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

合集下载

地学基础陈静生思考题

地学基础陈静生思考题

地学基础陈静生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什么是矿物?可分为哪几大类?常见的造岩矿物有哪些?
3、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哪几大类?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4、岩层的产状要素有哪些?根据岩层的倾斜程度,岩层可以分成哪几类?
5、褶皱的结构有哪些基本形态?为什么不能单从向斜或者背斜辨识地形?
6、关于岩石圈活动的假说有哪几种?各有何证据?
7、风化作用在岩石圈表面塑造过程中起何作用?
8、河流在地貌发育中作用如何?
9、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其影响条件有哪些?
10、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主要热源?
1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哪些?
12、什么是位温?它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13、什么叫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4、什么是锋?什么是气团?锋和气团对天气有何影响?
15、什么是气候?它与天气有何区别?
16、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17、何谓城市气候的“五岛”效应。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复习提纲绪论:重点:1.概念地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地质学为主要学科地质作用:是指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引起这个变化的力叫做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分类表:一、矿物定义: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是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制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一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形成矿物的三个作用:1、内生作用。

(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映形成的作用,如石英,云母,长石)2、外生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处,与太阳能,大气和水等有关作用,粘土矿,石膏)3、变质作用(已形成的矿物受到构造变动或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以及新成分的加入而受改变的作用,蛇纹石,红柱石)类质同像: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只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矿物的形态:1、单体形态2、双晶3、集合体形态(不懂可以参考书P17)矿物的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硬度分级表:(表2)矿物分类(表3)(P20)硅酸盐矿物的五种构造形式:1、岛状构造—橄榄石2、环状结构—电气石,绿柱石3、链状构造--角闪石4、层状构造—滑石,云母5、架状构造—钾长石,钙长石七种主要造岩矿物(表4)(P26)矿物与土壤形成的三种类型1、蒙脱石组:2:1型张索性矿物,常见东北黑钙土,华北的栗钙土2、高岭石组:1:1型矿物,包括高岭石,迪开石3、水云母组:型非膨胀型矿物,包括伊利石,水白云母。

二、岩石概念: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岩浆岩概念: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演示成为岩浆岩。

岩浆作用:1、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

2、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重点:(鲍文反应序列)(P37)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及其概念: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纸结构。

地学基础(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学基础(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学基础 –宇宙中的地球
7/41
第一节 宇宙和天体
一 、 宇宙和天体
宇宙具有物质性、系统性、运动性的特征。 宇宙具有物质性、系统性、运动性的特征。
地学基础 –宇宙中的地球
8/41
第一节 宇宙和天体
二、宇宙的形成假说
恒稳态理论提出宇宙从来就是这个样 恒稳态理论提出宇宙从来就是这个样 子,只是它所包含的物质和能量却不 是不变的,它一直在从无到有地创造 是不变的, 物质,物质量不断增加导致宇宙扩展。 物质,物质量不断增加导致宇宙扩展。
一、地球的年龄 二、地球的演化
地学基础 –宇宙中的地球
16/41 16/41
第三节 地球的年龄和演化
一、地球的年龄
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 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至46亿年之间。 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 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 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 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 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 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 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地学基础 –宇宙中的地球
19/41 19/41
第三节 地球的年龄和演化
二、地球的演化
(二)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 形成与演化。目前发现的地球上 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 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 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 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 20 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 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 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 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 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 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 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地学基础教学设计

地学基础教学设计

地学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地学基础是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全面学习。

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和作用;2.熟悉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深入学习各个学科打下基础;3.学习地球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系统的构成;2.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地质地图、地震波传播、矿产资源勘探等基本方法的学习;4.环境地球化学、地质灾害与防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介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课程内容的应用和作用,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度;2.理论讲解结合实践演练:在正式讲解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课堂演练;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互动性;4.个性化授课: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通过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地科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理论授课依次授课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模型和经典案例等内容,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问答进行理论的巩固和深化。

3. 情境模拟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地球科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加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实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和研究地球科学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方案,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5. 实践演练通过授予学生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对课程所学方法和技能进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程采取以下考核方式:1.期末考试:通过日常学习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应用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课堂小测: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作业:布置每章节的课后作业和课外练习,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知识点复习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3.土壤密度的用途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一、名词解释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二、简答题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6.土壤热量的来源第六章土壤胶体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二、简答题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3.土壤胶体的性质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一、名词解释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二、简答题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养分;肥料二、简答题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4.施肥原则及方式*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

全文电子教材土壤与土壤资源学(上篇:土壤学)林学专业第一章地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矿物学知识一、概述矿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矿物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矿物,即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对矿物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此,矿物还包括地幔矿物、陨石矿物、宇宙矿物和人造矿物等,这是广义的矿物概念。

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并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多为固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极少数的矿物以非晶质的液态、气态和胶态存在,其几何形态与其成分、结构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晶质固态的无机物。

液态、气态及有机矿物总共只有几十种。

按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分成三种成因类型。

1.岩浆矿物:即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2.表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

如: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等。

3.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

如: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

变质矿物和表生矿物又成为次生矿物。

二、矿物的概念1、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均质体。

地质作用指火山爆发,地震,岩石风化等。

2、矿物数量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20~30多种。

3、类型根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三、矿物的主要特征(一)、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

地学基础(一)

地学基础(一)

温暖湿润区
地貌的水平分带性
4 地貌分类 山地 (Mountain)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
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平地交界部分有明显 的坡度转折。
丘陵(Hill)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少,相对
高度较低之山地。
高原 (Plateau)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又
平坦的高地,其中又分为山原和台原(海拔 >600m)。
丘陵(Hill) 类
谷宽(m) <20 20-50 50-100 100-200 谷类 狭谷 窄谷 中谷 宽谷
根据相对高度和谷宽分
丘类 缓丘 低丘 中丘 高丘
相对高度(m) <20 20-50 50-100 100-200
数学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天文地质 学
地质学
医学地质
遥感地质
环境地质 学 工程地质 学
砂岩
酸性紫色土,可种马尾松
复习思考题: 1、地质营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简述地貌分布规律。 3、简述主要地貌类型。 4、试述山地、丘与谷的概念及分类。 5、结合绪论内容,谈谈《地学基础》与你所学 专业间的关系。 6、结合地貌的大地构造的分区,简述四川地质 结构特征(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目的和要求:了解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主要特征,初步建 立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同时掌握一些基本名词。
Image of the Earth as viewed by Apollo 17
第一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1.重力正常 2.重力异常 通过重力异常调查可以研究地壳构造 与寻找地下矿产。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doc

地学基础.doc

《地学基础》复习大纲绪论复习题:①什么是地学?其主要内涵是什么?(1)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2)地球系统内存在不同圈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3)是一门全球性的科学。

②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1)探索地球本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壌圈等外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圈层。

(2)探索地球外部:太阳系、银河系等。

③地学在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地位?(1)地学基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

(2)了解和研究地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在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中,地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④地学(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地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全球性地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2)仪器观测法(3)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4)室内实验法(5)历史比较法(6)综合分析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题:①哈勃定律(红移现象)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刚好成正比,这就是所谓哈勃定律。

②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天体,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转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答:地球所在的恒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称为河外星系。

④地质作用答: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⑤地球的自转答:地球绕其本身轴线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的自转。

⑥地球的公转答: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

⑦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星际物质的区别?答:可视宇宙是约150亿光年的范围,分布无数的天体,有的发光称恒星(太阳),有的不发光但环绕恒星运转称行星(地球),有的环绕行星运转称卫星(月球),还有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块体称星云,以及充满宇宙空间的极稀落的星际物质。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一、绪论1、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系统的演化: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二、宇宙 (一)、天体系统结构:. 月球 地球其他恒星系 (二)、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观点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是一个超高密、超高温的“宇宙蛋”。

宇宙蛋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发生迅猛的大爆炸,于是便开始不断膨胀起来,结果物质也随着时空膨胀而从密到稀、从热到冷地演化着,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恒星体系。

大爆炸过程 :• 基本粒子阶段:宇宙早期,密度近于无穷大的状态,温度极高,在100亿K 以上,当时宇宙只存在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及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元素形成阶段:随着宇宙的绝热膨胀,温度下降很快。

当温度降至10亿K 时,中子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氢、氦,各种化学元素开始形成。

当温度下降到100万K 时,早期形成的各种化学元素告一段落• 宇宙形成阶段:宇宙继续膨胀和冷却,直到约1000万年以后,温度下到3000K 时,电子和核才组成稳定的原子。

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并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系和恒星,成为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具有各种类型天体的宇宙 (三)、太阳系的成员:(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2)太阳系的行星有12颗,其中8颗是大行星,这就是水星(离太阳最近)、金星、地球、火星、木星(质量最大)、土星(光环最亮)、天王星和海王星。

另四颗是矮行星(二级行星)。

(四)、地球1、地壳年龄:4.6×10的九次方;地球的年龄:5×10的九次方-----7×10的九次方。

2、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3)生物圈 :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

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地月系 太阳系其它行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

地学基础知识

地学基础知识

地学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图1.1 地球内部结构图图1.2地壳结构图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他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地球表面71%是海洋,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

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图1.3地球的外部圈层(二)成土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地学基础-地球

地学基础-地球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绕轴旋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
(1)自转的周期:自转周期是日。
• 恒星日: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点,地球上任意一点 连续两次通过该参照天体与地心连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 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完整的一周360°
• 太阳日: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叫做太 阳日,这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地球自转周期;自转的同时还有公转,实 际转动角度360°59′。比恒星日长3分56秒
地学基础
地球
一、宇宙、银河系及太阳系 (一)关于宇宙 • 宇:上下左右为宇,是空间,代表无边无际 • 宙:古往今来为宙,是时间,代表无始无终 • 宇宙: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的统一,是天地万物,是物质世界。 • 宇宙的形成: • 1、大爆炸说:证据,红移 • 2、无中生有说:能量转化为物质。正负物质,我们生活在正物质的
•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 多的天体。
• 太阳系中的大行星(特别是木星)吸引了大部分小行星和彗星,使地 球免遭撞击。
2、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Ⅰ物质组成具有一致性 Ⅱ星体结构具有圈层特点 Ⅲ行星绕太阳公转具有共性 近圆性: 共面性: 同向性: 尊距性: 提丢斯-波德经验公式.
• 矮行星,小行星
• 矮行星须具备四个条件:该天体要绕着太阳公转;有足够大的质量, 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 近似球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不具备支配性的作用,受轨道上相邻 天体的干扰;该天体不是卫星。据此,冥王星、谷神星、卡戎星和 2003UB313(齐娜星)将被归入矮行星行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建 立一个程序对接近矮行星和其他分类边界的天体进行评估。除此其他 所有的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均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比如彗星和小行 星。

01 第一章 地学基础

01 第一章 地学基础

极完全解理
云母
完全解理
方解石
中等解理
正长石
不完全解理
磷灰石
极不完全解理
石英
课堂互动: 鉴别课堂提供的矿物标本
石英、正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方解石、白云石、石膏、滑石、赤铁矿、褐铁矿
三、原生矿物及鉴别特征
1、石英(SiO2) ▪ 石英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颜色种类多,常见颜色为乳白色,









3、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1)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晶粒
大小,形状以及相互组合方式(区分深成 岩和浅成岩). 根据结晶程度分:
全晶质
半晶质
非晶质
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分:
显晶质--矿物结晶颗粒大于0.1mm; 粗粒结构 颗粒直径>5mm; 中粒结构 颗粒直径为2~5mm; 细粒结构 颗粒直径为0.2~2mm。 隐晶质--矿物结晶颗粒小于0.1mm ,不能识别 矿物成分。
晶体为纤维状、板状等,白色,硬度2,完全解理。
4、赤铁矿(Fe2O3 )
常呈鲕状、肾状,颜色为赤红色,条痕为樱红色;
半金属光泽,无解理,无磁性。
5、褐铁矿[ Fe2O3﹒nH2O]
常呈肾状、土块状,颜色呈褐色至黑色, 条痕比较固定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到土状光泽。
6、磁铁矿(Fe3O4)
致密状、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 硬度5.5~6.0,无解理,具磁性。
4、岩石的作用
4、岩石的作用
4、岩岩石石的的作作用用
4、岩岩石石的的作用作用
4、岩岩石石的的作作用用
4、岩岩石石的的作作用用
4、岩岩石石的的作作用用

地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学基础名词解释1剩余磁性:岩石形成过程中获得磁性称之为剩余磁性。

2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百分比。

3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矿物: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5解理:矿物在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6岩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7层理构造: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8相对地质年代:利用地层之间相对的新老关系和它们的形成顺序说明地层形成的时代。

9绝对地质年代:当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放射性蜕变现象被发现以后,地质学家就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

10化石: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经石化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11地质构造:在地址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应力作用就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等。

岩石中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12节理:岩层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13断层:岩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

14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15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

16风化壳: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堆积风化物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17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方向滑动而整体下滑的一种块体运动。

18错落:陡坡上的岩体或未固结松散物质,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地质现象。

19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极限的平面。

20平衡剖面:在理论上说,河水沿着上游较陡、下游较缓的曲线留下来,既不侵蚀也不堆积,刚好达到平衡,这一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21河流袭夺:由于风水岭降低与移动,向源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切穿风水岭。

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河流的上源,扩大其流域面积,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22黄土:第四世纪形成的,以粉砂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节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学基础复习

地学基础复习

地学基础绪论1、地质营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概念: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力类型:内营力,来源于地球的内能,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强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地表的基本形态。

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能,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壳的高低起伏降低。

2、简述主要地貌类型高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又平坦的高地,其中又分为山原和台原(海拔>600m)。

山地: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平地交界部分有明显的坡度转折。

丘陵: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少,相对高度较低之山地。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阔平地(高平原100-600m、低平原0-200m)。

盆地:周围是高原或山地,中间地形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盆地与盆周山地相对高度>500m。

3、结合地貌的大地构造的分区,简述四川地质构造特征(东部地台区,西部地槽区)。

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形成菱形盆地,以龙泉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地台区,台面上广阔平坦,为成都平原;西部为地槽区,有长条状的高耸褶皱断块山脉和山系,高差悬殊,为川西丘陵。

4、试述山地、丘与谷的概念及分类丘陵谷宽谷类相对高度丘类<20 狭谷<20 缓丘20~50 窄谷20~50 低丘50~100 中谷50~100 中丘100~200 宽谷100~200 高丘山地类型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极高山>5000 >1000 深切割高山3500~5000 >1000500~1000<500 深切割中切割浅切割中山1000~3500 >1000500~1000<500 深切割中切割浅切割低山500~1000 500~1000100~500 中切割浅切割丘陵<5000第一章1、重力异常:实测重力与理论值之间有明显偏离,正异常——金属矿,负异常——石油、天然气等2、地磁异常:实测磁场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有显著的差别,正异常——高磁性矿物,负异常——地磁性或反磁性矿物3、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增高的温度,平均值:2.5~3℃/100m4、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的单质或化合物类质同象: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而能保有原有晶体的构造类型,只是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粘土矿物:属于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经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沉淀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

地学基础

地学基础

1.风的搬运和冰川的搬运风蚀作用的同时,在气流的冲击力和紊流漩涡向上分力的作用下,可将地面的松散碎屑物以及其剥蚀破坏的物质吹起随风迁移到别处而发生风的搬运作用,其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

风积物的特点:碎屑性,主要是砂、粉砂以及少量黏土级的碎屑物,粒度2mm 以下。

良好的分选性,较高的圆度,有规模较大的交错层理,颜色多样。

冰川的搬运是颇具特色的。

首先,它们是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其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再者,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

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沉积物的特征。

冰川搬运的物质通常称为冰碛。

冰川的搬运能力取决于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等因素。

冰碛物皆由碎屑组成,大小混合,分选性差,无定向,无成层,棱角分明,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水擦痕。

2.河流的平衡剖面和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

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实际上在自然界侵蚀和堆积是矛盾的统一体,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侵蚀基准面,具有某一特定高程,控制某一河段或全河的纵向侵蚀过程的水平面。

河流下切到该水平面以后将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下切到该平面以下。

3.坡积物和冲击物的异同坡积物,山地较高处的基岩风化物质,由重力、并借助于其他外力作用,沿斜坡向下运移,堆积在山坡和坡麓的堆积物。

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做冲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在河谷内随着水流的变化,冲积物呈有规律的分布。

如在河流的纵向分布上,冲积物粒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地球基本知识

地球基本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及成因1)形状: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极半径为6356.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原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导致地球物质有远离极区(离极运动)向赤道运动的趋势3)地理学意义①新航线开辟的地学基础②太阳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减少,导致热量的纬度差异③重力加速度g由极点向赤道减少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2)两极:地轴的两端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正对北极星的点为北极,另一为南极3)赤道:地球表面同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叫赤道,赤道全长约为4千米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又称子午线经线特点:①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2万千米(半圆)。

②两条正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③所有的经线都收敛于南北两极。

(相同两经线的间隔宽度)④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绝对的)。

注:极点只有一个方向——北极点四周为正南方向,南极点四周为正北方向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2)经度: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度实质——本地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两面角)。

经度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经线度数规律——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代号为W,越往西西经度越大——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代号为E,越往东东经度越大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0°~180°为东半球——20°W~180°~160°E为西半球计算长度:经度1°的长度在赤道上约为111千米,向两极逐渐缩短,极点为0 两条经线间的间隔=经差×111×cosψ四、纬线和纬度1)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与同赤道平行的线;也就是与经线圈垂直的线。

纬线特点①都自成圆圈——纬线圈。

地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地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这个是自我总结,不全。

一、名词解释节理:指岩石中的裂隙,且裂隙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没动但裂透了),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背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

一般背斜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易成山地。

建隧道向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中央向下弯曲者。

中间新、两翼老。

易形成谷地,良好的储水构造。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雅丹: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

(有的俗称魔鬼城)。

雾凇:雾淞是一种自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多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的迎风面上,它经常出现在有雾、风小的严寒天气里。

季候泥:季候泥是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为淡色沉积物,冬天为暗色堆积物。

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A.U.)=1.496亿公里(日地平均距离)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a)。

通常以g/m3表示。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方向向下的辐射,因为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称其为大气逆辐射。

二、简答题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产生了两极和赤道②、形成了昼夜更替③、形成了地方时④、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⑤、产生了潮汐摩擦阻力⑥、造成地球整体自转同其局部运动的差异2.变质岩的主要结构①、变晶结构:由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原来的物质发生重结晶(变晶结构)而形成的结构。

(由变晶作用形成的结构称为变晶结构)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结构。

②、变余结构:原岩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部分残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

是变质岩的最大特征之一。

③、碎裂结构:形成于动力变质作用的特有结构。

④、交代结构:发生变质作用时,原岩中的矿物被取代、消失,与此同时所形成的新的矿物。

2.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点①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②层面构造:指沉积岩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3)臭氧层耗损: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平流层中排放大量水汽、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以及大量含CFCs的人工有机化合物,加速了O3的耗损过程。
(4)城市小气候:城市小气候是大气圈局部经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气候。人类影响大气圈的方式:改变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改变区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城市气候热状况。城市小气候具有“五岛效应”,热岛、浑浊岛、干湿岛、静风岛、劣质岛。
(3)资源性和价值性;
(4)公益性。
2、环境类型:
(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4)超采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种自然储备形式,一旦超量开采必将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并易引起地面沉降和塌陷。
(5)人类活动引起的湿地退化: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人为过度的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导致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不合理的利用湿地水资源,使下游地区湿地因缺乏淡水补给而退化;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给湿地的水体带来严重污染;由于大江、大河上游森林大面积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
20、流域的概念:指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21、潮汐:
(1)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24h 50min),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次相邻高潮和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几乎相等。
(2)全日潮:在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1、环境的特征:
(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6、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层,厚度约500km,表面温度6000K,以辐射方式传播能量。(太阳黑子是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黑色斑点,是光球表面剧烈漩涡状气流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11年为活动周期)
(1)人类是地球环境系统演化的产物:在人类发展早期,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古人类的聚落位置、生产生活方式、食物的种类和来源、所使用的工具等,都直接来自于区域环境。
(2)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地球环境,这种改造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前者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后者指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
(2)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对流层中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其强度随纬度、季节及天气特征的变化而不同;
(3)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对流层与地面相互作用强烈,所以地面物质及性状的差异也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气压、风度等具有空间不均匀性。
14、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3)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
(4)不正规全日潮:在半个月内,较多天数为不正规半日潮,但有时一天也发生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全日潮现象,但全日潮不超过7天。
22、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大气和大洋之间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大气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获得能量而产生运动,而大气运动又驱动着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
(3)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质量3个方面。自然资源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来源,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具有生产性和时空性、动态性、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自然灾害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热变异过程和事件。环境质量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先决条件;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区域环境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2)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其他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称为大气污染。天然污染源有: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沼泽地区、海洋飞沫。人为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源(点)、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农业污染源(面)。
(4)从古气候、古生物的分布来看,你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很相近;
(4)摩擦力:处于运动状态的气层与地面、其他气层之间都会有相互摩擦作用,对气流运动产生的阻力。
15、局地环流:
(1)水陆风:由于水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沿大湖区域,其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2)山谷风:在山地区域或山麓地区,日出以后山坡受热,空气快速增温,山谷同一高度空气增温不明显,故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夜间热力环流与白天相反。
(1)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的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2)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角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南左北右)
(3)惯性离心力: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会受到惯性离心力影响,其方向与空气方向垂直,并自曲线中心指向曲线外缘,大小与空气运动线速度平方成正比,于曲率半径成反比。
(3)对水体的人为污染:水体是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及地下水的总称。从自然角度讲,水体是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当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区域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排放速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利用效率,危害人类健康,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4、大陆漂移学说:
(1)世界大陆轮廓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2)根据阿基米德定律,薄而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均衡的漂浮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两个方向漂移;
(3)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类和地球物理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色球:几乎完全透明,温度比光球高的多,日全食时可见,时常发生耀斑、谱斑和日珥当剧烈活动。
日冕:太阳最外层大气层。(日冕某些部位会有暗区存在,称为冕洞,是强大太阳风的风源。太阳风是从日冕抛向星际空间的高速高能带电粒子流。)
7、八大行星:位于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呢绕太阳公转,即行星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太阳自传方向与行星公转方向形同,金星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反。
(2)水是一种可重新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3)水是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
(4)水的变化及其运动是地表外营力中的主要因素,对地球环境系统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5)水是生物圈中形成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19、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驱动力:水圈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期中海洋、大气水、陆地水都在时刻不停的运动,进行相变和大规模的交换,这种过程称水分循环。水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外因),地表水分循环的本质是水分能够在常态的地球环境中进行相态转化(内因)。
(3)焚风:气流运动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在抬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按干绝热递率增温,以致被风坡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
(4)龙卷:空气中产生垂直于地面并伴有极大风速的涡旋。
16、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1)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大气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被称作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化石燃料燃烧,使CO2含量增多,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深林砍伐、绿地减少)致使CO2的汇机制过程减弱,CO2浓度大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
8、地球的大小和形态:质量5.976×10^24,平均密度5.52g/cm3。地球不是几何学上的回转椭球体,它的形状不规则,经线和纬线都不是严格的正圆,南北两个半球不对称,几何中心也不在赤道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