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41题解题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 一、主题陈述型:围绕*****,自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二、主题评析/述型
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常见类型:
• 一、并列式即AB式主题精准型(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直 观),其中又可分为限定项时空精准或限定项时空笼统型, 比如: • 1、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妇女婚姻观与社会变迁” • 2、结合世界史,围绕“科学与启蒙运动” • 二、并列式即AB式主题笼统型,比如: • 结合世界史,围绕“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思想” • • • • 三、比较型,比如: 围绕中外政治制度、围绕古代书院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 四、单一型,比如: 围绕近代中国婚姻,围绕科举制,围绕抗日战争
•
•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 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 的报道上来。(4分) •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 日渐丰富。(4分)
•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 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 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 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 • ——据马克思《资本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实依据)。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人民日报》 《红旗》(党报 党刊)、《文汇 报》(综合性日 报) 内容更加丰富, 但依旧政治宣传 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缺乏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 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_2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高考历史作为高考文综考试的一个大科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科目。
下文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供参考!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方法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培训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
治明比 (中、的较心经缩唐语朝济影\提长、。示安语文平)面化图中与心北宋,东而京形平面成图的,都提(限取城定两文语项明\有答关堪项唐语称宋) 中间历华史文变迁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
答项语)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
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项语)
(答项语)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图
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
Page 6
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 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 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 一体化进程障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 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1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 (开放性试题) 解题技巧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09年至2012年题目的特点:没有限定范
围,从正反方面回答皆可,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论 结合能力。 • 2、2013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求从材料获 取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Page 2
能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概括,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很有可能考查历史表格类型的 题目,历史图片类型的题目(必修三这 方面就很好出题)。
Page 16
食产量增长迅速。 B、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 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②解析表格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其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 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 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B、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 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全国卷文综 历史 41题解体思路
③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前,由于中国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 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性认知,启蒙运动后期开始,西方对中国的认 识逐渐偏于理性。
认识: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不断美 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认识: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象征。 西方对于中国形象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导致: ①经济。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农业、手 工业、科技的发展仍旧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而西方虽然开辟了新航路, 但依旧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初级阶段。启蒙运动后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 的开展,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②政治: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国家大多分崩离析或处于封建 帝制时期,而中国长期统一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从启蒙运动后期开始, 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中国仍旧处于封建专 制制度统治之下。 ③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前,由于中国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 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性认知,启蒙运动后期开始,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解题思路:
一、展示材料中的观点。(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认识: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 第二阶段认识: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象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观点:应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性进步,否定改革 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2分)
第二步:判断该观点的是非对错。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
第三步:用史实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合理之处:认识到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历史性进步。 1、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文化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 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文综考试题型众多,多积累些答题模板会对高考分数有一定的提高!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供参考!
历史41题高考答题模板(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
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幺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历史41小题答题技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SOLO分类法的第五个层 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 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 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 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 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 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评述 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 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 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 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
、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参考答案: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
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 。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2011全国课改卷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10分)
参考答案: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 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 培养。
例2 2010宁夏第40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 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 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文综卷第41题题目要求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是评价材料观点。
一般还都在问题后面注明: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针对此要求,本人认为解决好此题,应注意以下三步骤:(一)提炼观点。
学生应该通过阅读试卷提供的材料,弄清材料讲解的是古今中外哪一历史事件,围绕这一事件存在着几种评价观点。
关键是学生要知道这些观点不存在对错的区别,只是站立的立场或角度不同,运用不同的史料得出不同的观点而已。
(二)评价观点。
此步骤要求学生从材料的观点中找出其中之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亮明自己的立场。
老师切记不要在此处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否则,学生就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观点不明确。
要知道历史学界向来存在学术争鸣,各持一家之言。
(三)充分论证。
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当合理性。
切记论证要充分。
一般学生的困难就在于此,缺乏充分的史料,感觉无话可说。
以下本人将结合具体的试题,展示一下对此题的做题心得,望多多交流指教。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专题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翻地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二)材料二“要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的纵深发展。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一、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第一、提取材料观点。
第二、表明态度及看法。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第三、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四、总结升华。
回扣观点,升华总结。
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历史高中高考试卷习题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价偏重于从史中得出;述偏重于表达史;认识:分固定、属于开放性。
它的开放表在以下四个方面: 材料开放、开放、重于运用史或者唯物史,说明自己史事件、人物、点的(2) 价、述一般含有志性的,答案开放、学生的思开放。
如:价、、述、明、、如何解、你、你的看法、你的点、如何理解等解技巧指 :史人物价:步一:看、明要求、确定象〔 1〕定性价即整体价;步二:材料提点〔 2〕定量价,即以史明。
在提点的候一定要做到言意并要用表述。
〔 3〕一分二和看主流相合。
步三: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序号化〕史事件或象价:在答案要分三段:第一段点局部。
在一局部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言写出你〔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史境中行价。
从材料中提出来的点,第二步亮明你的点,表述用一定要确定。
比方我⋯⋯正确、〔 2〕需要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价角度。
我同意⋯⋯等。
〔 2---3分〕二、解步第二段:史合局部〔7---8 分〕第一步:完整的材料,提点在一局部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次运用史来你的点,尽量要做到史合。
提点 , 弄清几个:用史来个点。
史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的客象者的主是什么?思路一: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点?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点之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因素、国内因素。
区:了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材料,断章取,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当成目思路四:与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等。
要的点,致全皆。
不同的适用不同的思路,在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与注意:①如果是:材料中某某的某某点,只能同意。
点要密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表述要准确,次要清晰。
②提出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左右的在大构思如何表有利于你接下来第三段:局部。
〔 2---3 分〕,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
用理来个点或写性言。
〔个一定要合道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史唯物主第二步:述点并点行判断表和相关的史史以及史展的等来。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议论着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论类着重于表达史实;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此刻以下四个方面:资料开放、问题开放、议论重视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许唯物史观,表示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看法的认识(2) 议论、评论类设问一般含有标记性的词语,答案开放、学生的思想开放。
如:议论、简评、评论、说明、论证、怎样解说、你以为、你的见解、你的看法、怎样理解等解题技巧指导 : 历史人物议论: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立对象( 1)定性议论即整体议论;步骤二:细读资料提炼看法( 2)定量议论,即以史实说明。
在提炼看法的时候必定要做到要言不烦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联合。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重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历史事件或现象议论: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看法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 1)依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议论。
资猜中提炼出来的看法,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看法,表述时用词必定要确立。
比方我以为正确、我( 2)需要联合背景、特色、作用、影响等等,看议论角度。
赞同等。
( 2---3 分)二、解题步骤第二段:史论联合部分( 7---8 分)第一步:完好的阅读资料,提炼看法在这一部分中要修业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看法,尽量要做到史论联合。
提炼看法 ,弄清几个问题:用史实来论证这个看法。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剖析。
议论的客观对象议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看法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看法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际要素、国内要素。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好、正确的阅读资料,断章取义,随意把资猜中的随意一句话当作题目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系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要论证的看法,致使通盘皆输。
不一样的问题合用不一样的思路,在审题时必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可以想一句写一句。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文综历史41题解题技巧
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孙主中革山命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及辞职后重
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点到明,他确们的;历史也②就合是从理欧洲引的接用触和史征实服才,开始进的。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 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 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
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
的动因 成果的逐步积累
归功于其他文明成就
西方崛起 一直处以世界领先改变 16世纪之前亚洲引领
的世界历 了亚非拉的封闭落后状 世界,19世纪之前欧洲
史地位 态
一直落后
评述题两目标:综合的认知力、圆融的思辩力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华料一盛顿在:有推幸行在行总统政的首位长置定上期尽更全力替组;织回并归管私理人政府生后活,。现 在也孙已是中经为山到国:了运对应所袁当必世退需休。凯回因抱归为有私行幻人政想生首;活长的的认时定为候期辛。更亥这替革既,命是是我我的民们政族国治英家目雄自标所由愿所, 不已可经或实缺现的,保重障心。请要允转许向我解离决开民政府生,问就题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5
0.42
比较中获取信息,易——图文转换——是什么 交州—岭南道疆界变化不大
吐蕃、南诏出现
比较中阐释原因,难——新知旧知相融——为什么
※其它答案——
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 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 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二、2013年41题突变:比较地图,提取信息(限定两项), 加以说明
※(2013全国·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 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 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2011年宁夏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 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 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 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 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 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 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 第41题设计思路与 解题要领
特点——
通史视野 行文有范 多元同值 逐年有变 采意为宗 刀笔独裁
不变有二:信息多元,选择提取 以史证论,因论据史
一、2013年以前的观点论证三级渐变及程式化
※(2008年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比较
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 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6分) 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 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 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的角度说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 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 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 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存在
2013年以前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
解题要领: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解题三段式——
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论证(论点或角度1—实证;论点或角度2—实 证 …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要清晰。) 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下为唐都长安和明朝北京布局图,试比较两图一、图二,提取两 项或更多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示例一: 信息:唐都长安皇宫位于城的东北, 布局异常整 齐,形如棋盘; 明朝北京布局回字形, 皇宫居正中。(4分)说 明:唐朝处于中华文化鼎盛时期,政治较清明,社会较开放; 明朝专制主义强化,北京布局体现天人感应,宗法礼制,等级 森严,突出了皇权。(2分) 示例二:信息:唐都长安商业区“市”、市民居住区“坊” 彼此区划分明;明朝北京布局市坊不分。(4分)说明:唐以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功能发生变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 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 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 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 (原创)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 史的开端,这种屈辱直至1949年方才终结。现在有许多人 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 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 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鸦片战 争,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英 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强盗式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毋宁 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 争使中国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作用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 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 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 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 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信息: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 断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
观点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史实:外 交上,签定《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外交自 主权。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利用特 权和优势,压制民族工业。殖民主义的掠夺是导致中国近代 贫困落后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历史。 观点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促进中国迈 向近代化。史实:首先是使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加 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经济上,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商 品经济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 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造成的影响来看,给中国造成的破 坏是主要的,后果最主要的方面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三:认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同时 指出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从辩证的角度分析。
※阅读并比较下列西周和战国历史地图两幅图片,从政治格局 变迁角度提取信息(限定两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西周时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为天下共主,形成诸侯对周 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形成七雄并立局面。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及礼乐制,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等级森严的 宗法礼制社会,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兼并战争 不断。 信息二:西周时期国家很多,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相安无事;战国时 期, 诸侯国减少,众多小民族消失,民族间、国家间筑长城防守,战乱频仍。 说明:西周周边民族弱小且分散,战国时期诸侯相互攻伐,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十分强大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以上两图,提取有关西葡和英国 殖民地位和势力范围变迁历史的信息(限定两项) ,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评论对象 观点一 西方崛起 由希腊罗马经中世纪 的时间 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到现代世界霸权的建立 是长期的历程 西方崛起 民主制度、君主制、骑 的表现 士制、思想文化、开拓 精神 西方崛起 内部积淀:欧洲自身文明 的动因 成果的逐步积累
观点二 16世纪后加速赶超, 19世纪超过亚洲是突然 崛起的 贸易科技航海水平以 及政治经济军事的全球 影响力
※(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冲击— 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 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 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现代京杭大运河格局形成于元朝,与隋朝大运河相比,突出的 变化(限定两项)及其原因。
变化一:从东西南北纵横型改成南北纵向型。中部河道东 移,直接利用黄河夺淮入海一段天然河道,航线取直,航程缩 短;说明:中原的地位下降;东部水量更充沛。 变化二:从以洛阳为中心变为以大都为中心。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方对南方经济上的依赖(南粮北运)。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 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 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解题技巧:依然可以采用“求同、求异、找变化”的 解题方式,不过,本题以求异为最佳选择。注意从“图中 ”到“书内”,“从现象到本质”。
外部力量:很大程度上 归功于其他文明成就 西方崛起 一直处以世界领先改变 16世纪之前亚洲引领 的世界历 了亚非拉的封闭落后状 世界,19世纪之前欧洲 一直落后 史地位 态
评述题两目标:综合的认知力、圆融的思辩力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 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 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 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 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 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 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 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 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 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 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 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