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2024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其中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暴雨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震慑和减少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首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尽量保持冷静,并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疏散通道、护墙角等。

在地震中,要尽量远离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还应注意地震后可能带来的余震,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地面积水、河道决堤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日常防洪的常识。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等级,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并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及远离电线杆和高压线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乱倒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是旱灾。

旱灾是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灾害。

为了防治旱灾,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合理安排用水时间、节约用水、修复漏水等。

农民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是台风和暴雨灾害。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应及早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切勿靠近河流、海岸和高大建筑物等容易受损的地方。

如果紧急情况下必须外出,应选择避风的路线,并戴好口罩以避免吸入尘土和异物。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减少户外活动,确保居民区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后是自然灾害的避险基本知识。

人们应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灾害风险情况,并及时了解相关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如准备食物、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制定家庭灾害逃生和应急救援计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并学习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会引发震级不同的地震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 室内防震知识: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如强固的桌子下、门框旁;避免站在建筑物外墙、玻璃、易倒物品旁边等危险区域;保持冷静,快速、有序地疏散等。

2. 室外防震知识:尽量远离建筑物、电线杆、高大树木等潜在危险物体;选择开阔地带,避免停车楼下或其他可能坍塌的地方;不要陷入恐慌,保持冷静;等待地震过去后,注意逃生和求救。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大雨、暴雨、融雪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水体泛滥现象。

为了应对洪水,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防灾减灾知识点:1. 提前防范:掌握当地洪水季节和频率,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和生产经营活动;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防洪规定和安全操作程序。

2. 疏散与救援:如果遭遇洪水威胁,需要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前往高地或指定的安全避难所;在撤离过程中,不要冒险穿过洪水,选择安全的通道;如遇到危险情况,及时向救援部门报警求助。

三、飓风飓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极强的风力和降水能力,常常伴随着暴雨、洪涝、海啸等灾害。

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防灾减灾知识点来更好地应对飓风:1. 飓风预警: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官方发布的飓风预警信息,及时采取行动,做好准备工作。

2. 安全撤离:在飓风来临前,尽早撤离危险地带,转移到安全的避难所或指定的避难区域;根据救援部门的指示,有序进行疏散。

四、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水资源持续短缺,降水量明显下降,导致土地缺水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地球科学知识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地球科学知识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地球科学知识点自然灾害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涉及多个地球科学知识点,包括气候学、地震学、火山学和地质学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所需的地球科学知识。

一、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预防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诸多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

预防和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需要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气候学家通过对气象数据的研究,发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气温上升的趋势。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预防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关键措施之一。

此外,观测和预测也是气候变化预防的重要手段。

气象部门通过建立气象观测站网络,实时监测天气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模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这种观测和预测的手段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居民提供及时的天气信息,从而做好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准备工作。

二、地震预测与地震应对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其预测和应对一直是地球科学的难题之一。

地震学家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研究,发现地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地震前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震源的变化可以提供地震预测的线索。

然而,地震预测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我们尚无法精确地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因此,地震应对更加重要。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疏散演练以及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都是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措施。

地震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火山活动的预警与应对火山喷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火山学家通过对火山活动的监测和研究,可以提早发现火山喷发的迹象。

例如,火山周围地面的隆起、地壳的微震活动以及火山的气体排放等都可能是火山喷发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

在火山喷发发生之前,及时疏散周围居民,并采取防护措施可以减少灾害的影响。

此外,对于经常活跃的火山,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也非常重要。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因素引发的、对人类和物质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地球作为我们居住的星球,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学习和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世界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

一、地震地震是地壳上的岩石断裂释放的能量在地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等严重破坏,且常常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海啸等。

1. 防灾减灾知识点- 建立稳固的建筑物:选用坚固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脆弱的结构;对于地震频发地区,建筑物应采用抗震设计。

- 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加固家庭内部结构,放置防震垫等物品;准备好紧急逃生工具和食水等生活物资。

- 高层建筑疏散措施:定期组织住户参加有关地震疏散和逃生训练,熟悉逃生通道和安全避难点。

- 确保交通安全:地震发生时,避免驾驶车辆或行走在悬崖边、桥梁上等危险区域。

二、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一般带来极强的风暴和降雨。

台风风力巨大,常常引发洪水、风暴潮、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1. 防灾减灾知识点- 做好灾前准备:了解台风预测,准备足够的食物、水和急救药品,确保家庭安全;- 固定和清理环境:清理院落、阳台上的杂物,固定门窗、阳台和其他易受台风影响的物品;- 避免到危险区域:避免接近海滩、河流和山体等容易发生洪水和滑坡的区域;- 加强房屋建设:台风高风速可能导致房屋受损,加强房屋结构以提高抗风能力。

三、洪水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体暴涨,超过容量造成周边地区被淹的现象。

洪水可导致水灾、土地退化及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1. 防灾减灾知识点- 增强警觉性: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是否有洪水预警或警报发布;- 提前准备:及早将贵重物品搬到安全的地方,准备好应急物资如食物、水、药品和紧急救援设备;- 远离危险区域:避免接近河流、陡坡、山谷等易受洪水侵袭的地区;- 在洪水预警时撤离:按照当地政府颁布的撤离计划,在洪水来临之前及时撤离到高地或指定的安全地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1.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