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诗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燕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诗句理解:分析诗句,解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体会: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6.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朝代:唐生字词:若干诗句解析:若干意境:壮美、激昂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示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意境激昂,情感深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

该诗出自《全唐诗》中的“边塞”章节,详细内容描述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及壮烈牺牲,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坚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燕歌行》,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分析,诗句的背诵。

难点: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诗歌背景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例,分析其表达的忠诚与坚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重点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 诗歌意境: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忠诚与坚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燕歌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文化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古代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坚守。

如《燕歌行》中所描述,边塞将士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心系国家,为保卫家园而英勇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边塞遗址,增强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具体内容为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以雄浑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结构、韵律、意境及重要词汇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把握边塞诗的特点。

2. 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难点: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边塞文化的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诗歌朗诵。

2.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练习册,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边塞戍卒的生活,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结构、意境,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重要词汇:解释边塞、烽火、狼烟等词汇4. 诗句解析: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不少于300字。

2. 拓展题目:对比《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探讨边塞诗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共性: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卒生活,赞美英勇精神。

个性:具体诗人、时期、背景不同,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各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加深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的理解。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

2.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诗歌情感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准备1.《燕歌行》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边塞诗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燕歌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高适的生平事迹。

四、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拓展1.讲解《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边塞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高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高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让学生思考“燕歌行”的含义。

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如“燕山雪花”、“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燕”、“月”、“花”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抒情技巧。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进行讨论,分析其象征意义和抒情效果。

5.诗歌鉴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燕歌行》的鉴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抒情美。

6.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燕歌行》。

以“燕歌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向学生介绍高适的其他诗歌,如《塞下曲》、《渔家傲》等。

引导学生关注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行诗歌比较阅读。

本节课通过分析《燕歌行》,让学生领略了唐代边塞诗的韵味,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燕歌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在学习《燕歌行》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全文解析以及关键词语的领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情感及诗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燕歌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关键词语的赏析。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背景、作者情感及诗歌全文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战场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

b. 询问学生感受到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全文解析: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b. 老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分析关键词语。

c.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分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感受边塞战场的壮志豪情。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边塞诗4. 关键词语:烽火、家书、壮志、豪情5.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意象包括烽火、战马、胡雁等,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卒的关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点,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关键词语的赏析。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掌握《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燕歌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

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燕歌行》中边塞将士的形象和心理。

2. 把握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燕歌行》的文本分析、背景介绍、艺术特色等。

2. 学生资料:唐代边塞诗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引出《燕歌行》的作者高适。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注意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燕歌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将《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句解析:分析《燕歌行》中的重点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挖掘边塞将士的形象特点,探讨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关爱。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燕歌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进行诵读、解析、鉴赏,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为《燕歌行》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熟练诵读《燕歌行》,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 鉴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对古代边塞诗歌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燕歌行》所表达的边塞生活及诗人情感;2.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燕歌行》。

2. 诵读课文: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燕歌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逐句解读诗歌。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其他名句。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燕歌行》的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意境:边塞风光、戍楼烽火;情感:豪迈、激昂、思乡;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如下:对仗: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比喻:如“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之景。

”;拟人: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歌,如《从军行》、《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培养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诗作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诗作的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___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___的报国宣言。

然而,理想和宣言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___的《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作背景是公元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部下___借___的命令攻打奚族,以便邀功请赏。

他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由于___偏袒___,他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___的事情,而只报___获胜的情况。

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一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___家做客,和___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___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

___深受感动,写下了这首和诗。

该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共28句,每节选取2句改写成8句,配合图画题诗。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改写:榆关悬崖峭壁间,___伐鼓战旗翻。

行军路上旌旆飘,勇士奋战逶迤行。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改写:战士奋勇冲锋陷阵,痛苦半死半生。

将帅纵情声色享乐,美人帐下翩翩起舞。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改写:少妇独守城南望,思念___如断。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边塞诗》中的《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鉴赏,以及背景、作者和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戍卒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边塞诗的背景,讲解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

4. 诗歌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意象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边塞诗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岑参3. 背景及内容:边塞诗,戍卒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

4. 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5.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a. 意象的描绘:描述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分析其特点。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1《燕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材分析《燕歌行》是《楚辞》中的一篇辞赋,作者屈原。

全篇共有六个段落,依据内容和文体可以将其分为序言、行吟、断句、节序、寄托和诗歌六个部分。

全文以北上江南,回忆故乡,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和思归之情为主旨。

行吟部分叙述了屈原流亡之路,情感激昂;节序描绘了节日繁盛的盛况,反衬出现实的凄凉;寄托部分表达了屈原游离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思归之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燕歌行》的文体、结构、情感和意义。

2. 理解屈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切爱慕和思念。

3. 了解该篇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和翻译,提高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分析和评析文本结构、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爱护,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学浪漫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教材讲解主要内容包括《燕歌行》的背景和历史渊源、文体和结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讲解和理解。

2. 课外阅读建议学生自行阅读有关《燕歌行》的文献和评论,例如《屈原集传》、《楚辞》和相关的学术论文等,扩展知识面和理解深度。

3. 课堂讲解、探讨和演示通过讲解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情感内涵和造诣技巧,进行逐一品读和文本剖析,探讨文本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并根据经典诵读的要求,进行朗读、朗诵和配乐演示等活动。

4. 作文训练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设计有关《燕歌行》的写作任务和作文模式,例如观后感、诗歌创作、故事讲述、评析文本等等。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以讲解和分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和理解。

2. 问题导学通过问题、案例和情境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感受诗人的豪迈与激情。

二、教学内容《燕歌行》文本,文学常识,相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创作实践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燕歌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解析(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5. 创作实践(10分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堂管理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交流。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异质分组,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创作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通过创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测验: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背诵《燕歌行》,完成一篇以《燕歌行》为灵感的创作练习,提交截止日期为下次课前。

九、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内容。

2. 文本解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4. 创作实践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发挥。

5. 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效果。

6. 教学反思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字词释义;2. 《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及韵律;3. 《燕歌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燕歌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字词释义、诗歌结构等;2. 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其他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3. 讨论法:分组讨论《燕歌行》的意境与情感,促进学生思考;4.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2. 讲解《燕歌行》的字词释义;3.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及韵律;4. 解析《燕歌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5.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边塞诗的鉴赏方法;6. 组织学生讨论《燕歌行》的情感内涵;7. 让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检验学习效果。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高适及其边塞诗的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背景:讲述《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如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等;3. 字词释义: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理解;4. 诗歌解析: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讲解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5. 意境分析:深入解析《燕歌行》的意境,使学生领略边塞风光的壮美;6.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7. 情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燕歌行》中所表现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3. 诗词的赏析: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燕歌行》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掌握,诗词的深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3.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4.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背景介绍:边塞诗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赏析: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朗读《燕歌行》,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谈谈你对《燕歌行》的感悟。

2. 答案:诗词意境:边塞风光、战士豪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边塞诗其他作品;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激发创作热情。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的第三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意象解析、韵律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和韵律分析。

重点:《燕歌行》的背景、内容解析和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3.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意象解析: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

5.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背景及作者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4. 意象解析5. 韵律分析6. 重点知识标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燕歌行》中意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古诗文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整体感知。

1、白话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五、文本研读1、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诗句:男儿本自重横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解说:“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语出《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比。

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犹”,还。

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

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那几句?试作简要分析。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分析: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

李广勇猛善战,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亦乐为之用,从而博得了广泛的敬重,与李将军相比,只知寻欢作乐的将帅,就愈显出其面目之可鄙了。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将军,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尤为深广。

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诗人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通过描写战役的全过程。

按照战役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6、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解说: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

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7、齐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明确:“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凄惨状。

教案2燕歌行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赐颜色。

..重横行,天子非常摐.金伐鼓......间。

...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山川萧条..杂风雨..。

..极边土,胡骑凭陵战士..帐下犹歌舞...!...,美人..军前半死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一夜传刁斗..。

..,寒声..三时作阵云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