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_赵亚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006版
新课程周刊
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
编者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去年底,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全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研讨,与会的专家、教研人员、教师希望能够明了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本刊今日所刊的这组文章,就是基于此次研讨会而组织的,希望这组来自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的文章对读者会有所启示。
●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
●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
关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过去,课本教好、学生考好,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是,用今天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所谓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
然而,历史教学向来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学科。尽管人们从来都抬高它的潜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新课程要改正这个痼疾,可以抓几个关键词:第一是“经验”,在充分关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代的经验基础上,精选人类文化的学习内容;第二是“计划”,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且系统地设计行动程序,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是“文化”,切实把传统与现实、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阐释与理解整合起来,突出历史学习的独特价值。
在重建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定位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它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
据此,从对课程的认识到对教学的认识,都是为了找准历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而现在很多人对抓教育理论的稻草趋之若鹜,以为从那里获得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学科教学,事实证明并没有太奏效。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颠倒了。
大凡有效的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虽说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围绕着国家的需求和时代的进步会有所变化,但就历史教学而言,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视角:一是与学习视野密切关系的史论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是”。无论今天我们多么强调历史话语的转化意义,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的实证性和作为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的解释性,都不能偏离基本的历
史观念,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是与历史知识密切关系的史实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实”。在基础教育中,历史作为一种“提供认识”,理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有效教学无外乎是说历史学习的有用性,而有用性又是与历史知识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们最需要杜绝的是,在纷繁的教学活动背后存在的诸多伪历史知识和伪历史问题。三是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密切关系的史料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真”。历史教学如果不存在真史料,学生不能以真为据、依据而实、据实而言,对历史的解读就难免不存偏见。因此,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历史教学理应引入史料,并使其意义化(不仅要去伪存真,还要有学的价值)、理性化(不仅要投入情感,还必须掺加理智)和内化(不仅要生动有趣,还需要渗透反思),不能只教教科书。
有了动力我们便可以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而无须拘泥于太多的教学规矩。备课的过程就是找史料、摆事实的过程;教学的设计就是优化教学程序、体现学的意义的预案;学习指导就是充分探究、深究细节,依据事实、明辨道理的师生互动行为。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一方面由上述教学活动的质量来体现,另一方面也受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的制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险绝”
必“先平直”,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要“重理解”必“精解释”,一节课不能采用太多的方法。
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有教师问:怎样看待教学的生动性问题?持久的、有意义的生动性,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需要开掘。生动性不能包装、不能刻意追求。有教师问:怎样看教学智慧问题?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机智和教学幽默,它们很难通过教学设计去体现,依靠哗众取宠或刻意卖弄不会产生机智和幽默。对历史教师而言,多读书、多思考乃至多跑路或许是最佳的途径。有教师问: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教师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学,而教学研究要有质量、有效益,就一定要与教师的学科教育观相联系,教师的专业化理应不断深入。
总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