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山居秋暝》。
下面是《古诗三首》的原文和解释。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起伏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字词解析:-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这里读xiá。
-生处:产生、生出的地方,即云雾缭绕的地方。
-坐:因为。
-霜叶:经霜的枫叶。
2. 诗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间小路蜿蜒、白云缭绕、人家隐约可见的秋景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诗人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通过对比,突出了霜叶的鲜艳,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字词解析:-刘景文:诗人的朋友。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最是: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 诗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诗人通过对荷、菊的描写,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以此句劝勉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希望。
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字词解析:-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旅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册12古诗三首大意
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册12课《古诗三首》注释及翻译1.《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翻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翻译: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翻译: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课文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 shì似的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络:luò脉络 lào络子骨:gǔ骨头 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10.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任]任凭。
②[尔]你。
一、课文中心思想总结: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会写字及组词:
络(luò)(脉络)(网络)锤(chuí)(捶打)(锤炼)凿(záo)(确凿)(凿子)焚(fén)(焚烧)(焚毁)。
6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6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3. 字词解释-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浪淘:波浪淘洗。
- 簸:掀翻,上下簸动。
- 自天涯:来自天边。
4. 诗句赏析- 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九曲”“万里”写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漫长。
-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诗人想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银河,到牛郎织女的家中去做客。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1. 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作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3. 字词解释- 山郭:山城。
- 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
这里是虚数。
4. 诗句赏析-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
辽阔的江南大地,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着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郭,酒旗在春风中飘扬。
“千里”是对广阔江南的概括,“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写景转为抒情。
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诗人借古讽今,感慨南朝的覆灭,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大兴佛寺的不满。
1. 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2023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PPT课件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品读诗句 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绝句》这首诗,不仅有美丽的景, 还有好闻的气味呢!你发现了吗?
春风花草香 看到优美的风景,闻着扑鼻的花香,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泥融飞燕子
燕子在忙碌地筑巢时,鸳鸯在做什么呢?
为什么它们睡得这样香?
配乐朗读,划出朗读节奏;圈出生字。
绝句
fǔ
[唐]杜 甫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rónɡ yàn
yuānyānɡ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鸟鸳
鸯
春日。 泥土变湿软。
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 在水边。
春天景物 迟 日 江 山 丽 美丽,秀丽
春天来了
温暖、柔和
春天景物 春 风 花 草 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朗读指导:本文三首古诗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朗读时语调、语气大体相同但又有 所差异。《绝句》要读出一种慵懒、闲适感,《惠 崇春江晚景》要读出一种赞叹感,《三衢道中》要 读出一种惊喜、愉悦感,读时要仔细把握。
背诵指导:古诗有严格的韵律,在背记古诗 的过程中,可以重读韵脚,如《惠崇春江晚景》 的韵脚是“枝、知、时”。背诵古诗,还要在疏 通诗意、理解诗意、明白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融燕鸳鸯
惠崇芦芽
形声字识记:央 鸟 鸯。 图片识记:
燕子
鸳鸯
芦芽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 讨论。
融燕鸳鸯
惠崇芦芽
燕
上中下结构,上 面部分是“廿”。
“鸳、鸯”是上
鸳 鸯 下结构,“鸳”的左 上部分是“夕”。 写字展评。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战场。
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 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 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的豪迈 气度和醉卧沙 场的潇洒从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夏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时代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h徽uī 宗、钦qīn宗两个皇帝,宋朝统治者看 到金兵胆战心惊,望风而逃,大片 国土丢失,宋朝百姓很多人离开家 乡,颠沛流离,在金兵的铁蹄下, 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 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 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 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 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 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 的《夏日绝句》。
万里长征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荒凉 冷清 孤独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 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 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西汉名将,一生抗击匈奴,经 历大小战事七十余场,人称“飞将 军”,匈奴听到他的名字都胆战心惊。
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赏析《暮江吟》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
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篇用“可怜”二字点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
可谓工微入画”。
《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
“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
“瑟瑟”本是宝石名,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
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
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
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
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介绍《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并对其意境、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题,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白日西下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态度。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韵律流畅,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依旧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景色。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生动展示了春天的早晨往往使人感到宜人而使人舍不得醒来。
接着,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更替的景象,使人们思考人生短暂而珍贵。
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流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该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写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风急天高中的风速和高度形容了自然景色的壮丽,而猿啸哀则显现了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甘。
诗人通过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具体描写,表达了对辽阔天地之间自由飞翔的向往。
最后,作者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寓意着万事万物皆有消失融入自然的命运,以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诗人的豁达胸怀。
整首诗既有壮丽的意境也有深刻的哲理,语言优美,给人以启迪。
通过研读《登鹳雀楼》、《春晓》和《登高》这三首古诗,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些古诗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
因此,在学习中,学生们要深入理解每一首古诗的主旨,通过揣摩作者的用意来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翻译: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
2. 解析与赏析- 这诗可有意思啦。
你看苏轼多聪明,他去看庐山,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时候正面看是一个样,侧面看又是另一个样。
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几个字就把庐山那种多变的形态写出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哦。
要是只从自己所在的角度看,就像他在庐山里看庐山,根本搞不清庐山到底啥样,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就像一个小老师,偷偷地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太片面啦。
1. 原文及翻译-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很浑浊,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待客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的穿戴很简朴,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们的门。
2. 解析与赏析- 陆游写这诗啊,就像是在给我们讲他去山西村游玩的故事。
他一开头就说“莫笑农家腊酒浑”,这多亲切啊,就像他在跟我们说“哎,你可别嫌人家农村腊月的酒不好喝,人家可是很热情的”。
然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可太有名啦。
你想啊,在山里走着走着,好像前面没路了,心里正着急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子。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转机。
后面他又写了村里春社的热闹和村民们古朴的样子,最后还说以后还要再来玩呢。
《古诗三首》四年级
以下是《古诗三首》四年级的内容:
第一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三首:《凉州词》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以上三首诗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第一首诗通过对边塞军中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反映了民族矛盾、军中矛盾、边策弊端和人民心声;第二首诗描写了雄伟壮阔的边关以及苦寒的戍边生活,并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愁怨;第三首诗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浴血奋战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歌都抒发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颔联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孤雁 怎样的状态和心情?
•
• 对比 设问
• 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 雁群消失后的“万重云”形成对比, 突出孤雁的孤单、惶急、焦虑 ,及难 觅同伴身影的迷茫。
• 此句意境开阔,对比鲜明,高远浩 茫的天空中 ,一个小如黑点的大雁孤
结尾用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 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 么浓烈,它那么悲痛,追求那么迫 切;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 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写作背景:
这首咏物诗作于 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 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 都,乘船沿长江出川, 滞留夔州。诗人晚年 多病,故交零落,处
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蝉 虞世南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思考:
• 诗歌中的蝉带有怎样的特点? • 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 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垂緌饮清露”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 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 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 说“垂緌”。
杜甫晚年的处境与孤雁有何相似之处? 杜甫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 杜甫不光写孤雁,还融入了自己的心 情,把离乱漂泊中的失群者的痛苦心情写 进去了。
• 杜甫晚年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还可能 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 有什么可谈呢?
联系虞世南的生平和咏物诗的特点,思考一下,这 首咏物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以蝉比人,人的声名远播,不光是地位高,关键是 品格高。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 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 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 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赏析:
1、一般的咏物诗并不道出所咏之物, 而本诗首联诗人即点出“孤雁”, 在诗人的笔下,孤雁的状态如何?
不饮不啄,只一个劲儿地飞着, 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是一只情感多么热烈而执着的 “孤雁”!
思考: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咏物诗借孤雁抒发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 苦之情。
诗歌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孤雁那样孤单、 困苦,却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 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 危;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 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 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
“流响出疏桐”
写蝉鸣声之远传。“流响”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 听,蝉鸣声从枝叶稀疏的梧 桐树中传送出来,仿佛使人 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梧桐是高树,并且在古人 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题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 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 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 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 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 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 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 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颈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 个性 ,用自己的话描述孤雁的心情。
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 煎熬着,它边飞边望,望啊,望啊, 望尽天际,仿佛望见了同伴的身影; 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听到 了雁群的呼叫;它更要不停地追飞, 不停地呼唤了,追飞不及,心中哀伤 不已。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
作者在尾联提到野鸦,用意何在?
这是点睛之笔,从上两句 引发的议论。
“ 居高”有两重含义,一是 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 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
知人论世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能文辞,工书法,继 承了“二王”的书法传统,成为唐初书法四大家之一。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 博学、文词、书翰)。
• 赏析
• 1、首联描写鹧鸪有怎样的习性和形貌 特征?
•
“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
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
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
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
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2、颔联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 陵”?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
“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 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 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 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汩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 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 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 祖,这就是黄陵庙。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 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 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 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 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 翠眉低。
作者介绍
郑谷(849~911),字守愚,宜春人。 晚唐诗人。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曾 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 出名,人称郑鹧鸪。唐末退隐家乡,筑读 书堂于仰山。改诗僧齐己《早梅诗》“前村 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一枝开”,对 体现“早梅”的主题,有点睛之妙,时人 因称郑谷为“一字师”。曾与许裳、张乔、 任涛等唱和酬答,号“芳林十哲”。今存 《云台编》(又称《宜阳集》)。
古诗三首
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 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 咏物诗特点: •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 • 3、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并且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 •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