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885c39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0.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5f178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f.png)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69ec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6.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https://img.taocdn.com/s3/m/b0537c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c.png)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5b4b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9.png)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诗歌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忠诚、勇敢、团结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和情感,深入解读《燕歌行》。
5. 实践环节: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学生跟读、背诵。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感悟文章质量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分享内容、讨论参与度等。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301d655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d.png)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燕王刘备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诗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的领悟。
2. 重点:诗意的理解,诗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诗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燕王刘备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燕歌行》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3. 修辞手法4. 表现手法5. 爱国情怀6. 英雄气概七、作业设计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燕王刘备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进一步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17806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5.png)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解析:“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1d6ded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3.png)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三节《边塞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分析高适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燕歌行》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以及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边塞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高适及《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全文朗读(5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4. 诗意解读(20分钟):逐句解析诗中的难懂词汇,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燕歌行》2. 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境3. 诗歌结构分析4. 重点词汇解释5. 主要修辞手法6. 诗歌意境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感受最深的意象,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之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于《燕歌行》的意境把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高适在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a307e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1.png)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bc9b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2.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ddc5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0.png)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
(3)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诗意。
(2)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欣赏《燕歌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燕歌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燕歌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意,感知诗境。
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燕歌行》,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燕歌行》。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和技能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士兵的命运。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22e3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6.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全文解析以及关键词语的领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情感及诗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燕歌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关键词语的赏析。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背景、作者情感及诗歌全文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战场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
b. 询问学生感受到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全文解析: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b. 老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分析关键词语。
c.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分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感受边塞战场的壮志豪情。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边塞诗4. 关键词语:烽火、家书、壮志、豪情5.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意象包括烽火、战马、胡雁等,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卒的关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点,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关键词语的赏析。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2024鲜版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ccc8d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c.png)
难点
古代战争的背景和诗人的深刻思考。通过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和时代背景,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人 类命运等宏大主题。
2024/3/27
9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边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 模拟的环境中感受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播放《燕歌行》相关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高适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等元素,为后续的诗歌 学习做铺垫。
2024/3/27
16
讲授新课:深入浅出,引导思考
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深意。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用典、比喻、夸张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 力。
一。
诗中通过描写边疆战争的残酷景 象和士兵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 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
该诗在唐代广为流传,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3/27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燕歌行》的背景 、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024/3/27
过程与方法
20
设计有效的评价策略
2024/3/27
明确评价标准
01
制定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能力运用
、情感态度等方面。
多样化评价方式
02
采用测试、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
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03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评和互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
足,促进自我反思和进步。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6c4a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d.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燕歌行》全文及注释,重点解析诗句的韵律、意境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诗句韵律,理解并背诵全文;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3. 提高学生对作者背景、文化内涵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韵律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全文背诵,对诗句意境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燕歌行》,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韵律、对仗,讲解生僻字词。
4. 意境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诗句。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韵律分析;3. 意境赏析;4. 作者情感;5. 重点词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燕歌行》;(2)分析诗句意境,简述作者情感;(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答案:(1)《燕歌行》全文;(2)诗句意境分析及作者情感简述;(3)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句韵律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韵律的把握;2. 作者情感的理解;3. 课后作业的设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7939dc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c.png)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边塞诗选读》,主要内容为《燕歌行》的鉴赏。
该诗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艰苦生活,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与豪迈。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中所展现的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艰苦生活,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图片:边塞风光、士兵生活。
3. 课堂练习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燕歌行》的韵律美。
2. 讲解:介绍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字面意义。
(1)诗人王之涣简介。
(2)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图片展示。
(3)诗句解析。
3.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2)对仗分析: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对仗,体会其对仗的工整美。
(3)意象分析: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分析下列诗句的韵律、对仗和意象。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小组讨论:讨论《燕歌行》中所展现的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艰苦生活。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人:王之涣3. 内容:边塞风光、士兵生活、英勇豪迈4. 艺术特色:韵律、对仗、意象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燕歌行》的其他边塞诗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2. 作业题目:(1)请简述《燕歌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
(2)请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3. 答案:(1)边塞风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意象:黄沙、穿金甲、楼兰。
作用:展现边塞的荒凉、艰苦和士兵的英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778596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01.png)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章节:第一单元《燕歌行》内容: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燕歌行》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领会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
难点:诗中古汉语词语的理解,诗意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唐代战事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诗文讲解:分析诗的结构、韵律,解读字词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背诵诗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燕歌行》王昌龄背景:唐代战事主题: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生活情感:对战争的思考对士兵的同情艺术特色: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燕歌行》。
3. 请学生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答案:1. 《燕歌行》。
2.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有了深入的把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请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对战争的表达方式和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1. 创作背景: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正值边疆战事频繁。
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燕歌行》正是以边疆战事为背景,描绘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c21f2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6.png)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基本内容的学习。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情感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相关注释版。
2. 诗歌背景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2d28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6.png)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和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境和情感。
(2)深入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
(2)深入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燕歌行》,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调查了解身边同学对古典文学的喜爱程度,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如历史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燕歌行评课记录教研活动(3篇)
![燕歌行评课记录教研活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07da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1.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我校于近日开展了“燕歌行”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燕歌行”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评课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明确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通过课堂展示和评课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2)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参与人员:全体语文教师(4)活动内容:首先,由备课组长介绍《燕歌行》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
接着,全体教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意义?2. 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4. 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经过激烈的讨论,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课堂展示(1)活动时间:2022年9月16日(2)活动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3)参与人员:全体语文教师(4)活动内容:本次课堂展示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她以《燕歌行》为教学内容,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张老师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教学:1. 导入新课:以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朗读、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感受诗歌美:通过讲解、赏析、仿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4. 课堂活动:设计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后,张老师进行了自我反思,分享了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评课研讨(1)活动时间:2022年9月17日(2)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参与人员:全体语文教师(4)活动内容:首先,由张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燕歌行教案优秀
![燕歌行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e4323a0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f.png)
燕歌行教案优秀教案标题:《燕歌行》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 了解《燕歌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燕歌行》这首古文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杨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段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3.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燕歌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 诗歌表演:分组进行《燕歌行》的小组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燕歌行》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6. 诗歌评析:引导学生对《燕歌行》进行评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燕歌行》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杨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诗歌赏析:分段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4.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正确朗读《燕歌行》,然后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5.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燕歌行》的小组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燕歌行》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7. 诗歌评析:引导学生对《燕歌行》进行评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8.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资源:1. 《燕歌行》原文和译文;2.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3. 分组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4. 创作诗歌的纸张和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参赛作品学校: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学科:高中语文姓名:王军亮《燕歌行》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准备:(1)熟读原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理顺文脉。
(2)借助网络查阅并熟悉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课题】1.通过对网络条件下的诗歌美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诗歌中唐军将士战败的原因及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
3.借助网络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味边塞诗的风格。
【教材分析】《燕歌行》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作为歌行体的古诗,《燕歌行》篇幅较长,对学生来说,理清诗歌中诗人叙事的层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理顺诗歌的叙事层次就成为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盛唐诗歌中的一朵“奇葩”,边塞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丝毫不逊于山水田园诗等流派,所以在对诗歌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本诗中大量对比手法的运用更需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当然,边塞诗对我们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授课过程中可结合以前所学从宏观上再次强化对边塞诗雄浑壮阔风格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网络为媒介,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
【百度图片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9%C5%B4%FA%D5%BD%D5%F9%CD%BC%C6%AC/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0&fr=ala0&sf=1&fmq=1331037740781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 &istype=2&word=%B1%DF%C8%FB%CD%BC%C6%AC&s=0◆学生活动——欣赏图片●设计意图——用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到一种辽阔悲壮的边塞战争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补充介绍:边塞诗是盛唐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虽然早在汉魏时期就已萌芽,但直到盛唐时期才达到顶峰,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高适的《燕歌行》。
二、诗歌体裁及作者介绍:◆学生活动——上讲台介绍相关知识。
歌行体:【百度百科】/view/299627.htm高适:【百度百科】/view/16967.htm●设计意图——学生介绍课前准备内容,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及课下查阅情况。
★教师补充总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同时也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封侯的诗人,曾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风慷慨雄浑。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活动——抽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正音。
校.尉xiào 塞草腓.féi 玉著.zhù★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
【百度MP3】/m?word=mp3,,,[%D1%E0%B8%E8%D0%D0]&cat=0&gate=1&ct =134217728&tn=baidumt,%D1%E0%B8%E8%D0%D0++&si=%D1%E0%B8%E8%D0%D0;;;;0;; 0&lm=-1&mtid=1&d=6&size=838860&attr=0,0&titlekey=3904430289,53456&mtype=2◆学生活动——纠正字音,齐声朗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歌脉络。
★教师补充:本诗之所以在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受人称赞,除了思想主旨上的深刻外,还在于它完整地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漠沙场的荒凉与悲壮。
请你结合课前预习理顺本诗的战斗过程,然后展示给大家。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展示相关内容。
第一节(1-8句)写唐军闻警出征;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的结局及作者抒怀。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最讲究朗读,因此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朗读至关重要。
同时,由于在课前学生已进行过充分预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使学生在展示交流的同时能博采众长,获得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四、借助问题,互动探究:★教师活动——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问题。
◆学生活动——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在我们印象中,唐代是非常强盛的。
这次出征怎么会打了败仗呢?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次失败的战斗,他想表达什么?(主旨思想)3.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4.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只能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研讨探究,希望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并使学生真正掌握边塞诗的鉴赏要点。
具体过程:以学生在网络帮助下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整合串联诗歌内容,逐次解决问题。
问题一、再次齐读,试着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用诗歌中的原句来概括):【交流展示】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天气之恶劣。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教师顺势引导:从大家找到的这两句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唐军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将领的骄奢轻敌,士兵的拼死奋战,存在着严重的苦乐不均。
)问题二、再次朗读描写将领和士兵的句子,结合注释①的“序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次失败的战斗,他想表达什么?【交流展示】学生明确: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其实就是有感而发,是对边塞一些将领的做法表示出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歌颂了前线士卒的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爱国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
问题三、诗中除了对唐军将帅进行批判和对士卒表示赞扬外,还记述了一类人,她们也是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那就是士卒的家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妇”,看看诗中有没有对她们的描写。
学生回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两句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与我们刚才提到的诗歌主旨有何联系?【讨论质疑,交流展示】学生明确: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
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
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问题四、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并找出相应诗句】学生明确:(1)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写士卒与将帅悬殊境遇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还有暗比,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用古代的飞将军李广来隐比现实中的昏庸将军。
2.诗人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如:“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些句子,以极简练的笔墨,就给我们勾勒出了边塞苍凉、壮阔、凄清的景色。
同时诗中对战争紧张与残酷气氛的描写和非常到位,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等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了特定的边塞战争气氛。
拓展相关诗句:对比赏析,进一步品味边塞诗雄浑悲壮的风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五、课堂小结:再次齐读诗歌。
六、课后作业:(由于拓展部分占用时间较多,问题五当做课后作业留给学生。
)问题五、怎样鉴赏边塞诗?(利用网络,百度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view/a72e4e1fff00bed5b9f31dff.html【教学反思】《燕歌行》是一首典型的盛唐边塞诗。
对于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强调要以读促教,我在这节课中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也的确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比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学到的更多,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地方。
同时,学校一贯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课上也严格遵循了这一点,注重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其在课堂上的发展。
应该说,整节课下来,师生都感觉比较轻松。
但是,不足之处就是个别学生吃“现成饭”,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研讨中来,这是以后要多加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