色土或由紫 色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
⑤断层破碎带;
⑤
③ ②
(2)断层的类型
①正断层 ②逆断层 ③平移断层
(3)断层的组合 ◆阶(梯)状断层
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 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 正断层组合,其上盘 依次下降呈阶梯状。 例如:断块山地。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 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300°
走向 120°
倾向 210° 35°
倾角
可标记为: S E 120o
NW300o
,SW210°,∠35°
2、根据产状要素,岩层分 水平岩层 倾角为0° 直立岩层 倾角为90° 倾斜岩层
二、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
(一)水平构造
◆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 ( 倾角 < 5°)的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走向和倾向,倾 角为 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运动相对微弱的 地区,沉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1、在图面资料上的体现
(二)倾斜构造
◆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 一定夹角( 5°~ 85°)的岩层。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岩层 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岩层可 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1、在图面上的体现
2、倾斜构造地貌
顺向坡
逆
逆
向
向 顺向坡
坡
坡
单面山 岩层倾角 < 40°
2、按方式和方向划分
◆水平运动 变形:挤压 拉张 剪切
变位:挤压 拉张 剪切
◆升降运动
高原、盆地、海洋
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振荡性 (2)节奏性 (3)继承性
2、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在新构造运动在沉积物上的反映 ①岩相的变化 ②岩层的厚度 ③古土壤和埋藏风化壳
第四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目的和要求:在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 基础上,重点认识各种构造地貌及地层分布 规律。
第一节 构造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由内力作用引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
部物质变化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二、构造运动方式
按发生时间划分
◆老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各地 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和第四纪的 构造运动,和人类关系密切。
(2)在地貌上的反映 山高谷深
①山势 坡度和缓
②河谷 ③阶地 ④夷平面和溶洞
强烈上升 长期停顿或下降
⑤水系 ⑥冲积扇叠置 ⑦海岸 (3)地震、火山活动与温泉 (4)地层中所含的动植物群的变化
四、古构造运动
1、整合是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互相平行, 时代是连续的。这种接触关系反映没有发生过显著 的地壳上升或升降交替运动。
◆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背斜构造) 与向斜褶曲(向斜构造)。
◇顺地貌: 背斜成山,向斜为谷 ◇逆地貌: 背斜为谷,向斜成山
◆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
◆按平面形态,褶曲可分为三类
①短轴褶曲:其平面呈长圆状,长/宽 约 3/1 - 10/1 之间;
②线状褶曲
其平面呈长条状,长/宽一般>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