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12分材料外国1415朱元璋在位期间不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迚行宏斱贸易废陋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丐界航海叱和德国人古登堡収明了最早癿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丐张居正迚行赋役合一统一彾银癿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丨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丨心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丨国传播了西斱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亖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朱子学在日本为宏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彽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丨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劢英国早期秱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外历叱信息自拟论题幵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 统称为中华民族。

新课标历史高考 五、专题复习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解题思路

新课标历史高考  五、专题复习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解题思路

41题解题思路: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C.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D.总结高考41题评论(评述)题占12分分值,评分标准就一种:SOLO分类评价法。

了解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对试题讲评及学生答题指导很有帮助。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

比格斯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香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研究。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之间的认知水平有质的区别。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不仅在总体上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人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他们认为,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

这个理论与皮亚杰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的每个反应进行分类。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比格斯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及其表现如下表所示:二、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表现: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2015历史高考全国卷1第41题

2015历史高考全国卷1第41题

2015历史高考全国卷1第41题一、2015全国卷文综第41题否认进步,但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纯净的自然,如一本翻黄的旧书,如一首经典老歌.即使我们已经有着e时代的时尚外形,在内心的最深处,也许我们还执着于那种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还记得,小时候,好玩.还因为这样闯祸了,被父亲痛打了一顿.当时不懂得把书好好珍惜,只知道玩.把父亲心爱的那本《水浒传》撕下几页,用来折成小时候最流行的纸飞机和同伴一起玩耍.被打后还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为这几页纸打了心爱的我,但从此以后,我再不敢对书这样残忍了.慢慢还懂得了珍惜它!我上小学了.读书让我知道:冰心老奶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列宁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才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狼牙山五壮士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敬慕.随着我逐渐地成长,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原来的小人书、机器猫、故事会,都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那种渴求.于是努力寻求更多更喜欢的书籍来陪伴我度过快乐的时光.读书已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涵.我喜欢读春季的鸟语花香,读夏季的雷鸣雨飘,读秋季的梧桐落叶,读冬季的冰封雪塑.还有课后,我和同学们常聚在一起,为梁山好汉喝彩,因火烧赤壁兴叹,随黛玉葬花落泪,被保尔精神鼓舞,我们一起体味独孤九剑后的超然境界,品悟金戈铁马后的历史风云,有时还会因分歧争得面红耳赤,而二、高考文综第41题的答题技巧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一、政治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 为何截然不同? •答什么:不同的结果及其原因,是两问。
审题要审到什么程度?审题时要注意时间空间,时间1884年,空间是英国,限定 词有,在前面提醒了是格林尼治,英国时间,所以历史条件应是从为什么是英国, 为什么会在1884年?为什么是国际时间?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 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 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 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 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 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 突出问题: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也注意到了求答项,比如是积极作用。但在组织答案时写的提示语 是作用,后来把局限性也写上了。这告诫我们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高考的坑都在设 问里面。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2) 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 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 分)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 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 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 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图片式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图片式

三、图片式:例1(2013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示例五: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示例六:信息: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断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材料一: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材料二: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12分)参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范例答案范例一:主题: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 社会发展。

论证:①政治: 美洲开展殖民活 中国仍以传统 说明仍以圭寸建自 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 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 发展;③国际交往: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 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 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 方侵略对象, 差距逐渐拉大。

中国圭寸建专制制度下闭关 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 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 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 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答案范例二:主题:14-17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 主义思想。

论证:①《牡丹亭》表现女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 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 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猛烈抨击封建专 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曹雪芹 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 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 主义思想。

②西方:这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 时期,产生不少文学家、艺术家、 如薄加丘《十日谈》歌颂本能的人,莎士比 亚《哈姆雷特》歌颂高雅的人,哥白尼提出 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 他们 都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 主义思想。

总结:这时期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 家的主张都表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 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圭寸建专制提出 了挑战。

(但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 在中国未形成思 想解放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寸建礼教,追求 科学家等,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明资产阶级文化诞生。

)答案范例二:谀:bB:藏芻的耕驟了皤觇树JU織检忍対秫错支亂8魏删般局tsm okmo,美壯献髓入相,斛脯白統轴就确柳;-縑毅屯*粧:稠札WAW 再;羡洲紐人O.骈藉秤作瓣人帼,WJHMW,辭于帼人口的戦;«<iU,问上翳曲丹辎韩化RW 帼过制Bt imm «UO4,占麒口、繃,酬制iW临鶴了赊披,他mmmmm头斛OHAHWI答案范例四:2.全靴拥于込版济龄卿开鶴来了關各删对孤鋪酬,%地込开嗚会歆鼠9 盘就甘耕,世和舲敕解仪躺支淋郦斛1耕良中酗茶毗mimi劄白狀预人帼, 明中融白紘为普迪飙赠帀;羡删玉羔马翳等訂作林人申国,榊厅材脯品仏林于帼人砒増鼠酬储:H来,O7Ai <,电辭曲方燃科学繃,附传紂协中国文熾細M,罪动了欧洲的进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参考答案

赞成第一种观点。

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近现代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理由:从历史上看,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和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他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1、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

特别是中国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2、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的交融。

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如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文化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国际关系中殖民扩张等均源于西欧,无疑对推动西欧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其他地区文明带去了先进因素。

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的特点,文明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任何一种文明不能替代整个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历史高考41题真题

历史高考41题真题

历史高考41题真题高考历史41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年来高考历史41题都考了哪些内容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41题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高考41题真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中共政权的演变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共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的两岸问题焦点:统独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卿..(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3.阅读图9及材料,完成要求。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

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012年题组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

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

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2013年题组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我们认为,除“参考答案”提供的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信息1: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1: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

信息2: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说明2: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

信息3: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3: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

信息4: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说明4: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2014年题组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下面的答题模式是理想中的答题模式2.(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示例: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 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2015年题组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一: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3分)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3分)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分)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