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4据清华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说“沈子”、“沈孙”

合集下载

一篇可能失传的经典《摄命》

一篇可能失传的经典《摄命》

-篇可能失传的经典:;(摄命》I【编者按】中国出土古文献资料的研究是国际上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领域,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为了促进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选刊国外学者这方面的最新成果,以供中文读者参考。

本期我们翻译介绍夏含夷先生新近发表于《通报》的讨论清华简《摄命》的论文,希望能促进对此篇新发现的重要文献的深入研究。

谨向支持 本刊这一想法并慨然应允我们翻译其论文的夏含夷先生致谢,并期待海内外读者和作者为本刊推荐和提供佳作。

一篇可能失传的经典:《摄命》[美]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芝加哥大学李纪言、石从斌、杜清雨、李举创、杨蕙旬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捌)》中收录了一篇整理者题为《摄命》的竹书,整理者 认为该篇竹书即是古文《尚书•冏命》篇的原作。

本文旨在对此论点进行评估,并通篇翻译 全文。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该篇竹书对现有西周史研究可能产生的史学影响,以及该篇竹书从成篇(可能早在公元前9世纪)到抄成(约公元前4世纪)的实际流传过程。

关键词:《尚书》古文字西周金文原作早期文本2018年11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收录了 8篇新的文献,这些文献都是 前所未见的。

®整理者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意见.即这批文献的首篇是古文《尚书•冏命》的原始版本,并命名为《摄命》。

然而,传统观点认为《冏命》是周穆王(前956—前9]8年在位)®时所作,清华简整理者则认为《摄命》应该成书于两代以后的周孝王(前882?-前866年*本文译自 Edward L.Shaughnessy(夏含夷),“A Possible Lost C丨assic: T h e She ming, or C o m m a n d to She,”106(2020):26e-308。

根据中文读者情况,译者对原文引用的某些竹简文字和青铜器铭文做f适当的删省和技术处理。

西周金文一一中国文字的成熟

西周金文一一中国文字的成熟

西周金文一一中国文字的成熟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8期作者牟柏苍作者简介牟柏苍,陕西省岐山县人。

先后任宝鸡电台记者和新华社《陕西内参》编辑部主任、陕西分社编委、陕西频道总监等。

获全国级、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好稿奖等26篇次。

西周的金文,是在甲骨文基础上,使中国文字更完整、更成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在青铜器时代,鼎为礼器、钟为乐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西周时铜的冶炼制造已有进步,周人将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现存铭文最长的是毛公鼎铭,共497字。

而200字以上的铭文也很多,如《卫鼎》207字,《史墙盘》284字。

这些金文章法严谨、记事具体、内容丰富。

是了解当时朝廷事件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金文是中国文字革命性的进步。

金文较其前身甲骨文,其制作材质、用笔、内容、结构等都有本质的不同。

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再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形整齐,笔划圆肥。

从对考古资料分析,相比于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有四大特色。

一是西周晚期金文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形声字显著增多,如从“走”“言”“金”“厂”部的字大量出现。

如语气词“呜呼”、“哀哉”之类也渐出现。

二是趋向定型化,异体字相对减少(异体依然不少),结构渐趋定型,偏旁相对固定。

甲骨文“辵”“彳”“止”混用,金文固定从“辵”。

三是金文多是刻出字模铸成的,与甲骨文相比,笔画肥厚粗壮,曲笔较多。

字形转折圆浑丰润,注重字形美化。

四是晚期的金文多数字体匀称而较前简易,为后来的篆书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周金文的铸模和刻字金文和甲骨文比较最直接的变化在材质和制作方式上。

金文的制作分铸模和刻字两个阶段。

从外观看,金文是被刻印在青铜器内侧模具上。

关于模具的制作,历代都有分析。

百家姓《沈(shěn)》姓起源

百家姓《沈(shěn)》姓起源

百家姓《沈(shěn)》姓起源
14 沈(shěn)
14 沈(shěn)
【寻根溯源】
沈姓的来源比较复杂。

一是来源于姬姓。

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周成王的叔父)因平叛有功,被封于沈国,春秋时被蔡国灭掉,子孙便以国为姓。

二是来源于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

春秋时处长王芈旅(一作吕、侣)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今址失考),其后代便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三是来源于金天氏,是少昊的后代。

少昊金天氏的后代中有人建沈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沈姓。

【变迁分布】
早期在河南、湖北活动。

之后,向四处播迁。

东汉以后,发展至浙江。

唐代以后,迁入福建、两广。

当今以江苏、浙江、河南分布最密集。

【名人荟萃】
沈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

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

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

沈佺期:唐代着名诗人。

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擅长七言诗,辞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着有《梦溪笔谈》。

沈周:明代着名画家。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闻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金文中所见西周王后事迹考

金文中所见西周王后事迹考

金文中所见西周王后事迹考本文旨在探讨金文中记载的西周王后事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西周王后在金文中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

在这些金文中,西周王后的形象栩栩如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信息。

在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王后的一些重要事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后参与国家政事的情况。

在当时,王后不仅能够辅佐国王治理国家,甚至还能代表国王亲自领兵出征。

例如,在《殷周金文集成》中,就有一篇记载着西周王后在中途阻击敌军,保卫国家的事迹。

除了参与国家政事,西周王后还扮演着宗教祭祀的重要角色。

在金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祭祀相关的记载。

例如,在《陕西金文总集》中,有一篇关于西周王后祭祀先祖的铭文,详细记录了祭祀的程序和内容。

这表明西周王后在维护宗教传统和社稷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周王后还具备极高的文化修养。

在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西周王后相关的诗歌和文献。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西周王后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例如,《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就是由西周王后所写或在其指导下创作的。

在探讨了西周王后在金文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记载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些事迹表明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权力的扩大。

西周王后能够参与国家政事、祭祀先祖和文化创作,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金文中的记载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和铭文,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例如,通过研究西周王后所写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我们还能够从这些事迹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启示。

西周王后在金文中所呈现出的形象和事迹,为后世女性参政、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金文中记载的西周王后事迹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事迹,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还能够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智慧。

据清华简训释金文三则

据清华简训释金文三则

114据清华简训释金文三则关键词:清华简,金文,允尹,酖,监摘要:本文主要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释读金文的三则札记组成,认为史墙盘铭文中的“渊哲康王,尹亿疆”,应该释读为“渊哲康王,允尹亿疆”。

大盂鼎铭文中“酉(酒)无敢”的“”字应该如王国维认为是“䤁”字的异体,读为“酖”,训为沉溺、迷恋,典籍亦作“湛”。

家父盘的自名应该为“监”。

KEY WORDS: Tsinghuja bamboo strip s, Bronze inscriptions, Yunyin (允尹), Dan (酖), jian (监)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notes about new interpretation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based on the insight from the new material The Tsinghua Warring States Bamboo Strips (5).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verse ‘渊哲康王,尹亿疆’, in the inscriptions of Shiqiang pa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渊哲康王,允尹亿疆’; the in the verse ‘酉(酒)无敢’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䤁, or 酖 (i.e., obsession); the owner of jiafu pa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jian (监).付 强(上海三唐美术馆)考古与文物 2019年第1期西周共王时期的史墙盘铭文中有“渊哲康王,尹亿疆”一句,对于铭文中的“”字以前学者或释为“分”,或释为“兮”或释为“㒸”读为“遂”,李学勤隶定为“分”读为宾,训为宾服,陈世辉隶定为“兮”读为缅,训为绵长,麻爱民读为遍,吴镇烽读为勔。

西周金文构形特征思考

西周金文构形特征思考

西周金文构形特征思考作者简介:唐雨萱(2001.7~),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19级书法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摘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不断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化体系,对汉字文化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顺文化传承演变情况,对提升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就根据实际情况,在参考大量西周金文的基础上,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西周;金文;构形引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研究事业,通过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措施,为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历史文化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汉字演化发展方面更是如此。

西周金文是汉字体系的初期产物,其书写材料和书写方法都非常特殊,和其他时期的汉字有着巨大的差异,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同源字开始分化汉字体系并非一日成型,在形成初期,汉字数量比较少、造字方法也不够成熟,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在表达抽象事物的时候略显不足,因此许多早期文字都存在利用同一字形表达多个意义的情况下,西周金文自然也具有这样的异字同形现象。

根据铜器铭文的内容来看,西周金文的同源异字同形分化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①甲骨文中异字同形的文字,在西周金文中进一步分化并形成了新的汉字形体,比如甲骨文中“正”与“足”字异字同形,但是到了西周金文中,二者已经不再相同[1]。

②西周金文中同源的异字同形现象还没有完全成熟,一些汉字已经完成了分化,但是某一个字形并没有和某一种意义完全挂钩,交叉混用的情况比较多。

③西周金文中异字同形字尚未分化,仍然有一部分汉字具有多种意义,比如西周金文中鄉(饗、嚮、響、卿),鄉(饗)(Y02674征人鼎、Y04020天君簋),鄉(嚮)(Y04287伊簋),鄉(卿)(Y02167伯卿鼎、Y02595臣卿鼎),形体相同意义却截然不同。

西周早期金文所见殷成周史事新探

西周早期金文所见殷成周史事新探

西周早期金文所见殷成周史事新探作者:查飞能邹芙都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殷成周是西周早期重要政治事件。

根据铭文语境考察,殷成周之殷是治理、安抚之义,并非文献中的邦交活动。

殷成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治理成周官僚、处理成周政事;二是安抚成周官员、百姓与殷贵族。

殷成周者的身份、地位高低不等,位高权重者如身为执政大臣的太保、太师;亦有地位较低、职责重要的周王近臣如士官、史官。

殷成周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成周官僚体系运作、整合地方势力、治理与安抚殷贵族。

关键词:西周早期;殷成周;明保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105-05殷成周是西周早期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然目前学界对西周早期殷成周的认识局限于殷是聘问、殷同、觐见之义 ;①,皆不得其要,更影响了对西周早期殷成周的整体认识。

鉴于学界缺少对“殷成周”的系统分析与理解,故不揣浅陋,拟对西周早期“殷成周”之事作一深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殷成周的内容据统计,目前西周早期“殷成周”一事见于4例金文(释文采用宽式),分别为作册申卣:“唯明保殷成周年,公赐作册申鬯、贝,申扬公休,用作父乙宝尊彝。

” ;②夨令方彝:“唯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

丁亥,令夨告于周公宫,公令诞同卿事寮。

唯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

诞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

” ;③结合夨令方彝铭所载人名、事件,可知“明保殷成周”就是“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之事。

小臣傅簋:“唯五月既望甲子”,“(王)令师田父殷成周年”,“师田父命余司□官”。

;④士上尊:“唯王大禴于宗周”,“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眔赏卣、鬯、贝,用作父癸尊彝”。

;⑤ “殷于成周”,就是“殷成周”之义。

“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地点、对象、时间等,文献中例证颇多,如《尚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 ;⑥等,总体上来看,根据以上4例铭文基本可以对西周早期“殷成周”之事做出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说略

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说略

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说略西周金文动词的判定主要依据两条标准:一是词的语法关系,一是词的语义关系。

在实际运用-中,这两个标准又是相辅相成的。

标签: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真正有意识地对西周金文动词进行研究的首先是陈梦家先生。

20世纪50年代,他在《西周铜器总论》中的周礼部分赏赐篇中,专门列出了赏赐动词,共计38个,可惜没有完成具体论述。

20世纪80年代初,管燮初先生所著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一书,是西周金文语言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该书在“动词谓语句”及词类的“动词”章节中将动词进行分类论述,用传统的汉语语法规则对西周金文中的部分动词(471个)进行分析归纳。

本世纪初,张玉金先生所著的《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一书出版,在该书的“西周汉语实词”和“西周汉语句子成分”章节中,涉及了一些西周金文动词的举证。

近来,一些博士、硕士的论文,也涉及了对西周金文动词的研究。

这些论著尽管对西周金文动词作了一些探索和总结,但由于它们都不是全面地、系统地专门研究西周金文动词的,加上作者研究的目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所以都没有涉及西周金文动词的判定标准问题。

应当说,这一问题是研究西周金文动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研究西周金文动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研究任何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它所研究的对象,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研究它,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为此,我们就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为研究西周金文动词做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

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词类问题的大讨论,语法学界大都明确仅仅依据意义标准去确定动词是行不通的。

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给汉语的动词进行语法分类,应当依据动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

为此,王力先生提出了“词义标准、形态标准和句法(功能)标准的三结合”的原则,来判定词类。

对这一标准尽管有所争议,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这个标准大体是可行的,已被词类研究者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实践中。

由于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词类缺少形态特征,因此,这里我们只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西周金文动词的判定标准进行讨论。

西周金文誓语中的诅咒

西周金文誓语中的诅咒

西周金文誓语中的诅咒作者:何景成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摘要:西周金文誓语中的咒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惩罚,一类是神主惩罚。

世俗惩罚主要运用于不同宗族、不同族氏之间的世俗纠纷、约定而言,涉及违反政令、土田纠纷与交易等方面,违背誓约被咒诅要遭受的惩罚,往往与西周时期的世俗刑罚相一致。

这类诅咒主要用于制约不同宗族或家族之间的事务和行为。

神主惩罚则往往见于宗族内部事务中,用于制约本族人(包括后世子孙)的行为,涉及宗族祭器的保有,宗君命令的执行等,以本宗族神主的灵威确保咒语的可畏。

由此可见,世俗政府和宗族神主,是制约西周时期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西周时代;誓言;诅咒中图分类号:K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27-09作者简介:何景成,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吉林长春130012)一、西周誓语咒辞的分类盟誓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政治和社会行为。

在我国,春秋时期是盛行盟誓的阶段。

各诸侯国常用盟誓手段以确立友好的公共关系,订立和平共存的条约;在诸侯国内部,各级贵族也用盟誓来处理各家族之间及家族内部的纠纷。

探讨盟誓的早期形态,特别是西周时期誓语的表现形式,成为研究盟誓课题的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如吕静在研究春秋盟誓的专著中,特别关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所记载的誓的事例①。

近年来新刊布的一些西周金文誓语资料,铭文包含先前未曾出现的术语和内容,吸引了较多研究者的兴趣。

这些资料与旧有的誓语铭文可以比勘照应,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周时期誓语的形态、种类、构成以及社会功能等情况,提供了颇为珍贵的依据。

关于盟誓的概念,吕静根据已有的研究,认为盟和誓都是“约定将来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并且为了确保这个约定的实现,“邀唤神灵的名字,祈求神灵的惩罚”。

盟誓的内涵,包括制约参盟各方自由行动的“约”以及通过向神灵宣誓保证自己坚守誓约,一旦违背诺言愿意接受神罚的“自我诅咒”。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作文Shen (沈) is a Chinese surname that has a rich history and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沈(Shen)是一个在古代和现代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姓氏。

The surname is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state of Chen (陈), which was one of the vassal state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这个姓氏据信起源于古代陈国,陈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之一。

The history of the Shen surname can be traced back over 3000 years, and i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carrying with it the stories and traditions of the Shen family. 沈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承载着沈家族的故事和传统。

There are several the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Shen surname. 有关沈姓起源的理论有几种。

On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surname originated from the descendants of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state of Chen. 有一种理论认为,沈姓起源于陈国王室的后裔。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ose who adopted the Shen surname were descendants of the rulers of Chen, and the surname was a way of preserving their heritage and royal lineage. 根据这种理论,那些采用沈姓的人是陈国的统治者的后代,而这个姓氏是保留他们的遗产和王室血统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人文历史——周之金文--青铜文明的巅峰印记

中国的人文历史——周之金文--青铜文明的巅峰印记

中国的人文历史——周之金文--青铜文明的巅峰印记
#人文#
中国的人文历史——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历史名词:金文——青铜文明的巅峰印记
诞生时段:公元前11世纪。

详解事件:金文并不是金色的文字,而是一种非常系统且完善的造字方法,俗称“形声字”;它比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造字方法更加先进,而且在青铜器发展的巅峰状态——西周,金文甚至被铭刻在青铜器上,以记录各方各面的丰功伟绩。

而在现今的文物之中,毛公鼎应该是西周晚期最出名的附带金文的经典文物。

0683释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书·皇门》的“沈人”

0683释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书·皇门》的“沈人”

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首發)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周它簋銘多次出現“沈子”一词,為便於討論,錄全銘如下:它曰:拜稽首,敢敏卲告:朕吾考令乃(?)沈子作夃于周公、宗陟二公,不敢不夃休。

同公克成妥吾考,以于尹顯=受令。

烏虖!隹考(聖?)敏,念自先王先公,廼妹克卒告剌成工,且吾考克淵克,乃沈子其顧褱多公能福。

烏虖!乃沈子妹克蔑見猒于公休。

沈子肇畢(豚?)賈嗇,作玆簋,用載饗己公,用各多公,其丮哀乃沈子它唯福,用水靈令,用妥公唯壽。

它用褱佐我多弟子,我孫克又型斅,懿父廼是子。

1它簋舊稱“沈子簋”或“沈子它簋”,是把“沈”認作國名。

對此説法,陳夢家先生有所批評。

他說:2舊稿曾引錢坫漢書斠補注之說,以為沈是姬姓,據舊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廣韻“沈,文王第十子季聃食采於沈,即平輿沈亭”。

如此則“沈子它”應是作器者之名。

郭沫若考釋,即如此說。

今以爲此讀法,有可商之處。

金文“乃”是領格第二人稱,義為“你的”。

器銘開始稱“它曰”,依金文通例,若“它”是“沈子”,應稱為“沈子它曰”。

銘首它告於“朕吾考”(我的父),而下稱“乃沈子”,義為“你的沈子”,則“沈”字在文法上應為“子”的形容詞而非國邑封地之名。

下列可相比較之西周金文辭例:文考日癸:乃沈子壴作父癸旅宗尊彜嘯上383帥隹懋兄念王母……乃□子帥。

綴遺4·134公易厥巡子效……效尊其第一例與本銘同。

本銘中一稱“乃沈子”,兩稱“沈子”,一稱“乃沈子”(引者按:“克淵克”下一字是“乃”,陳夢家釋文缺釋。

據它簋原銘,實為“沈子”一見,“乃沈子”兩見),一稱“乃沈子它”,銘首銘末兩稱“它”,沈子猶巡子,乃作器者它對其父考自稱之詞,故冠以領格第二人稱“乃”,效尊之效自稱爲“巡子”而稱其上輩為“公”,此器第十、十一行祈其己公與多公降福於“乃沈子它”,則它是其己公(父考)和多公周公二公等的下一代,而“子”不一定是親子。

按陳夢家先生上述講法亦有可商之處,5但他認爲“‘沈’字在文法上應為‘子’的形容詞而非國邑封地之名”,則是可取的。

关于沈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沈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沈”字的研究报告【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沈(拼音:chén,shěn)是汉语常用字。

简体沈(以下作“沈”)和它的繁体“瀋”本是两个不同的字。

沈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状似一头牛浸没在水中,这是一种古代的祭礼,后世多用其“沉没”的意思,读chén。

“沈”后讹变作“沉”,而且两个字有了分工:“沈”读shěn,用于姓氏,又是西周诸侯国名;“沉”读chén,表示沉没等义。

“瀋”最早的字形是篆书,本义是汁液,现代汉语多用于地名,读shěn。

在繁体文本中,姓氏“沈”仍作“沈”,不作“瀋”。

“沈”和“瀋”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字。

“沈”是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中,字两边的两道弯曲线,表示河道,字中间是“牛”(牛或倒作),“牛”旁边的几点,是抛牛沉江时溅起的水珠,像把一头牛丢进河中之状,本义为沈祭(古代祭水神的仪式,因向水中投祭品而得名)。

也有一些文字将祭祀用的“牛”换成“羊”(甲组新附)。

姚孝遂认为中部为圈养的一头羊。

有人认为的甲骨文中间是一个人。

周代早期的“沈”字,“水(氵)”旁放到字的右方,字左部分像人戴枷锁的形象。

发展到秦代小篆时,“水(氵)”旁移到字左,字的形体从此便固定下来。

篆文整齐文字化,这字的人被枷锁套颈部分,便演变为“冘”(yín),成为从水,冘声的形声字。

隶变后楷书写作沈,是“冘”的加旁分化字。

还有个“湛”字,从水,甚声,表示沉没。

后来都用“沈”表示,“沉”是由“沈”讹变而来的俗体字。

如今规范化,对沈、湛、沉的表义进行了分工:“沈”用作姓氏,读shěn;用“沉”表示“冘”的沉重义和“湛”的沉没义,读chén;“湛”用作清澈义,读zhàn。

“瀋”字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字例是篆书,是形声字,形旁为“水”,声旁为“审”,读作shěn。

沈字研究报告

沈字研究报告

沈字研究报告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字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

在这个领域中,沈字(“沈”)作为一个独特的字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沈字的起源、演变和使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沈字的起源
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字形由三个水部组成。

水部代表水的意义,因此沈字可能与水有关。

然而,沈字的确切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沈字的含义。

沈字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字在不同的字书中出现了一些变体。

这些变体包括字形的微小改动和书写风格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变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沈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并推测其可能的含义。

沈字的使用
沈字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沈字在卜辞和祭祀仪式中被广泛使用。

此外,沈字还出现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成为了书法家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沈字的象征意义
据研究,沈字在古代象征着水的力量和润泽的特性。

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因此沈字也被赋予了生命力和繁荣的象征意义。

此外,沈字还与雨水、江河湖海等与水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结论
通过对沈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沈字作为一个独特的字形,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象征着水的力量和润泽的特性。

这个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张三, “中国古代文字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5.
•李四, “甲骨文学导论”, 学术出版社, 2008.。

关于慎姓氏的调查报告的作文

关于慎姓氏的调查报告的作文

关于慎姓氏的调查报告的作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与现状,我决定去调查一番。

通过阅读报刊与上网浏览的方式,我找到了许多资料,了解到沈姓的起源。

沈姓是上古时期的国名,称沈子国,在今河南平玉北。

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蔡国所灭。

后来,逃亡在外的沈子国子孙便将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流传下来。

目前,沈姓人口共有7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广东与湖北一带。

我问过爷爷和爸爸后得知。

我的高祖父就已经定居上海了。

目前我们的家族分别居住在上海的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等地。

在网上,我找到了许许多多的沈氏名人。

比如,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

他是我国的改革家,最早的科学家。

他不论大事小事都严谨求实。

在重文轻理的时代,沈括依然坚持科学研究造福后代子孙。

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沈姓还有一位名人。

他就是元末明初的一代巨富沈万三。

他原本只是一个小伙计,但他不怕干脏活儿,累活儿,也不怕被师傅打打骂。

后来,他进入了店铺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做生意,并抓住机会凑钱买下了一块块农田。

就这样,沈万三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为了当时的巨富。

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的时候,还找沈万三借钱呢!可见当时他是多么的富有啊!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姓氏无比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說“沈
子”、“沈孫”
(首發)
蔣玉斌周忠兵
南開大學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清華大學近年搶救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清華簡”)內容十分豐富,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其價值之一端,即是對古文字的釋讀有啓發作用。

李學勤先生最近發表的《清華簡九篇綜述》已經指出:“像《金縢》這樣有傳世本可資對照的簡文,在研究上還有一種特別的益處,就是使大家易於識出許多過去不識或者誤識的古文字。

”1
李先生并舉出一例:
如傳世本《金縢》“予沖人”的“沖”字,簡文作“”,从“沈”
聲。

“沈”是定母侵部字,“沖”則屬定母冬部,侵冬兩部關係密切2,故相通用,這是前此難於想到的。

“沈(沖)人”除了見於清華簡《金縢》篇外,也見於《皇門》篇。

李先生在該篇介紹中說:
簡文的公自稱“朕(沖)人”,《周書》的《金縢》、《大誥》有“予沖人”,係成王自稱。

顯然,李先生舉的這些對讀都是可信的。

對讀展現的“”、“沖”的關係,啓發我們去重新理解見於西周金文中的幾個“沈”字。

西周它簋蓋銘(《殷周金文集成》4330)有:
它曰:拜稽首,敢昭告朕考令乃沈子……
,考克淵克,乃沈子其懷多公能福。

嗚呼,乃沈子妹克蔑見厭于公,休。

沈子肇(畢)賈嗇,作茲簋,用饗己公,用多公,其丮哀乃沈子它唯福,……
銘文中的“沈子”,學者有多種解釋。

3根據清華簡用為“沖”的字从“沈”得聲,它簋的“沈”也可以讀為“沖”,“沈子”即“沖子”。

先秦典籍“沖子”多見:
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

(《書·召誥》。

偽孔傳:“童子。

言成王少,嗣位治政。

”)
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

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書·洛誥》)
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

……予沖子夙夜毖祀。

”(《書·洛誥》)
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戍〈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維予沖子綏文,……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國周廟,翼予沖子,……曰:維予沖子,綏文考至于沖子,……(《逸周書·世俘解》。

原文當有錯簡)
舊注多以“童”訓“沖”。

4“沖子”與“沖人”意近。

李學勤先生曾將“沖子”與文獻、金文中的“幼子”、“小子”等聯繫起來,解釋說:
“小子”、“末小子”、“沖子”、“幼子”等不一定指年齡的幼小。

例如《度邑》周武王對周公說“汝維小子”,周公係武王之弟,“乃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年齡不能很輕。

《逸周書》還有一篇《芮良夫》,芮伯稱同朝大臣為“爾執政小子”,也不能理解為厲王朝臣都是青
少年。

實際“小子”等詞如係自稱,是表謙卑;如稱他人,則是長上的口吻。

5
李先生指出“小子”、“沖子”等詞在自稱時是一種謙稱,其說法顯然是很正確的。

“沈(沖)子它”也就是器主“它”對先人的自稱、謙稱。

壴卣銘文(《集成》5401)有:“文考日癸。

乃△子壴作父癸旅宗尊彝。

”銘文為摹刻本,△字作“/”,有學者已經把它們釋為“沈”6,應該是正確的,只是摹刻本的摹寫略有失真。

這裡的“沈子”也應讀為“沖子”,“乃沈(沖)子”是器主對其父的自稱、謙稱。

與它簋、壴卣“沈子”用法相同的“沈”字還見於㝬鐘(《集成》260),其辭例為“余沈孫三壽唯”。

其中“沈”字,由於拓本不清晰,多被誤釋為“順”字7。

近年出版的《故宮西周金文錄》有清晰的照片與拓片(見下圖)8,馮勝君先生據此指出所謂“順”字應該是“沈”字9,正確可從。

它簋“沈子”即文獻中的“沖子”,㝬鐘“沈孫”之“沈”也應讀為“沖孫”。

先秦文獻中似未見“沖孫”的說法,但有意義相近的“童孫”、“幼孫”: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書·呂刑》)
先后丕降與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書·盤庚中》)
《呂刑》中“童孫”似乎還側重輩分、長幼,《盤庚中》的“幼孫”,則明顯是“盘庚称自己为先王的幼孙”10了。

其用意與上引李學勤先生論述的“沖子”、“幼子”等相仿。

因此,㝬鐘銘文中自稱“沈(沖)孫”,也是不難理解的,它與“沖子”意思相近,也是相對祖先而言的自稱、謙稱。

在出土文獻中,“沖子”一詞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作“朕孳”,見於《上博(三)·彭祖》篇11:
彭祖曰:“眊
余朕孳,未則于天,敢問為人。

”簡3

耇老三拜稽首曰:“朕孳不敏,既得問道,恐弗能守。

”簡8
“眊眊余朕孳”、“朕孳不敏”等話,從字面上很難講通。

周鳳五先生認為其中的“眊眊”應讀為“眇眇”12,“朕孳”應讀為“沖子”13,並引《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14、《書·洛誥》“公,明保予沖子”來對讀。

林志鵬先生贊同這一讀法。

15“眊眊”與“眇眇”對應的是一個詞,“余朕孳”與“予末小子”、“予沖子”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

他們的觀點十分正確。

“朕”與“沈”一樣也是侵部定母三等字,同樣與“沖”字可通。

古人使用這幾個字來表示同一個詞,是可以理解的。

1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

2原注:“參看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第4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沈培先生看過本文初稿後,指出如下一條資料:《詩·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沖”(冬部)、“陰”(侵部)押韻,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沖”下說“讀若沈”。

《定聲》之說是前人直接指出的“沖”、“沈”通用的一個例子。

3參看李學勤:《它簋新釋——關於西周商業的又一例證》,載文物出版社編輯部編《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物與考古論集》,第272頁,文物出版社,1986年。

4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1229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5參看李學勤:《何尊新釋》,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第43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6參看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五)》,第106頁,《考古學報》1956年第3期;《西周銅器斷代》,第114頁,中華書局,2004年;李學勤:《它簋新釋——關於西周商業的又一例證》,第272頁。

7此種釋讀如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12頁,中華書局,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卷,第227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8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西周金文錄》,123號,第202頁(照片)、第268頁(拓片),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9此觀點為馮勝君先生在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討論課上提出。

10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913頁,中華書局,2005年。

楊筠如《尚書覈詁》注曰:“幼孫,盤庚自謂也。

”(第165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彭祖》簡的相關材料蒙沈培先生告知。

12周鳳五:《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彭祖>重探》,注7,文載《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第1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5月。

13周鳳五:《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彭祖>重探》,注8,文載《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第1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5月。

14孟蓬生先生釋讀《彭祖》“眊眊”,也曾引此句對讀。

參看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6月21日,
/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4.htm。

15參看林志鵬:《戰國楚竹書<彭祖>及相關文獻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徐少華教授),2008年5月,第13頁。

附記:本文完稿後,承馮勝君先生告知,董珊先生以前曾認為它簋銘中“沈子”可讀為“沖子”。

後蒙董珊先生惠賜大作,得知拙文所論它簋、壴卣銘中的“沈子”,董珊先生已讀為“沖子”,與小文不謀而合。

但小文所論㝬鐘中的“沈孫”為董先生文未及,所以仍將小文刊出,權作董先生大作的一點補充。

清華簡“”字的具體寫法,則有待簡文公佈後再詳細論證。

小文蒙劉釗、董蓮池、沈培、馮勝君、董珊數位先生審閱,他們提出不少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