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设计的特色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机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括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达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1985年投入使用10年后,建筑的灵活性由于需要增加一新的交易厅而得到证实,在传统办公楼内通常不可能增加如此大且具有完善设施的建筑体量,而汇丰银行却能以最小的代价与最短的时间(不足6周)在其总部大厦内插入新的交易大厅。这就体现了建筑师的新陈代谢观。建筑会随着发展的需要更新换代,就像生物体会不断地更新发展一样。
矶崎新
矶崎新是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过渡中有力的实践者、思想者和推动者。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师从丹下健三。受到丹下健三的影响,他在大学的时候就提出了“空中都市”、“海市计划”。前者为了节约土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城市中高楼大厦都呈树状,每个小的建筑单位犹如枝桠上生长的树叶,向四面高空中发展,并且根据需求该种体系可以不断扩大发展,对丹下的东京湾规划有一定的延承。而“海底计划”则是在海上的人工岛上开拓出城市,用桥梁与大陆相连。
新陈代谢运动的衰落
新陈代谢运动在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衰落,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世界建筑理论界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他翻来覆去的老一套机械式设计方案显得愈来愈”反人文主义“,而且他们的一致性程度甚至连日本人也感到难以接受。”
新陈代谢原理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蓬皮杜艺术中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新陈代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这时正是建筑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转变的时候。新陈代谢做为一种后现代理论出现,但随着时代变迁,新陈代谢理论开始衰落。但现在的建筑还是有许多应用了新陈代谢的原理进行创作。
根据建筑师的设想,这些舱体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愿意来增加减少或是更换。虽然这种想法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但却体现了建筑师一种不同于现代建筑追求稳定,永恒,而将建筑当做一个可以改变,有生命的有机体的建筑观。
该建筑是黑川纪章于1973年设计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图像表达的是方案在不同时期的样子,但这些在建筑师设计完成时候已经考虑过了。设计师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方格”定义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在二维平面中发展,与中银舱体大楼纵向发展不一样。
(小字:该方案为了节约土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城市中高楼大厦都呈树状,每个小的建筑单位犹如枝桠上生长的树叶,向四面高空中发展)
菊竹清训
海上城市方案中,城市像帽贝虫般地附着于海面漂浮的大圆筒的内外壁上。然而尽管用来采掘能源的海上钻井及其工作辅件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菊竹的海上城市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非常遥不可及的。
(菊竹清训的出世之作是1985年建成的自邸空中住宅是新陈代谢建筑思想的最早体现。)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在1966年设计山梨县文化会馆。16个外径为5米的中空混凝土管支撑着巨大的结构,里边为交通功能体,将城市的水平交通延伸到竖直方向上,功能体横挂与圆筒之中上。这种能继续扩展的建筑,给人未完成之感。
1957年,黑川纪章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随后在东京大学丹霞剑三研究室工作,黑川纪章是极具影响的新城代谢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60年代的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1970年的大阪国际博览会上使这一运动形成高潮。在这一时期,他设计的舱体建筑最典型地代表了新陈代谢论的建筑,主张以过渡空间——中间领域来连接各单元,使之成为生活的主轴。
蓬皮杜中心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市中心。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上下五层、占地近百万平方的文化中心,包括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临时展厅、电影院、音乐厅、躲媒体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壮观的观景屋顶。每天2.5万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建筑。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彻底翻新。
7、历时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生;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
8、神圣领域,中间领域,模糊性和不定性,这些都是生命的特点。
9、作为信息时代建筑的新陈代谢建筑。隐性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学提供了建筑的表达方式。
10、重视关系胜过重视实体本身。
时代背景
当时从国际上说,50年代之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现代建筑的始祖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开始向粗野广义转变,体现在他1947-1952年设计的马赛公寓和1952-1956年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现代建筑的另一位始祖密斯也开始批评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强调将“形式服从功能”转向“功能服从形式”追求一种可以包容各种功能的“通用空间”。人们开始逐渐厌倦这种百物如一的现代建筑,形式批判现代建筑的潮流,对现代建筑的批判达到高潮的事件体现在1956年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筹备此次会议的一群青年建筑师,如巴凯马,坎迪利斯等公开对国际式的建筑提出挑战,宣称要“反对机器秩序的概念”,建筑师的创作“要有个性及明确的表达意图”,要注重建筑的“精神功能”强调“今天新精神的存在”等等,从而动摇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观点,新陈代谢理论也就在这个时候孕育而生。
4、文化的识别性和地域性未必是可见的。正如人体的信息通过脱氧核糖核酸传递给后代一样,传统因此不可见的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信码而受到重视。这展示了有可能通过最先进的当代技术和材料表现地域的识别性。
5、新陈代谢建筑的暂时性。佛教的“无常”观念表示的动态平衡代替了西方审美思想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将建筑和城市看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系统,就像有生命的组织一样。
他们把建筑看成适合城市一样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认为建筑应该可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把各种管道暴露在外面就是想让人们看清建筑的结果,了解建筑也是需要新陈代谢的。
香港汇丰银行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地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建筑师提出“新陈代谢”的理论首先是为了反击所谓的“机器时代”。“机器时代”是黑川纪章对20世纪城市发展的定义。
新陈代谢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机器时代的挑战,强调生命和生命形式。
2、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和忽略的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和场所的性质。
3、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强调部分,子系统和亚文化的存在和自主。
黑川纪章认为社会机构乃至城市结构有逐渐被组织化,庞大化的发展趋势。这可从办公楼及其他建筑规模的日趋大型化、以及汽车专用道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居住小区的建设等等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如果综观我们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模式,就会发现,以组织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结构的规划为媒介的做法。使得我们能够去做过去人未做过的复杂事情。而又可以心情地自由发挥。如果我们把允许个人选择的行为,以及可以自由发挥的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也即“开放型的社会”作为我们的理想的话,那么,我们的城市结构的风貌应该是超过巴西利亚,香榭丽舍等整齐划一的那种类型,而且,应该是更具动态的,复杂的,自由与个性的集合。虽说如此,与在自然界存在的所谓“增殖的自我破坏”现象一样,在大城市,对每一个建筑的增殖活动本身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也必将会造成城市结构的自我破坏。所以黑川把那种不去扼杀每个建筑的自由增殖能力,而是促进这个自由增殖能力的结构叫做触媒。比如说把道路,人造地坪城市结构体都可以视为触媒。
正是基于对这种触媒结构的研究,黑川纪章创造出既不是水平又不是垂直的螺旋体触媒结构体系。该方案是双螺旋的交通体系,其水平方向的延伸板作为使用空间。
建筑设计——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
菊竹清训
他解释说:“支撑‘居住’这一人类意志的方法之一是‘可动部件系统’。所谓‘可动部件系统’,是指根据人的居住意愿,可进行灵活变动,以支撑人的生活需要。这一空间中人们可以悠然自得的生活。由可动部件系统导致的生活方式也是机械产业的思想在居住中一种直接反映。”空中住宅中,通过这一可动部件系统的采用,使新设计的可动部件的取换成为可能,这样一来,肯定会更好地满足居住的需要。
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新陈代谢
蓬皮杜艺术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柱、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
选题说明
新陈代谢理论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最为重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对设什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首先,新陈代谢理论是丹下健三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引进日本的城市设计之中,之后,日本设计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这都是和日本战后的国情相关联的,可以说新陈代谢理论是日本战后针对本国的情况发展出来的本土设计道路。而在中国,却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其次,新陈代谢理论和实践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它是对未来生活模式的一种思考和创造。所以,它对现今的城市设计者有指导意义。
新陈代谢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丹下健三、矶崎新、黑川纪章、菊竹清训
丹下健三
20世纪50年代晚期,丹下健三对“新陈代谢”的观点感兴趣,并把它引入到旗市设计之中。为谋求东京向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在《东京规划——1960》中应用了新陈代谢理论,其中的东京湾规划论证了东京湾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发展方向以及建构“开放系”的城市结构,即为了解决东京都中心人口过于密集、业务区过分集中的弊病,在东京湾区域发展临海新城一一东京湾大都市圈。该规划期望在东京湾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和千叶县形成总体开发。以形成‘“核分散型”的联合都市网。其中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推行,以便缓解东京的人口和交通压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集中于东京一极的问题。丹下健三认为城市的构成是以城市中心为基础的。过去的城市组成包括原始的集市广场,教堂和市政大厅,然后城市以这个中心放射向外发展。丹下认为,随着汽车等交通产业的发展,城市将变得更加庞大,并且,这些大城市的卫星城也会得到发展。同时,他强调往城市中心进军已经没有必要了。根据丹下健三的理论,他提出了线性城市的设想,打算改变过去的中心式模式。在2维平面上,这种线性城市系统将会在一条主轴上形成多个小的中心,然后再沿着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发展,在三维的空间中,城市中心采用巨柱架空的结构,将行政、办公、娱乐等功能体架空到土地之上,并且,这些功能能随着城市的扩大而接着向空中发展。这中做法,减少了土地的使用,并且在地面上创造出连续的空间。这个项目将会创造150万所房子,为500万人口提供居住场所。并且,他将提供大量的办公场所,停车场,娱乐场所。
1、新陈代谢的概念
2、新陈代谢的主要观点
3、新陈代谢产生的时代背景
4、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
丹下健三
矶崎新
黑川纪章
菊竹清训
建筑设计的发展
菊竹清训
丹下健三
黑川纪章
5、新陈代谢理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定义新陈代谢理论是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向机器时代提出挑战,宣告生命时代的诞生。
在1970-1972年间,黑川纪章在东京银座地区设计了中银仓体住宅,它本身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房子,基地面积只有400平米多一点,底下一层,往上分别为11层和13层,总建筑面积也只有3000平方米多,该建筑的突出形象在于它极其灵活地附着在中心两个突出的核心筒之上的140个正六面体的舱体,舱体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似十分随意,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完全不同于一般现代主义建筑合乎理性和逻辑的标准。中心有两个钢筋混凝土的核心筒,灰色,包含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各种设备管道;舱体统一在集装箱工厂预制,表面为防雨涂料,尺寸只有2.5米*4米,却包含完整的厨房卫浴设施,储藏空间及一张单人床,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舱体可以做为公寓或者研究室空间,几个舱体连接也可以满足家庭生活所需,每个舱体用四个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混凝土的核心筒上。
(小字: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提出,现在已进入20世纪后半叶,有必要建立一个超越功能主义的理论体系,并认为,形式已失去对功能的依附,进而提出“空间抛弃功能”的口号。并认为现在重要的是创造一种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陈代谢的设计理论。)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是极具影响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是丹下健三的学生,在1961年提出了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该方案的构思受到生命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解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