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书法-金文(下)

合集下载

少儿书法:西周时期的金文

少儿书法:西周时期的金文

少儿书法:西周时期的金文少儿书法:西周时期的金文西周时期的金文周武王灭商纣王后,建立周朝。

周朝分西周与东周。

西周的金文数量大,艺术水准高,是历金文的鼎盛时期。

西周前期的金文具有朴茂凝重、瑰丽奇伟的特征。

用笔藏锋而线条粗细兼施,点面结合,有着强烈的形式之美。

如《何尊》(图21),线条丰富,结字严谨,在布白上横行竖列已不明显,一任自然,是周初金文的典范之作。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利簋》 (《康侯簋》.《大盂鼎》等。

西周中期的金文风格趋于典雅平和,装饰意味淡化,更注重线条的质感、韵律与沉稳。

章法上疏朗有致、空间意识增强。

如:《大克鼎》铭文十八行,前段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在制范时被抹去。

文字挺拔厚重,是西周中期的典范。

代表性的是《墙盘》藏头护尾,圆润遒美,结构均衡,气息幽雅。

西周晚期的金文是大篆的成熟期。

文字造型自然抒情,豪迈不羁,创作风格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

如:《兮甲盘》等,均章法整伤、横竖成行贯气,造型优美。

代表性的莫过于《散氏盘》(图24)、《毛公鼎》(图25)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取横势,重心偏低.结字夸张而线条纵逸多姿,粗犷豪放,率意骋怀,有草意,个性极为鲜明。

《毛公鼎》铭文三十二行,497字,是当前所见西周内容最长的金文。

这件鸿篇巨制气势宏伟,与《散氏盘》的横向取势相反,它纵向取势,字形拉长,线条肥瘦适宜,变化多姿,极具书写意味。

《虢季子白盘》则胜于布局的空灵静穆上。

行距与字距刻意拉开距离,以推大空间。

后世杨凝式的《韭花帖》与李叔同的“弘一体”均有这种风格。

金文至西周堪称鼎盛时期,对春秋战国时的金文影响重大。

西周金文五种 字帖

西周金文五种 字帖

西周金文五种字帖
西周金文五种字帖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和《颂簋》。

这些金文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这些字帖的特点是笔划圆润、结构严谨、气势雄浑。

在书写风格上,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书家的艺术特色。

同时,这些字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些字帖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通过临摹这些字帖,可以学习到其运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然而,由于这些字帖年代久远,其文字已经非常古老,不易理解。

同时,由于其书写风格与现代书写习惯有所不同,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在学习临摹之前,需要先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其基本的书写技巧和规律。

此外,还需要多加练习和领悟,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西周金文五种字帖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临摹这些字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文化
底蕴。

同时,也需要多加练习和领悟,逐步掌握其书写技巧和规律,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价值。

金文作品欣赏

金文作品欣赏

金文作品欣赏一、引言金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流传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它以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主要载体,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语言文字演变和思想文化变迁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几篇具有代表性的金文作品进行欣赏,探索其艺术风格、内容特点以及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二、作品欣赏1.《毛公鼎铭》《毛公鼎铭》是商代晚期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内容记录了毛公为周王室贡献牛羊的事迹。

这篇金文作品共有180个字,由于刻写时间较早,字形较为简单,显示出商代金文的特点。

该作品的特点是铭文内容简洁明了,文字刻画流畅有力。

铭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形和指事字,如“牛”、“羊”等,这些字形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当时农牧业社会的生活场景。

2.《周公庙铭》《周公庙铭》是西周时期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件青铜器,在铜鼎内壁上刻有大篆文字。

这篇金文作品共有496个字,内容是对周公(姬旦)的赞美和祈福。

该作品的特点是铭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文字之间排列整齐,形成方阵状布局,体现了西周时期礼制严谨、秩序井然的特点。

此外,该作品还使用了一些典型的古代修辞手法,如对偶、倒装等,使得整个作品具有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3.《毛公尊铭》《毛公尊铭》是一件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青铜尊,其铭文内容记录了毛公为周王室贡献珍贵礼器的事迹。

这篇金文作品共有99个字,内容简洁明了。

该作品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线条流畅。

整个作品以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文字排列,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此外,该作品还采用了很多象形和指事字,并通过组合、变形等手法使得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三、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金文作为古代中国文字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首先,金文在字形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虽然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的字体变体,但整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书写规范。

书法妙品:西周早期金文——布局渐趋齐整

书法妙品:西周早期金文——布局渐趋齐整

书法妙品:西周早期金文——布局渐趋齐整
金文也称“钟鼎文”。

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是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其铭文长达497个字。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语文包括汉字的成熟。

德方鼎西周早期
德方鼎释文: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自(镐),咸,王易(锡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武王利簋西周早期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西周早期铭文仍多为族徽文字或器主姓名,字数很少,笔画有显著的波磔,犹存殷商遗风。

但线条已经有了明显的粗细变化,布局渐趋齐整,开始注重行气与章法,代表作品是“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西周早期
夨(cè)令簋西周早期
夨令簋铭文:隹(唯)王于伐楚,白才(伯在)炎,隹(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乍(作)册夨令(尊宜)于王姜,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白(伯)丁父兄(贶)于戍,戍冀?乞(司讫),令??(敢揚)皇王,丁公文报,用?(稽)后人亯(享),隹(唯)丁公报,令用(深揚)于皇王,令??(敢揚)皇王?,用乍(作)丁公宝?(簋),用(尊)事于皇宗,用乡(飨)王逆(復),用(僚)人,妇子后人永宝,隽册。

量侯簋西周早期
量侯簋铭文:量柞(侯豺作)宝(尊簋),子子孙迈(万)年永(宝),(断)勿(丧)。

关于西周甲骨文、金文的书法鉴赏

关于西周甲骨文、金文的书法鉴赏

关于西周甲骨文、金文的书法鉴赏谈到关于书法的鉴赏,店铺和大家分享下关于关于西周甲骨文、金文的书法鉴赏技巧,大家敬请关注下文:周武王克商之后,周人在承继商代青铜礼乐文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造和创新,金文书法方面也是如此。

西周早期,无论首尾尖细或头粗尾细的线条处理,还是有意为之的波磔肥笔,金文均显露出浓郁的晚商遗风。

成王、康王以后,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的实施和完善,青铜礼器的铸制数量迅速增加,铭文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金文的单篇长度和总体数量均远逾西周之前。

在此过程中,西周金文进一步走向成熟化、规范化,结体匀美、法度雍容、线条精劲、笔意纯熟的金文书法成为西周王朝气象的一种象征和体现。

厉王、宣王之后,西周政局长期动荡不稳,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青铜礼器制度颇受影响,金文书法风气也随之发生转变。

部分铭文的书写简便率直,字势倾斜随意,结体宽疏不工,这种风格在打破旧有规范的同时,也赋予金文书法以新的美感和趣味。

这种趋势被秦国继承下来,成为导致战国时期秦文字发生隶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簋西周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岁星(木星)在商之分野,武王“迎岁”进军,一日之间便取得了胜利。

辛未日,武王驻军于管地,赏赐右史利铜材,利为□公铸造了此簋。

利簋为西周初年的器物,铭文风格仍保留很多商代晚期的特征,书风朴素粗犷却不呆滞,布局欠规整,字成列而横不成排,字形竖直,大小不均匀,象形性强,笔画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王”字最下横笔、“右”、“史”等字的捺笔以及“辛”字的竖笔皆有较明显的波磔。

燕侯盂西周铭文表明此青铜器是燕侯所作饙盂,具有盛饭的功用。

该盂为1955年辽宁喀左窖藏出土,说明在西周早期燕国的势力已达到此地。

铭文规整严饬,笔画均匀舒畅。

大盂鼎西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首先追述文王受天命、武王灭商的功德,周康王强调自己要秉承先王懿德,告诫盂也要效仿其祖父南公,勤于奉公、恪尽职守;其后天子任命盂继承祖父南公的官职,并赏赐给盂秬鬯、服舆、旗帜、车马等;盂感激周王册命,制作了这件宝鼎。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金文是铸造和錾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从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至秦灭六国(前221年),金文实际应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是研究商周历史和上古汉字的珍贵资料。

46.1“国”字的篆书变化过程不过相对于金文的史料价值,国人可能更多接触到的是金文书法。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存于青铜制器之上,所以金文较其他材质所载的文献更易保存,其书法作品绵延传承三千多年,几乎从未离开人们的视线。

46.2著名书法家吴昌硕临《虢季子白盘铭》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历程,金文书法无论规模数量、艺术价值,还是影响力都很突出。

近年来,金文书法有持续回暖的迹象,各类媒体给予金文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推介很多,毋须笔者再锦上添花。

今天只为大家科普一下金文书法的发展历史,并和大家一同欣赏'铭文四大国宝'。

首先了解一下金文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商朝金文书法46.3戍嗣子鼎銘文释义,其中“犬鱼”即为族徽甲骨文和金文并不是两种独立发展的书体,商早期是否已有甲骨文和金文,目前尚不好定论,就考古发现来看,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疑似存在,考古实物较少,大多为图形文字或族徽符号,因划分标准不同,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46.4司(后)母戊方鼎及铭文盘庚迁殷后(商中晚期):甲骨文开始大量应用,有铭青铜器也随之出现,不过当时每器铭文字数很少,一二字为主,最多四五字,以族氏和族徽为主。

该阶段的金文尚未获得礼乐文化和青铜铸造技术的支撑,始终处于甲骨文的附庸地位。

著名的有《司(后)母戊鼎铭》。

46.5我方鼎铭文及释义商末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逐渐增多,但最多未超过五十字,且多字铭文器数量较少。

这时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笔画、字形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甲骨文是契刻的,而金文是铸造的,字形笔画略有不同。

商朝金文比较庄重、厚实、古雅,较后来的西周金文自然、随意、富于变化。

著名的有《我方鼎铭》、《小臣艅犀尊铭》等。

商周金文小品铭文30则,古雅天成!

商周金文小品铭文30则,古雅天成!

商周金文小品铭文30则,古雅天成!金文,又称钟鼎文,泛指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金文产生于商代早期,逐渐兴盛于商代中期的盤庚迁殷之後。

商代的金文,早期通常仅二一个字,多者也不过四五字;晚期有多字者,但字数未过五十字。

商代金文的内容较简单,或记器主之氏族,或标铸器之氏族或制作者,或述祭祀何人,或表存放地点或使用场所。

这时期的金文,一般都铸在器物的内底、腹底等不引人注目之处。

继商代之后的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相较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大量的数十字的短文外,长篇巨制者已非屈指可数。

其内容也已颇为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礼仪、生活等各方面。

西周之後的金文,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平稳沿续后,到了战国晚期终于衰落了。

商周时期的金文,从研究商周历史的角度而论,提供了史书未载的大量资料;从研究上古语言的角度而论,展示了大量范例;从研究古文字和书法的角度而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此,在青铜器大量出土和对金石研究出现高潮的晚清时期,商周金文得到了考古界、文字学界、书法篆刻界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01.箙参父乙02.亚形中畐父乙疑03.天龟父乙04.鱼父乙05.秉册册宁父乙06.亚形中亦父丁07.且父丁析子孙08.父丁鱼09.交爵形父丁10.父戎竞11.丙父辛12.作车13.吴作且戎14.成王樽15.伯作彝16.亚形中箕疑母辛作彝17.妇门(豕)作文姑日癸樽彝析子孙18.伯鱼作宝樽彝19.刚作宝樽彝20.季念父作旅鼎其永宝21.犀伯鱼父作旅鼎,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22.师闵作免伯宝鼎23.中宦父作宝鼎子子孙永宝用24.中义父作新客宝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华(赉)25.伯大师作旅敦,其万年永宝用26.散伯作(矢)姬宝敦,其万年永用27.兮中作宝敦,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28.御父作车登29.叔师兴父作旅盨,其子子孙孙永宝用30.中阪父作琖伯宝(盒),万年子子孙孙永享用。

陕西西周金文三十三品

陕西西周金文三十三品

陕西西周金文三十三品
九年卫鼎
此鼎甲
此鼎乙
此簋甲
此簋甲盖
此簋乙
此簋乙盖
此簋戊
此簋己
此簋庚
此簋辛
三年卫盉
朕匜
二十七年卫簋盖
二十七年卫簋器
公臣簋甲
公臣簋乙
公臣簋丙
公臣簋丁
师隻簋
中簋
叔?父簋
伯好父簋
成伯孙父鬲
善夫吉父鼎
晨盘
仲南父壶一
仲南父壶二
史父己鼎
庙孱鼎
善夫伯辛父鼎
周舟琼鼎
版权声明:杜思吾书画工作室是一个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推介传播的公益平台。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谢谢!。

西周金文的分期

西周金文的分期

西周金文的分期
第一期,商末到康王。

商晚期金文字体大小有别,象形化突出,字符团块、肥笔明显,字体边缘整齐,线状符笔直且粗细均匀,以父癸豆为例。

“父”字几乎就是简笔图画,“癸”字线条规整。

第二期,昭王到孝王,以穆王为界又可分为前段、后段。

前段主要指昭王、穆王世,文字大小趋向一致,方中带圆的竖长字体成为定式;以偏旁符号构字的特征明显,偏旁间追求大小与位置的协调,局部符号独大的文符不多;文字线条化、平直化特征强烈,以竖笔尤为突出。

簋的“王”只是下横用了肥笔,“簋”字攵旁有小波磔,“唯”“工隹”的隹旁竖笔平直少曲,“言妾”字妾旁直立不再是模仿跪姿的曲笔。

后段字符大小相近,具有象形特征的肥笔、团块几乎条疏朗有致、粗细匀称,绝大多数笔画或平直、或略带弧度,易于书写。

永盂通篇只有“召”“履”“万”因为字形复杂较而略显突兀,其他字的大小则较为一致。

单字符号化强,甚难看出所象的原型,但仍然存在斜向的偏
旁笔画,比如右倾的“师”字、上部斜向的“”字。

需要说明的是天、丁、在等字不论在西周早期、中期或是晚期,团块化象形字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字形变化也不大,这类字时代特征不明显,不宜用于断代分期。

第三期,夷王到幽王,夷王、厉王为前段,宣王、幽王为后段。

前段文字符号化明显,已经完全摆脱了象形的特征。

字符结构疏密得当,笔画端正,用笔顿挫清晰;平直、转折不死板,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豳王鬲中的“豳”字火旁抽象为与⊥,“王”字及“姜”字的羊角、女旁与西周早期的象形字差别较大。

列举西周金文六种

列举西周金文六种

列举西周金文六种西周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古文字体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刻画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西周金文中,有许多不同的文字和符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途。

以下是六种代表性的西周金文,分别是“日”、“月”、“山”、“水”、“人”和“王”,下面将对这六种金文进行详细的描述。

我们来谈谈“日”字金文。

这是一种象形文字,形状酷似太阳的光芒射出的形状。

它代表了太阳的形象和光明的力量。

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因此,“日”字金文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经常被使用。

接下来是“月”字金文。

它的形状像一个弯曲的月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月亮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来推测季节的变化和天气的预测。

因此,“月”字金文在农业和天文观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种是“山”字金文。

它的形状像一个三角形的山峰,代表了大自然中的山脉和山川。

在古代,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认为山脉是神灵的居所,并且具有保护和守护的作用。

因此,“山”字金文常常出现在祭祀和信仰活动中。

接下来是“水”字金文。

它的形状像一个波浪,象征着水的流动和生命的源泉。

在古代,水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人们依赖水来生存和发展。

因此,“水”字金文经常出现在与水有关的仪式和庆典中。

第五种是“人”字金文。

它的形状像一个直立的人,代表了人类这个特殊的生物。

在古代,人类被认为是上天创造的伟大存在,具有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因此,“人”字金文在描述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方面经常被使用。

最后一种是“王”字金文。

它的形状像一个带有王冠的人,代表了统治者和国家的权威。

在古代,王权被认为是天命所赋予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因此,“王”字金文在描述国家和政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一下,西周金文中的六种代表性符号包括“日”、“月”、“山”、“水”、“人”和“王”。

每一种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含义,代表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和崇拜。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二、周中期金文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

这一时期的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意味也渐渐消失。

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

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

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

一" name=image_operate_17741317522390718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2"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2">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盛食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

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

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盖器同铭,10行97字:一" name=image_operate_8281317522400421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3" width=482 height=383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3">师酉簋shī yǒu guǐ一" name=image_operate_60811317522362312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4" width=690 height=396real_src="/DownloadImg/2012/11/1620/28272643_4">西周师酉簋铭文一"name=image_operate_99191317522362375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5" width=356 height=400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5">师酉簋铭文拓片译文: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吴大庙。

西周大盂鼎金文书法大图欣赏

西周大盂鼎金文书法大图欣赏

西周大盂鼎金文书法大图欣赏
西周大盂鼎金文书法大图欣赏
书法 2021年9月23日下午1:25 77 0 jumingart
名作欣赏
西周大盂鼎金文书法大图欣赏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译文全文: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

王若曰:盂,丕显玟王,受天有大命,在珷王,嗣玟作邦开纪,匿匍有四方,畯政纪民,在雩御事,虘酒无敢。

甛有葵□,祀无敢酻,故天异临子,法保先王,王少有四方。

我闻殷述命,唯殷边侯甸,雩依征内,避率肄于酒,故丧追祀。

汝妹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每勿克,余乃避寡。

今我隹即井阑于玟王,政德若玟王,令上三政。

今余隹命盂绍荣敬,雍德巠敏,朝夕入谏,享奔走。

畏天威王曰示命:汝盂进乃嗣祖南公。

王曰:盂乃绍夹死射戎,敏誎罰讼;夙夕绍我,寡烝四方,雩我其过;相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一卣,冂衣、舄、辇、马;赐汝祖南公伐用遹,赐汝帮伺四百人鬲,使驭至巧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尾伺王臣十又三百人鬲,千又五十夫,徼国遣捕纪土。

王曰:盂,若敬乃政,勿辞朕命。

盂用取王仦用,作祖南公宝鼎隹王廿又三祀。

大盂鼎金文书法局部大图。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一、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考古学上,青铜器主要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

当时,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最初人们把它叫做钟鼎文,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能概括钟鼎文以外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于是又改称金文,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上的文字。

因此,金文可谓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其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典礼、征伐记**、赏赐锡命、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等方面,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引起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金文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点画和结构形态,往往同它的物质载体一起,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历史韵味和气量,不仅填补了商周时代书法历史的空白,成为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临摹和取法的对象。

从现在发掘的材料和传世品来看:金文在秦汉以前最多,最早的是在商代。

西周金文大多出于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原和丰镐,以及陕西宝鸡、临潼、长安等地。

自西汉神爵四年的尸臣鼎首次出土以来,往后各地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珍品。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青铜器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利簋、大克鼎、小克鼎、墙盘等均为重器。

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见到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4000件以上,因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而被视为瑰宝。

绝大多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等。

二、金文的特征和风格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金文的特征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殷商时期。

商代的金文一般较简短,只有一两个或十个字左右。

如“父乙”、“父丁”等主要是人名,大多数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

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

书法妙品:西周中期金文——饱满圆润,端庄质朴

书法妙品:西周中期金文——饱满圆润,端庄质朴

书法妙品:西周中期金文——饱满圆润,端庄质朴西周中期大力提倡礼制以振兴王室权威,长篇铭文增多,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字形结构较为简化,从早期凝重、雄浑的风格转向了端庄和质朴。

代表作品是“史墙盘”铭文、“大克鼎”铭文等。

“史墙盘”铭文西周中期“史墙盘”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

“大克鼎”铭文西周中期“大克鼎”铭文: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譲)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

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谏(敕)辪(乂)王家,叀(惠)于万民。

(柔)远能(迩),肆克口于皇天,琐于上下,得屯亡敃(泯),易(厘)无疆,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哲),显孝于申(神),巠(经)念氒圣保且师华父,(龠力)克王服,出内(纳)王令,多易宝休。

不显天子,天子其万年无强,保辥(乂)周邦,?尹四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庙,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门,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

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参冋(絅)中悤。

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井家(勹累)田于(?山),以氒臣妾,易女田于康,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阝尃)原,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钟。

易女井徵(勹累)人。

易女丼人奔于粮,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

”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宝父鼎西周中期宝父鼎铭文:隹(唯)六月既生霸庚寅,王各(格)于大(太)室,(司)马丼白右(邢伯佑)师父,王乎(呼)内史驹册令(命)师父,易巿(锡缁韨)、冋黃(衡)、黹屯(纯)、戈琱、旂,用(司)乃父官、友,父(拜稽)首,(揚)天子不(丕丕)鲁休,用追考(孝)于中(剌仲),用乍(作尊)鼎,用匃(眉寿)、黃耇、吉康,师父(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

康鼎西周中期康鼎铭文:唯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在)康宫,□白(荣伯)内右(入佑)康,王命死□(尸司)王家,命女(汝)幽黄(衡)、鋚革(勒),康□□(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朕)文考厘白(伯)宝□(尊)鼎,子子孙孙。

中国书法鉴赏之二:金文(钟鼎文)

中国书法鉴赏之二:金文(钟鼎文)

中国书法鉴赏之二:金文(钟鼎文)2014-02-02平心居主人编辑书法交流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见下图)有497个字,词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

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代表的铭文有:《毛公鼎》(见上)、《散氏盘》(见下图)、《大盂鼎》(见下图)等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金文书法集萃,爱不释手!

金文书法集萃,爱不释手!

金文书法集萃,爱不释手!金文指铸造和鏨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主。

因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代以前把铜称之为金,因此金文也被称为吉金文字;又因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鐘鼎文。

在书法中一般又称为大篆或籀书。

金文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文字的发生发展有著密切的关系。

金文铭文从商代早期产生,经过商代晚期的简铭期到西周时期的长铭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变化。

目前已知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约一万七千件左右,多係王室、贵族於祭祀、饗宴等场合所使用的礼器,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等众多方面。

铭文的格式约有徽记、祭辞、册命、训誥、记事、追孝、约剂、律令、媵辞、乐律、物勒工名和符、节、詔令等十二个类别。

金文书法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演变过程的重要资料。

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先以毛笔书范,再按照墨迹原本刻出铭文模型,然后翻范铸造而成。

因其精湛的技术,故而铭文字迹大致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书写的笔意和特徵;而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为鏨刻而成。

金文书法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形成众多的体係和风格。

其体系和风格以周秦一脉为正统,东南各国为奇变。

商代的金文书法风貌,字形结构严谨,字形趋长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有肥笔现象。

用笔雄劲遒美,章法疏密有致,每篇都有自己的风韵。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风格,一类风格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的起止多显锋芒,间用肥笔,以《小臣艅犀尊》为代表;另一类风格则是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形体瘦劲,遒美挺拔,以《戍嗣鼎》为代表。

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书法风格总体上是朝著规整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成熟。

西周初期的铭文书风秉承晚商餘绪,由于对礼制的大力提倡,书史的长篇铭文急剧增加,这就直接促进了金文书法的发展。

西周早期金文书法风格总的形态是清秀雋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其结构严谨精致,行款章法自如。

【白砥临古·篆隶篇】——金文的风格(二)

【白砥临古·篆隶篇】——金文的风格(二)

【白砥临古·篆隶篇】——金文的风格(二)金文的风格通常,我们把书法艺术的自觉定在魏晋南北朝,或许是因为此期行草书的发展使书法的风格表现领域大大拓展的缘故。

但当我们仔细去检梳更早的书法时,却发现早在青铜器时代,作品的风格已然存在,而且,在美感表现方面,丝毫不亚于后起的时代。

这似乎在提醒我们,对艺术自觉的界定需要十分谨慎,尽管那时的作品都没有作者可考。

《大盂鼎》、《散氏盘》、《墙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可称为金文书法风格表现的代表作。

在距今二千多年的青铜时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如此璀璨的程度,确实是令人感慨的。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书法。

其体态端庄雅静、正中见奇,线条凝实平和,用笔多藏锋入纸,尖锋出笔,但尖锋不尖刻。

整篇中有粗重的块面,但面而不平,有厚重的质感。

《散氏盘》为西周晚期的金文。

这是一篇金文中的『草书』,其字形趋扁,结字多具随意性,但疏密有致;线性自由,与一般金文的严正不同;字与字没有严格的排列关系。

除却随意之外,此盘结构的大开大合是最具特色的,往往点画少处反疏,点画多处更密,形成『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空间效果。

《墙盘》结字工稳秀雅,章法茂密整齐,线条粗细停匀。

与《虢季子白盘》相比,《墙盘》、《毛公鼎》等匀称大方,《虢季子白盘》颇具装饰意味。

不过,《虢季子白盘》的这种装饰意味与后来趋向于鸟虫篆的那种装饰性不同。

鸟虫篆已过于繁复,而《虢季子白盘》则显得简洁。

所以,西周晚期的作者能对结构有如此高眼力的把握,说明在金文这一领域里,两千多年前的书法家已然是完全的艺术家了。

临写要求:一、《大盂鼎》气味醇厚,《散氏盘》萧散错落,《墙盘》整饬严谨,每篇青铜器铭文,都有一定的风格面目,须细加区别。

二、金文线条温醇蕴藉,是书法艺术审美中『金石气』的美感原生地之一,也是『古』意的原型之一。

学习金文当取汲其古、厚、醇、朴的审美特征。

殷商毋戊方鼎临母戊方鼎司(祠)母戊138cm×70cm 2009年西周叔作彝临西周叔作彝179cm×59cm2009年丙申王易亚奚贝才□用乍父癸彝西周叔作彝西周叔作彝临西周叔作彝179cm×59cm 2009年 ?(叔)乍(作)宝彝西周保卣临西周保卣178cm×97cm 2009年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 (或 )五侯诞贶六品蔑历于保赐宾用乍文父癸宗宝尊彝遘于四方迨王大祀.于周才 (在 )二月既望西周大盂鼎临西周大盂鼎138cm×70cm×4 2009年隹九月王才(在)宗周令盂王若曰盂不(丕)显玟(文)王受天有(佑)大令在.(武)王嗣玟(文)乍(作)邦辟.(厥)匿(慝)匍(敷)有四方(.)王(.)正民在(于)(御)事酉(酒)无敢(.)有(紫)(蒸)祀无敢(扰)古(故)天异(翼)临子.(废)保先? □有四方我闻殷述(坠)令隹殷边侯田(甸)(与)殷正百辟率肄(肆)于酉(酒)古(故)丧(师)巳女(汝)妹(昧)晨又(有)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汝)勿克余乃辟一人西周簋临西周簋47cm×133cm 2001年曰皇且 (祖)考 (司)威义(仪)用辟先王不敢弗帅用夙夕王对茂(懋)易(锡)佩乍(作)且(祖)考簋其祀大神大神妥 (绥)多福万年宝西周散氏盘(局部一)临西周墙盘(局部一)47cm×114cm 2001年曰古文王初(.)和 (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抚)有上下(合)受万邦圉武王.征(正)四方达(挞)殷.民永不巩(恐)狄(惕)?伐尸(夷)童(东)(宪)圣成王左右 (柔) (会)刚 (渔)用(肇)(彻)周邦临西周墙盘(局部二)173cm×59cm 2009年西周墙盘(局部三)临西周墙盘(局部三)47cm×47cm 2001年周卑(俾)处□(惠)乙且(祖) (弼)匹? (厥)辟远猷(腹)心子明亚散氏盘(局部一)临散氏盘(局部一)原道138cm×70cm 2009年西周散氏盘(局部二)临散氏盘(局部二)178cm×97cm 2009年用矢(.)散邑乃即散用田眉.自涉以南至于大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时期的书法(金文)
一、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行于商周时期。 因为青铜器以钟、鼎为主,故也叫钟鼎文。青铜器上铸造文字 起于商代。早期器物上文字很少,仅一两个字,多为族徽或图 像文字,至晚期开始出现三四十字的铭文,文字结构中象形意 味仍然很浓。这些文字是用陶范铸上去的,布局疏朗,有的气 势雄健,结体开张,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二、金文至周代有了重要变化,铭文明显增多,出现了 长篇铭文。前期书体仍可见甲骨文的痕迹,后来着力追求字体 的庄重典雅,以及排列布局的整齐美观。重要的有大孟鼎、大 克鼎、散氏盘、毛公鼎铭文等。
司 母 戊
•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 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 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 戊”。 • 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 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 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 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孟鼎
•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 77.8厘米。圆形,立耳,深腹, 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 为康王时贵族盂所作的祭器。传 为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 出土。 • 大盂鼎又称盂鼎,之所以冠以" 大"是为了区别于小盂鼎。这两 个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 仅存铭文拓本。
大克鼎
•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 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 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 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 பைடு நூலகம்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 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 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 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 ,又称作夨人盘。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春秋战国之际,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民, 文化上百花齐放,各诸侯国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文化传统 的差异,书法上也各具特色,东南方各国的铜器铭文中还 出现了美化的鸟虫书之类的书体。此期的书法作品除了金 文之外,尚有竹木简牍,帛书及石刻。
石鼓文
• 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 的石刻文字,因石成鼓形并刻 字其上而得名。石鼓共十个, 在上面以类似《诗经》大小雅 的四言韵文记叙国军狩猎等活 动。
毛公鼎
•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 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 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 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 环纹及弦纹各一道 ,简朴庄毛 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 32行 、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 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 较长的一篇。
结语
中国文字最晚在商代时已创造出丰富的古篆,书刻于 甲骨和铸在青铜器物上,并已注意到书写的美观匀称和布 局的规整,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战国之际文字出现变革 ,书法也走向进一步成熟。从考古发现的直接写在竹简和 丝帛上的文字中可见隶属的萌芽,而且在书写方法上也颇 有新意,商周时期的书法虽处于早期阶段,但艺术创造上 已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它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