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一:作品概述与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的开篇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2.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特点,如详略得当、细腻描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前言,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章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章节二:chapters 2-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 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2. 分析贾府的环境描写,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 关注作品中的诗词,领略其韵味。
【教学内容】1. 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如聪明、敏感、多愁善感等。
2.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花园、古建筑等。
3. 品味作品中的诗词,如《咏红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林黛玉在作品中的作用。
3.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作品中的诗词进行鉴赏。
章节三:chapters 4-6宝玉黛玉的相识与相知【教学目标】1. 理解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2.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体会作品的情节安排。
3. 关注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掌握其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如宝玉的率真、黛玉的敏感等。
2. 概述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关注情节的推进。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描写,如宝玉与黛玉的互动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
3. 让学生模仿作品中的对话描写,进行角色扮演。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红楼梦》为例
任务群教学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旨在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整本书,高效提炼整本书内容并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整本书教学有着专用的任务群、专题单元和教学目标。
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相关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提升高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整本书导读、精讲、专题、活动、总结等维度出发,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趣味导读———了解整本书构成要素和文化背景导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导读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使学生对整本书内容形成初步、浅层的了解。
在趣味导读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封面、目录等了解整本书的构成要素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以实践探究的方式观察、分析整本书的构成要素,包括封面、插图、标题、作者简介、序言、目录、结语、推荐语等。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文化背景探究活动。
这一文化背景的渗透可以是教师预设的拓展类阅读材料、音视频材料,也可以是预先为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
在趣味导学环节,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一书的序言、目录、作者介绍、推荐语等要素。
学生充分阅读后讨论,分析本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具体整本书初读信息如表1所示。
表1学生整本书要素解读成果展示《红楼梦》整本书构成部分学生从中获取的重要信息作者推荐语/序言《红楼梦》的序言是后人结合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对书的理解,围绕作者留下的寥寥数语“浮生着甚苦奔忙……十年辛苦不寻常”为整本书作的序,包含作者的出身、整本书的创作故事、文学价值、阅读线索等重点内容。
旨在帮助读者从创作的角度深入了解本书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识别并理解文中典型的诗词歌赋及成语典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激发阅读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框架。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形成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红楼梦》原著或节选文本•《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等)•《红楼梦》研究论文或评论文章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文化导入:通过讲述“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红楼梦》作为压轴之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设置: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或人物命运,留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著。
2. 新课教学•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析《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节框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如“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大观园试才”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2023-2024学年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67页)
五、主题概括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 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 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示了极 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 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 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六、历史地位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
生动,语言优美,成为“中国小
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它是
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
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
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
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 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课堂导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于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 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 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沉下心 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 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 会不虚此行。
导读梳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 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 正白旗包衣世家,江宁织造曹 寅之孙,曹颙之子。早年亲历 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 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 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 芹随家人从南京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 和朋友救济为生。
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 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
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 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 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 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人物介绍: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的分析、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第二课时: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红楼梦》相关内容,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展开:按照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以《红楼梦》为例
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以《红楼梦》为例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有着广阔且深刻的内容,折射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人情,描述了不同人物在古代社会的生活全貌。
读懂了《红楼梦》,也就看懂了我国的古代社会。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有着众多的研究和解读,乃至诞生了“红学”。
直到今天,还能看到“索隐派”和“考证派”的争论。
教材上安排《红楼梦》作为整书阅读的对象,可谓用心良苦,对于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感受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文学形象进行深刻审美乃至将来自己创作有趣的故事,丰富精神世界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而从高中生的普遍特征来看,他们经过多年的语文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了阅读《红楼梦》的能力。
但是,由于《红楼梦》的复杂性和学生人生经验的不足,所以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对于其中的人物关系等要素可能不够熟悉,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教师应该在依托于教材的同时,结合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而且,这一课堂上的指导应该制作为整个阅读过程指导的开端,在此后的阅读时光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线上或线下的不同途径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以上是本案例的背景。
二、案例过程(一)初步略读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之前,学生需要通过略读对《红楼梦》建立起初步的印象,还要把这一印象表达出来,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带领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从几个方面请学生进行了预先的略读:阅读《红楼梦》的序幕,了解《红楼梦》的整个故事基调;阅读《红楼梦》每一章回的名称,思考并猜测其大致的情节可能是什么;自行通过网络搜索与《红楼梦》有关的各种解读等文章并进行阅读。
完成上述内容的略读之后,我在课堂上首先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略读的体会。
有的学生表示,《红楼梦》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比如一开始富丽堂皇的钟鸣鼎食之家“贾府”最后就败落了;有的学生说,《红楼梦》里出现了那么多的人,其实都是封建社会毒害下的可怜人,哪怕是看起来威风八面,最后也难免悲惨的结局;还有的同学看了解读后,认为《红楼梦》就应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高鹗的续写其实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这些同学的发言各有千秋,也都存在某些不足,但充分说明大家都进行了积极的略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感悟人生百态。
3.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使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红楼梦》的产生背景与作者简介a. 介绍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及创作背景b. 讲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创作特点c. 分析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2. 第二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a. 介绍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b.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轨迹c. 探讨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3. 第三章:小说情节梳理与主题思想探讨a.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b. 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衰亡等c.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 第四章:《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叙事角度、叙述方式等b. 探讨小说语言艺术:诗词、俚语、描写等c. 评价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5. 第五章: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a. 介绍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c.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提高阅读效果三、教学安排1. 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3. 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阅读笔记和读后感质量。
2. 期末进行《红楼梦》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小说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阅读相应章节,了解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3. 重点情节梳理:宝玉黛玉初见面、凤姐儿出场、宝玉梦中识通灵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2. 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作品内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二)六、教学目标: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七、教学内容:1. 重要事件的梳理:宝玉诞生、贾府盛宴、黛玉丧母等。
2. 人物关系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3. 作品社会背景探讨: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家族观念等。
八、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3. 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九、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
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进行对比。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件,探讨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教学案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 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 ,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 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 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 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 个大 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 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 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 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 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 ,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 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 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 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 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小说语言(人物 6 语言、叙述语言、
诗词曲赋)
学习任务安排
学习任务一: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学习内容(2课时) 1.把握前五回内容,体会前五回在全文的作用; 2.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活动 开展自读交流汇报;略读前五回,绘制主要人物关 系图;选择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对人物复杂关系 的理解;从前五回出场人物中任选一个,可以联系 其他章回的内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其画像等。
钗”“秋爽斋与探春”“稻香村与李纨”“栊翠庵与妙玉”性格特
点的关系;以《<红楼梦>中的
》为题写一篇读书札记,既可
梳理相关内容,积累文化常识,也可谈谈自己所品出的文化内涵,
如茶文化、酒文化、瓷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又
无一不反射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主题深蕴;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答案
任务3:曹雪芹在塑造迎春、探春两个人物时,除了在肖像描写时 采用了对比手法,还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呢?梳理阅读成果,填 写以下表格。
身份地位 别名 住所 特长
主导性格 命运结局
迎春
探春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答案
迎春
贾赦之妾所出,荣国府的 身份地位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京都竹枝词》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
任务1:绘制《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 答案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答案
任务2:从《红楼梦》中筛选出有关贾府的情节,并分类说明,哪
些事件表现了贾府的强盛,哪些事件表现了贾府的衰败。思考这些事件
《满床笏》则是清代流行的恭贺生辰寿诞的欢喜剧目,演唐代“老 令公”郭子仪,七子八婿,都是显赫官员,是一个“福禄寿喜”的故 事,戏名意为郭令公过生日时,祝寿者的笏板都摆满了一床。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答案
《南柯梦》却与前两出不同,演的是梦中历经荣华,无比喜乐,不 料忽遭祸败,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这种荣华富贵如同幻梦烟云的戏剧 安排,仿佛为仍在安乐窝里逍遥快活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贾母听到 前两出戏目,都是带着喜色,可见心情愉悦,听到最后一出则陷入沉 默。
必备知识
活动任务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着重叙述了贾家荣、宁两府逐渐衰败的过程,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的荒淫腐败、虚伪欺诈及其各种罪恶活动,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叛 逆精神,描绘了一些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和反抗性格,对封建末期社会 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以贾宝 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矛 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规模宏 伟,结构谨严,语言生动优美,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 格的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小说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
3. 欣赏《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领会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4.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第二章: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
3. 第三章: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家族矛盾、人性弱点等。
4. 第四章:欣赏《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如《芙蓉女儿诔》、《桃花扇底江南水》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2. 评价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欣赏诗词歌赋方面的表现,如诗句理解、艺术感受等。
4. 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相关研究资料,如评论文章、学术论文等。
3. 诗词歌赋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4. 教学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步骤1. 引导阅读: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原著,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欣赏《红楼梦》中的优美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阶段:阅读《红楼梦》前五十回,了解小说背景及主要人物。
2. 第二阶段: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探讨作品主题。
3. 第三阶段:欣赏经典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阶段: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阅读《红楼梦》前五十回,了解小说背景及主要人物。
2. 第二周: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探讨作品主题。
3. 第三周:欣赏经典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周: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 第五周:总结与评价,深入反思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原著,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人物解读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适宜的讨论工具和模板,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作者对封建社会家庭伦理、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揭示。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简介。
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3. 重要情节梳理:宝玉通灵、黛玉葬花、凤姐儿闹宴等。
4. 作品主题探讨:封建家庭伦理、人性、命运等。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
1.1 教师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1.2 分析《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第二课时: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
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2.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 第三课时:梳理重要情节,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3.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宝玉通灵、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情节对主题的揭示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教师版和学生版)。
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红楼梦电视剧、电影等改编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情节为例,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红楼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七、教学活动1.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并进行分享。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借助作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阶段: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教学重点: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2. 第二阶段:梳理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概括作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阶段:探讨作品主题,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剖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
4. 第四阶段:欣赏经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红楼梦》中的诗词佳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第五阶段:实践与拓展,提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剖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红楼梦》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拓宽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观点阐述等。
4. 课程论文:检查学生的论文质量,评价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或其他权威版本)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红楼梦》的书籍和论文3. 网络资源:关于《红楼梦》的音频、视频资料和相关讨论论坛4. 课外读物: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六、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2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 第二阶段(4课时):梳理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 第三阶段(3课时):探讨作品主题,感悟人生哲理4. 第四阶段(2课时):欣赏经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5. 第五阶段(2课时):实践与拓展,提升综合素养6. 第六阶段(1课时):课堂总结与反思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红楼梦》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
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
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回,宝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
又如48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向宝钗去讨药。
33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他送药上门。
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护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
请大家课下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玉之所想,爱宝玉之所爱”吗?34回,宝玉要派人去看看黛玉,传达对黛玉的真情时却把袭人支开,派晴雯去。
三、理解分析宝黛真情
1.黛玉探视宝玉,哭着来,哭着走的,只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从此都改了吧”,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这是黛玉违心的话。
再问:为何黛玉要说违心的话?明确:环境险恶,力量孤单弱小,心疼宝玉。
追问:从哪里能看出来黛玉说的是违心之语?
明确:黛玉心疼挨打的宝玉,满面泪痕,眼睛肿的像桃;她说“你从此都改了吧”
“都”就是不管对错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不区分,这与贾政教训、痛打宝玉的初衷完全不同。
宝玉显然听懂了黛玉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回答黛玉说“你放心”。
这就是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
阅读《红楼梦》,请同学们注意“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板书)。
2.34回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宝黛的心心相印的呢?
明确:宝玉惦念哭着离开的黛玉,派晴雯去看看黛玉,于是就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晴雯不懂何意,但是黛玉懂宝玉的心。
再问:同学们懂宝玉送手帕之心吗?
明确:宝玉料想黛玉还会哭个不停,必然会用手帕,自己去不了,就让自己的手帕陪着黛玉。
而且,晴雯去的时候看见黛玉的丫头春纤正在晾手帕,说明黛玉哭湿的手帕太多了,宝玉送的手帕太及时了。
两条手帕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送旧手帕,是因为黛玉最大的心结是宝玉喜欢新来的有金锁的宝姐姐,宝玉用旧手帕安慰黛玉,传达自己爱黛玉不变之旧情。
从黛玉在手帕上题的诗可以看出,此帕为丝帕,横竖都是丝(谐音“思”)。
3.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手帕是宝黛爱情发展阶段的标志物。
初期:第28回,黛玉拿手帕扔在宝玉脸上(猜忌、妒忌、不信任)。
第30回,黛玉扔一条手帕给宝玉(有分歧、不理解、闹矛盾)。
成熟期:第34回,宝玉送两条旧帕给黛玉(知心、知音)。
结局:第97回,黛玉焚稿断痴情,把题诗的爱情信物也烧了(心事终虚化)。
4.读懂手帕,才能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板书)。
手帕的两个要素:泪与诗。
诗中有泪,泪中有诗泪,是黛玉生命的标志,前世受雨露之惠,今生黛玉泪尽而亡。
诗,是黛玉灵魂的写照,她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
四、小结本课
《红楼梦》阅读的三种方法,继续探究名著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