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 (王道俊 郭文安编)

合集下载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课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课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课程)【圣才出品】第6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谈谈⾃⼰的理解。

答:(1)课程概念的⼏种主要观点①课程即教学科⽬最早采⽤“课程”⼀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类活动⽅⾯的诸学科⾓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但只关注教学科⽬势必会忽视学⽣的⼼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成长有重⼤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的学习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但在实践中很难实⾏。

此外,这⼀课程定义把学⽣的个⼈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化再⽣产鲍尔斯和⾦蒂斯是这⼀主张的重要代表⼈物。

他们认为,任何社会⽂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产对下⼀代有⽤的知识和价值。

这⼀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需关注社会⽂化的变⾰,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具,使⼈民⼤众⽢⼼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天性⽆能。

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摆脱盲⽬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

这⼀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到⾜以促使社会发⽣重⼤变⾰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的课程,即指在课堂⾥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部分⼈认为,课程有⼴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门学科,⼴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的总和。

所谓教学科⽬,⼜简称学科,是指根据⼀定的教学⽬标,从某⼀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定的逻辑—⼼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突然,小男孩看到了一棵病怏怏的树,他指着这棵树疑惑的 问道:“爸爸,这棵树为什么这么稀疏啊?”
小男孩的父亲告诉他:“它长错了地方又害了病,活不长了 ,明天我就把它铲掉。”
“不,爸爸,我要养活它,它也有成为参天大树的权力。” 小男孩坚定的说。
从此,男孩每天给树浇水,悉心照料,每每当父亲想要砍倒它 种一棵好树时,男孩都会站出来保护,期待着它有一天可以和 别的树一样,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一、课程介绍:
(一)课
程性质 性 教育学是师范类专
课程
业课程体系中基础 课程(专业必修课
质 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
1、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育领域的基 本概念、原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 法和新理念,形成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 方法和兴趣,养成学习者在以后实际工 作中不断反思的习惯和解决教育问题的 能力。
2、《教育学》是对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念、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形成一定的教 育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般人员 正确认识、理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3、无论你现在是否打算今后做一名教育工 作者,或者你只是一个对教育规律感兴趣 的普通读者,《教育学》都是值得你学习 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的价值
(二)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教育 行为
教育方式 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教教育育思想思 想
(三)教育情境的介入将会使你学得更愉快、更明白
1.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 事件和任务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教育境地。
2.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1).深化理论学习 示范引导
问题 3
教育学 研究什么
教育学 与教育方 针政策
教育学 与 教育经验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篇一: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绪论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 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最新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资料

最新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指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主指学校教育。

指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由专业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体系完整、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教育4、古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内容是古典人文类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

4)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记硬背。

5)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体系。

5、人类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序校”殷商、西周有“学”等、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广大的大众化道路目的的科学性班级授课为最基本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整版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整版笔记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了解)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记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

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道俊 教育学 第7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王道俊 教育学  第7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绪论
0.2 课后习题详 解
0.1 复习笔记
0.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2 课后习题详 解
感谢观看




3.1 复习笔记
3.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 教育目的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教育制度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课 程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教学(上)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教学(中)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教学(下)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德 育
10.2 课后习题 详解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美 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综合实践活动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维果斯基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维果斯基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巴班斯基二、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1)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①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

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所谓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第六章 课程 (王道俊 郭文安编)

第六章 课程 (王道俊 郭文安编)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学校课程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主张和要求, 体现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强 制性的、全国统一的一元化课程。 • 20世纪后,由传统单一——多样化(课程 ) • 当代,课程的一元化: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 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 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 ,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 在当代与未来,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要处理 好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是一件极其复杂而 细致的工作。
• 普通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 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 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 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 机联合的课程体系。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的专业 目录,专业与学科建设带有普遍性,变化较小。
•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 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 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 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其重点是 传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技术知识,注重知 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 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过分强调原理 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根据社会 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 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 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此,职业教 育课程的内容要能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 跟踪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变化,适时地更 新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最常见定义:课程是“学习的进程”。典型定义: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 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王道俊郭文安新版第六章课程

王道俊郭文安新版第六章课程

王道俊郭文安新版第六章课程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及意义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但又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的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设置的沿革
• 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反映社会生活 需要,还缺乏对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 我国:夏商周——春秋(六艺)——汉代 (经典)——宋(四书)——元明清(科 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 西方:古希腊(三艺——七艺) • 古罗马(神学课程)——到中世纪(三艺 :宗教神学课程) • 文艺复兴:欧洲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和三 艺——人文主义学科——科学课程兴起 • 近代:西方,重视科学知识——新人文主 意学科——现代学校课程
19
• 课程学之父:泰勒(R. W. Tyler)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 •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 课程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 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 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 在得到实现?
9
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 和 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 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 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 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具体地说,课程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规范师生 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各门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 体化为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
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 课程 Curriculum •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 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动态的教育存在。 • 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 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 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 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 的教育活动。 •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特点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
11
课程系统的三个文本:
• 1.课程方案 •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 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 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和学年编制等部分构成。
三、课程理论的发展的简介
• 1、【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 最有价值”的问题,他把课程仅看成是科学 知识。 • 2、1902年,杜威发表《儿童与课程》是影 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 3.1918年,博比特:《课程》一书被视作 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 • 4、1949年,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 石。
五、课程的类型及特征(补)
• • • • • • • • 1.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分为: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从课程性质的角度分为: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 中课程 • 5.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分为: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小雅· 巧言》中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 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 去甚远,意指宫室和宗庙。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 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第六讲 课程
主讲:SUSU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 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第六章 课程
• • • • 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改革

Contents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4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 织教学。 • 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 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 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 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 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 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 了教学质量。
• 活动课程的特点: •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 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 作用与内在动力 • 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 、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 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 养成与提高 •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 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 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 普通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 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 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 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 机联合的课程体系。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的专业 目录,专业与学科建设带有普遍性,变化较小。
•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 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 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 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其重点是 传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技术知识,注重知 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 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过分强调原理 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根据社会 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 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 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此,职业教 育课程的内容要能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 跟踪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变化,适时地更 新课程。
• 2.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 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 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 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2001 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 课程改革后改称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 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等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重 要意义
• 1 .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 的一个环节; • 2.它也是教师领悟和掌握一门课程的 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 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 有效工具。
• 3.教科书 •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 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 、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 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
在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
教育家斯宾塞(H· Spencer)于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中。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是“跑道”的意思,即“race-course”。这样,课程的定义 就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即“学程”。
社会中心课程
•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 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 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 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 代后是布拉梅尔德 。
社会中心课程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 ,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 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 为,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 的社会。通过课程实施后,帮助学生明确社会改革的 需要,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 • 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 传统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 其他经验。所以要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 的课程。 • 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主张课程应 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 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 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 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 育课程
•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 成的,依据课程内容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的 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
•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 知识体系为背景,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征,以 系统论的理论思想为主,重视研究、开发、设计 等能力的培养,其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 统,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教科书的作用
•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学习 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 具; •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 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 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 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 了基础和依据; • 3.教科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虽有 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课 程资源的一种。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最常见定义:课程是“学习的进程”。典型定义: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 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 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 学科课程的特点: •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 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 ,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 2.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 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 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 行教学 •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 价值和智能训练的价值,对学生的发 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