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主义
新陈代谢派
新陈代谢派新陈代谢派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在日本战后,存在着三个主要建筑流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由大高正人、菊竹清训和黑川纪章等等当时的“少壮派”所展开的“新陈代谢派”的运动。
“新陈代谢派”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用丹下健三的1959年的一番话来做说明。
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
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
(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
)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
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
相当于后来欧洲兴起的高技派,在欧洲的解构主义运动对“不确定性”冲刺失败后的无意识的反映。
还有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干脆以建筑类型学的名义在进行“复古”的举措,瑞士的博塔就是新理性主义典型的继承人之一。
新陈代谢派的代表建筑
每个舱下面有两个托架支 撑着,而上面仅由两个螺 丝固定。每个舱的内部装 修力求新颖奇特,墙、床、 天花板集成一体化,屋内 的墙角为圆角。 这座大楼以当代建筑学的 “新陈代谢”思想为背景, 是“新陈代谢主义”的一种 图解。虽然普遍适用性不 高,但是它的确标志着那 一时期的先进技术,同时 更像是都市中心的一个孤 傲的纪念碑。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的 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 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 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 着它讲来的成长。山梨县 文化会馆建成后就进行过 扩建,从而建筑自身就构 成一个随时间推移而不断 解决其成长和变化的立体 交往空间。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日本建筑师, 1934年4月生于名古 屋市,1957年毕业于 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 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 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 研究室工作,1959年 获硕士学位,1960年 参加“新陈代谢”组织, 作为中心成员活动。
新陈代谢派的代表建筑
1山梨县文化会馆 ——丹下健三 2中银舱体大楼 ——黑川纪章
下健三
丹下健三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 筑师。在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 的民族风格方面也进行了成功 的探索,如山梨文化会馆 (1966)静冈新闻广播东京 支社(1966)等。
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 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 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 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 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 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 个社会 ——丹下健三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1966)
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 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新 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它的 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陈 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 垂直的圆形交通塔,内为电 梯、楼梯与各种服务设施, 所有办公空间则建立其间, 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建 或减少。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片段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片段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片段1. 新旧交替在近代我国社会,新旧交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
我国社会经历了封建统治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社会经历了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新的制度和观念不断涌现,旧有的体制和观念也逐渐崩溃。
这种新旧交替的新陈代谢,塑造了近代我国社会的面貌,也影响了当代我国社会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介入科学技术的介入是推动近代我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社会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开始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观念不断涌入我国,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升级。
我国本土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制度的变迁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还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我国的封建统治逐渐衰落,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开始建立。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我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不断涌现,取代了传统的封建体制。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迁,是近代我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表现,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4. 文化观念的冲突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还体现在文化观念的冲突上。
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挑战,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在我国社会中流行。
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道德观念逐渐被西方的理性主义、唯物主义所取代,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文化观念的冲突,使得我国社会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动力。
总结与展望: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新旧交替、科学技术的介入、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化观念的冲突,构成了近代我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
这一过程塑造了近代我国社会的面貌,也影响了当代我国社会的发展。
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1、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2、先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的建筑。
3、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为中心、以小资产阶级意识兴起的发扬个性、提倡天性的建筑形式。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叶~20世纪初,欧美盛极一时的建筑形式,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样式,也称“集仿主义”。
5、分离派:1897年,一部分人从维也纳学派中分离出来,成立“分离派”,声称要与过去的传统决裂。
主张造型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6、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以比利时布鲁塞尔为中心,以在绘画、装饰及建筑上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特点为目的的运动。
特点:①极力反对历史样式②主张采用新的简化建筑装饰题材并大量使用易于制作曲线的生铁构件③主要特征表现在室内。
6、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特点:高层建筑、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立面。
7、草原式住宅:20世纪初,赖特在美国中部地区地方农舍的自由布局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特点:①在造型上力求新颖②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③平面常作成十字形④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又大,室内光线往往比较暗淡⑤惯用水平线条⑥起居室开窗较大,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⑦屋面坡度平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一致8、德意志制造联盟:为了使后起的德国商品能够在国外市场上和英国抗衡,1907年出现了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全国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建筑观: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提出使用新材料、新结构,并在建筑形式当中体现出来9、表现主义: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产生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戏剧。
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型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10、未来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发源于意大利的流派。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引言: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他关于新陈代谢断裂的理论,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今天的世界却展现出了独特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及其对当代社会和环境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新陈代谢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
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新陈代谢问题,特别是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陈代谢断裂现象。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大量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新陈代谢的断裂。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和无限追求经济增长的愿望,使得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这种不平衡的新陈代谢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二、新陈代谢断裂的当代表现在当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断裂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1. 资源枯竭: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已经引发了能源危机,需要寻找替代能源,以保障持续发展。
2. 环境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现象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3. 生态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问题正在不断恶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提醒我们,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再继续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要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主要内容500字作文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主要内容500字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新陈代谢,听起来好像很高深的词语,其实就是说新旧交替。
我们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可惜后来落后了。
近代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他们的钢铁武器太厉害了,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输了仗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不少领土,交纳赔款,并在沿海地区被迫开放多个租界。
从此,西方列强在中国占据了优势地位。
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极大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太平军起义斗志昂扬,战果显著,一度威胁清王朝的根基。
最后虽然太平天国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运动。
有识之士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创办了不少军事企业。
可惜洋务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清王朝本身腐朽、保守,难以大刀阔斧改革。
1898年爆发了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竭力主张变法维新,避免国家覆亡。
但是,守旧派联合妃嫔们发动了政变,运动被粉碎了,领导人被杀或流亡。
这是近代中国失去改革良机的重大悲剧。
最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标志着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虽然经历了曲折困难,但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人民觉醒了,为将来的彻底革命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我的作文,希望写得不错,如果有什么不太好的地方,老师和同学们也不要客气,直接提出来哦。
篇2《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近代中国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
你们知道吗?那时候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是一个苦苦挣扎想要蜕去旧皮重新焕发生机的蝴蝶一样。
首先是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强加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国家主权不断遭到践踏,民族尊严备受凌辱。
论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及其当代启示——读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O 8 ~2 6 基金项 目: 上 海 市 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项 目( J wC X S L 1 3 O 2 ) ;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社会 科学 “ 攀登计划” ( 1 3 X P B 0 6 ) 作者简介 : 徐水华 ( 1 9 6 4 一) , 男, 浙 江平 湖人 , 上 海 理 工 大 学社 会科 学学 院副 教 授 , 硕 士 生导 师 。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福 斯特 ; 马克思; 生态学; 新 陈代 谢 ; 共产主义; 启 示 中图 分 类 号 : A8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3 3 1 1 ( 2 O 1 3 ) 0 5 —0 0 7 2 ~0 4
陈代谢 ” 概 念 出发 , 阐释了 马克思“ 新 陈代 谢” 概 念 的
双 重 内涵 , 剖 析 了资本 主 义社 会 中“ 新 陈代 谢 断裂 ” 的原 因及其 解决途 径 。研究 马克思 的“ 新 陈代谢 ” 理
等人 所 奠 定 。1 8 4 2年 , 德 国农 业 化 学家 J . V. 李 比
论 对我 们践 行科学 发展 观 , 解 决 我 国现 代 化建 设 中 的生 态环境 问题 , 进 而 建设 生 态 文 明 和美 丽 中 国具
有重 要 的理 论价 值 和现实指 导意 义 。
一
、
马克思 “ 新 陈代谢” 概 念 的 渊 源 和 使 用
“ 新 陈代谢 ” 这 一概 念 并 非 马克 思 首 创 , 而 是 马
论 马 克思 的“ 新 陈代谢 ” 理 论 及 其 当代 启 示
— —
读 福 斯 特 的《 马 克 思 的 生态 学 : 唯 物 主义 与 自然 》
现代建筑风格之新陈代谢主义
菊竹清训
• 代谢主义的观点为将生物体的生长 , 繁殖 新陈代谢派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静止的功能 , 的生命过程 , 化学变化即为代谢将此概 主义的“机器”观,强调应借助于生物学或通 念衍伸一切事物经由新旧的斗争 , 最终必 过模拟生物的生长、变化来解释建筑,与西方 被新事物所取代 , 所以极力的强调以最新 自古以来参照人体、并以人体比例为基准把握 科技来解决问题 ! 而二次大战后代谢主义 建筑不同,他们独创性地将建筑与生物机能的 成为日本建筑自省运动 , 日本代谢派建筑 变换联系到了一起,这恐怕与东方传统的木构 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 建筑体系,尤其是日本伊势神社式年迁宫的造 矛盾 , 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 替制度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与科技文明 !
1928年出生于日本九州久留米metabolism主义者海洋城市项目之后继续提出浮动系统作为对于高密度的都市的解决之道菊竹清训的浮动城市可称上代谢主义中最具诗意的幻想他的建筑设计活耀在过去50商业和市政厅大厦对学校博物馆体育设化学变化即为代谢将此概念衍伸一切事物经由新旧的斗争最终必被新事物所取代所以极力的强调以最新科技来解决问题而二次大战后代谢主义成为日本建筑自省运动日本代谢派建筑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与科技文明新陈代谢派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静止的功能主义的机器观强调应借助于生物学或通过模拟生物的生长变化来解释建筑与西方自古以来参照人体并以人体比例为基准把握建筑不同他们独创性地将建筑与生物机能的变换联系到了一起这恐怕与东方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尤其是日本伊势神社式年迁宫的造替制度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原创版】目录一、新陈代谢的近代中国社会二、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三、对新陈代谢的评价正文一、新陈代谢的近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遗作,凝聚着十几年的心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 1840 年至 1919 年这 80 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新陈代谢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程,期间充满了挑战与变革。
二、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封建主义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2.政治结构的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清朝的衰落,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北洋政府的崛起,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君主制向现代民主制的艰难探索。
3.社会思想的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探索救国之路。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不断尝试各种改革措施,寻求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4.文化的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鲁迅、胡适等。
三、对新陈代谢的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分析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革。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哲学著作。
现代建筑风格之新陈代谢主义PPT课件
案例分析:巴西利亚大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是巴西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该建筑采用 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和新技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 用性。
在形式上,该建筑采用了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体现了 新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同时,该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 的协调和融合,体现了新现代主义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 理念。
尊重自然环境
生态平衡
新陈代谢主义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共生,主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新陈代谢主义追求生态平衡,强调建 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性
新陈代谢主义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等手 段,降低建筑对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新陈代谢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定义:新陈代谢主义是一种将建筑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 系统,强调其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建 筑理念。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 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鼓励建筑与技术的结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高效 的空间利用和能源管理。
高科技的应用
智能化设计
新陈代谢主义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智能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 和数据分析,优化建筑的结构、能耗、通风等方面。
高性能建筑材料
新陈代谢主义采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玻 璃等,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功能性。
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
新陈代谢主义将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融入建筑中,如智能照明、智 能空调、智能安防等,提高建筑的效率和舒适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每章摘抄
第一章: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经济结构的变迁、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表现为的更迭与变革。
这一时期我国历经清朝灭亡、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建立、抗日战争和,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些政治事件的发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结构的变迁也是近代我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农耕经济逐渐向现代工业化经济转变。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技术逐步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古老的封建经济体系也逐渐瓦解,工商业迅速发展,为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经济基础。
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是近代我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另一重要方面。
近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遭受冲击和颠覆,西方的科学、民主、等思想进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这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为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
总结回顾: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的我国社会形态。
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更是我国人民在追求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个人观点:我认为,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虽然经历了挣扎和困惑,但最终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的变革与探索,不仅为我国走向现代化铺平了道路,更激发了我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以上内容,你可以看到,在撰写这篇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文章时,我按照了逐渐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主题,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了你指定的主题文字“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还在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日本袭来了内容提要:经历了明治维新的脱胎换骨,日本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中国,出兵台湾,吞并琉球之后,又踏上朝鲜半岛,干涉朝鲜内政,进而取得与中国同等的在朝鲜的驻兵权,中日矛盾越演愈烈。
十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全军覆没,中国惨败。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却同时促成了中华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因此而开始。
这种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严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越来越深刻,于是,强敌成了榜样。
而对于前后凡30年的洋务运动,也成为反思的矢的。
时代把中国的民族思想主流推到了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前头。
但是,甲午战争使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亦使一部分顽固派开始接受洋务运动的东西。
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体西用”还不会消失,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仍是一道不可越过的界河。
关键字:日本崛起,甲午战争,维新运动,洋务运动从鸦片战争起,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
自从本国国门被美国的黑舰敲开,更使他们看到了与中国的历史命运的极端相似之处,仿佛中国的如今就是日本的以后,日本开始深刻反省体察,并积极寻求摸索着本民族的出路。
于是,维新自强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一自强不要紧,已经备受欺凌,背负巨耻的中国,成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头号目标,踏着西方侵略者的脚印,它气势汹汹而来,甚至比前者更加迫不及待,更加冷面无情。
近代,日本与中国正式交锋拉开帷幕。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揭示的,新旧陈杂,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整本书,陈旭麓先生用一种讲故事的娓娓道来的言语,倚靠可信的历史文献,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真实的,在黑暗中不断探索,在屈辱下奋起反抗盘旋交织的曲折历史,更是插入了详实的解读,让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能够“懂”历史。
在读了《日本冲来了》此章后,对于近代日本与中国的摩擦碰撞,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抛弃以往对日本仇视敌对的态度,正视这段已然发生的历史,客观上来讲,它不仅是难以磨灭的屈辱,给前人后世伤痛的侵略,更是给当时自闭的中国,沉睡的中国,盲目的中国人的当头棒喝,将他们彻彻底底地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敲醒。
论山本理显建筑思想的形成背景
论山本理显建筑思想的形成背景摘要:本文主要从“新陈代谢运动”和原广司、密斯两条线索来分析它们对山本理显建筑思想(如“系统化”、“生活图式化”)的形成所产生的背景作用。
关键词:山本理显[ 1945年4月,山本理显(Riken Yamamoto)出生于日本战败前夕的北京。
1968年,山本理显于日本大学理工学部建筑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71年,山本理显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建筑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随后便进入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原广司教授门下,研究世界聚落。
1973年,山本理显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 ;新陈代谢运动;原广司;密斯一、“新陈代谢运动”1960年,“新陈代谢主义”(metabolism)这个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名词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首次出现。
二战后到60年代,日本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发展,大城市尤其是东京出现了的混乱拥挤、急速扩张等严重的城市化问题,然而日本政府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萎靡无能,这让日本国内的建筑师们非常失望进而着手研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激进乌托邦式的城市规划理论。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强调建筑和城市应该和生物有机体一样,能够生长变化、自我循环,主张在面对历史时,不应只被动接受,而应积极的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其更新换代。
这其中混合着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竞争,一方面强调技术理性和“强权规划”,另一方面又强调城市的流动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自我更新。
反映在“新陈代谢主义”的城市(建筑)形态上,即表现为自上而下而成的“巨构形态”(megastructure)和自下而上的“群造型”(group form)(这在他们于1964年发表的《集合形态调查》中有详细介绍)。
当然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不同。
从世界建筑史的高度来看“新陈代谢主义”,库哈斯称其为“第一次非西方的先锋运动”,同时它与1960年代的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可谓遥相呼应。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过去一百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
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陈代谢。
这种新陈代谢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转型和发展,更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变革。
社会制度的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社会制度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封建帝制到共和
制度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私有制逐渐成为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种制度的转变为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文化观念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
传统的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被现代理念所取代,个人主义、平等思想、民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新的文化观念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价值观念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方面,也体现在人们
的价值观念上。
传统的家庭观念、责任观念逐渐被个人发展、自由选择等现代价值观所取代。
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权利和发展,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支持。
结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和进步。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文化独立性,推动社会发展,使中国社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看过许多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名,其大多数都名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社会几十年之类的,但本书与其他历史书类不一样,它以“新陈代谢”为题,我觉得十分形象,历史在变迁的过程中,其内部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倘若把历史比作人的话,这就极像人类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的现象,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历史才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而根据作者自己的解释,他将其名之为新陈代谢的原因是近代社会的变迁表现了哲学意义上质的嬗递。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近代百年的变迁特别迅速。
这种迅速一方面相对于鸦片战争前的古代社会而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变得很微渐,很慢。
另一方面相对于西方社会的进程而言,西方社会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产业革命前后经历了二百年,日本明治维新到工业化有一百多年。
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只有八十年,八十年中要把西方三百年中作的全部作完,因而显得特别迅速,这是很特殊的。
二、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上层建筑变化快,经济基础的变化较慢。
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间相差没有几年。
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变化之快,既有西方影响的结果,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要求。
常常使有些人对一个变动还来不及适应,却又面临着另一个变动的迫来。
但基础的变化很慢,它不能由意志而催速。
因此形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脱节和困难。
这两个特点同时存在而相互制约,决定了百年变迁过程既是急速的,又是不成熟的。
由于不成熟,后起的变革取代先行的变革之时,其历史的合理性当中又会包含着或多或少的超前性;由于急速,先行的变革为后起的变革取代之时,其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常常来不及做完。
于是而有变革和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长期性。
是啊,中国的变革是曲折的,历史的进步是痛苦的,近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历史的研究会动感情,而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历史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中国的近代化。
它具有变化急剧、参与变革的力量复杂、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的近代社会状况。
标签: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变革力量;发展;特点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1840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伴随着列强的鸦片、军舰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碰撞,不管中国人愿不愿意,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中国被迫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形态中最复杂的,不同生产方式并存、多种社会意识形态混杂、社会结构时有变化、新阶层涌现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等等,新与旧、旧与旧、新与新等各种矛盾、各种势力相互冲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一直在“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维持原状与进行变革的论争贯穿了整个近代社会。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它的变化速度、激烈程度,变革力量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这种新陈代谢也是不平衡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畸形发展。
传统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社会,历史慢慢进行着,却始终没有主动走出封建社会的性质。
封建性“漫长”地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朝代更替、乱世与盛世轮换,只不过是天下换了一个姓而已。
天地君亲师没有变,士农工商没有变,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东南西北一样穷。
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在发生变革。
一夜之间,关在洞穴中几千年的中国人被利炮震醒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与主动走出洞穴、小心试探、逐渐调整以适应强烈阳光有着量和质的差别。
清王朝挣扎了71年(1840—1911),最终被时代抛弃。
槇文彦与新陈代谢派
见端 倪 , 百 废俱兴 , 各行 各业都开 始进 入高速 发展 的轨 道 , 据世界 银行统 计资 料 , 1 9 6 0至 1 9 7 0年 间 日本经 济平均增 长速 度达 到了 1 0 %。 但这个 时期 的经 济主要 还是 一种 粗放 的劳 动密 集型 产业模 式 , 并 由此 导 致大 量人 口从农 村涌入 城市 。 1 9 7 0年 日本 的城市 人口所 占比例 已达 到 7 1 . 2 %, 接 近甚至
重 的反美 情 绪 。 他也 因此得 以从一 个旁观者 的角度 冷静 审视 日本 的建 筑 。 在很 多人 还在 为建筑 的传 统和 现代争 论不休 时 , 他 却早 早地 关注 到了另一
个 话题 : 聚落, 通过研 究进 而发展 出 “ 集群 形态 ”( C o l l e c t i v e F o r m) 的概念 。 事实 上, 聚落 作为居 住现象 自古至今 一直存 在 , 只是 在西 方现代 主义 运
动 中, 建 筑师 们关注 的更 多是经 济和 技术 , 而 后现代 主义者叉 过分 沉迷 于对历史 的回溯 , 以至于对 这种人 类最习 以为常 的集群 关系 的研 究被无 意识 地 忽 略了。 棋 文彦在 地 中海沿岸 的旅途 中发现 了这 种足 以令 他震 撼的秩 序 , 于 是开 始探讨 将这种 聚落 的方 式应 用于现 代建筑 中的诸 多可能 并于 1 9 6 4年
F o r m) 、 巨构形 式 ( Me g a F o r m) 和 群形 式 ( G r o u P F o r m) 。 三种模 式 中只有群 形式 是通 过 历史 简单演 进而 自然形 成的 , 另外 两 个则都 是在 现代 主
义设 计运 动 中人为创 造的 。 其 中组合形式 是 “ 建筑 师最能 理解 和使用 的技术 ” 【 5 】 , 他 却仅用 了最 少的 笔墨来 阐述 ; 而在后 两者 中则 明显偏 向后 一种 :“ 也 许 巨构形式 将迅 速成 为过去 , 尤其 是在那 些不 必要 的计 划里 … “ 它将成 为城市 的负担 。 ” [ 6 而 群形式 将 “ 在 空间 中从不 断更迭 的元素 系统 中生成 ” 。
新陈代谢主义(其他学科)
功能1、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2、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即大分子的组成前体;3、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例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4、分解有机营养物质;5、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新陈代谢一词也常运用在社会学中新陈代谢的中文解释解释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
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出自毛泽东《矛盾论》:“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沈从文《长河·人与地》:“一涉革命,纠纷随来,到处不免流泪流血。
最重大的意义,即促进人事上的新陈代谢。
”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社会生活变动,虽然基本词汇不动,但部分词汇却在新陈代谢,它会增加一部分,扬弃一部分。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当今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要走出这一危机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美国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担当这样一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①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观点,因而福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意义的揭示。
在福斯特看来,“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中极其重要,正是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把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批判联结在一起:对直接生产者的剩余产品的剥削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批判以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
也正是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其中“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
②“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所创造出来的。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815年,并且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被德国的生理学家所采用,当时这个概念用来表示“身体内与呼吸有关的物质交换”。
到了1842年,德国农业化学家J.V.李比希出版《动物化学》一书,对这个概念加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从而也使之得以更加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陈代谢的主要观点
3、新陈代谢产生的时代背景
4、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
丹下健三
矶崎新
黑川纪章
菊竹清训建筑设ຫໍສະໝຸດ 的发展菊竹清训丹下健三
黑川纪章
5、新陈代谢理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定义新陈代谢理论是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向机器时代提出挑战,宣告生命时代的诞生。
(小字: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提出,现在已进入20世纪后半叶,有必要建立一个超越功能主义的理论体系,并认为,形式已失去对功能的依附,进而提出“空间抛弃功能”的口号。并认为现在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新陈代谢的设计理论。)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是极具影响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是丹下健三的学生,在1961年提出了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该方案的构思受到生命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解构启发。
新陈代谢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丹下健三、矶崎新、黑川纪章、菊竹清训
丹下健三
20世纪50年代晚期,丹下健三对“新陈代谢”的观点感兴趣,并把它引入到旗市设计之中。为谋求东京向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在《东京规划——1960》中应用了新陈代谢理论,其中的东京湾规划论证了东京湾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发展方向以及建构“开放系”的城市结构,即为了解决东京都中心人口过于密集、业务区过分集中的弊病,在东京湾区域发展临海新城一一东京湾大都市圈。该规划期望在东京湾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和千叶县形成总体开发。以形成‘“核分散型”的联合都市网。其中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推行,以便缓解东京的人口和交通压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集中于东京一极的问题。丹下健三认为城市的构成是以城市中心为基础的。过去的城市组成包括原始的集市广场,教堂和市政大厅,然后城市以这个中心放射向外发展。丹下认为,随着汽车等交通产业的发展,城市将变得更加庞大,并且,这些大城市的卫星城也会得到发展。同时,他强调往城市中心进军已经没有必要了。根据丹下健三的理论,他提出了线性城市的设想,打算改变过去的中心式模式。在2维平面上,这种线性城市系统将会在一条主轴上形成多个小的中心,然后再沿着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发展,在三维的空间中,城市中心采用巨柱架空的结构,将行政、办公、娱乐等功能体架空到土地之上,并且,这些功能能随着城市的扩大而接着向空中发展。这中做法,减少了土地的使用,并且在地面上创造出连续的空间。这个项目将会创造150万所房子,为500万人口提供居住场所。并且,他将提供大量的办公场所,停车场,娱乐场所。
正是基于对这种触媒结构的研究,黑川纪章创造出既不是水平又不是垂直的螺旋体触媒结构体系。该方案是双螺旋的交通体系,其水平方向的延伸板作为使用空间。
建筑设计——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
菊竹清训
他解释说:“支撑‘居住’这一人类意志的方法之一是‘可动部件系统’。所谓‘可动部件系统’,是指根据人的居住意愿,可进行灵活变动,以支撑人的生活需要。这一空间中人们可以悠然自得的生活。由可动部件系统导致的生活方式也是机械产业的思想在居住中一种直接反映。”空中住宅中,通过这一可动部件系统的采用,使新设计的可动部件的取换成为可能,这样一来,肯定会更好地满足居住的需要。
根据建筑师的设想,这些舱体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愿意来增加减少或是更换。虽然这种想法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但却体现了建筑师一种不同于现代建筑追求稳定,永恒,而将建筑当做一个可以改变,有生命的有机体的建筑观。
该建筑是黑川纪章于1973年设计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图像表达的是方案在不同时期的样子,但这些在建筑师设计完成时候已经考虑过了。设计师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方格”定义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在二维平面中发展,与中银舱体大楼纵向发展不一样。
在1970-1972年间,黑川纪章在东京银座地区设计了中银仓体住宅,它本身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房子,基地面积只有400平米多一点,底下一层,往上分别为11层和13层,总建筑面积也只有3000平方米多,该建筑的突出形象在于它极其灵活地附着在中心两个突出的核心筒之上的140个正六面体的舱体,舱体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似十分随意,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完全不同于一般现代主义建筑合乎理性和逻辑的标准。中心有两个钢筋混凝土的核心筒,灰色,包含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各种设备管道;舱体统一在集装箱工厂预制,表面为防雨涂料,尺寸只有2.5米*4米,却包含完整的厨房卫浴设施,储藏空间及一张单人床,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舱体可以做为公寓或者研究室空间,几个舱体连接也可以满足家庭生活所需,每个舱体用四个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混凝土的核心筒上。
矶崎新
矶崎新是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过渡中有力的实践者、思想者和推动者。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师从丹下健三。受到丹下健三的影响,他在大学的时候就提出了“空中都市”、“海市计划”。前者为了节约土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城市中高楼大厦都呈树状,每个小的建筑单位犹如枝桠上生长的树叶,向四面高空中发展,并且根据需求该种体系可以不断扩大发展,对丹下的东京湾规划有一定的延承。而“海底计划”则是在海上的人工岛上开拓出城市,用桥梁与大陆相连。
黑川纪章认为社会机构乃至城市结构有逐渐被组织化,庞大化的发展趋势。这可从办公楼及其他建筑规模的日趋大型化、以及汽车专用道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居住小区的建设等等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如果综观我们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模式,就会发现,以组织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结构的规划为媒介的做法。使得我们能够去做过去人未做过的复杂事情。而又可以心情地自由发挥。如果我们把允许个人选择的行为,以及可以自由发挥的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也即“开放型的社会”作为我们的理想的话,那么,我们的城市结构的风貌应该是超过巴西利亚,香榭丽舍等整齐划一的那种类型,而且,应该是更具动态的,复杂的,自由与个性的集合。虽说如此,与在自然界存在的所谓“增殖的自我破坏”现象一样,在大城市,对每一个建筑的增殖活动本身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也必将会造成城市结构的自我破坏。所以黑川把那种不去扼杀每个建筑的自由增殖能力,而是促进这个自由增殖能力的结构叫做触媒。比如说把道路,人造地坪城市结构体都可以视为触媒。
整个设计的特色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机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括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达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1985年投入使用10年后,建筑的灵活性由于需要增加一新的交易厅而得到证实,在传统办公楼内通常不可能增加如此大且具有完善设施的建筑体量,而汇丰银行却能以最小的代价与最短的时间(不足6周)在其总部大厦内插入新的交易大厅。这就体现了建筑师的新陈代谢观。建筑会随着发展的需要更新换代,就像生物体会不断地更新发展一样。
4、文化的识别性和地域性未必是可见的。正如人体的信息通过脱氧核糖核酸传递给后代一样,传统因此不可见的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信码而受到重视。这展示了有可能通过最先进的当代技术和材料表现地域的识别性。
5、新陈代谢建筑的暂时性。佛教的“无常”观念表示的动态平衡代替了西方审美思想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将建筑和城市看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系统,就像有生命的组织一样。
选题说明
新陈代谢理论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最为重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对设什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首先,新陈代谢理论是丹下健三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引进日本的城市设计之中,之后,日本设计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这都是和日本战后的国情相关联的,可以说新陈代谢理论是日本战后针对本国的情况发展出来的本土设计道路。而在中国,却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其次,新陈代谢理论和实践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它是对未来生活模式的一种思考和创造。所以,它对现今的城市设计者有指导意义。
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新陈代谢
蓬皮杜艺术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柱、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
建筑师提出“新陈代谢”的理论首先是为了反击所谓的“机器时代”。“机器时代”是黑川纪章对20世纪城市发展的定义。
新陈代谢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机器时代的挑战,强调生命和生命形式。
2、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和忽略的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和场所的性质。
3、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强调部分,子系统和亚文化的存在和自主。
蓬皮杜中心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市中心。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上下五层、占地近百万平方的文化中心,包括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临时展厅、电影院、音乐厅、躲媒体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壮观的观景屋顶。每天2.5万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建筑。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彻底翻新。
7、历时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生;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
8、神圣领域,中间领域,模糊性和不定性,这些都是生命的特点。
9、作为信息时代建筑的新陈代谢建筑。隐性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学提供了建筑的表达方式。
10、重视关系胜过重视实体本身。
时代背景
当时从国际上说,50年代之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现代建筑的始祖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开始向粗野广义转变,体现在他1947-1952年设计的马赛公寓和1952-1956年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现代建筑的另一位始祖密斯也开始批评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强调将“形式服从功能”转向“功能服从形式”追求一种可以包容各种功能的“通用空间”。人们开始逐渐厌倦这种百物如一的现代建筑,形式批判现代建筑的潮流,对现代建筑的批判达到高潮的事件体现在1956年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筹备此次会议的一群青年建筑师,如巴凯马,坎迪利斯等公开对国际式的建筑提出挑战,宣称要“反对机器秩序的概念”,建筑师的创作“要有个性及明确的表达意图”,要注重建筑的“精神功能”强调“今天新精神的存在”等等,从而动摇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观点,新陈代谢理论也就在这个时候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