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

作者:季从林单位: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邮编:222200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二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

(一)、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学作品,常用手法及诗风特点。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材分析】【百度搜索】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教学设想】

1.抓重点,析对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拟以“赏析对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诵读,重感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多媒体显示一首边塞诗):

【百度搜索】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百度搜索】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开元十五年(727)、二十年,高适曾先后北上蓟门、幽燕,对边塞甚为关注。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命时为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这两次战争,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三、交流展示(展示使人自信):

1.朗读诗文,划分诗节,整体感知。

明确: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2.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见板书)

四、合作探究(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

要求:积极参与,努力思考,踊跃回答。

(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同桌互相讨论后分组交流。)

(一)出师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作了反衬。

2.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渲染烘托了军情的危急。

(二)战败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2.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敌人凶猛善战,③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明确: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死斗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归纳主旨(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观点):

明确: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六、板书设计:

出师军情危急唐军——敌军

战败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将领作乐战士——将军

将进酒对比

被围相思之苦深化主题征人——思妇

死斗浴血奋战古将军—今将帅

【教学反思】

1、因为上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节课学生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已经准备充分,所以上课时感到得心应手。

2、本课知识点虽多,但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以及完成“学案”,他们对基本字词及相关问题有了初步的掌握,所以课堂上学生反应很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3、学生通过“巩固案”练习,对本课加深了理解,提升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