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2024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其中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暴雨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震慑和减少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首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尽量保持冷静,并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疏散通道、护墙角等。
在地震中,要尽量远离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还应注意地震后可能带来的余震,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地面积水、河道决堤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日常防洪的常识。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等级,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并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及远离电线杆和高压线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乱倒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是旱灾。
旱灾是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灾害。
为了防治旱灾,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合理安排用水时间、节约用水、修复漏水等。
农民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是台风和暴雨灾害。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应及早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切勿靠近河流、海岸和高大建筑物等容易受损的地方。
如果紧急情况下必须外出,应选择避风的路线,并戴好口罩以避免吸入尘土和异物。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减少户外活动,确保居民区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后是自然灾害的避险基本知识。
人们应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灾害风险情况,并及时了解相关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如准备食物、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制定家庭灾害逃生和应急救援计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2

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节约用水⑥防止水污染⑦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⑧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
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
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
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
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
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
云南干旱原因:①冬季降水少②岩溶地貌,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少③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④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留水少。
广西西部干旱原因:①降水东多西少②西部坡度大,地表水难以保留③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④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大风天数多,加剧蒸发④工农业用水量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一)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节约用水⑥防止水污染⑦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⑧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
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
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
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
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
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
云南干旱原因:①冬季降水少②岩溶地貌,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少③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④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留水少。
广西西部干旱原因:①降水东多西少②西部坡度大,地表水难以保留③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④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大风天数多,加剧蒸发④工农业用水量大。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还草;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疏浚河道;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⑧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减小损失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②植树造林③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提防。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四)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严禁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①促成降水②形成土壤③减弱酸雨④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不利:①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和身体健康②掩埋或损毁各种地表物质③污染大气环境,引发各种环境问题(五)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入侵主要有4条:(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受寒潮影响,常大风陡起、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锐减,还常伴有风沙、、、以及、等天气。
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寒潮益处: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寒潮带来的低温能够杀死越冬害虫和病菌;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防御措施:①应加强,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②注意个人保暖;③要加强交通监管和预警;④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
(六)暴雪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食品供应紧张,农作物受损,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
好处:①增加土壤水分,利于来年春播和农作物生长②积雪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③杀死部分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害暴雪后的次生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
雪灾后洪灾的原因: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增;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促。
(七)凌汛成因:1、有冰期的河流。
2、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且较明显的南北流向。
(我国黄河在宁夏和在山东境内的河段都有凌汛现象,东北的河流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也同样会出现凌汛现象。
)危害及治理措施①冰凌冻结江河、湖泊、港口,影响航运交通。
可采用破冰船破冰,或在港岸和船闸附近采用防冻措施;②冰凌冻结水力发电厂的引水渠,或阻塞拦污栅,影响发电出力。
可设法抬高渠道中水位,促使形成冰盖,防止水内冰产生的措施;③冰凌冻结各种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影响启闭运用。
一般采用加热或其它防冻措施;④冰凌撞击建筑物。
如桥墩、闸墩、整治河道的丁坝等,多采用局部加固或破碎大块流冰等措施;⑤冰盖膨胀时,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增加建筑物的荷载。
应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也可在建筑物临水面设置表底水流交换器防冻,或按放圆浮筒减少冰压力的传递等措施;世界上有凌汛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松花江乌苏里江鄂毕河(中国境内称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八)冻雨冻雨成因: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水滴。
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
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危害①压断、电线杆,使、供电中止,②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
消除的方法:①在冻雨出现时,组织相关人员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②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
③对于公路上的积冰,及时撒盐溶冰,并组织人力清扫路面。
(九)其他气象灾害: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二、地质灾害:(一)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基本概念:震级、烈度、等震线、震源、震中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灾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③引发瘟疫。
形成条件:①坡度大;②松散碎屑物;③降雨集中,快速融冰。
我国分布广、多发成因:①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分布规律:山区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3、火山:危害:①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安全;②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天气、气候。
(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三)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
)(四)其他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三、海洋灾害:(一)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风暴潮防御:①加强风暴潮预报预警技术研究;②系统开展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③加强沿海验潮站的合理布局,实现资料共享;完善风暴潮的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④加强海堤建设。
⑤有效地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等均可有效的抵御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⑥广泛地开展风暴潮知识的普及、宣传(二)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