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试析北宋东京南北御街街道景观
中段御街介于汴河州桥和龙津桥之间 。本段为 民居与商业区 ,“御街一直南去 ,过州桥 ,两边皆居 民 。街东车家炭 、张家酒店 ,次则王楼山洞花包子 、 李家香铺 、曹婆婆肉饼 、李四分茶 ,至朱雀门 。街西 过桥即投西大街 ,谓之曲院街 。街南遇仙正店 …… 街北薛家分茶 、羊饭 、熟羊肉铺 。向西去皆妓女馆 舍 ,都人谓之院街 。御廊西即鹿家包子 ,余皆羹店 、 分茶 、酒店 、香药铺 、居民 ”[ 2 ] (卷 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 。还有 王楼 、梅 家 、鹿 家 、曹 家 等 出 售 夜 市 食 品 的 店 铺 [ 2 ] (卷 2《州桥夜市 》) 。而据实测 ,州桥距朱雀门仅有 750 米左右 。在如此短的街道两侧安排了如此多的饭 铺 、酒店 ! 它可谓是典型的饮食一条街 。街道两侧 店铺紧凑 ,风格接近 ,围合成了明确而连续的界面 。 其中酒店前尚装饰有彩楼 、欢门及酒旗 。孟元老说 : “凡京师酒店 ,门首皆缚彩楼欢门 。”又说 :“街市酒 店 ,彩楼相对 ,绣旆相招 ,掩翳天日 。”[ 2 ] (卷 2《酒楼 》) 行人 至此 ,即使无意光临 ,也会多看几眼 。
本段的节点亦各具特色 ,主要有州桥 、遇仙正 店 、朱雀门等 。州桥 ,既是汴河与南北御街的交汇 点 ,也是东 、西向御街的关联处 ,为宋东京城的一处 交通中心 。它是一座平桥 ,“其柱皆青石为之 ,石梁 石笋楯栏 。近桥两岸 ,皆石壁 ,雕镌海马 、水兽 、飞云 之状 。桥下密排石柱 , 盖 车驾 御路 也 ”[ 2 ] (卷 1《河道 》) 。 从南面的街市至此 ,视野立即开阔 。并且 ,石桥栏 杆 ,作为可以依托或就近放置东西的支持物 ,更让人 乐于驻足 (图四 ) [ 11 ] 。人们扶栏 ,白天可观赏缓缓驶 过的西河平船 ,晚上吃过夜市 ,仰望天上明月 ,俯视
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_基于对_清明上河图_的解读_朱金
47朱 金 潘嘉虹 朱晓峰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作者简介】朱 金(1989-),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潘嘉虹(1988-),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朱晓峰(1988-),男,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硕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12-07-16【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05-0047-07【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通过分析古代图像《清明上河图》并佐以相关文献,来研究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和改革推动下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空间的发展特征。
认为人口数量的上升、商业地位的提升、市民阶层的抬头等是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
东京商业空间发展呈现下述特征:一是商业空间趋带状发展;二是点面结合的商业网络体系逐渐形成;三是商业空间扩展至外郭,草市发达;四是商业的经营时间进一步延长。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宋东京;市制改革;商业空间;发展特征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market refor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Dongjing’s commercial spac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 by analyzing the city image in the drawing of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ast population growth, promotion of the position of commerce, and rising of citizen status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market reform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Dongjing’s commercial space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commercial space develops in a linear form; secondly, a commercial network system gradually forms connected points and plates; thirdly, the commercial space is extended to outer city and country market becomes prosperous; finally, the operation time is further extended.KEYWORDS: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Dongji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rket reform; commercial space; development features1 引言1.1 利用古代图像研究城市空间概况图像是人类最早用于记录信息的资料,其呈现的信息具象而直观。
从宋画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
3
5
8 6
9
148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8/2012
7
图1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之一 图3 李嵩 乞巧图 图5 李嵩 水殿招凉图 图6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冬景) 图7 佚名 盘车图 图8 夏圭 西湖柳艇图 图9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之二
图10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之三
面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分别来说沿街的几种类型的界面: 首先,是对街道开放的店铺,其中,无
招牌或者只有简单的招牌,没有突出的门面 装饰者构成街道界面的背目,有些标识具有区域性地标的特征。很 多店铺向外扩展出“浮屋”,侵占附近街道 空间。有时,店铺外部空间也会有其他流动 性摊贩占据。整体来说,店铺的界面都具有 较强的开放性与通透性。
·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是指两宋时酒食店为招徕顾 客,在店门口用彩帛、彩纸等所扎的门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凡京师(汴梁)酒 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吴自牧《梦梁 录》:“(杭州)中瓦子前武林园,向是三元 楼康、沈家在此开沽。店门首彩画欢门,设 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 “且言食店门首及仪式:其门首,以枋木及 花样沓绕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 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 门。”这个现象在《清明上河图》中有生动 的刻画(图10)。 (3)院 这里是院主要是指城市中有一定阶级地 位的官员的大型宅院/园林。从《清明上河 图》中可知宋朝城市的大型住宅做得比较考 究。画中贵族宅第外部有“乌头门”或“门 屋”,门屋的中间一间,多用“断砌造”, 以便车马出入。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 积,多以廊屋代替,因而合院的功能与形象 发生了变化。画中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以 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 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联成 了“日”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 面,在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院。在沿 街店铺及贵族宅第后面为建筑密集的院落式 住宅。宋史记载:“其后封闭处,团转屋 盖,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庶民居此。” 院内莳花植树,美化环境。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_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5Oct.,2007收稿日期:2006-05-15;修回日期:2006-12-03.资助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 ̄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2004DKA20180-02-08)资助。
作者简介:王一帆(1981-),男,河南新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GIS。
E-mail:wyfky@yahoo.com.cn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王一帆1,2,孔云峰1,3,马海涛3(1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封475004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3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开封,475004)摘要: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
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
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
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GIS;东京城;城市空间结构1引言古代城市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历史研究中,不少学者利用史料和考古发现,以文字和地图等方式描述历史城市场景,分析历史问题。
古城复原需要使用大量证据材料,在图纸上反复地进行定位、测量与空间推理。
受传统地图工艺的限制,相关成果的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具有很大局限性,制约着相关研究的进展。
将GIS应用到古代城市复原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1)能够方便地在进行距离的精确测量;(2)允许随时添加新的证据,动态更新数据库,自动完成地图的重绘;(3)采用分层的方式管理空间数据,灵活地解决了复原中多种学说的管理和表达问题;(4)以位置为联系,GIS实现了复原城市结构与相关研究材料的统一管理;(5)GIS能基于属性数据,方便地制作专题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城市结构演变规律、保护古城遗迹、合理规划古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6)扩展了3D显示、漫游和历史演变过程的模拟。
北宋东京城的商业街市
北宋东京城的商业街市北宋之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可称之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城市发展的第一个极盛时期。
但在汉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受到独尊儒术、重农抑商等国策的影响,经济上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国家对盐、铁、酒等盈利较高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行专营;对商人实行了“算缗”、“告缗”(算缗:亦称“算缗钱”。
西汉官府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
告缗,百姓告发偷漏缗钱者),不得衣丝、不得乘马等打击政策,由此,自春秋战国以来盛极一时的商业及商人阶层受到沉重的打击。
到唐代前期,以唐长安为例,这个一直令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宏伟的、规整如棋盘的建筑典范,除了宫城和皇城占地9.4平方公里,108坊就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区,它占据了全城的大部。
但是,其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却只各占两坊之地,四围皆有墙。
而且,两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古时一种用铜做的乐器)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就是所谓的坊市制。
唐人有诗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又感慨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坊市制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民居的“坊里”和店肆集中的“市”四周都筑有围墙,所有门户都设官把守,早晚定时启闭,夜间不准出入,且民居、店肆只许设在坊市围墙以内,不许当街开门。
随着商品经济及城市自身的发展,其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北宋的街市制至北宋,城市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坊市制的彻底崩溃,形成了临街开店的街市制。
由此,城市中新的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坊里结构。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有街市的记载: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四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房屋四面装饰)作及斗八……(斗八:我国传统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北宋的城市布局完成了由封闭式里坊制向开放式街巷制的转变,街巷在城市结构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街巷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
街巷中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成为最能反映东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很敏锐地把街巷置于非常醒目的位置,可以说是把握住了北宋东京城的精髓。
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街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史学研究中方兴未艾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北宋东京街巷的结构形态做过细致的梳理。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对于北宋东京街巷所呈现出的空间特性仍缺乏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不同阶层和群体在街巷的各种活动,旨在探讨北宋东京的街巷空间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公共属性。
一、北宋街巷的时代特征( 一) 地标性开国之初,北宋朝廷原本是打算继续以坊名来作为开封的城市地标。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 ,“诏参知政事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
由是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云”。
但是,东京开封是由地方州城扩建改建而成,所以不像唐长安那样有一个统一整齐的规划布局。
而且,随着坊墙的倒塌,唐长安那种封闭式的界标明确的坊里结构已经淹没于纵横交错的街巷之中,时人对里坊的概念开始变得漠然,而更多的是以街巷的名称来标示地理位置。
据统计,《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共出现“街”字达139 次,“巷”字达69 次,而“坊”字则只有55次。
而这55 次“坊”字所搭配的词汇或者是“教坊”“茶坊”“内酒坊”“驼坊”,或者是“街坊”“坊巷”“坊市”,等等,竟然没有一次是至道元年所撰的八十余“坊名”。
相比之下,《东京梦华录》中有明确名称的街和巷,均分别多达30 多条。
这些街巷承载着城市地标定位的重要功能,街巷两侧分布着各种建筑和机构。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东京布局研究
图中显示出一条电信号值小于加的带状区域,应为城墙夯十,其宽度实测为15—20米·与机械钻机勘探的结果相吻合。
电信值40之线弯弯曲曲,表明了城墙的残破之状。
并且,城墙内(东)侧的电信值从40,经50到70,呈阶梯形增加;而城墙外(两)侧的电信值过渡则为40、lOO、120等,反差较大。
这可能与当时城墙坡内缓外陡有关。
另外,从对外城西墙基的解剖来看,夯土主要分为红褐色和灰黄色两种。
夯层分明,层厚为8—12厘米,夯层之间均垫一层粘土。
据《金史-赤盏合喜传》记载:“父老所传周世宗筑京城,取虎牢关土为之,坚密如铁,受炮所击唯凹而已。
”但从解剖所见的夯土土质来看,主要应为当地之土,至多是羼和少许的外地十,以增加夯土的硬度(开封土质多沙)。
冈为虎牢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境内,距开封尚有二百里之遥,若是整个宋外城全用此土,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在城墙底部,还清理出一条砖砌下水槽(图一三)。
据原发掘报告称:“下水槽现残留两段,上段残高0.6、下段现高1.2、宽皆0.4米。
下段较上段稍偏东,义偏北0.1米,可能是为减缓水的卜.冲力有意设置的。
”这种城下水槽为城内积水外排城濠的通道,应不在少数。
宋廷曾F诏疏通城墙F水道,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止月十四日,勾当八作司谢德权言:“京城女墙圯缺,水道雍塞,望籍兵完葺,修东京外城计六十二万六十二T”,上言得到宋廷许可。
4、来城城门形制图一三宋外城两墙下水榴遗址(自《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图版13)宋外城,辟城门12座。
据《东京梦华录》卷1《东都外城》记载.外城南墒三门,中口南薰门.东口陈州门(宣化门),西日戴楼门(安上门);东墙二门,南日新宋门(朝阳门),北曰新曹门(含辉门);北墙四门,白东至西日陈桥(长景)、新封丘(永泰)、新酸枣(通天)、卫州(安肃);西墙三门,自南至北日瓶郑(顺天)、万胜(开远)、固子(金耀)。
宋外城城门形制分为正门与偏门两种,“正门即为方城,偏门即为瓮城,其门皆用纯铁裹之,此祖宗时所无有也”9。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2Vol.205《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灭后南逃,共在东京生活了24年。
晚年追忆往昔旧京的繁盛,写成《东京梦华录》十卷,分别记载东京城池、河道、宫阙、衙署、寺观、桥巷、瓦市、勾栏,以及朝廷典礼、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物产时好、诸街夜市,反映出当时都城官、私手工业作坊、商业、文化、交通的情况和东京的风貌。
宋徽宗后期,社会经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长足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
《东京梦华录》全面记述了这种繁荣,读之有如“梦游华胥之国”。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记载了当时东京的城市布局,详细介绍了东都外城、旧京城、河道、大内、外诸司、御街、朱雀门外街巷、东郊楼街巷、潘楼东街巷、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大内前州桥东街巷、相国寺、寺东门街巷、上清宫,将汴梁的整体风貌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为研究宋代都城的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 东京城历史沿革及营造史北宋东京城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启封,汉时改称开封,东魏设梁州,后五代建开封府。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781年,唐宣武节度使李勉建汴州城,“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步,即唐汴州城。
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
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①。
后周广顺二年(952)修外城,但未完工。
后周显德二年(955)柴荣令东京留守王朴等人建造外城,并扩建街道,958年完工。
宋建隆三年(962)扩建宫城(原汴州城治所)。
宋熙宁八年(1075)用“机轮发土”重新修筑了外城。
宋元丰七年(1084),修四个御门以及其他瓮城。
宋政和六年(1116),外城扩展到50里60步。
靖安之乱以后,城墙为金兵所毁。
其后历代水患不断。
金代以后降为府城。
2 《东京梦华录》描绘的东京城布局东京城平面大致呈长方形,由外城、旧京城、大内三部分组成,城内河道纵横,布局结构等级森严。
《东京梦华录》对外城的记载体现了当时东京城的防御体系之森严。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北宋的城市布局完成了由封闭式里坊制向开放式街巷制的转变,街巷在城市结构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街巷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
街巷中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成为最能反映东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很敏锐地把街巷置于非常醒目的位置,可以说是把握住了北宋东京城的精髓。
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街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史学研究中方兴未艾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北宋东京街巷的结构形态做过细致的梳理。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对于北宋东京街巷所呈现出的空间特性仍缺乏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不同阶层和群体在街巷的各种活动,旨在探讨北宋东京的街巷空间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公共属性。
一、北宋街巷的时代特征( 一) 地标性开国之初,北宋朝廷原本是打算继续以坊名来作为开封的城市地标。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 ,“诏参知政事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
由是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云”。
但是,东京开封是由地方州城扩建改建而成,所以不像唐长安那样有一个统一整齐的规划布局。
而且,随着坊墙的倒塌,唐长安那种封闭式的界标明确的坊里结构已经淹没于纵横交错的街巷之中,时人对里坊的概念开始变得漠然,而更多的是以街巷的名称来标示地理位置。
据统计,《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共出现“街”字达139 次,“巷”字达69 次,而“坊”字则只有55次。
而这55 次“坊”字所搭配的词汇或者是“教坊”“茶坊”“内酒坊”“驼坊”,或者是“街坊”“坊巷”“坊市”,等等,竟然没有一次是至道元年所撰的八十余“坊名”。
相比之下,《东京梦华录》中有明确名称的街和巷,均分别多达30 多条。
这些街巷承载着城市地标定位的重要功能,街巷两侧分布着各种建筑和机构。
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
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内容摘要】北宋这一时期在建筑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废除“里坊制”,拆除坊墙。
这一变革后,北宋的街坊空间必然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作者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重新审视北宋东京这个古老的城市。
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延伸到街坊空间中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
从集市、街道,到不同种类的建筑,再次重现这个历史古城的面貌。
【关键字】北宋东京街坊第一章北宋东京城市概况北宋东京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原是一个地方的首府,它位于黄河中游的大平原上,正当大运河的中枢,水陆交通便利,手工业和商业相当发达。
五代时期的梁朝曾以它为东都。
晋、周二朝也在此建都。
北宋为了利用南方丰饶的物资,也建都于此,并进行多次建设。
东京城全城是一座矩形城。
它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
外城即是新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南北长5800米,东西宽4800米。
内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以保障居于内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2600米。
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城墙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米。
三个城的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第二章北宋东京的街坊变革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
唐代对长安城市内部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禁夜”“不得沿街开门”和“不得起楼”这几条严格规定,而“城墙”,“坊墙”,“市墙”为这些制度的强制推行提供了保障。
到了宋朝,都城的经济真正的繁荣起来,这种限定性太强的里坊制度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颁诏废除宵禁,宋仁宗赵祯废报夜街鼓,拆除坊墙,彻底冲决了里坊制。
因此,里坊制就变成了一个名称,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但事实证明汴梁这样的规划确实是有好处的。
北宋后期,汴梁人口大增,总数大约已达一百五十万到一百七十万,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比唐长安的一百万多出一半以上,但汴梁面积只有长安一半稍多,故楼房较多,街道较窄,更增繁华景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的空间还原《清明上河图》所绘地段在北宋东京的区位,有⼏种不同的说法。
⽐如桥梁,这种“巨⽊虚架”的桥梁形式⼀般统称虹桥,但具体落实下来,有⼈认为是东⽔门外七⾥虹桥,也有⼈认为是内外城之间的上⼟桥或下⼟桥、甚⾄新郑门外的横桥。
相应对城门的说法也就有外城东⽔门、内城东⾓⼦门、外城新郑门三说。
⼏种说法都有⾃⼰的道理,⼜都有难以⾃圆其说之处。
从中国古代绘画的⼀般特征来看,图中所绘不是对东京某⼀特定的现实区段的照相式复写,⽽是以画家及委托⼈的视⾓,摒弃掉⼀些被认为不宜⼊画的细节和⽚段,并将富于表现⼒的区段和元素进⾏筛选,重新组合的结果。
可以把《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城市看作以北宋东京现实的城市⾯貌为基础,经过作者主观加⼯后的北宋东京城市意象,在⼀定程度上,图中所显⽰的城市细部构成可视为北宋东京城市构成的典型写照。
《清明上河图》整体构图采⽤散点透视法,这使对图绘城市意象的空间还原有了⼀定程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画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如图中每个建筑既以正⾯加45°斜⾓轴测⽅式展现,⽽⼜对远处景物缩⼩绘制。
于是在进⾏空间还原时常发现远处景物所占的空间尺度远⼤于近处,难以在同⼀空间内将远近景物完整对位复原(图1)。
对此采⽤的处理⽅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线性空间的整体感的同时,⽭盾较突出处以扇⾯式扭转的⽅式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
图中基本空间尺度参照《营造法式》等相关⽂献的记载,及建筑周围⼈的尺度来确定。
图1. 《清明上河图》的散点透视⽰意;图2.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平⾯图;⼆、城市聚落的地志特征《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北宋东京位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
图绘区域内,最主要的河流是⼈⼯开凿的运河——汴河。
汴河原名通济渠,是隋代兴建的运河⼯程中最重要的⼀段。
在通济渠之前,有狼汤渠、汳⽔等运河或⾃然河流流经汴州,通济渠的兴建部分利⽤了这些河流的故道。
宋朝京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转含平面图)
宋朝京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转含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
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
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
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
御街宽约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为1.4米),两边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
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这条御街设置的很宽,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
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
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
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的开封城。
“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
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
”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
里城仍保留原来城壕,并经广济河与外城城壕相通。
宋徽宗时,在里城东北隅仿杭州凤凰山修筑人工山,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周回十余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状之石堆积而成。
因山在国之艮,故名,穷极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
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其正殿为大庆殿,位于宣德门之里,也正好压在全城的中轴线上。
“殿九间,挟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有龙墀、沙墀”,修建得非常壮丽。
而且规模很大,“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
宫城大致可分为三区,宣德门至宣佑门之间以大庆殿为主可称前区,即正至朝会、册尊号、飨明堂恭谢天地的场所。
北宋东京城的商业街
北宋东京城的商业街市北宋之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可称之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城市发展的第一个极盛时期。
但在汉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受到独尊儒术、重农抑商等国策的影响,经济上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国家对盐、铁、酒等盈利较高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行专营;对商人实行了“算缗”、“告缗”(算缗:亦称“算缗钱”。
西汉官府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
告缗,百姓告发偷漏缗钱者),不得衣丝、不得乘马等打击政策,由此,自春秋战国以来盛极一时的商业及商人阶层受到沉重的打击。
到唐代前期,以唐长安为例,这个一直令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宏伟的、规整如棋盘的建筑典范,除了宫城和皇城占地9.4平方公里,108坊就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区,它占据了全城的大部。
但是,其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却只各占两坊之地,四围皆有墙。
而且,两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古时一种用铜做的乐器)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就是所谓的坊市制。
唐人有诗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又感慨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坊市制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民居的“坊里”和店肆集中的“市”四周都筑有围墙,所有门户都设官把守,早晚定时启闭,夜间不准出入,且民居、店肆只许设在坊市围墙以内,不许当街开门。
随着商品经济及城市自身的发展,其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北宋的街市制至北宋,城市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坊市制的彻底崩溃,形成了临街开店的街市制。
由此,城市中新的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坊里结构。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有街市的记载: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四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房屋四面装饰)作及斗八……(斗八:我国传统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北宋东京,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布局和繁荣景象吸引了无数人的。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商业布局、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探讨北宋东京的布局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首先,北宋东京的城市布局独具特色。
城市分为宫城、里城和外城三个部分,以皇宫为中心,向外扩展。
城市还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等。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城市规划有序,街道宽阔,交通便捷,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规划的先进性。
其次,北宋东京的商业布局繁荣发展。
城市内商业街、市场、商店等星罗棋布,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种类丰富。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消费者,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北宋东京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多样。
城市中拥有众多的寺庙、道观、书院、戏院等文化场所,满足了市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这些文化娱乐设施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北宋东京的布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城市布局、商业布局、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东京的经验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摘要本文以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当时节庆出游活动的主题、规模、目的及历史背景。
研究发现,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引言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东京作为首都,节庆出游活动丰富多彩。
这些节庆出游活动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民众对于节庆文化的认知和需求。
本文通过对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民众心态。
正文1、节庆出游主题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的主题多样,涵盖了宗教、民间、皇家等多个方面。
在宗教方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到寺庙祭拜,祈求平安与幸福。
《清明上河图》及《东京梦华录》中的宋代建筑
《清明上河图》及《东京梦华录》中的宋代建筑【摘要】本文通过品读《清明上河图》及《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城市布局、街巷特色、建筑肌理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分析得出宋代街市建筑其有别于其他朝代建筑的特色之处,并通过分析得出北宋都城的特征及形成城市形态变革之诸多现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宋代建筑【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layout, streets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fabric in the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and Dongjing Menghua Lu, studies the architecture significance in Song Dynasty, then tries to reveal deeper causes of the changed urban form.【Keywords】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Dongjing Menghua Lu; Song Dynasty, Building【中图分类号】TU-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192-03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建筑的更新,人们对古建在建筑中重要性的认知逐渐深刻明晰,保护古建的意识愈发明确,在古建筑中留存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研究古建,除却实地考察、测绘,还可以通过书面材料进行研读,《清明上河图》及《东京梦华录》正是我国古代文化所遗留下的艺术瑰宝,是研究北宋汴京城市形态、建筑特征及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描绘的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画作中共计绘有各类人物800余名、房屋楼阁百余间、船舶20余艘、牲畜90余头,树木170余棵,画面精细生动,虽是艺术作品却能充分体现出北宋年间汴京中的生活景象。
北宋首都的“城市天际线”长什么样?
北宋首都的“城市天际线”长什么样?如果有一天上班,你发现吊车正在拆单位的牌匾,别担心,不是你们公司倒闭了,你只是恰切见证了它“掀开齐刘海露出发际线”的羞(gān)涩(gà)时刻。
别小看这些“刘海”,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有云:“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这里的县同“悬”,“县帜”就是悬挂的旗帜、幌子,是招牌的雏形。
到了宋朝,商店基本都有自己的招牌,或横额,或竖牌,或幌子,《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择端,可以说是广告界的鼻祖了,他在《清明上河图》中成功植入20余处招牌。
多样的“刘海儿”,装饰了怎样的北宋首都“发际线”?纸马铺全卷清晰可识的第一个招牌,就是这家'王家纸马',店铺一侧立有竖牌,另一侧堆叠着楼阁状的纸马。
PS:纸马,并不是一张纸叠成的一匹马哦。
它是一种迷信用品,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所用。
古人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马,唐代玄宗以后始以纸马祀鬼神。
云南纸马酒楼《清明上河图》出镜率最高的应该就是酒楼了,足见当时大宋酒业繁荣。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华丽的彩楼欢门可谓是汴京天际线最美的一趴了。
“天之美禄”旁边,还有一个“十千脚店”的招牌。
这家店名也是风雅,出自唐代王维的《少年行四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戸,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这里的“脚店”,绝不是歇脚的客栈,而是酒楼的一种。
挂着灯箱招牌的“十千脚店”正店与脚店有何区别?在于酒水的进货渠道。
宋朝酒水的专卖政策特殊,朝廷为便于征税,抓大放小,准许某些酒家自己酿酒,但前提是酿酒的酒曲必须从官方购买,这些官方直属的酒类商店就是正店。
《清明上河图》中最大的一家正店——“香丰正店”没有官方认证的小酒吧也想卖酒,怎么办?宋朝政府让这些酒家从国营酒厂买酒,或者从那些可以酿酒的正店买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刘涤宇《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3期[摘要]本文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思路出发,以《清明上河图》为基础,参照文献资料,探讨了北宋东京街市商业界面所表现出的具体形态,并通过与明清时代若干街市图像的比较,总结出《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的特点。
并通过对北宋东京气候条件、人口因素、价值观念和消费风尚、技术因素和等级制度的考察,探讨形成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特征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街市空间界面。
1.引言北宋东京在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商业的活跃和街市的繁荣是其公认的特色之一。
街市,顾名思义是街道和沿街道开放的市肆的合称。
与之直接相关的空间有两种:街道主要是公共开放空间,市肆空间虽私有,但对公众有条件开放。
而市肆空间内部中哪些对公众开放,哪些仅供内部使用,则随着市肆性质和布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样,按照其空间的权属和开放性,街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三个层次:开放性的街道、市肆空间中对公众开放的部分、市肆空间中仅供内部使用的部分。
而在中国古代,这三部分空间之间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三个部分以各种不同方式相互渗透和延伸,使其边界呈现出各种复杂而微妙的情况。
这便是本文研究的主题:街市空间界面。
街市空间界面可以看做在中国古代特定制度和习俗条件下,被空间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塑造出的特定界面形态。
如段进所言,城市形态学“目的在于将城市看做有机体来进行观察和研究,以便了解它的生长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对城市发展分析的理论”[1]。
同时,城市形态学也认为“复杂的整体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2],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其基本方法之一。
本文从街市空间界面的研究入手探讨北宋东京城市特征的一个侧面,属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思路。
文献表明,北宋东京并非中国历史上最早沿主要大街采用街市形式的城市,也并非最早如此的都城。
《五代会要》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左右军巡史建议改造当时的都城洛阳的奏疏提到“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
”[3]从上下文判断这里所说的“街”当是作为街区的“坊”之间的主要街道而非坊内道路,所以沿街设店的街市空间形态在北宋之前已经存在。
街市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沿用更不待言。
这样,北宋东京的街市形态在中国古代城市乃至都城中,既非前无古人,又多有后代追随的实例。
从其街市空间界面入手,有助于把握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的特征,进而探讨宋代及以后中国古代市肆空间分化和演变轨迹。
《清明上河图》[4]以写实的图像形式再现了北宋东京的街市风貌,历来被作为研究北宋东京街市形态的重要资料。
前人研究对具体建筑和业态类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5],但对于街市空间界面,即街道与沿街市肆空间的关系,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少有深入研究探讨。
赖张亮注意到这方面的话题[6],但忽视经营业态差异的总体统计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王洁的“街路景观”分析[7]从建筑各种要素的统计入手探讨街道界面,对本文有所启发,但其研究未在统计数字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思路出发,以《清明上河图》为基本资料,结合《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久保田和男认为《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所表现均以东京城市东部为主,而城市西部存在大面积的军营,形态与东部差别很大。
[8]注意到这些观点,有助于明确本文研究结论的适用边界。
2.《清明上河图》中不同业态所呈现出的街市空间界面如上所述,街市空间界面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街道和市肆空间中对公众开放的部分,也就是不同权属的开放空间之间的边界,以下简称外层界面;二是市肆内部对公众开放部分和仅供内部使用,也就是容纳城市活动的空间和私空间的边界,以下简称内层界面。
对这两者的分析都不能忽视作为市肆空间的具体店铺各自的经营方式,所以这里以不同业态为基础进行探讨。
这里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沿街店铺,必要时附带店铺外面加建的“浮屋”或摊棚,但一般限于店铺商业功能的自然延伸。
有些店铺位于街道另一侧,由于绘画的视角关系,仅有招牌可以看到业态,但无法看到或明确推断出街市空间界面形式,这类店铺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对具体店铺的街市空间界面探讨强调以下几个特征:准入性,即是否允许公众进入相应空间;渗透性,即市肆空间与街道互相渗透的程度;视线可达性,即空间中相应行为是否可为公众看到;行为可达性,即公众进入空间的便捷程度;方向性,即店铺不同方面界面所呈现特征的差别程度;标识性,即空间界面标识的方式及醒目程度。
准入性、渗透性、视线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强调其开放程度;方向性结合不同条件可以作为对界面特征表述的一种重要补充;标识性本身的意义相对复杂,标识若出于招揽顾客目的,一般可增强其开放性,而旨在表明空间权属的标识则意在减弱其开放性。
《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或明确推断沿街界面形态的店铺建筑共计33栋,其中酒店5栋,饮食店19栋,均属餐饮行业,两者之和超出所统计店铺的半数;另有零售6栋,所售卖物品的性质各有差别;“解”字招牌的店铺业态尚有争议,这里认同朱家溍的观点,为典当行。
[9]这样,其与“赵太丞家”医堂均为服务类店铺,共计2栋;除此之外,另有汴河转弯处商业街道上制作车轮的木工作坊1栋。
下面就各种经营性质的店铺在不同版本中所展现出来的界面形态的联系与差别作详细讨论。
2.1.酒店空间界面:明确的入口和标识性酒旗是明确宋代酒店身份的标识性要素。
《清明上河图》中,挂有酒旗的酒店有五家。
从右向左分别为:近郊处的“小酒”店铺、沿汴河由多栋房屋构成组合形体的酒店、虹桥对面的“十千脚店”、城门外护卫森严的宅邸对面的酒店以及城门内的“孙羊正店”。
近郊处一座酒店(图1.a),酒旗上有“小酒”字样,建筑与周边房屋大体一致,前面搭建了较大的“浮屋”,入口处有简单的彩楼欢门装饰,除入口外其他地方有栏板。
汴河开始出现,并有大量船只停泊处有一座酒店(图1.b),由多栋房屋相互穿插,形成组合形体。
这座酒店有两个入口,主入口面向画面右侧的街道,有彩楼欢门标识。
面向画面的是酒店的次入口,向汴河开门,同样挂有酒旗和酒帘。
按照规模估计,整组建筑除了酒店接待空间之外,可能还有厨房和店主人、店小二居住之处,所以,很多开间以围墙围成较小的院落遮挡住面向街道的界面,而酒店接待空间下部有一段与栏板高度近似的固定挡墙,挡墙外有一小片区域,以荆棘类植物其防护作用,界面开放度较低(图2)。
a.郊外挂有“小酒”招牌的酒店b.沿汴河的酒店c.虹桥附近的“十千脚店”d.城门外宅院附近的酒店e.城门内“孙羊正店”图1 《清明上河图》中的五处酒店虹桥桥头处的“十千脚店”(图1.c),可见的界面除了入口外,只有一段围墙围出的小院落空间,入口前面的彩楼欢门平面近正方形,高度高于酒店本身的二层楼屋脊,也是繁华的虹桥区域的制高点,彩楼欢门上有绸缎装饰,这也是前面两家有彩楼欢门装饰的酒店所没有的,酒旗上写“新酒”字样,并有酒帘和多处店招及宣传文字。
有一座酒店在城门外护卫森严的宅第对面(图1.d),虽然主要界面背向画面,但可以看到酒旗旁边露出院门的顶端,推断这座酒店面向街道的界面应该是围墙上开有院门,客人先从院门进入院落,然后再进入酒店的接待空间,空间界面封闭性较强,或由住宅改造而成。
最豪华而醒目的酒店建筑是城门内的“孙羊正店”(图1.e),入口的彩楼欢门装饰繁复细腻、富丽堂皇,远超出其他四家酒店,入口处同样有绸缎装饰,彩楼欢门的上部同时又有大量的鸟和花的图案,酒旗上写“孙羊店”,入口两侧招牌有“香(醪)”、“正店”字样,入口之外的开间内开窗,并在建筑之外又有一道栅栏防护。
图2 沿汴河的酒店外面的荆棘防护设施从文献记载来看,宋代的酒店有正店、脚店两类,其中正店拥有购买官曲自酿酒的权利,脚店只能从正店批发酒进行零售[10]。
《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只有城门内的“孙羊正店”,其余均为脚店且消费层次差别很大,比如“十千脚店”名为脚店,但仍然装饰豪华,而近郊挂有“小酒”酒旗的脚店则简陋了许多。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面向街市界面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明确的入口。
这并不影响准入性,但由于必须从入口方向进入,行为可达性不够便捷,方向性明确而肯定。
其次是鲜明的标识性。
图中所示酒店必有酒旗,很多有体现不同豪华程度的彩楼欢门,仅有一处无彩楼欢门的酒店以院门为标识。
另外有一些酒店还有酒帘。
a.沿街开放,无明确入口b.有明确入口但其他开间仍开放c.有明确入口且只能从入口方向进入d.沿街部分开间向街道开放,无明确入口e.有明确入口但入口前过渡空间置桌椅造成开放观感f.沿街开间部分向街道开放,无明确入口图3 《清明上河图》饮食店的街市空间界面示例第三,酒店除入口外其他位置的界面,一般有较好的视线可达性,但栏板等构件明确表达了行为不可达的信息。
而一些防护措施,如汴河沿岸酒店的荆棘防护(图2)和“孙羊正店”外面的栅栏等等,更减弱了其对街道的开放性。
最后是较弱的渗透性。
这与酒店内外空间区分明确有关。
外层界面大多位于室内外分界的位置,由于酒店的经营性质问题内层界面不明确。
将《清明上河图》所绘酒店形态与相关文献记载对比,既有相同,又有所差异。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包括“会仙酒楼”[11]在内的北宋东京几座著名酒店,多呈院落式布局,规模也比《清明上河图》所绘的五个酒店都要大很多。
可见北宋东京酒楼较大规模者以院落式布局为多,一般规模者以店铺建筑直面街道。
而“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12],表达有明确入口和标识性的街市空间界面,与《清明上河图》所绘基本一致。
2.2.饮食店空间界面:较高的开放度《清明上河图》中有19家饮食店(图3),店面对街市开放程度各异。
有一部分在开张的情况下对街道完全开放,面向街道的界面除了柱子之外几乎无其它围护结构,甚至有些店铺,尤其是近郊的起点有几家相对简陋的饮食店,地面与街道的路面之间无明显高差;还有一些沿街界面中,开放的部分和直棂窗等围护部分间隔排列,且以开放部分为主,仍然给人感觉到明显的开放性。
这两种饮食店都没有明确的入口。
其中有一些两面或者三面临街的店铺从任何一面都可以进入,但由于其所面临的各条街道繁华程度不同,所以店铺本身也并非全无方向性。
如城门外十字路口处的两家饮食店,都面对主要街道搭起凉棚或其他遮阳设施,并将餐饮接待空间向主要街道扩展。
也有一些饮食店入口和方向性比较明确,在入口之外的其他开间有栏板或直棂窗明确区分内外空间。
但大多数店铺的入口占据店铺一个开间的尺寸,相对于店铺规模,比例不算小。
很多店铺在入口之外又有凉棚或其他遮阳设施,桌椅也向街道空间延伸,室内外空间仍然有很强的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